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5:1-9

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古人的遺傳」是歷代猶太教的領袖在摩西律法以外所加添的口傳條例,到主後三百年才被正式編成,命名為Mishnah的有關律法條例的書。 猶太人以這些條例為事奉神的準則,結果是把人與神真正的關係變成外表規條化的宗教。

(1) 法利賽人和文士老遠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的原因何在? (見可7:1ff)

(2) 從這事件的記載,他們所著重的是

a. 耶穌的教訓?

b. 耶穌的異能?

c. 耶穌的生命?或是其他方面?

(3) 你以為他們的存心正確嗎?為什麼?

(4) 他們以什麼藉口來代替孝敬父母?此舉之罪有多嚴重?

(5) 你可以聯想到今天在愛主的基督徒中三個類似的錯誤嗎?用來支持這些錯誤的理由是什麼?

(6) 耶穌對他們的評價又是什麼?(參閱第8) 這罪對他們的敬拜和所獻的祭有何影響?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優先的次序

如果你較為熟悉基督徒圈子的教導,你一定聽過優先次序這教導:就是我們應該先把基督放在生命的首位,跟著是婚姻與家庭,其次是教會,再其次是人等等。除了首兩三項,其他的次序則可能有不同的排列。不過,我們要明白這層次的意思,就是神和家庭是最重要的。至於工作,它從來不被列高於第三、四位的。” (摘譯自D. Sherman and W, Hendricks, Your Work Matters to God.)

我同意要質疑這兩位作者這種層次式的優先次序是否合乎聖經。法利賽人就是採取這種層次的方式,以把神放在首位為藉口,去抹殺當孝敬父母的誡命;因而為主耶穌所責備。(見太15:1-9)

在回答有關律法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時,耶穌就把層次的思想除掉:「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22: 37-39)

你或許會問道:「耶穌豈不是把神放在首位,而人屬其次嗎?」

我們需要留意:

(1) 耶穌是回答那一條誡命是最大的,不是那兩條;

(2) 耶穌的回答沒有停在這裡,祂更說:「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意思是缺一不可。一等如二,二等如一。

(3) 其實,聖經一貫的教導是清楚的,就如約翰壹書4:20所言:「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

我們是要在家庭的關係,教會,工作,學校和社區的人際關係中,表明我們對神的愛。我們關心人,看重人,是因為我們愛那位看重人的神。祂看重人到一個地步,甚至為人而犧牲了祂的獨生愛子。

倪柝聲深明這個道理。在「讓我愛」這首詩結束時,他這樣說:「並求別人喜悅,以度此歲。」人人都知道倪柝聲不是個看情面的人,是個把神放在首位的人。這句話卻充份表明他明白到,要把神放在首位就須謙卑自己去求別人的益處。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5:10-20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門徒似乎很介意耶穌冒犯了法利賽人(NIVoffended) 。為什麼?門徒的心「正」嗎?

(2) 為何稱法利賽人為領路的瞎子?神會容忍他們嗎?

(3) 我們可能在什麼方面或情況下也作了領路的瞎子?

(4) 耶穌似乎對彼得在第15節之問題有點不耐煩。為什麼?(這與他們在第12節對耶穌的提醒有關嗎?)

(5) 耶穌清楚的說明:「入口的不能污穢人」。這豈不是與舊約的律法相違(參閱利11) ?祂曾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5:17)。你可以怎樣把二者銜接起來?(參閱林後3:6)

(6) 老實的說,你能否忍受別人不洗手就吃飯呢?下一次你遇見同樣事件,你當有的態度是什麼?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讓我愛

昨天我提到倪柝聲這首曾感動千萬中外基督徒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用點時間去仔細的默想歌詞: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讓我服事而不受賞賜; 讓我盡力而不被人記,讓我受苦而不被人睹。

