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施洗約翰是來為彌賽亞預備道路的,你還記得他所傳講的主要信息是什麼嗎?
(2) 為何他覺得需要公開指責外邦王犯姦淫的罪呢?(希律王奪其兄弟的妻為己有。)
(3) 結果怎樣?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個什麼功課?
(4) 在這段,馬太給我們刻畫了救恩歷史的重要轉捩點,就是約翰所代表的先知時代的終結(見11:13) ,和基督耶穌公開以彌賽亞身份傳道的開始。你可以給約翰作為主的先鋒下一個評價嗎?
(5) 在整個以色列地中,耶穌特特揀選加利利為開始(和基地) 。按馬太所言,原因是什麼?
(6) 從以下的資料,你可想到有其他因素嗎?
[加利利:是巴勒斯坦最北的地區;地域雖少,人口卻眾多(按歷史家約瑟夫記載,當時它有204個不少於15,000人口的村莊) ;是巴勒斯坦最肥沃的土地;由主前八到二世紀是由外人所侵佔,故此,是以色列中最受外邦文化薰陶的。]
(7) 第17節的「傳起道來」,原文是指使節「宣讀」王命之意。解經家William Barclay就此指出,其信息一定是「確定」,「帶有權柄」和「從王而來」的。這用於耶穌的話是否最適合呢?
(8) 祂所宣講的信息是什麼?對加利利的聽眾有什麼意義?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當我們嘗試與親友分享福音時,心中總有偏見,會以為誰較容易信主,誰會拒絕我們。一般而言,「好好先生」是會給我們分享的機會;「花花公子」或很迷信的就最好不用浪費唇舌。但這想法往往是錯誤的。
我還記得有機會到一小鎮作福音性的探訪。其中一家餐館的老板,我已探望多次,是個非常健談的男士。加上我又認識他的一個兄弟,故此我對能帶領他信主蠻有把握。終於有一天,在閒談之餘,我以為是時候帶入福音的話題了。誰知,一提到福音,他竟然反面,破口大罵,罵耶穌、罵家人。結果,我祇有黯然離去。
在此之前,我亦有機會到另一個小鎮作探訪,遇到一個也是餐館的老板。她知道我的來意後,坦言自己已入道教,不會信耶穌的。鑒於我遠道而來,她似乎禮貌上給我十五分鐘的時間來分享福音。我就在她的眾多員工的包圍下,分享全套「三福」教導的福音內容(用了遠超過十五分鐘的時間) ,然後公式化的問她意下如何,是否願意接受耶穌作她的救主。誰知,在眾目睽睽之下,她說願意,並跟隨我作決志的禱告。
是的,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 。我們的責任是要找緊機會,不要有偏見的,原原本本的與人分享福音。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耶穌不是初次認識這四個青年人的。請參閱約翰福音1:35-42,看看耶穌這次呼召之前所發生的事情。
(2) 你能想像這第一次遇見耶穌帶給彼得和安得烈什麼挑戰嗎?
(3) 為什麼如今他們會立刻的回應主的呼召呢?
(4) 他們對「得人如得魚」的領會是什麼?
(5) 「得人的魚夫」是否對作主門徒極合切的比喻?為什麼?
(6) 這四人為要跟從主所要放下的可包括什麼?你以為最難放下的會是什麼呢?
(7) 你又如何?
(8) 馬太繼而告訴我們耶穌所行的,和祂名聲廣傳。祂所行的包括什麼?為什麼要作這些?我們今日可以從主身上學個什麼榜樣?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有時我覺得栽培人去跟從主比帶人信主更不容易。
讀到初期的教會,看到決志信耶穌的人,往往立時受洗,甘冒受逼迫之苦,也要至死忠心。他們的決志,因當時基督徒的困境,往往是清清楚楚的。浸禮也往往成為他們真心跟從耶穌的最佳考驗。
今天在自由世界信主情形就大大不同,往往決志信主不用有任何的付出,甚至可能是「時髦」之舉。在沒有什麼考驗之下,我們怎能斷定所謂決志者的真偽呢?
當然,判斷的不是我們,是神!我們的責任是盡量清楚和有責任地分享福音,說明不但有極大的屬天的福份,更有深切悔改認罪的必要,要作把基督放在生命的首位的決志。聽者若願意,我們就不能拒絕,要引領他們作決志的禱告了。其真與偽,像耶穌撒種的比喻所言,總有試驗的時刻與機會(太13:1-9) 。是的,有些其實經不起考驗,卻繼續的在教會作南郭。但我們應該繼續的忍耐,因為神的話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有一天在神的憐憫下,也可能在遭遇更大的試煉時,他們可能會真正的悔改跟從主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這一段是耶穌基督著名的「登山寶訓」的開始,一般稱之為「八福」:
(1) 世人一般以什麼為「福」?你的定義又是什麼?
