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6:16-24

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在施捨、禱告和禁食這三樣「義的表現」中,愛主的基督徒通常用那一項來衡量自己的靈性呢?為什麼?

(2) 主耶穌對我們的禁食也要提出警告,原因何在?祂提醒我們禁食的正確態度是什麼?

(3) 異教徒也多有禁食的;基督徒的禁食與他們的禁食應有何分別?

(4) 不要積財在地上是聖經清楚的教訓:

a. 「積」是什麼意思?為何不對?

b. 你有否積財在地上呢?

c.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是什麼意思?

d. 按你所給的定義,你的心在那裡呢?

(5) 按耶穌所言,是什麼引至「何等大」的黑暗呢?(註:主並不是說:你裡頭的光若變成黑暗。原文是:你裡頭的光若黑暗。「光」是「黑暗」是什麼意思?)

(6) 請給「主」下一個定義?當一樣東西(或人) 成為我們的「主」,會有什麼徵兆?

(7) 按你所言的徵兆,究竟你今日的主是什麼?是神還是瑪門?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禁食

在最近的二十多年,我發覺不少的福音派基督徒能熱衷的重新重視禁食的靈修操練。這未嘗不好。

在舊約時代,禁食是常有的習慣(見撒上7:6;耶36:9;王上21:9, 12, 27;撒下12:16) 。就是在被擄後,也沒有停止(見斯4:1-3, 15-17;尼1:4;但9:3) 。摩西的律法更有定禁食之例(見利16:29, 3123:27, 32;民29:7) 。禁食也繼續成為新約的教會,包括使徒們,的生活的一部份。

然而,主耶穌特別在登山寶訓中提醒我們不要把它變成「義行」來叫別人、自己、甚至神對我們另眼相看。

我相信大部份有禁食習慣的信徒都不是用來取悅人的。主耶穌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故意讓別人知道我們在禁食,當然更不應告訴人。

但用來取悅自己的心態卻容易存在。我遇見好些信徒在不知不覺中用禁食來衡量自己與神的關係的深度。

用來取悅神的心態就較常見了,以為因此可以感動神來成就我們的心願,或向我們有所顯示,甚至顯現。

若果我們仔細思想上述有關禁食的經文,就可以看出絕大部份是與悔改、認罪有關的。藉著在一段時間中不進飲食、停止工作或慣常的生活,為要專心的向神表達對罪誠意的懊悔。

中文和合本聖經在繙譯贖罪日的禁食條例時,譯作「刻苦己心」,就充份表達了禁食的原委了。

其他有關禁食的經文,像在以斯帖記、尼希米記和但以理書的記載,雖然有祈求神的干預和賜予智慧的成份,但他們的禁食仍以悔罪為基礎。

誠然,能藉禁食而擺脫平日世事的思慮,確有助我們更親近神;但我們要提防「功德主義」,不要以為禁食更屬靈,更能擺動神的心意,使祂更喜悅我們,對我們另眼相看。

其實,我們沒有什麼能獻給神的,除了一顆「憂傷痛悔的心」。(51:17)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6:25-34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主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對你而言什麼是「生命」?

(2) 主耶穌這樣說,是指肉身、精神或是靈的生命呢?

(3) 請給「憂慮」下一定義?

(4) 飛鳥的比喻的重點是什麼?是否我們就不用勞苦,不用計劃呢?為什麼?

(5) 是否我們穿得暖、吃得飽,就沒有憂慮呢?為什麼?

(6) 百合花的比喻的重點是什麼?與飛鳥的比喻的共通點是什麼?

(7) 神造我們與飛鳥和百合花之別是什麼?

(8) 外邦人有什麼特點?

(9) 我們應與他們有何分別:

a. 「求/seek」是什麼意思?

b. 求神的國是什麼意思?

c. 求祂的義又是什麼意思?

d. 為什麼要「先求」這些?「後」可以求什麼呢?

e. 我們怎樣曉得自己在「求/seek」一些東西呢?

f. 你真的相信在「神國」與「義」之外,其他的都會「加給」你嗎?那樣,為何你還常在憂慮呢?

(10) 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是什麼意思?這是說我們可以為今天憂慮嗎?

(11) 今天你應如何面對你的難處:包括家庭、關係、工作、學業所帶來的緊張、不安、煩惱、血壓、和失眠?

