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3:24-30; 36-43

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讓我們繼續思想耶穌所講的天國的比喻。我們已讀過不同收成的比喻,今天我們會看摻雜共存的比喻:

(1) 神豈不是有能力阻止那惡者撒稗子嗎?為何祂不這樣作?

(2) 當然神是從來不睡覺的。那麼是誰在睡覺呢?

(3) 僕人為何要立刻拔出稗子呢?

(4) 主人給不要拔出兩個理由:

a. 是那兩個?

b. 按第41節,誰是稗子?

c. 兩個理由的那一個會叫你肯忍受稗子?

d. 你可還有其他的原因,叫你願意忍受稗子呢?

(5) 把稗子「薅出來」是什麼意思?與教會施行紀律有衝突嗎?

(6) 關於末日的收割,參約珥書3:13及啟示錄14:19。請也翻閱馬太福音8:12; 22:13; 24:51; 25:30及路加福音13:28。這些經文叫你對稗子的結局有什麼提醒?

(7) 至於麥子的將來,請看這段的第43節和但以理書12:3。這些經文真的成為你的鼓舞,叫你雀躍嗎?為什麼?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摩門教的耶穌

不知是出於大方或是以要與摩門教教徒搭橋為藉口,不少福音派的學者改變了他們對摩門教錯誤教義的論調,甚至有稱讚摩門教是對耶穌滿有熱衷的(obsessed with Jesus Christ)

其實,不論今天的摩門教怎樣自圓其說,和一些福音派的學者極力把摩門教的教義與正統的基督教信仰拉近。其實,摩門教對主耶穌的教義是絕對與聖經的記載相違的。以下引自CARM(基督教護教和研究事工) 的一小段就足以看到:

「按摩門教的教義,耶穌是被造的,是由神與他的女神妻子所生的…..耶穌實際上是魔鬼的親兄弟……神亦有肉和骨的身體,與他妻子一樣;在天上生出靈體,在地上以人的身軀出現。 (McConkie, Bruce, Mormon Doctrine, 191, 321, 516, 589, 192, Doctrine and Covenants 130:22)

你可到CARM的網址上參閱比較摩門教與基督教的耶穌論的圖表,就更清楚了。

摩門教會強調他們也是教導以信耶穌得救的道理;但我們祇要看看他們的信條就曉得他們靠耶穌得救是什麼的一回事:

「我們相信藉基督的贖罪,全人類可以得救,因著遵守律法和福音的信條。」

我亦將原本信條的英文本轉載如下:

“We believe that through the Atonement of Christ, all mankind may be saved, by obedience to the laws and ordinances of the Gospel.” (Article 3)

摩門教明顯的不是教導因信耶穌而稱義,何況他們所傳的耶穌並非與聖經相乎。

不錯,我們要愛摩門教教徒,就像我們要愛世上每一個罪人一樣。我們需要為他們真正信主、得救來禱告。但是,若果我們自欺,以為他們真的按聖經的教導信了耶穌,那樣,我們便是自欺、也欺哄了摩門教教徒。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3:31-35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這一段是記載兩個有關天國倍增的比喻。我們試從兩者的相同之處去了解耶穌希望我們學習的是什麼:

(1) 為什麼耶穌揀選芥菜種和麵酵來比喻天國?

(2) 是表達什麼?請試列出五方面。

(3) 為什麽耶穌揀選樹和麵團來比喻天國?

(4) 是表達什麼?請試列出五方面。

(5) 請找出這兩個比喻中有關時間的用語?它們提醒我們有關天國的那一方面?

(6) 我們思想過兩個比喻相同之處。那麼,不同之處又是什麼?

(7) 雖然耶穌老是用比喻教訓人,祂總希望聽者能明白的。除門徒得再聽到詳細的解釋外,其他的群眾其實也可以從比喻得著什麼呢?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芥菜種子

我愛讀清教徒的傳記,也愛讀宣教士的傳記。其中大衛布賽納(David Brainerd) 的事蹟是最感動我的故事之一。

短暫的生涯:他在廿七歲才有機會投身宣教。三年後,祇有廿九歲就因肺病死亡了。他在新澤西的印第安人中間的工作果效甚微,就像一粒芥菜種子,埋在土裡。

艱苦的生涯:他在耶魯大學進修,卻因過份熱心愛主而被趕出校。(多年後,耶魯大學史無前例的把其中一個禮堂命名為布賽納堂。) 雖然有機會從事牧會工作,他卻堅決的忠於宣教的使命,投身於極少人願意獻身的印第安人宣教事工。

