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為要“提供服務” 給聖殿的敬拜,祭司們容許人在聖殿的外院範圍販賣鴿子作祭牲,又讓兌換銀錢的人來“方便”獻祭。耶穌責備他們是“賊”,並驅逐他們出聖殿。
(1) 祭司們可用什麼理由來支持他們作這些事呢?耶穌的責備又能怎樣潔淨他們的動機?
(2) 耶穌不是動粗的人,為何卻在這事件中作這不尋常之舉?
(3) 耶穌引用“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來表達他對聖殿的期望。教會當該如何成為名乎其實的禱告的殿?你該作什麼來使教會成為禱告的殿呢?
(4) 祭司長和文士為何因耶穌治病和小孩子的呼喊而惱怒?
a. 你以為那一樣更叫他們惱怒呢?
b. 小孩子如何懂得這樣讚美耶穌?
c. 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什麼功課?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讀初中時,我有一個年紀比我稍大的鄰居。他常常在放學後,穿著整齊的獨自步行出外。他是一個較沉默的人,沒有告訴我他往那裡去。終於有一天,我由於好奇,靜靜的在後面跟著他走。他步行了大約十五分鐘,來到一個教堂的門口,用手畫了一個十字後,就走進去。我從外面往內看,祇見全個教堂祇有他一個人跪在那裡禱告。
那是一間天主教教堂。那時,我尚未重生得救,很少到教會去;而我所接觸的,只是基督教教堂。所以,看到有一個整天開放,誰都可以走進去禱告的地方,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今天。
每當在聖經讀到主耶穌提到“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時,我禁不著就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經歷。不禁思索: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教會會失去了這重點。恐怕,像西洋諺語所言:「我們把嬰孩跟洗澡水一起的從盆中倒了出來。」宗教改革重新把「惟獨聖經(Sola Scriptura)」這基要的重點在信徒中建立是必要的;但為何卻弄至絕大部份的教會失去了「禱告的殿」的實質呢!
不少基督徒每主日到教會敬拜、唱詩和聽道;聖靈也常藉著這些來向我們說話。可惜,這些感動在「散會前的默禱」不到30秒後就化為烏有。
我認為「散會前的默禱」是崇拜極重要和神聖的時刻,是我們能在安靜中,好好藉著禱告回應當天神向我們說的話。若沒有對神回應,整個崇拜是浪費的。可惜大部份教會的崇拜時間安排好像是鼓勵信徒匆匆低頭了事,特別是多堂崇拜的教會。如果我們以為這樣的崇拜能滿足主耶穌“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的心願,我們是在自欺欺神。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關於無花果樹的記載有點兒奇怪,但亦富趣味性。請你用心寫下認為有點奇怪或不尋常的地方(可能包括:耶穌餓了;祂的預知;祂對樹的咒詛。在這事之前祂從未咒詛過什麼的。)
(2) 明顯地,耶穌這樣做是有其目的的。你以為祂的目的是什麼?
(3) 耶穌用無花果樹的枯萎作信心的課題,甚至將它伸延到信心可以移山的教導。若是你在禱告,祈求一棵樹枯萎或祈求移動一座山,那一個祈求需要更大的信心?為什麼?
