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人不是來聽道,反而把小孩子給耶穌「摸」呢?(見可10:13)
(2) 門徒責備他們可有理嗎?你會如此嗎?
(3) 耶穌已是忙碌不已,為何還願意費時為小孩子禱告?你以為祂會為他們禱告什麼?
(4) 進天國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參閱約3:16或類似經文)
(5) 「正是這樣(指小孩) 的人」與得救的信心有什麼關係?
(6) 耶穌「給他們按手」。是象徵式的舉動,還是有實質的意義?
(7) 我們應如何對待家中和教會中的小孩子?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讀到馬太福音第十九章,主耶穌說:「天國正是這樣(指小孩) 的人」時,我就想起兩個有關小孩的故事。
第一個,相信是絕大部份基督徒都聽過的,祇是版本不同而已。有時我也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故事的原委卻是值得我們一再細味的。我聽到的版本是發生於戰後一個歐洲城市。經過炮彈的摧毀,城市的居民都處於貧窮、饑饉的狀況下。一個聯軍的軍人,有一天早上跑進一個麵包店裡買麵包。他看見櫥窗外有一個小孩,把面緊貼在玻璃上,眼睛定定的盯著店裡剛出爐的麵包。明顯的,他是又饑又餓,卻沒有錢去買個麵包來吃。這軍人就生出憐憫的心,跑出去,把手上的麵包送給他。接過麵包後,這小孩對軍人說:「先生,你是不是耶穌?」
另一個就肯定是真實的故事。有一天,我母親從市場買菜回來,告訴我說:她其實想買一些橙回來。那生果店明明是貼上「新奇士橙」的商標,但橙的表皮卻沒有印上「新奇士」的商標。於是,她就問店舖的女主人,為何會如此。她還未開口回答時,她身邊的小女兒就搶著說:「阿,是我的錯。我忘記把印蓋上。」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從符類福音(可10:17-22;路18:15-17)對這事件的記載,我們知道這跑到耶穌面前來的人既年青又富有,且是個官。
(1) 根據他向耶穌提出的問題和他發問時的態度,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以為他這樣誠心追求永生該有什麼結果?
(2) 為何一般人總把行善與永生並談(包括佛教、摩門教和天主教)?
(3) 耶穌指出「只有一位是善的。」用意何在?
(4) 為何主耶穌單列出十誡的後六誡?(見出埃及記第20章)
(5) 那人回答:「這一切(耶穌提到的六條誡命)我都遵守了。」你認為他在說實話嗎?理由何在?(請留意耶穌在可10:21之反應。)
(6) 既是這樣,為何那人仍問「還缺少什麼」?若你能像那人,自覺已守誡命,你仍會有缺少之感嗎?
(7) 「作完全人」是什麼意思?(參太5:48)
(8) 據耶穌所言,他尚欠什麼才會得永生?那與他缺少未被提及的四條誡命有關連嗎?
(9) 耶穌並不是對每一個與他相遇的人都呼召他們跟從祂的。撒該就是一個好例子。即使他們不像十二使徒那樣的跟從,仍是主的門徒。然而,耶穌卻要求這人跟從他,更是要他像十二使徒那樣撇下所有的一切來跟從他。這樣一來,你對得永生和作耶穌基督門徒有什麼認識呢?
(10) 那年輕人為何憂憂愁愁的離去?他為何事憂愁?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不久之前,我讀到一篇由一位天主教知名的學者所寫的文章,諷刺基督教新教徒像加爾文一樣,鼓吹因信稱義,而不憑守律法稱義。他認為耶穌在福音書中一直是看重藉行為稱義的。其中他引以為證的就是馬太福音這「少年長官」的故事。耶穌豈不是明說:「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嗎?(19:17) 故此,耶穌就吩咐他要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還要去跟從祂。
但是靠行為、守律法稱義是與聖經清楚的靠恩得救的教導相違的(弗2:8-9) 。使徒雅各清楚的指出,「只在一條(律法) 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2:10) 人怎能靠守律法稱義呢!