(2) 主耶穌論到的第一個福是「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a. 為何這是個福?
b. (靈裡) 虛心是什麼意思?是否屬天國的「條件」?
(3) 主耶穌論到的第二個福是「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a. 我們一般是為什麼而哀慟的呢?最叫人哀慟的是什麼?(筆者認為耶穌在這裡不一定是指為罪而哀慟,否則祂會明說)
b. 凡哀慟的是否就必得安慰?能得安慰者的根由是什麼?
(4) 主耶穌論到的第三個福是「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a. 「承受」是什麼意思?什麼不是「承受」?
b. 耶穌說那些人才能承受地土呢?為什麼?(參詩37篇,該篇的主題正是有關「承受地土」)
(5) 主耶穌論到的第四個福是「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a. 今天世人在追求什麼去滿足自己?
b. 他們能得到真正的飽足嗎?為什麼?
c. 饑渴慕義是什麼意思?
d. 為何耶穌說他們「必得」飽足呢?
(6) 主耶穌論到的第五個福是「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a. 世人一般是以什麼根據來憐恤別人?
b. 以你個人的經歷,神是以什麼根據來憐恤你的?
c. 你今天是否仍以「值得與否」來作憐恤人的標準嗎?
(7) 主耶穌論到的第六個福是「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a. 是什麼能叫人的心「不清」(impure) 呢?
b. 是什麼能叫人的心「清」(pure) 呢?
c. 我們既然已得拯救,「清心」對我們今天親近神又有什麼重要性?
(8) 主耶穌論到的第七個福是「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a. 被「稱為神的兒子」是什麼意思?
b. 使人和睦者怎樣與耶穌、神的兒子相似?祂所成就的是什麼和睦 (peace) 呢?
c. 這樣,「使人和睦」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
(9) 主耶穌論到的第八個福再是「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以此為始為終)
a. 為何人會為義而受逼迫?義是什麼?
b. 在第11節,主耶穌明顯的把自己代入為「義」。這給那些開始聽祂傳講的人什麼重要的信息?
(10) 明顯的,沒有人能活出八福的要求,所以八福並非進入天國的條件。既是這樣,「八福」與神的國的關係是什麼?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來,不少歷史中的偉人對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非常的敬佩。當然,耶穌不是以登山寶訓來取悅人,不是希望得人的敬佩,也不是宣告一系列崇高的道德思想叫人遵守。
現代印度之父甘地非常敬佩耶穌基督的為人和教訓,特別是登山寶訓。他在英國和南非的時候有機會到教會聽道。可惜至終,他認為基督教是偉大的宗教,但卻非是惟一真正的信仰。實際上,基督耶穌的教訓對他有深切的影響:他的不用暴力的革命,正是登山寶訓的反映。
偉大如甘地,他雖然一度靠近那「真光」,在他臨終時,有記載報導他仍感覺被黑暗包圍著說:阿,我渴望見到亮光!
登山寶訓誠然是極崇高的道德教訓,但主旨卻非是叫人一一的去遵守,因為沒有人能活出這樣完美的生命。它是超越舊約律法的條文,把神的完美顯示出來的,叫人因此「饑渴慕義」,這義就是耶穌基督。找著祂,就找到屬天國的生命。凡屬神的國的子民就能活出這寶訓的生命,為神作光、作鹽,叫人歸向神,並將榮耀歸給天上的父。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3-16節
(1) 論到鹽和光的比喻,你以為與「八福」有什麼相關之處?
(2) 論到鹽的比喻,耶穌的重點是什麼?「八福」的生命怎樣發出鹽的功用呢?
(3) 論到光的比喻,耶穌的重點是什麼?「八福」的生命怎樣發出光的功用呢?
(4) 這樣,你認為在俗世中作基督徒的重要責任是什麼?
17-20節 (這一段是耶穌詳論律法與義的關係的開始)
(5) 耶穌為何一開始先肯定律法的地位?
a. 祂怎樣肯定律法的地位?
b. 既是如此,為何說律法仍需要被祂成全?
(6) 請細讀第19節:這裡論到兩類人:欲廢掉律法的,與遵行律法的:
a. 你以為一聽之下,法利賽人會自以為屬於那一類人?為什麼?
b. 按耶穌所說,他們能進天國嗎?為什麼?
c. 至於那些欲廢掉律法的人,能進入天國嗎?為什麼?