(4) 使徒行傳如何說明了使徒們憑信心作事呢?他們怎樣領受了耶穌這個應許?他們有否作移山的禱告?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讓我們用這首古舊的詩歌來回應今天在馬太福音21章讀到耶穌饑餓時,在無花果樹上找不到果子的這一段經文。以下是我的繙譯:
Nothing
but leaves I’ve gathered, 我所收的祇有葉子
Yes, nothing but worthless leaves, 是的,祇有沒有價值的葉子
When from the field of labor 當別人辛苦耕耘
Others bring golden sheaves; 帶來金黃的禾捆
Then in the day of judgment 在那審判的日子
Shall I be found with tares, 我所有全是稗子
When God rewards the faithful 但神賞賜忠心的僕人
With crowns of shining stars. 給予光亮晨星的冠冕。
Refrain: 副歌:
Gathering nothing but leaves, 收集的祇有葉子
Gathering nothing but leaves; 收集的祇有葉子
Spending life’s precious moments 生命寶貴的時刻浪費在
Gathering nothing but leaves. 收集的祇有葉子
Nothing but leaves I’ve gathered, 我所收的祇有葉子
So sad, but, alas, ’tis true, 何等可憐,可憐事實
What I have done I never, 我所作的永不能
Nevermore can undo; 永不能倒流
Past is the harvest season, 收割的季節已過
The summer has come and gone, 夏日已臨亦過
Reaping for future burning 我所收的荊棘蒺藜
The thorns and briars I’ve sown. 留存那日焚燒。
Nothing but leaves I’ve
gathered, 我所收的祇有葉子
Dear sinner, oh, hear the cry; 親愛的罪人,請聽呼喚
Swiftly your days are passing, 你的年日迅速消逝
Soon you’ll be called to die; 不久你要面對死亡
What are the seeds you’re sowing? 你今天所撒的是什麼?
What will you reap at last? 至終所收的又是什麼?
Sometime you’ll surely gather 有一天你總要
Sheaves from the seeds you’ve cast. 收割你所栽種的。
William J. Henry, 1911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耶穌的醫治和傳講的大能都是眾所周知的。為何祭司長和文士不也趁機聆聽?
(2) 奇怪,他們不是質疑耶穌所行的神蹟的真確,乃是質疑祂權柄的來源。你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問題是什麼嗎?
(3) 其實,耶穌早已將答案告訴他們,因祂常稱神為父。故此,他們對耶穌的不接納的主因何在?
(4) 為何耶穌不直接回答,只以約翰的施洗來反問他們?他們對約翰不接納的原因又何在?
(5) 這反問是否有助他們看出自己真正的問題?
(6) 耶穌一般是有問必答的。為何這次對他們的質問卻不是如此?
(7) 如果我們已有一段時間沒有聽到神說話,或祂對我們心中的問題作回答,我們當怎樣省察自己?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校園的團契中,我的靈命長進得很快。回頭一看,我可以追溯到至少三個原因:第一,因為有一群同樣心意的弟兄姊妹。就如保羅所勸勉的,能「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一起)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 ;第二,有校園團契的導師不時來領查經,提供多方面的教導來陪訓我們;第三,很寶貴的是有機會與其他學院的弟兄姊妹一起退修和交通。我為著這些感謝神。
現在離開了校園超過四十年了,卻看見不少當年極熱心愛主的弟兄姊妹,不但離開了主,更聲言不信有神!這使我想起在校院團契中曾聽到一位長者說:「當一個曾熱心愛主的基督徒,轉過來說他不相信有神時,其實是他愛世界在先。」
最近有機會去探望一個家庭,為父的早年就在學院團契中信主,現在卻沒有到教會聚會多年了。他並且說,他懷疑以前所信的是否真實的。是的,當一個曾熱心愛主的人,離開了神,愛上了世界,豈能心中有平安呢?要除去心靈的控訴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乾脆說沒有神。若不是這樣說服自己,恐怕要回轉過來時,就不能再愛世界了。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耶穌常以比喻把那些宗教領袖和他們所鄙視的「罪人」作比較。這比喻就是其中一例子。
(1) 耶穌為何用「兒子」作為比喻的人物?
(2) 第一個(原文不一定是指那大的)兒子的問題出於什麼?他為何會轉意?
(3) 第二個兒子的問題出於什麼?
(4) 那些宗教領袖(和一般的猶太人)與他相似的地方是什麼?
(5) 耶穌在這裡直言他們所鄙視的「罪人」是些什麼人?
(6) 這些「罪人」與第一個兒子相似的地方是什麼?
(7) 他們為何並怎樣轉意?
(8) 這樣,那些宗教領袖是否就無藥可救呢?(參第31節)
(9) 按第32節所言,稅吏和娼妓的悔改應感動他們也悔改。為什麼?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福音書中,多次提到「稅吏和罪人」(太9:10, 11; 11:19; 可 2:15,16; 路5:30, 7:34, 15:1等)。我們知道稅吏是什麼人,就是猶太人中,有從羅馬政府買來收稅版權後,卻常向同胞多收稅款,被一般猶太人所鄙視的人。但「罪人」又是什麼人?為甚麼與稅吏常一起併提的呢?