這青年長官的故事清楚的叫我們知道,就是他雖然自以為已遵守了十誡中有關人與人之間的六條誡命,他的內心卻誠實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尚有缺欠的。故此,耶穌在19:17所言,無非是指出這少年長官的一向的錯誤信念,以為可以靠守誡命得永生。現在,他知道是行不通的。
耶穌清楚的告訴他,得永生的路是要跟從祂;而跟從祂,像祂在路加福音14:26所言:要愛祂勝過一切的人與事物—這就是十誡中首四誡的真諦。
另一位著名天主教學者Reno在支持靠守律法稱義的教義時說:「聖保羅對摩西律法的批判,我們應該從基督已滿足律法的廣角來看。」(First Things, January, 2012) 。他的意思是舊約的律例不夠深入,我們應繼而藉遵守和聽從基督的律例來補足。事實上,世上沒有一個人能靠自己遵守律例的,不論是摩西的律法,或是基督的律例。惟有信靠那死而復活的基督和祂在十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我們才有力量去遵守誡命。(羅7:25) 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信基督得永生為本,守律例為末。
按馬可的記載,這少年長官是這樣的問:「我當作甚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10:17) 這問題已清楚的顯示,他明白永生是承受的。沒有人能作什麼去承受別人的遺產,因為這是家庭血源的關係。不論是舊約的社會,或其他的社會,一般只有兒女才能承受遺產,家外人免問。
「(但) 凡接待祂(指耶穌) 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用駱駝穿過鍼的眼來形容財主進入神的國的難度呢?這樣說是言過其實,還是事實就是如此呢?財富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成為人進神的國的攔阻呢?請藉那年輕的官來思考這些問題。
(2) 為何門徒說:「這樣誰能得救」而不是:「這樣那會有財主能得救」呢?這顯出門徒對財富有什麼了解?
(3) 更重要的是:財富仍是你與神的阻隔嗎?請誠實地自問。
(4) 財富既是如此強而有力地攔阻人進神的國,「在神凡事都能」又是什麼意思呢?神會怎樣動工使我們得拯救呢?
(5) 為何彼得要提到,他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耶穌了?彼得期望耶穌作出怎樣的回答?他得到所期望的回答嗎?為什麼?
(6) 相信我們都同意耶穌的回答:信主的人「在來世必得永生」(可10:30)但「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你會同意嗎?耶穌是從不說謊的。這樣該怎樣解釋第30節的話呢?
(7) 那麼「天上的財寶」又是什麼?為何耶穌以此鼓勵那年青人?(19:21) 耶穌成功嗎?你又如何?「天上的財寶」對你有作用嗎?為什麼?
(8) 今天你對跟從基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當讀到耶穌用誇張的比喻說到財主進天國之難度,就如駱駝穿過鍼眼般,門徒的反應使我感到有點詫異。因為他們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而不是說:「這樣那會有財主能得救」呢?
十二個門徒中大多數是出身卑微,但每一個人都真的撇下了一切來跟從主。故此,他們對主所用的比喻作出「這樣誰能得救」的反應,足已證明他們內心的誠實,知道財富對不論貧富的人進天國,都是很大的攔阻。相信他們明白「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的道理。
對財主,就像這少年長官,這攔阻是顯而易見的。結果他「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財富就是他的保障、他的依靠、他的神。
對不貧不富的人,財富的力量並不減。他們雖非巨富,但能至富、能多賺一點、多聚斂一點、多享受一點的慾望,可以強到一個地步同時取奪了他們愛神的心。這愛財富的心是較不容易察覺的,但在突然失去工作或積蓄,或遇到不可多得發大財的機會,卻與家庭或教會生活,甚至與聖經的真理有衝突時,這愛就要顯出來了。
財富對貧窮人就真的沒有攔阻的力量嗎?我遇到不少貧窮人,心中滿有苦毒,不但怨天尤人,更覺得社會虧欠了他們似的。他們不但妒忌富者,自己不能致富,卻希望別人像他們一樣貧窮。當然不是所有貧窮人都是這樣。我也遇到不少貧窮卻有骨氣和尊嚴的人,就像我童年小學的同學和家人。雖然是住在山上臨時搭蓋的木屋,他們沒有怨天尤人,都勤奮向上。但是苦毒和嫉妒卻同時是財富所帶來攔阻人進天國的力量。
相信門徒都明白以上的道理,除了猶大。他雖非財主,卻被要致富的慾望和缺乏財富的苦毒驅使他出賣了他的主—耶穌。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背景:這一個比喻應由19:30開始,至20:16止;兩節是以括弧式的引出在前、在後的主題。這段也是耶穌對彼得在19:27所言的回應。
(1) 請翻到19:27,重新思想彼得所發這問題真正的含意。
(2) 在這比喻中,最先進葡萄園工作的人的埋怨是什麼?與彼得的態度有什麼相似之處?
a. 彼得撇下的「一切」包括什麼?(參19:29)
b. 與其他門徒像撒該相比,分別何在?
c. 彼得言下之意是否覺得自己所犧牲的比別人大,故此所得的賞賜也該如此?
(3) 耶穌藉著這比喻給彼得什麼答案?