d. 那麼,人怎樣就能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呢?(參閱3:9-11)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在過去有極大的榮幸,與不少信徒同行,與他們一起尋找他們的人生使命。其中一個所用的工具是「個人使命的宣言」。在寫這宣言之前,我們用16條問題作反思。其中一條問及我們個人所看重的道德觀。結果,不少弟兄姊妹寫下的「個人使命的宣言」往往能反映他們所看重的道德觀。其中有些宣言有類似以下的字句:「我要以十誡作為我的座右銘。」
這不是不好,但我總覺得與新約的教訓有點相抵觸。
保羅在加拉太書3:24-25中清楚的告訴我們:
「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
律法固然是神所默示的,但其作用是在乎引導我們到基督的面前,因信祂而稱義。所以,保羅也提醒我們:「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羅10:4) ,並且:「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提前1:5)
故此,在基督裡,我們的師傅不再是律法,而是愛。如保羅提出,我們不再是孩童,受律法的約束,乃是活在愛神、愛隣舍的律法底下。(太22:37-40)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由第21-48節,主耶穌用一個很特別的「方程式」來指出死守律法字面條文的錯誤。你能在第21, 27, 33, 38及43節看出這「方程式」嗎?
(2) 從這「方程式」,你能領會耶穌想要指出的錯誤是什麼嗎?今天我們是否仍會犯同樣或相似的錯誤呢?
(3) 21-26節論到動怒:
a. 請參閱出埃及記第20章,看看耶穌是在引用那一條誡命?
b. 這誡命的字面條文是什麼?其精義又是什麼?
c. 罵弟兄為「拉加」(即無腦) 或為「魔利」(即笨蛋) ,是犯了什麼罪?
d. 舊約的人去獻祭主要是為贖罪,其總意是要與誰和好?但耶穌在此指出要尋求兩個層面的和好。是那兩個層面?
e. 耶穌在第25節更提出實際的勸導。祂怎樣把這勸導引伸到我們與神的關係上?
(4) 27-32節論到姦淫:
a. 請參閱出埃及記第20章,看看耶穌是在引用那一條誡命?
b. 這誡命的字面條文是什麼?其精義又是什麼?
c. 在第29-30節,耶穌用較誇張的語調來帶出什麼重要的教訓?你應怎樣回應?
d. 猶太的男人在耶穌時代已習慣了隨便休妻的作風,耶穌怎樣改正他們的錯誤?
e. 既然祇能因「淫亂」之故而休妻,一個人若休了沒有犯姦淫的妻子,是冠給妻子什麼罪名呢?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誠然,淫亂是極嚴重的罪,可惜今天在神的家越來越普遍。但感謝神,一般篤信聖經的教會仍認定其嚴重性,並按聖經的教導來處理這類罪行。
但對動怒,我們的態度卻不是一樣。
主耶穌看動怒的罪,似乎不比淫亂輕。不是嗎?祂在登山寶訓中是把它與淫亂相提並論。不但是放在討論淫亂之先,更將它與殺人的罪相等。
如果一個基督徒的領袖坦承自己常有淫亂的思想,相信教會會立刻停止他的事奉。但一個脾氣暴躁,常常動怒罵人的領袖,我們卻置之不理,好像不用理會耶穌所言和其嚴重性。
其實聖經是充滿著針對怒氣的教訓,並指出常懷怒氣的人不可作教會的領袖。讓我在此列舉其中數節:
「好氣的人挑啟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箴29:22)
「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20)
「(監督)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溫和,不爭競,不貪財」(提前3:3)
「監督既是神的管家,必須無可指責,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貪無義之財」(多1:7)
在眾多我們需多活出的基督的形像中,基督單單提到兩方面,就是「柔和」與「謙卑」。你曉得是為什麼嗎?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33-37節論到起誓
a. 請參閱民數記30:2,這誡命的字面條文是什麼?其精義又是什麼?
b. 猶太人為什麼要指著天、地、或耶路撒冷起誓?
c. 為何如此起誓是「出於那惡者」呢?
d. 這樣,在別人對我們所說或所行有懷疑之時,我們如何是好?
(2) 38-42節論到真正的卑微
a. 請參閱出埃及記21:22-25,看這誡命是給誰的?是給受害者、還是裁判者?
b. 這誡命是在乎施行報應,還是在乎管制過份的懲罰?
c. 主耶穌繼而用三個比喻來指出這誡命的精義:
i. 為何以打臉,而非砍手為喻?
ii. 為何以拿衣,而非奪妻為喻?
iii. 為何以走一里,非十里為喻? (你需用多少時間走一里呢?)
d. 你以為若果一個人能忍受皮肉之痛、輕看財物的損失、和不介意被勉強多作勞動是怎樣的一個人?其實最不容易勝過的是否以上其中一項,還是面子或自尊呢?