耶穌就在馬太福音21:32告訴我們這些「罪人」是誰:「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
當我首次明白這些「罪人」是指娼妓時,我真有的錯愕,因為耶穌是常與「稅吏和罪人」一起的,(路15:11) 無怪法利賽人對祂議論紛紛。耶穌沒有拒絕她們,反而常用神的話語教訓她們。
有一次,我有機會跟一個很熱心愛主的年青人,在午夜時分,帶著熱飲品和乾糧去關心溫哥華街上的流浪者。我們遇到一個娼妓,身體已被毒品摧殘。在接過飲品後,她與我們分享她的苦況。我們就以神的話勸勉她,與她一同禱告。我相信,主耶穌也會如此作。
在遇見這娼妓之前,我有機會帶一群弟兄姊妹去參觀一間平價酒店,現由一個弟兄買下來,在皇家警察協助下,趕出毒犯,重新修理整齊清潔,供貧苦但欲翻身的人居住。這弟兄多年前曾很衝動的對我說:「牧師,如果你們繼續讓街上的娼妓進來,坐在我的妻子和女兒旁邊,我們會離開教會。」
感謝主,這座位於毒犯、娼妓區的酒店,是這位弟兄和他的妻子和女兒親手重修的,為要引領「稅吏和罪人」進神的國。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他們看是指著他們說的」,這正好證明葡萄園是比喻以色列了。從第33節所詳述有關栽種者如何栽培葡萄園,我們可以領會神與以色列的關係多少?
(2) 僕人是比喻誰?這樣論到多次差派的結果表明些什麼?
(3) 論到先知被凌辱或殺害,你可想起舊約的那一位?他遭到什麼迫害?
(4) 園主差派自己的兒子有何原委?這想法合理嗎?
(5) 眾人提出園主應施行的審判合理嗎?為什麼?
(6) 耶穌引用詩篇118:22-23 來總結這喻言合適嗎?為什麼?
(7) 請用一點時間思想這幾個用詞:「匠人」、「房角石」、「是主所作」和「希奇」。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有不少基督徒反對基督徒球星在球場公開的感謝主或禱告。他們說:「神那會理會球賽呢!」 但他們卻同時認為神是關心他們自己的事業的。
神當然關心祂兒女的一切。不論是打美式足球的TeeBow或打籃球的Lin弟兄。球賽是他們的事業,為何神不理會呢!他們當眾的感謝神或禱告,與我和你當眾的作謝飯禱告又有何分別。世人不喜歡看見我們謝飯,是否我們就停止謝飯?
我們知道,真正認識主的運動員,不會單為勝利禱告,更為自己能盡全力而禱告,而把結果憑信服全交在神手裡。不信的世人批評像Teebow和Lin的球星是可以理解的,但連基督徒也如此的批評他們,就不應該了。
其實,今天的青年很需要敬虔的榜樣,故此我們需要為像Teebow及Lin弟兄的基督徒代禱,不是求神叫他們成功,乃是求神保護他們忠貞,能作祂的好見證。
談到以上兩位的球星,Teebow投球的方法並不正統;Lin也是先被人看不起的。但他們的崛起,卻是合乎神作事一般的方法:祂最愛從塵埃中提拔祂所揀選的,叫狂傲的人羞愧。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這個娶親筵席的比喻與21章的葡萄園的比喻分別何在?
a. 場合?
b. 比喻的重點?
c. 誰是請客者?
d. 誰是租客、誰是已被召者?
(2) 在這比喻中,僕人被派到已獲邀者請他們來赴宴:
a. 他們分別有那些不同的反應?
b. 這不同的反應如何反映今天世人對福音的反應?
c. 這些被召的是指猶太人。對嗎?何以見得?
(3) 為何王後來卻說「所召的人不配」呢?