(4) 最先進園工作的人,像彼得一樣,對天國的標準有何誤解?(參閱弗2:1-9,看看如果我們各人都要得的該是什麼?)
(5) 在天國裡,有比永生更大的賞賜嗎?
(6) 按這比喻,那些人閒站的原因是什麼?(見20:7) 是誰之過?
(7) 按這比喻,工錢是從後來的先付(20:8) 。其實誰先得工錢重要嗎?
(8) 究竟「前、後」的意思是什麼?
a. 是地位的輕、重?
b. 是賞賜的先、後?
c. 是進園作工的先、後?
d. 是付出的多、少?
e. 還是……?
(9) 在天國中還有先、後之分嗎?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一般的教會都是事奉的人少,被服事的人多。一些統計更指出,一般的教會是由20%的信徒去服事80%的會眾。結果,不但產生了「能者多勞」的現象,更產生不少「可憐的我」的心態。
你可能也遇見這樣的信徒,甚至或許你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們很愛主,有事奉的心志。他們忠心事奉到一個地步,放在教會的時間可能比在家庭的還多。在事奉中,擔任的職位可能包括部長、委員、主日學教師、團契職員,加上個人的跟進。事奉主應該是樂事,他們卻毫無喜樂,反而滿口怨言和批評。他們的靈修生活也趨於機械化,沒有與神在靈裡的契合。他們常埋怨說:「祇得我一人去作,沒有人關心!」
若然我們事奉到這種光景,我們要像以利亞一樣,獨自逃到遠處,真正的停下來,去聽聽神微小的聲音。或許,神的聲音不一定是微小的,是我們的忙碌與苦澀,叫我們聽不到祂清楚的呼聲。
聖經說:「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9:7) 。我相信,這不單合用在金錢的奉獻上,更是指時間、力量和生命的獻上。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耶穌不單預言自己要受苦,更把細節在此說出來;祂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又交給外邦人;被定死罪;被戲弄;被鞭打,被釘十架和最後要復活。如果你是門徒之一,你會比前兩次 (即16:21和17:22-23) 聽到主要受難多知道什麼?最令你注意或扎心的是什麼?
(2) 為何耶穌向十二個門徒如此詳細宣講呢?
(3) 祂所得的回應是什麼?
(4) 他們的回應雖然「離譜」,但也反映了他們的信心,對嗎?
(5) 雅各和約翰的母親是忠心跟從主到十架底下的婦女之一(太27:56) 。你以為是誰的主意去這樣求耶穌的呢?(兩位兒子有多大年紀?)
(6) 誰應為這請求負責?(參閱20:22)
(7) 他們所求的是什麼?是什麼引發他們這樣求?為何這對他們如此重要?(誰是他們競爭的主要對象?)
(8) 在那程度上他們是曉得所求的是什麼?
(9) 為什麼他們說能喝主的杯呢?
(10) 他們能嗎?為什麼?
(11) 「你們必要喝」是單指二人,還是包括其他的門徒,甚至你和我?(參閱約15:20)
(12) 其他的門徒怎樣回應這事?他們的惱怒合理嗎?是否反而顯出他們與二人其實是一樣?為什麼?
(13) 耶穌說,人的國與神的國的主要分別何在?為何要有這分別?
(14) 我們是否可以為要為大,而刻意作僕人呢?為什麼?
(15) 作為神國的子民,我們當有的態度是什麼?
(16) 我們是要學主的榜樣,但甚少要賠上性命。那麼,我們怎樣能活出像主捨己的榜樣呢?
(1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正當我們今天思想到馬太福音20章門徒之間爭大的事件時,讓我們用Isaac Watts(華茲) 的聖詩「奇妙十架」來作反思,然後把所得的化成我們的禱告:
每逢思念奇妙十架,
榮耀救主在上懸掛, 從前名利,富足,矜誇,
我看如土,完全撇下。
求主禁我別有所誇,
只誇救主捨身十架, 基督為我獻身流血,
我願捨盡虛空榮華。
試看祂頭,祂足,祂手,
慈愛憂傷和血並流, 從前可曾愛憂交織?
荊棘可曾化作冕旒?
宇宙萬物若歸我有,
盡獻所有何足報恩, 神聖大愛奇妙難測,
願獻我命,我心,我身。
血流滿身,像衣裳般,
身穿血紅,掛在十架;
因此我對世界而死,
世界於我,亦已不存。
(Isaac Watts沒有出版第五節,故一般詩選沒有印出。)
Isaac Watts (1674-1748)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你對在主耶穌的時代身為瞎子的有什麼認識?