只知傾酒,不知飲酒;只想擘餅,不想留餅。 倒出生命來使人得幸福,捨棄安寧而使人得舒服。

不受體恤,不受眷顧,不受推崇,不受安撫; 寧可淒涼,寧可孤苦,寧可無告,寧可被負。

願意以血淚作為冠冕的代價, 願意受虧損來度旅客的生涯。

因為當你活在這裡時,你也是如此過日子, 欣然忍受一切的損失,好使近你的人得安適。

我今不知前途究有多遠,這條道路一去就不再還原; 所以讓我學習你那樣完全,時常被人辜負心不生怨。

求你在這慘淡時期之內,擦乾我一切暗中旳眼淚; 學習知道你是我的安慰,並求別人喜悅以度此歲。

(倪柝聲, 1930)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5:21-31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若主是奉差遣祇去尋找以色列的迷羊,為何祂選擇行走在推羅西頓這外邦之地?祂真是如此被差遣嗎?

(2) 這希臘婦人稱祂為「主阿,大衛的子孫」。這表明她對耶穌有什麼認識?

(3) 耶穌為何一言不答?從門徒的反應,他們怎樣領會(interpret)祂的沉默呢?

(4) 「打發她走」是什麼意思?是憐憫之言,還是不耐煩之意?

(5) 耶穌表面上說了極苛刻的話(相信是猶太人的諺語,其實也是說出門徒的心態),但這番話亦已道出若干有關耶穌的真理,你能看得出嗎?

(6) 這婦人似乎不介意主對她所發的羞辱之言。除了愛女心切的原因之外,她所表現的「信」,與當時的猶太人有什麼不同之處?(她是信神的能力?是信神的愛?還是……)

(7) 這婦人藉此事應學到什麼功課?門徒呢?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能夠、並願意

主耶穌稱讚那迦南婦人的信心是大的 (15:28) 我在想:她的信心大在那方面呢?

雖然是個外邦女子,她卻懂得稱耶穌為「主阿,大衛的兒子」。換句話說,她最低限度認耶穌為以色列人的彌賽亞。若是她更承認耶穌是神,這個對她仍是外國的神。若是如此,她仍定意向耶穌求醫,就是不尋常的信心了。

耶穌似乎要對她的信心嚴加考驗。祂用了十分叫人驚訝、聽來像是刻薄的言語去考驗她。耶穌的用心,早在祂對門徒所說的話顯明出來:「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如果真是這樣,祂為何要走進推羅、西頓這外邦人之地呢?我們確知祂是被差遣到世上來為要拯救全世界的人。奇怪的是,門徒沒有一人質疑祂這句話,原因恐怕是這句話正中(門徒民族優越感的) 下懷!他們以為救恩是與外邦人無關的觀念,在使徒行傳的上半部表露得無遺。

當耶穌表現出猶太人一般對外邦人的鄙視,稱他們為「外邦狗」時(Barclay馬太福音的注釋) ,這婦人竟甘願接受,繼續的情詞懇切向主直求,耶穌就稱許她的信心。

她的信心實在是大的。除了相信耶穌有醫治的能力外,她的情詞懇切直求更顯出她相信耶穌有憐憫的心。她知道神的心。如果耶穌是神,祂一定是有憐憫的神。故此,耶穌對她似乎是語帶侮辱,這卻絲毫沒有搖動她對神愛的信心。

對,相信神能夠,是比較容易;但相信神願意呢?特別當難處的時間拖長了,神又好像不理會,甚至像對這婦人一樣,神好像與我們為敵時,就倍感困難了。這迦南的婦人不但相信神能夠,她更相信神願意!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5:32-39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馬可福音分別在第68章清楚的記述耶穌兩次分餅的神蹟,兩次的時間和地點明顯是不相同,在8:19-20節更清楚的提到兩次是不相同的事件。

在這段馬太的記載中,

(1) 眾人究竟有多餓?為何耶穌不早些供應他們?這三天祂究竟在作什麼?

(2) 耶穌特別道出眾人的境況,用意應何在?