禱告的生涯:最叫我感動的是他的禱告生命。如果有機會的話,切勿錯過閱讀Jonathan Edwards為他編印的日記。讀到他的禱告生活,和他對神的愛,你會像千萬的讀者一樣,深受感動的。容許我把他日記中一小段與你們分享:

「十一月三日:今天我不為人知的,從早到晚,禁食禱告。清早,我得到一點幫助而()禱告。之後,我讀到先知以利亞的故事。看到這聖人的信心、熱心和能力;他怎樣在禱告中與神角力,我的心甚為感動。我就與他一同向神呼求:以利亞的神在那裡!我渴望有更多的信心!我的靈呼向神、向祂懇求,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我看到神就好像在以利亞的日子一樣,沒有改變。因而,我也能在禱告中與神角力,比前數月更感親愛、更謙卑、更迫切。沒有什麼是神不能作的;沒有什麼是大到我不能求的。我已有多個月,失去能特別在世人服事神的希望;像我這大罪的人,這似乎是絕望的。但現在,神喜悅重燃這希望。跟著,我再讀出埃及記第三章至二十章,從中看到神的榮耀和偉大,是我從未見過的。我不斷的跪下,向神呼求能有像摩西的信心,求能一睹神的榮耀。我的靈專注禱告,為自己、為朋友、為教會與神角力;我很久沒有這樣更渴望看到神在我生命中改變的能力。為這天的禁食、禱告,神阿,我讚美祢。願祂的美善常與我同在,吸引我靈更親近祂。」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3:44-5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藏寶的比喻:

a. 為何天國被喻為「埋藏」的呢?

b. 為何被喻為「寶貝」?於你是否真實?

c. 這比喻中的人有何特別之處?

d. 若你是他,會否變賣一切去換取它?

e. 這天國的比喻對你有多少真實之處?

(2) 珍珠的比喻:

a. 這比喻中的人有何特別之處?

b. 若你是他,會是什麼原故(或條件)使你變賣一切去換取它?

c. 這天國的比喻對你有多少真實之處?

(3) 以上兩個比喻是否你悔改信主的寫照?原因是什麼?

(4) 請把這兩個比喻與先前兩個天國的比喻(1-9 ; 24-30 )相比:

a. 兩者不同的重點是什麼?

b. 兩者相同的重點又是什麼?

(5) 13:52之「文士」是指門徒,因他們已「受教」明白天國的道理(Lenski, Matthew, 550):

a. 他們現在擁有什麼東西?

b. 為何耶穌稱之為「新舊的東西」?

c. 今天你的努力是在乎作為神新、舊話語的「專家」,或是「擁有者」?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我寧願有耶穌

本詩的作者是密勒夫人(Rhea F. Miller, 1894-1966),作曲者是加拿大出生的謝伯偉(George Beverly Shea, 1909-)。謝伯偉的母親不住為兒子的生命方向禱告。有一天她靜悄悄地將密勒夫人的這首詩放在鋼琴上。當謝伯偉回家練琴時,看見那首詩便拿起來誦讀。他唸完後心受感動,就在琴上記寫曲調。那一天,是他人生的轉捩點。他決心從此將自己奉獻給神。他辭掉了世俗的廣播歌唱工作,成為一位福音使者。今天就讓我們細思這歌詞,思想:「我是否寧願有耶穌?」

1. 我寧願有耶穌,勝得金錢,我寧屬耶穌,勝得財富無邊; 我寧願有耶穌,勝得華宇,願主釘痕手,引導我前途。

2. 我寧願有耶穌,勝得稱頌,我寧忠於主,成全祂的事工; 我寧願有耶穌,勝得名聲,願向主聖名,永赤膽忠誠。

3. 恩主比百合花,更加美艷,遠比蜂房蜜,更加可口甘甜; 惟主能滿足,我飢渴心靈,我寧願有主,跟隨祂引領。

副歌:

勝過做君王,雖統治萬方,卻仍受罪惡捆綁; 我寧願有耶穌,勝得世界榮華,富貴,聲望。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3:53-58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眾人表示對耶穌甚希奇的地方在那裡?這表明他們對主有什麼確認?

(2) 但這些確認立刻被其他因素所取代,以致他們「厭棄他」。其他因素是什麼?換句話來說,他們放眼的重點是什麼?

(3) 這引至耶穌在第57節的評語。祂的評語對嗎?為什麼?

(4) 他們的厭棄和不信對耶穌在他們中間要作的事工有何影響?

(5) 用在今天教會身上,我們面對一位在自己教會中成長的神的僕人,應看重的是什麼?如何避免犯同一的錯誤呢?