(4) 為何說後來補上的是「大路上」的人?他們代表誰?(參閱弗2:12)
(5) 為何「不論善惡都召」?
(6) 為何會有人不穿禮服卻能混進筵席?禮服是指什麼?(參閱啟7:9-14)
(7) 為何這樣的人「無言可答」?(誰提供禮服呢?)
(8) 不能或沒有赴筵的結果是什麼?
(9) 「被召(或請)的人多,(被)選上的人少」是什麼意思?
a. 被召或請進天國的人包括誰?(約3:16)
b. 但至終能享用筵席的是什麼人?
c. 為什麼說這些人是被選上的呢?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嗎?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馬太福音22章娶親筵席的比喻中,那些原本被召的(意指神的選民—猶太人)卻拒絕赴宴。在他們當中,有毫不希罕的,祇顧自己的田或買賣的。這也是今天不少人對福音的態度之反照。他們沒有時間去信耶穌,也不理會神。他們全心賺錢,以為信耶穌是費時失事。但餘下原本被召的人,卻是極熱衷宗教的,狂熱到一個地步,把使者都殺了。當然,這全應驗在耶穌身上。那些祭司長和文士,把耶穌殺掉了。
比喻繼續提到我們這些外邦人,說我們是在街上被邀請的來補替原本被召的人。就像保羅論到我們說:「那(原本的) 枝子被折下來是特為叫我接上。」(羅11:19) 比喻中論到在大路上(即十字路口)找著人,不論好壞也可進筵席去,就似乎有點「兒戲」,但卻道出福音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
故此,不論是拒絕的,是接受的,連接受了邀請而不穿禮服的,我們都要作出選擇,都是我們刻意的選擇。故此,不得吃筵席的,都是「無言可答」,祇有承擔自己抉擇的後果。
耶穌在總結這比喻說:「因為被召的人多,(被) 選上的人少。」(原文是說被選上的)
其實,耶穌在此說出信主的兩個事實:一方面,救恩是為全世界的人預備的,所以聖經說:「神愛世人」。故此,被召的人多。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人都一定要作出選擇去接受這個呼召;中立的,也就是拒絕的。同時,全知的神卻是那至終揀選的那位。因此主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約15:16)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雖然他們是來試探耶穌,但卻不其然地道出耶穌性格的可貴。請逐點反思,你應如何學像基督:
a. 誠實人
b. 不徇情面
c. 不看外貌
d. 誠誠實實傳神的道
(2) 請暫不理會耶穌的回答,單從你的角度去回答他們的問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要知道,當時的該撒提比利斯,像一般的該撒,既兇狠,又殘暴;更是以懶惰、放縱、虛偽見稱,為史家所鄙視;同時也是猶太人的侵略者。)
(3) 若銀錢上的像和號給予該撒主權,神的像和號(形像)怎樣在世上顯明出來呢?(參閱雅3:9) 世人應怎樣回應祂的主權?
(4) 既然所有都屬於神,耶穌的回答怎樣教導我們面對世上政府的主權呢?(參閱羅13:1)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法利賽人原與希律黨為敵,但他們卻以耶穌為更大的敵人;為要陷害主,他們竟與希律黨人聯手,想藉著應否納稅給羅馬政府這問題來找陷害主的藉口。耶穌在回答時,就指著羅馬銀錢上該撒的像,說出這名句:「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太22:21) 換句話說,錢幣上有該撒的像和號就表明他對錢幣的主權。那麼,按雅各書3:9,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神的形像,這豈不是神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有絕對的權柄的明證嗎?「神的物當歸給神」,世人的主權都全屬神,也就是無可推諉的了。
既是這樣,作為基督徒的,我們若以為把收入的十份之一獻上後,其餘的就是自己的了,這也是不對的。其實獻上的十分一是用以表明我們的100%是全屬神的舉動。獻上了10%,我們只是餘下的90%的管家。
這叫我想起一位神的使女。她在自己聖經的封面寫上:「是供某某(她的名字)之用」。她明白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屬於她的。對,我們既有神的形像,祂在我們每人身上就有絕對的主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