(3) 我們在祂身上可學到什麼功課?

(4) 如果你是門徒之一,已曾目睹五千人被餵飽的神蹟,你會怎樣回答主?

(5) 與上次相比,今次他們所有的餅和魚是較多還是較少?從他們在第33節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到門徒們有怎樣的心思?

(6) 請回想你過往在極困難或困乏中經歷神拯救的神蹟,和你怎樣焦慮的經過。如果歷史重演,你是否就會絕不焦慮呢?為什麼?

(7) 解經家一般不太注重兩次收集零碎的器皿籃子與筐子的分別,卻同意兩次都有極多剩下的零碎是有其意義的。你以為意義何在?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是誰受污損了?

從歷史和文法角度去釋經,這門學問確是大大的幫助我們對聖經的話語的了解,但同時也帶來了對聖經的可靠性很大的衝擊。這些衝擊不幸早已走進了原本篤信聖經的真確的福音派裡面。

就像福音書所載耶穌兩次用餅和魚餵飽五千和四千人的事蹟,如著名解經家Lenski所言:「有些現代解經家認為兩次餵飽群眾的記載其實是同一件事。若細心看就不難發現,兩次的事蹟在時間、地點、人數、餅和魚的數目和載滿零碎籃子的數目都有不同。」(Lenski, Matthew, 602)

其實,更確實的證據莫過於馬可福音8:19-20,耶穌清楚論到兩次是不同的事蹟。

研究聖經古時的言語、文化和歷史背景確是重要的,能叫我們這些與那時代相距超過兩千年的讀者,對因聖靈感動而寫聖經的作者所記載的教訓,記敘,喻言,詩歌和預言有更深和正確的了解。但從事這學術研究的人,必須帶有謙卑和相信的心態。謙卑,就是要知道我們沒有資格批評神的話,而是讓神的話作為我們憑智慧發掘出來的資料的最終裁判;相信,就是要相信聖經的作者確是被聖靈感動寫出神的話來。因而,「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5:18) ,也不能被人增、減。(22:18-19)

不幸的是,當學者和聖經教師在神學院和教會的講台上高舉人的智慧,過於聖經的權威時,不少的信徒因此在讀到難明或似乎不合理的經文時,第一個意念就是:「不知我手上的譯本是否譯錯了?」或更糟的是懷疑:「聖經的抄本是否污損了(corrupted) ?」

其實最穩妥的態度是以手上的聖經為準。在遇到難明的經文時,我當然會窮自己的智力去分析內容,並查閱可靠和敬虔的資料,更謙卑的向聖經的原作者聖靈禱告:「求祢引導我進入真理。」多少次,聖靈就開我的眼睛,看到原本已表明,不過是我忽略了的真理。有時,我仍是想不通。但我學習到為此感謝神,因為祂絕對沒有需要向我顯明一切我想明白的事;但祂一定會向我顯明需要我明白的真理。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6: 1-1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法利賽人求神蹟是要怎樣試探耶穌呢?

(2) 耶穌其實已行了極多的神蹟奇事,為何法利賽人仍要求看「從天上顯的」神蹟?難道對法利賽人而言,主耶穌所行的神蹟還不算是「從天上顯的」嗎?

(3) 如果耶穌真的在他們面前行一「從天上顯的」神蹟,他們是否就信服祂呢?

(4) 明顯地,他們的問題並非在乎有神蹟與否,甚至不在乎他們是否有分辨力。按耶穌在第4節所言,他們的問題是在乎什麼呢?

(5) 「邪惡、淫亂」的世代是什麼意思?

(6) 耶穌在第5-6節欲以實物為教材,門徒卻想錯了什麼?為何他們會如此?為何換來耶穌這樣嚴厲的責備?

(7) 他們早應從兩次分餅的神蹟學習到什麼?耶穌提到零碎的用意何在?