靈修默想小篇
事奉兩個主

當我在商界工作時,有機會在家庭式的商業中工作。雖然這些公司都頗具規模,但始終是家族的生意,沒有太多官樣的文章,人情味亦較濃,是我甚喜歡的工作環境。但同時,也帶給我像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所指出的難處,就是「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在外表上,我在這些公司中都是直接向公司的總裁報告,他的位份也就是家庭的父親。實質上,往往我也要向家庭的其他成員交代,而他們之間往往有不少利益上的衝突。在其中一間家族的機構中,雖然為父的對我甚器重,對我絕對的信任,我卻因「不能事奉兩個主」,或應說:多個主,而辭別。

雖然我有這些實際的工作體驗,然而在個人的靈命中,我長期是甘於事奉兩個主。

約翰一書2:15的教導是我熟悉的::「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我從小就曉得背誦這金句。當我回想在商界二十多年的工作時,我為著能得到僱主們絕對的信任而感恩;但同時,我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力爭上游,卻與世人無異。

對,我在這些年間不斷參加短宣、嘗試傳福音、更有在公司開設福音性查經、更在教會中熱心的事奉。在工作中,也算有好見證。但在心底裡,卻羨慕、追求和渴求名譽、地位和權勢。我或許能欺騙自己,其實不能欺騙神!

是的:「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6:23)

一直來,我「看」自己為愛神的,但其實我所看的是黑暗,這黑暗也實在是何等的大!當我學習到平日匆忙的靈修以外,找到真正安靜自省的時間後,才「看到」自己的黑暗!故此,在我的兒子邀請我在他的婚禮中證道時,(他像我一樣,是會計師,也找了同行的女子作妻子) ,我就坦白的勸導他,不要跟足我的腳踪。當然,我是指到我又想得到主,又想得到世界,魚與熊掌都想兼得的心態。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7:1-1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5

(1) 什麼是「論斷」?與「判斷」有分別否?

(2) 在此,主耶穌明顯地是用「誇張法」來表明真理。用意何在?

(3) 請給「假冒為善」下一定義?

(4) 似乎主耶穌沒有制止我們作判斷,乃是叫我們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我們真能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這對我們的「論斷」會有什麼影響?

6

(5) 狗與豬是指誰?(可參箴言26:1111:22) 耶穌的用意是什麼?

(6) 在耶穌的身上,祂至終是給誰所咬?聖物給什麼人所踐踏?

7-12

(7) 請把主耶穌在第12節所言與以下的名言相比,看看其主要分別何在?

a.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b. 己所憎惡,勿施於人(著名拉比Hillel)

c. 你所憎惡的,勿作在任何人身(次經Tobit 4:16)

(8) 12節是與上文(7-11) 有關的,故此以「所以」作承接詞。這與禱告有何關連?它怎樣「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呢

[若時間許可,可多作以下反思:

- 如果我們真勵行第12節的教訓,我們的生命會產生什麼改變?

- 如何能做得到?

- 參馬可福音12:29-31及路加福音10:27。這樣怎樣給律法作出總結?是正面還是反面的?

- 這樣律法和先知的總意,不是在乎規條,乃在乎關係。你說對嗎?]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律法的總意

在今天的經文默想中,我提議把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12所言與以下的名言相比,看看其主要分別何在:

a.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b. 己所憎惡,勿施於人 (著名拉比Hillel)

c. 你所憎惡的,勿作在任何人身 (次經Tobit4:16)

其中一個分別,很明顯的是這些名言都是負面的忠告;而耶穌所言卻是正面的。兩者的分別有更深的一個層面:這些名言的主旨似在乎叫自己不做錯的事,少不免仍以自己為中心;但主的教導卻絕對以他人為中心 甚至連「仇敵」也在內。(5:44)

故此,主耶穌指出這並非是新的教訓,舊約的律法和先知的總意就已是如此!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把律法的教導變成「該作、不該作」的條文,但耶穌卻指出,如果我們作事真的以愛神、愛人為本,所行的自然不但滿足律法字面的條文,更滿足父神的心意。

因此,在神的家我們要小心,不是要加設眾多的條例;要看重的,乃是教導弟兄姊妹去切實的愛神、愛鄰舍。恐怕,我們若是看重條例,其實是反映我們在家庭中對兒女諸多要求的同一心態。在不自覺中,我們看重兒女的孝順、學業的成績和工作的成就,多於他們的靈性是否真的把神放在他們生命的首位。前者的成就,似乎可以叫我們對他們後者的倒退不至太不安!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7:13-29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在要結束登山寶訓時,馬太記錄了一連串對比式的教訓:

- 兩條相反的門路

- 兩種相反的果樹

- 兩等相反的根基

(1) 這些對比所喻的是那兩類的人?

(2) 兩條相反的門路:

a. 為何主耶穌用門和路作兩類人的生命寫照?

b. 用大小與寬窄的用意何在?

c. 這教訓對你有什麼提醒?

(3) 兩種相反的果樹:

a. 按第22節所言,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不是主耶穌在15-21節所指的果子呢?

b. 既是這樣,什麼是我們可鑒別的果子呢?