(6) 眾人的「不信」帶來什麼後果?

(7) 對今天的教會有何提醒?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不受尊敬的先知

一般福音派的教會都自稱是按聖經的真理而行事的。但在我看來,卻有一方面,我們往往沒有選擇遵聖經的原則而行,而沒有感到不對的。我是指到聘牧這方面。

我們都知道神的僕人的品格至為重要,比他的才幹、學歷和吸引力更為重要。但教會在聘牧時卻往往側重了這些外在的條件。我真不曉得是我們缺乏信心、是缺乏勇氣、是缺乏對聖靈的感動和順服,還是不願意放下我們世俗的觀念?今天的教會實在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有機會探望紐約一間教會。他們極神蹟性的,在沒有資源之下,卻能從政府購買了一整座學校的大樓。但更大的神蹟卻在他們聘請主任牧師的決定上。

在聖靈感動之下,他們竟然選擇順服聖靈的指引,不聘用有博士學位的、不聘用有名氣的、也不聘用有才華的,卻決定聘用教會作清潔、管堂的弟兄為主任牧師。因為他有美好的見證,熱心傳福音。

結果怎樣呢?據我所知,教會一半的人離開了;但同時,這教會卻建立了美好的名聲,成為其他教會在門徒訓練要學習的榜樣。那一次的探望,我就是從這教會身上學習如何向流浪者傳福音,並如何訓練他們的才能作傳福音的門徒。

我盼望更多神的教會能真正活出所自稱的 「篤信聖經的教會。」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4:1-14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這章提到的希律王其實是巡撫。其父(殺伯利恆嬰孩的那位)因深得該撒的喜悅而被冠以王號。此希律勾引同父異母的兄弟之妻(希羅底) ,娶她為妻。

(1) 請參閱馬可福音6:14-16較詳細的記述:這一段以眾人猜測耶穌是誰為開始。你以為這不同的猜測的基礎和動機是什麼?

a. 以利亞:參閱瑪拉基書4:5

b. 先知中的一位:在他們中間已超過三百年未有先知的出現了

c. 施洗約翰:來自希律的內疚?

(2) 施洗約翰的使命是作彌賽亞的先鋒(見賽40)。他因公開斥責希律而遭殺身之禍。你覺得希奇嗎?你以為值得嗎?

(3) 馬可詳盡的形容希律與約翰關係,你感到詫異嗎?按這些形容,你對希律的評價是什麼?

(4) 耶穌對他的評價又是什麼?(參路13:3223:8-12)

(5) 你從希律身上可以學到什麼功課?(希律最後被該撒放逐到Gaul)

(6) 耶穌對約翰的死訊有什麼反應?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獨自退修

當耶穌聽到施洗約翰的死訊時,馬太福音14:13告訴我們:「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我特別留意到馬太這幾個用詞:退到、獨自、上船、和野地。這些給我領會到:

1. 耶穌是突然的停止了祂原本要作的事;

2. 刻意坐船離開,要人找不到祂;

3. 是獨自一人的,連最接近祂的門徒也撇下;

4. 走到祇有祂與父神一起的野地。

我們當然不曉得耶穌與父神在這時刻的對話,但相信這是個憂傷的時刻、是罪惡好像得勝的時刻、更是救恩歷史重要時刻之一的結束約翰完成了當跑的為主預備道路的路。或許,這叫主想到祂也要面對死亡的結局。不論是怎樣,主耶穌按祂的常例,立刻退到父親面前禱告。

當然,我們應該學習主常獨自到父神面前禱告的習慣(1:35;路5:166:12) 。在遇到非常的事情時,我們更應立刻的來到主前,作反思、較正心態、和求問。

如果主耶穌也需要放下原本當作的事,刻意的離開熟悉的環境和人群,退到沒有人能干擾的地方,以至能獨自的與父神會面,何況我們呢?

司徒德(John Stott)的榜樣是值得我們學效的。他每天在熟悉的環境和節奏中靈修之餘,更刻意的每一個月抽一整天,獨自到林中禱告。

這確是每一信徒當學習的榜樣。這是需要決心和犧牲,或甚至會遭人誤會的。當然,這更需要行動(action)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4:14-21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群眾多遠道而來,目的何在?

(2) 耶穌來是要拯救人的靈魂。祂為何費時醫病,甚至在此餵飽眾人的肚腹?

(3) 既是這樣,你可以給第14節之「憐憫」下一定義嗎?