(8) 「酵」是什麼意思?(參閱路12:1及林前5:6-7)

(9) 如果法利賽人的酵是假冒為善,撒都該人的酵該是不信復活了。那麼,門徒的酵又是什麼?你的酵又是什麼?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錯放了重點

讀到馬太福音16:8主耶穌責備門徒「小信」時,我感到非常有趣味,特別是因為這記載是緊接著上一章耶穌誇讚那迦南婦人的「大信」。

這段事情的背景是因門徒忘記帶餅上船。相信他們一定心有歉意,以至當耶穌欲以實物作教材,警告他們要防避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時,他們卻敏感起來,誤會了主耶穌的用心。

奇怪的是,主耶穌不是責備他們的敏感,乃是責備他們的小信。我相信這裡有我們當學的功課,特別是在了解事奉的心態和重點。

主耶穌所看重的是人的心。祂擔心的是:雖然祂極力的攻擊法利賽人的教訓(他們的假冒為善,祇看重外表的遵守律法) ,和撒都該人的教訓(說沒有復活這回事) ,祂知道這些錯誤會如酵一樣,誤導將來要相信祂的人。耶穌的憂慮在日後也竟成真,因為這正是使徒保羅後來要為真理力辯的兩個主題:人是靠恩、非靠行律法稱義;和基督已復活,我們也必復活 (參閱林前15)

可惜的是,當時門徒祇想到忘記帶餅這毫不重要的事!

耶穌責備他們小信,是慨歎他們錯放了重點。餅食(就像一切物質的缺乏) ,從來不應是事奉祂的人所要看重的。重點要常放在與「人心」有關連的事上。當一個教會或事工,若放上過多的心思、精神和時間在處理物質的事務上(往往是蓋上屬靈的包裝) ,我們就是犯上了門徒同樣的錯誤。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6:13-20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該撒利亞腓立比是希律的兒子作分封王時按該撒和自己的名為這城命名的。到此,門徒跟從主已有一段的時刻、親眼看見祂行的神蹟、親耳聽到祂的教訓、目睹法利賽人的反對、和親身與主相近;就在此時,耶穌開始向他們顯露祂要受死的計劃。

(1) 眾人一般以耶穌是誰?

(2) 被認為是以利亞或耶利米已是極尊貴的身份,為何還不足?

(3) 為何耶穌繼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中文聖經沒有譯出這問題是以「但」作開始。你以為為何要說「但」呢?

(4) 彼得若單認耶穌為基督(即彌賽亞) ,這是否足夠?為什麼?

(5) 今天眾人一般以為耶穌是誰?眾人對認識耶穌的對與錯是什麼?

(6) 你又怎樣呢?你說耶穌是誰?

(7) 按主所言,彼得何以得到這認識?你又是從何而得你的答案?

(8) 「彼得」是()石之意;磐石當然是大石。要明白這段的意思,請翻閱約翰福音20:23,在此耶穌向眾門徒重複祂說的話。故此,彼得是個代表!如果是這樣,彼得代表誰呢?也在代表什麼?

(9) 18 節是耶穌首次提出「教會」這名稱,原文是指「一群被召出來的人」。如果你是門徒之一,當你第一次聽到耶穌用這名稱時:

a. 你腦海中會出現一個什麼意念或圖像?

b. 為何這群人被喻為要被建造的建築物呢?

c. 磐石是什麼意思?為何這建築物需要磐石?彼得既為代表,誰會作磐石?(參弗2:20)

d. 這「教會」將會面對什麼挑戰?

e. 耶穌在第19 所言,是指「權力」或是「功用」?為什麼?

f. 一個靈魂的命運是誰去斷定和怎樣斷定的呢?(命運是指能否得永生和赦罪)

g. 這樣,什麼是「天國的鑰匙」?

(10) 從初期教會的歷史來看,使徒們怎樣使用這鑰匙?

(11) 作為這「教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怎樣使用這鑰匙?

(12)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誰綁?誰放?