(3) 43-48節論到愛仇敵
a. 請參閱利未記19:18,這誡命的字面條文是什麼?其精義又是什麼?
b. 耶穌舉出數例來指出單愛鄰居並非神的愛;請細思所舉之每個例子:
i. 作天父的兒子;
ii. 與稅吏和外邦人無異;
iii. 要像天父的完全。
(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八福」中,主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其實,主耶穌並非給我們新的教導,祂祇不過是重複詩篇37篇的教訓。該詩篇重複的強調「承受」這要點(37: 9, 11, 18, 22 & 29) 。主要的教訓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我們的一切都是出於神--故此是承受的;祇要謙卑的倚靠神,祂一定供應和賜福。
作為神的兒女,天國的子民,我們要活出這完全信靠神,不靠自己的生命,才能發出鹽和光的功用。這種心態當然與世俗的觀念相反。世人以為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力爭;要成功,就要用手段;要至富,就要不留餘地。
其實,「八福」是在向世俗的觀念挑戰,可能叫世俗化的頭腦最難接受的是這第三福。故此耶穌在論八福後,稍後再舉三個例來指出不自我爭取,反而願意退讓,是活出這單靠神的生命。這三個例子包括:讓人再打左臉、任人連外衣也拿去、願再多走一里路。這三例至少有兩個共通處:
(1) 它們都是能忍受的:因為耶穌不是論及斷臂、被人奪妻兒、或是多走十里路;
(2) 這三個事例都可以叫我們的面子或自尊受創。
若然一個人能忍受皮肉之痛、輕看財物的損失、不介意多付出辛勞、和更重要的是能放下面子,他就能活出基督的柔和、謙卑樣式了。說真的,他更可能是天下無敵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施捨、禱告和禁食是猶太人引以為豪的「義行」(中文和合本意譯為「善事」;見6:1)
(1) 2-4節論到施捨:
a. 猶太人故意當眾施捨的用意何在?
b. 他們固然得不到天父的賞賜,但耶穌卻說他們已得了他們的賞賜,是何故?
c. 左手不知右手所作的是什麼意思?可能嗎?(你有否試過做了一些事或舉動,因慣性或自然之故,自己也不察覺呢?)
(2) 5-8節論到更正禱告的錯誤:
a. 猶太人故意當眾禱告的用意何在?
b. 他們固然得不到天父的賞賜,但耶穌卻說他們已得了他們的賞賜,是何故?
c. 主耶穌繼而更正他們的錯誤,道出應有的態度,包括:
i. 關上門(意思是……)
ii. 禱告暗中的父(意思是……)
iii. 不可效法外邦人(意思是……)
iv. 父早已知道(意思是……)
d. 既是這樣,你應怎樣更新你的禱告?
(3) 9-15節論到「模範」的禱告:
a. 誰是我們禱告的對像?(意思是……)
b. 祈求之先說出「三願」。那三願?(意思是……)
c. 祈求是以日用飲食為始(意思是……)
d. 認罪求赦,卻連上自己亦免人的債(意思是……)
e. 求免犯罪卻以不遇試探為本(意思是……)
f. 以頌讚為結束(意思是……)
g. 主所教導的禱告與外邦人一般的禱告有何分別?
(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相信每一個愛主的信徒都深盼能學會禱告,也同時承認禱告是自己屬靈生命最弱的一環。其實,這不是新意,早在耶穌的時候,門徒也有同感,因而求耶穌教他們禱告。(路11:1)
在馬太福音,主所教導的禱告則是針對當時猶太人(尤其指法利賽人) 對禱告的錯誤態度。像外邦人一樣,他們單著重利用禱告去得著些好處。就法利賽人而言,禱告更是外表的「義行」(6:1) ,加強他們自以為義的心態。
我相信我們大部份人都不至把禱告用作討人讚賞的工具,但是我們卻常以禱告來定自己與神關係的標準。這也是對的;如果我們愛神,自然會愛上與祂交談。但我們卻同時用禱告的長短,非其內容來作標準;更有人在追求能在禱告中,「聽到」神的聲音。
當然,禱告的內容遠比其長短更重要。不是嗎,不少異教徒也能整日禱告,這又如何呢!
神用什麼方法,在什麼時候向我們說話,完全是祂的主權,是不能強求的。祂要我們知道的,已寫在聖經中,「聽不見」往往是我們的問題。
在路加的記述中,明顯的是門徒看見主怎樣與父禱告後,很想學效,就求主教導他們禱告。
聖經記載了耶穌兩個主要的禱文(約17及太26) 。這兩次禱告的中心都在乎藉著順服父神,而叫祂得榮耀。這正是盧宏於死前不久的著作中所分享有關禱告的體驗:
他談到從空中飛人身上所學到的功課:那飛來飛去的不是主要的英雄,真正重要的是那位抓緊他的人。飛翔者最重要要做的事,就是完全信任接緊他的人,而自己祇要放開空空的雙手,讓對方抓著他。若然缺乏信心,想用力去抓,反而失手。
對的,這正是真正禱告的寫照。我們藉著不斷的禱告,學習放下自我:自私、慾望、心急等等;讓那些攔阻我們完全順服的東西,一件、一件的被放下,直到我們的兩手是空空的伸出來,讓神抓著我們。人定會出錯;但神從不失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