(4) 門徒當然曉得群眾的饑餓。他們提議怎樣處理呢?他們作得對嗎?為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作?

(5) 耶穌為何叫他們拿餅和魚來?難道祂不能使「無變有」嗎?我們因此可學個什麼功課?

(6) 「望天、祝福」是否循例式的舉動?在此是否有更特別的意義?

(7) 對門徒而言,親手遞餅給群眾和收拾剩餘的有何重要意義?

(8) 對群眾而言,親眼目睹醫治、親耳聽到主的教訓,現在更親身經歷神蹟性的餵養,有何重要意義?他們當如何回應?

(9) 請參閱約翰福音6:14-15,看看他們又是怎樣回應。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專業」的罪

馬可告訴我們,那五餅二魚的神蹟是發生於門徒極其繁忙的一天。門徒當時既極度疲乏,但亦甚感興奮。他們剛剛嘗試傳道,又能醫病和趕鬼,應該是屬首次的。他們興高釆烈的向主回報。主提議大家退到一安靜處,因為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功夫」。(6:31)

故此,當我讀到門徒提議叫這些打擾他們休息的群眾散開,各自找吃時,我一點也不怪責他們,因為我自己也一定會如此。想不到耶穌竟然說:「你們給他們吃罷。」(6:27)

在此耶穌給我們看到什麼是真正的「憐憫」!

憐憫不是在方便時才施予的。不錯,他們在困乏時,是主耶穌的意思,叫他們停下來歇息的,可是憐憫卻是沒有歇息的!一個年青的神的僕人,有一天在頂忙碌之時,有人卻來求見。在沒法推辭之下,他惟有勉強與那人交談。那人在向他傾訴心事時,突然停下來,對這牧者說:「你一直在東張西望,根本沒有留心聽我講話!」是的,忙碌往往使我們內心硬化。

憐憫也是沒有定時的。我們曉得門徒們豈不是剛剛醫病、趕鬼嗎?那麼,他們作這些難道不是出於憐憫嗎?我相信他們是出於憐憫的,但是他們卻把憐憫的施予劃定了時間和地點。我稱這心態為「專業」的罪!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4:22-36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還記得耶穌醫治和餵飽眾人後,其時已晚,祂與門徒一定非常疲倦(馬可更告訴我們,群眾尚未出現,耶穌與門徒已是非常疲乏) 。就在忙碌的工作結束時,耶穌選擇怎樣結束這一天?

(2) 夜裡四更天即零晨三至六時,亦即是他們極需睡覺休息的時候。風浪突起,是偶然的嗎?耶穌當時在那裡?你可以對自己面對的風暴有什麼領會?

(3) 耶穌大可以在岸上平靜風浪;也可以突然出現在船上。為何祂選擇走在海上?

(4) 門徒知道是主,當然轉驚為喜。但彼得為何有要在水上走的念頭?這可以刻劃出他與其他門徒有什麼分別?

(5) 是什麼叫彼得下沉?耶穌豈不是就在他面前嗎?

(6) 你曾有類似彼得的經歷嗎?主耶穌的責備適用於你嗎?

(7) 按你對問題(3)思想和答案,你以為耶穌達到了目的嗎?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主關心我

我覺得彼得履海的故事既可笑、又感人。可笑是因為彼得是在主耶穌咫尺之前下沉的。耶穌祇需伸手就抓到他。這令我想起自己初學游泳的尷尬情景。

其實想深一層,也不應取笑彼得。對他而言,身體一下沉,不但是水深快沒頂,更是在風浪之中,是生死關頭。我們面對沒有重大關鍵的事件時,就容易有信心;但面對事關重大的事情時,卻是不同。就好像亞伯拉罕,在他以為僕人以利以謝要承受他的一切時,他毫不懷疑神必賜產業的應許(15:3)。但當神確實應許賜他兒子時,他一相信之後(15:6),先前賜地的應許突然變得極重要了。亞伯拉罕立即作什麼呢?他立刻問神:「我怎知道能必得這地為業呢?」你說,他是有信心,還是沒有呢?

故此,當我們要誇耀自己的信心時,最好停下來,想清楚。

彼得履海的故事亦有感人之處,就是主耶穌很人性地「趕緊伸手拉住他」。我說很人性地,是因為主可以發施號令,水就能乘載著彼得;主更可以叫彼得被溺,再叫他活過來,這豈不是更大的神蹟!祂卻趕緊伸手拉住他,因為主不願他多受一刻無謂的驚嚇!主就是這樣愛彼得。祂也是這樣愛我和你。主耶穌從來不願意祂的兒女多受一刻無謂的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