馬太福音16:18-19這小段是較難明白的。容許我在此把加爾文的見解與你們分享:

「這些話的實質是:基督在此給(將來)跟從祂的人保證褔音救恩的應許,叫他們知道可以確信這應許,好像祂從天上降下來作見證一樣。另一方面,祂是要那些鄙視福音的人驚惶,叫他們知道他們對傳福音的使者的嗤笑是不能逃罪的。兩者都是極其需要的,因為那生命的無價寶是要在瓦器中顯明出來的(林後4:7) 。若不是這樣建立福音的權柄,信福音的心就很容易被動搖……所以,作為神的使者,向世人保證這救恩是我們何等大的榮耀。我們作為這使人與神和好的職事的使者,是福音所賜的無比榮耀(林後5:20)。換句話說,對敬虔的人來說,能知道由卑微的血肉之軀所傳的救恩信息是神所印證的,這是何等的安慰。同時,就讓那些不敬虔的人嗤笑罷。有一天,他們會曉得由人口所傳的信息是帶著何等的真理和嚴重性。最後,讓敬虔的教師知道,靠著這應許,他們可以鼓勵自己和他人,勇敢的保護這賜生命的神恩,並大膽的向硬心的嗤笑者發出警告……

有人會說,基督的這番話祇是對彼得而言的:祂這樣作,是因當時祇有彼得一人,代表著眾人,承認基督是神的兒子,故此這番話是向他發出的。但同時也是對其他人說的。Cyprian及其他(教父) 所提的理由,我們也不要小看,就是基督藉著向一人說話,其實是向眾人說的,為要倡導教會的合一。」

(摘譯自加爾文註釋卷XVI, 294-296)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太福音16:21-28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馬太福音16:17 告訴我們彼得對主的認識與其他人有別,乃是「在天上的父」所啟示的。除這以外,你認為還有其他因素嗎?

(2) 彼得雖然答對了「耶穌是誰」,但他對「基督」(即彌賽亞) 的理想是什麼?他以為作彌賽亞的門徒是什麼一回事?

(3) 22節的原文是「責備」。彼得是以什麼身份,竟敢責備耶穌?

(4) 為何主稱他為撒但?按第23節,彼得怎樣成為絆腳石?

(5) 「跟從」是什麼?「跟從」又不是什麼?

(6) 請試為以下每點下定義:

a. 捨己

b. 背起他的十字架

c. 跟從主

你有否照所下的定義去做呢?

(7) 跟從祂與「救」和「喪掉」生命有何干?人若「賺得全世界」,是否就一定「賠上自己的生命」?

(8) 不同的譯本為這段設立不同的標題。NIV是「作門徒的代價」,JB是「跟從耶穌的條件」,TNIV是「十字架的道路」。那你呢?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屬靈的指導

著名美式足球明星Randall Cunningham在加入某球隊要作抉擇時,他跑到牧師那裡,希望能得個答案。多年後這牧者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說:「他問錯了人!」

我佩服這牧者的誠實和謙遜。我更盼望所有牧者和那些作屬靈指導的,能向他學習。

不少作輔導或指導的,往往受到要提供答案的壓力。事實上,除了是道德上對與錯的事情外,我們根本是不曉得神在別人身上的旨意的。我們所能作的是好好的聆聽、與他們一起禱告、極其量按聖經的原則和常理給他們有所提醒。

但我發現越來越多的牧者,特別是作屬靈指導的(spiritual director) ,竟敢告訴別人當作的決定,好像自己與神有直線電話通話一樣!這不但是狂妄,更是危險的。對,被輔導的至終是要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負全責。但作為指導的,若所給予對方的是超過提點,我們往往會成為神的旨意的絆腳石;更嚴重的說,我們可能取代了神!

不過,我相信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提供指導的不一定是狂妄作祟,可能是因我們受到潮流的影響,以為沒有給予答案就是失敗,就是無用。盧宏說得對:「我們除了這輭弱的己,沒有能給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