(2) 同行的許多人看見過耶穌行神蹟嗎?他們豈不是想看神蹟嗎?為何他們嚴嚴的禁止那瞎子發聲呢?我們從這群眾身上學到什麼功課?
(3) 耶穌問瞎子的話是否多餘?為何不是多此一問呢?
(4) 今天若耶穌問你:「要我為你作什麼?」你會怎樣回答?(用些時間來認真思想這個問題。)
(5) 你會期望耶穌應允你的要求嗎?為什麼?
(6) 這瞎子的信心有何特別之處?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在世醫治無數眼瞎的人,但在耶利哥蒙醫治的那兩個瞎子,就很特別。聖經告訴我們,他們一被醫好,「就跟從了耶穌。」結果,原來雙眼被開是要很快就目睹耶穌受難的過程。
他們看見群眾如何反對耶穌,祭司長和文士怎樣謀害耶穌,彼拉多怎樣怯於群眾的壓力而定耶穌死罪,和羅馬兵士怎樣戲弄、鞭打和釘耶穌在十架上。這些都是剛開過來的眼睛所目睹的。這兩個新門徒一定感到震撼、錯愕和紛亂。但他們與別人不同的是,由瞎至開眼的經歷猶新,這極大的改變是辯不倒的事實!
不少初信的人也會經歷類似的挑戰或沖激。我初信的時候是滿有熱衷的,使我像被催谷似的在基督裡和教會中成長。當熱衷稍為冷卻,我開始遇到事情叫我懷疑自己的信仰。其實,如果我們的信仰若是單單建立在感覺或感受上,這個基礎是極不穩固的,因為感覺或感受是會改變的。我們信心的根基始終是建立在神在聖經裡不改變的真理。加上像加爾文所指出,我們更有內證:因接受耶穌作救主,我們立刻得到聖靈的內住;這「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6) 再者,每一個真心信主的人都有生命改變的駁不倒事實;就如減肥的計劃,有前後判若兩人的明證。這三重的見證:神的話、聖靈的內證和個人生命的改變,就是我們已得拯救的保證,是經得起世界任何的挑戰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假想你是被差出去牽驢駒給耶穌的其中一個門徒,請你在當晚寫下當天早上的日記。
(2) 這個經歷對你有什麼意義?這經歷是必須有的嗎?為什麼?
(3) 試想像自己就是這頭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直到彌賽亞騎著你進入耶路撒冷。如此經歷給了你什麼屬靈的功課?(留意如「主要用它」的話。)
(4) 請翻閱詩篇118:25-26 和撒迦利亞書9:9-10。群眾現今的反應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5) 他們以為很快在耶路撒冷會發生什麼事?
(6) 在此情此景之下,十二個門徒的期望又會是什麼?
(7) 耶穌以萬王之王的身份進入他自己的城,這與當時的希臘或羅馬帝皇進城有何分別?
(8) 為何耶穌不選騎一匹俊馬而偏選一頭驢駒呢?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特別在跟隨主方面)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常常慶幸自己不是生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
不是嗎!以我的性格,我會是法利賽人居多。看到耶穌公然不守安息日的規矩,更自稱為神的兒子,我一定感到憤怒和疑惑。特別是看到祂坐著驢駒子進耶路撒冷,竟受眾人的稱頌,真是笑話。
作為亡國超過幾百年的猶太人,是會更慇切的盼望彌賽亞的來臨。雖然對耶穌是帶著懷疑,但因著祂所行的神蹟,恐怕心中仍會在想,祂會否就是彌賽亞呢?現在,祂要進耶路撒冷了,如果祂大施神能推翻羅馬的統治,我一定會擁護祂!
誰知,祂竟坐著驢駒子,接受著群眾的歡呼!所有的君王都是騎著駿馬的,在儀仗隊的陪同下,威風凜凜的進城。那有君王像耶穌,是坐驢駒子的呢?真是笑話!我怎會相信祂是王者?更何況要我相信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神呢!絕對沒有可能!
然而,主耶穌不但是要應驗撒迦利亞書第九章的預言,祂更是刻意如此的。
雖然有人在十五世紀強解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九章的「駱駝穿針眼」的比喻,說這「針眼」是一扇矮小的門,駱駝要捨下一切,還要跪下才能通過。雖然這純屬虛構,這門絕不存在,但想道出的道理卻是真實的:惟有我們願意向這謙和、卑微的王稱臣、跪拜,我們才能進祂的國。
當走近受苦節的期間時,讓我們放下驕傲、自恃、自大、要得人尊重的意念和欲得權勢的渴望,學習與這坐驢駒子的王同說:「但我是蟲,不是人。」(詩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