(4) 兩等相反的根基:這比喻恰恰作了登山寶訓的總結

a. 請列出所有(意思或直接)重複和相反的詞句。把這些總結起來,看看我們對人生有何領會。

b. 「凡聽見我的話」:請把他們在登山寶訓所聽的試作總結:

i. 八福的生命與光和鹽

ii. 律法表面的遵守與神真正的心意

iii. 「義行」的錯誤

iv. 憂慮顯示我們以誰為主,在追求什麼

v. 律法與先知的總意:

1. 與人的關係:不可論斷

2. 與神的關係:天父心

vi. 兩種相反的生命

可否用一句話來總結耶穌登山寶訓的教導?

我們如何能「行出」祂的話?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主阿,主阿!

“Man of Vision” 是宣明會創辦人 Bob Pierce的傳記。他是一位極成功的人士,又是極具影響力的人。他曾奉耶穌的名傳道,雖然可能未曾趕出污鬼,但他誠然行了大事是鮮有人能相比的他創辦了宣明會,改變了萬千貧苦兒童的命運。

在這傳記中,他的女兒誠實的報導,叫我們知道他是一個不能與人同工的人,連家人他也不能和洽相處,引至其中一個女兒自殺。他雖然幫助了千萬的家庭,卻毀滅了自己的家。但在神極大的憐憫下,他有機會在死前與家人修好。

Bob Pierce是我們作神僕人的鑒戒。主耶穌叫我們要憑果子認出樹,但祂所指的果子不是我們有力的講道、或是所耗盡的精力、或是偉大的成就。被祂看重的是我們與祂的關係我們是否作順命的兒女。這是祂所看重的果子。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8:1-13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醫治長大痳瘋者

(1) 這患病者是怎樣來見耶穌的?

(2) 他要求什麼?

(3) 我們可以怎樣形容他的境況?

a. 肉身方面:健康、財富、工作?

b. 情緒方面:家庭、朋友、尊嚴、夢想?

c. 靈性:對神的感受、與神的關係?

(4) 耶穌怎樣醫治他?可用其他的方法嗎?為何獨用此法?

(5) 耶穌吩咐此人遵摩西律法而行的用意何在?

醫治百夫長的僕人

(6) 這兩者的醫治的分別何在?

a. 誰是那請求者?

b. 請求的動機是出於什麼?

c. 你在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百夫長信心之大?

d. 耶穌趁機表明什麼真理?

e. 這信息對當時的大群(猶太)人有何重要性?

(7)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靈修默想小篇
主必看顧

今天讓我們思想這首感人的詩歌的歌詞:

耶穌是否仍然看顧我?

當我心靈破碎時;

前途滿荊棘,

魔鬼來攻擊;

主耶穌是否仍看顧?

耶穌是否仍然看顧我?

當黑雲遮滿天時;

意外的驚恐,

難解的苦衷;

主耶穌是否仍看顧?

耶穌是否仍然看顧我?

當遇試探攻擊時;

心中的苦況,

朋友不同情;

主耶穌是否仍看顧?

耶穌是否仍然看顧我?

當疾病纏繞我時;

心中真難過,

無人安慰我;

主耶穌是否仍看顧?

副歌:

祂必看顧,祂必看顧,

因祂同情我痛苦;

環境雖變遷,

人情雖改易,

但耶穌永遠看顧。

作者Frank Graeff (1860-1919) 簡介:

神真的在我痛苦中與我同在嗎?當每一思想帶來更大的重壓時,祂真的關心我嗎?當我抵擋不了試探時,祂關心嗎?當我與所愛的人見最後一面,祂關心嗎?

在神的兒女的生命中,總有產生這些問題的時刻,就像這詩歌的作者一樣。他是循道會的牧師,在佛羅理達州事奉。在該區會中,他有「日光牧師」的雅號。「在花園裡」的作者Austin Miles就這樣論及他:Greaff是屬靈的樂觀者,是小朋友們的好友。他的燦爛生命不單吸引了兒童,更吸引了凡接觸到他的人。他具神聖的吸力,也有孩童般的信心。

外表雖然如此,他內裡的生命卻常經歷極大的試煉。這首詩就是在他經歷一次的試煉,在絕望、懷疑和忍受肉身的痛苦時寫出的。在經歷中,彼得前書5:7的說話對他尤為寶貴:「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祂顧念你們」這幾個字感動了他寫成這首詩歌。

在試煉時像作者一樣感到疑惑,發出問題是頂自然的。但能像他緊抓著神的應許,連連唱出「祂必看顧」,便能得勝。

摘譯自hymnalaccompanist.com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8:14-2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彼得為要跟從耶穌放棄了什麼?(19:27)

(2) 你可以想像到這決定對他的家人,包括岳母,有何影響?

(3) 他的岳母在得醫治後起來作什麼?這次的醫治對彼得家人,特別是他的岳母有何意義?

(4) 馬太趁機再次指出耶穌如何應驗舊約的預言。這次馬太引用了以賽亞書53:4。你對這預言的應驗有何領會?

(5) 為何耶穌在第18節看見許多的人,反而離去?

(6) 若果你是群眾之一,親耳聽見耶穌的信息(包括祂稱神為父、稱自己就是「義」,更叫人聽祂的話--與律法相等) ,也親眼看見祂所行的(醫病、趕鬼) ,而想跟從祂,原因何在?你會對跟從祂有何領會?

(7) 既然有人願意跟從,為何主耶穌不是甚為高興,反而有所戒心?

a. 祂把自己與狐狸和飛鳥相比:用意何在?

b. 把安葬的家人比作死人,是否有點過份?祂要想跟隨祂的人明白什麼?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跟隨基督

有時我不禁在想,為何主耶穌要對那些欲跟隨祂的人說些很嚴厲的話,好像要攔阻他們來跟隨祂。當他們當中真的有人要「退去,不再和祂同行」時,祂卻是非常的傷心。(6:66)

明顯的,主耶穌甚願我們來跟隨祂。但正如祂所言:「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注意:祂不是說:「最好不要作」,也不是說:「不應作」,祂乃是說:「不能」;原文是今日英文的dynamo,意即沒有力量去完成之意。

是的,聖經找不到一處是主耶穌呼召人為自己去跟從祂的。每一個門徒被召都是為要拓展神的國度。若有人自稱是跟從祂,卻無助於國度的拓展,就是「失了味的鹽」了。(14:34)

最近,有一位年青人跟我說要信耶穌。我就問他個中的原因。原來,他曾向神禱告,如果某科成績能得甲等,他便信耶穌。結果成績真的是甲等。我仔細的告訴他,這樣不是耶穌要他信祂的原因。信耶穌不單是頭腦的相信,也不是為今生的福份:如因學業或健康等福氣而信祂。真正的相信乃是完全信靠主耶穌代死的功勞,接受祂為救主,更是一生的跟隨祂,以祂為我們生命的主。我這樣講解後,再問他是否仍願意信耶穌,他竟然有所遲疑。這其實是好的,耶穌是希望每一個欲跟從祂的想清楚代價,才相信跟隨祂。

感謝主,這年青人雖然有所遲疑,但終於決心相信並跟隨耶穌。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8:23-34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掌管大自然

(1) 在此之前,門徒目睹什麼神蹟?他們對主耶穌有何認識?

(2) 為何現在見此神蹟而感驚訝?這神蹟與前所見的有何分別?(試從類別和個人感受兩方面思想)

(3) 若你處身在船中,眼見耶穌熟睡了,風波又大,你會有不同的反應嗎?真的?

(4) 這些經歷可以叫門徒明白到跟隨主包括了什麼?

勝過污鬼:我們已分析過加利利地是與外邦人混雜之地,故此有養豬的作業:

(5) 按馬太的描寫,我們可以領會到那被鬼附的人生是怎樣的?污鬼怎樣稱呼耶穌?牠們豈不是為耶穌作見證嗎?牠們明白自己的終局嗎?

(6) 這些本地人不是目睹或耳聞耶穌的大能嗎?為何卻要求祂離去?

(7) 他們這舉動與今日世人對福音的態度有何相似的地方?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蹟奇事

我相信大部份的基督徒都聽過不信的朋友說,如果他們能親眼看見神,便會相信。當然,我們自然和合理的回答是,如果他們能看見神,就不用信了;因為按定義:「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11:1)

況且,神曾說:「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33:20)

這並不是說神不會給我們足夠的證據,證明祂的存在。正如保羅所言:「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1:20)

神並沒有停在藉被造物所顯出的普通啟示,祂更藉著祂兒子的降世被顯明出來。整本約翰福音是圍繞著主耶穌在世所行的神蹟而寫成,一般的學者稱之為「神蹟之書」(Book of the Signs)。約翰在總結他的記載時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20:31)

既是這樣,你可能問:為甚麼福音書所記的種種神蹟,在這文明的社會中,好似再看不到呢?我相信,正如主耶穌在路加福音16:31所言,如果我們今天有這全備的聖經而仍不願意相信,就是有如死人復活的神蹟,我們也不會信服神的!

話雖如此,其實神正每日向我們顯示祂的神能--每一個日出,每一個日落,每一個新生的嬰孩,更是當一個罪人悔改歸主--這一切豈不都是神大能的彰顯!

這些都在顯示神的永能和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