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宗教領袖們一早已定意要除滅耶穌,這是猶大深深知道的。現在已成事,所欠的是由羅馬官府動手。為何他突然生悔意?他受賄時,難道不曉得這些是「血錢」嗎?
(2) 他怎樣處置這些「血錢」?從他現在所作和所說,你對他有什麼評價?他是否悔改得太遲呢?
(3) 為何聽到在猶大悔意所出的話,宗教領袖們卻無動於衷?
(4) 猶大至終終怎樣面對自己的罪?這是否代表他「悔改」了?
(5) 其實猶大是有其他可行的選擇的:
a. 面對自己的罪:找耶穌和門徒,向他們認錯
b. 挺身為主辯護
c. 你以為他還可作什麼?
d. 他為何選擇自盡?
(6) 由猶大的事件,試為真正「悔改」下一定義?什麼不是真的悔改?
(7) 由祭司長處理「血錢」所言、所行,你可以為「假冒為善」者(hypocrite)下一定義嗎?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最近有機會與一位在考慮讀神學,打算作全時間事奉的弟兄交通。他告訴我有人指導他要盡量多向其他人求教。
我明白一個人要獻身作全時間的事奉,有教會弟兄姊妹的印證是重要的。但這並不等如我們要多方徵求別人的意見。一則,這最終是個人從神的領受,也是個人向神負責的重大決定。二則,向旁人徵詢的太多往往使自己失去平安。這正是與以賽亞勸導希西家王的話恰恰相反:「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原文是悔改)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30:15)
神不會和我們捉迷藏的。祂不斷的希望有人去收祂的莊稼(太9:38) 。如果祂呼召一個人,祂豈不希望那人能清楚明白祂的呼召嗎?祂怎會要使到自己的旨意「暗昧不明」呢?(伯38:2) 其實往往是我們自己的私意、私心、不良的動機和野心,像雲層遮蓋了太陽那樣,使神的呼召變得模糊不清。但當我們願意撥出時間,專心安靜的藉著禱告和默想祂的話,通過順服的過程,從各樣「己」的雲霧中悔改,神的旨意就會如太陽於雲散後清晰地出現了。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彼拉多的口,重複的以什麼稱呼耶穌,你有否留意到?
(2) 彼拉多是否相信耶穌是「猶太人的王」或「基督」嗎?你怎樣知道?
(3) 耶穌看似是「猶太人的王」嗎?為什麼?
(4) 聖經說:彼拉多「原知道他們是因為嫉妒才把祂解了來」,祭司長和長老究竟嫉妒耶穌什麼?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嫉妒」是何等可怕的罪,你同意嗎?
(5) 馬太說彼拉多對耶穌覺得希奇(27:14),並試圖釋放他。但聖經仍以他對耶穌的死要負責任(參閱徒4:27) 。彼拉多究竟所犯何罪?
(6) 呼叫「把他釘十字架」的群眾又犯了什麼罪?
(7) 無罪的主的死亡,換來一個罪大惡極的重犯得釋放,這是什麼的徵記?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從表面來看,宗教領袖們決意除掉耶穌,是因為祂自稱為神的兒子;在他們看來,耶穌是犯了褻瀆的罪。他們認為神的律法勝於人間的律法,褻瀆神的定要被除掉。眾所周知,這種心態正是伊斯蘭教極端分子對凡褻瀆他們先知穆罕默德所持的態度。
但聖經卻多次的指出,這些要置耶穌和跟隨祂的人於死地的,其動機乃是出於嫉妒(見太27:18;徒5:17;13:45) 。
這些宗教領袖原先反對耶穌和門徒是出於對神和律法的熱心。但當他們目睹、耳聞耶穌所行眾多的神蹟奇事,又看到祂無罪的生命,聽到祂極有力的證道,他們豈能不一再的檢討自己的看法?及後,耶穌死時的奇特現象,包括聖殿幔子的裂開、地震、有已睡聖徒的身體起來;及後,更有守墓兵目擊天使滾開墳石的報告,他們豈能再堅持自己的偏見呢!可惜,聖經告訴我們,這些祭司長和文士仍是執意不悔改。恐怕原因正是他們容讓內心的嫉妒,發出極具毀壞性的威力。
在神的家中,嫉妒繼續不斷的摧毀教會。
往往因著聘牧,因著教會的搬遷、裝修、擴堂或憲章的修改,原本是平靜、講理的討論,很快就因面子和嫉妒演變成紛爭,甚至分裂。若果我們正為面子與嫉妒所困,求主特施憐憫,叫我們能臨危勒馬,免得我們成為那真正褻瀆神的。若然我們是被欺負的,就要學主謙卑柔和的榜樣。祂雖能求父差十二營天使來救援,但祂卻甘願靜默,讓父神按祂的旨意、時候和方法來叫祂至終得榮耀。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在人類的歷史中,最令人憤怒的罪行莫過於恃勢欺人。主耶穌甘願在羅馬官兵手下受欺凌,是「道成肉身」要與弱小受辱的人相同:
(1) 這一段詳述了主在羅馬兵丁手下受欺凌的情景:
a. 這些兵丁是戲弄、譏笑耶穌什麼呢?
b. 為何要先脫衣,才加袍?
c. 為何費時編製荊棘冠冕?
d. 若是你在場,最羞辱的是什麼舉動?
e. 為何他們要如此對待耶穌?
f. 作為官兵,他們的職責是什麼?他們怎樣越軌而行?
(2) 翻開詩篇22篇有關主受苦的預言。你認為那一節最貼切的形容這段的情景。為什麼?
(3) 你對釘十架有什麼認識?試詳述其過程。
(4) 四福音書都選擇不詳述主被釘的步驟。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5) 你認為古利奈人西門真是剛巧的在場嗎?這小段的插曲,對
a. 主耶穌
b. 西門和
c. 今天的我們,有何意義?
(6) 混了苦膽的酒該是什麼味道的呢?這嘗苦膽的意義何在?
(7) 兵丁為何要分囚犯的衣服?發生在耶穌身上有何特別意義?
(8) 彼拉多安立這宣告罪狀的牌可能是要故意戲弄猶太人的,但卻道出什麼真理?這其實是誰的「罪牌」?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沒有任何的死刑比被釘在十架上更可怕。連當時的羅馬人也聞風喪膽。羅馬著名哲士Cicero稱釘在十架上的死為“最殘忍和可怕的死亡”。羅馬史家Tacitus稱之為“下賤的死亡”。它原是波斯人的刑具,可能是出於避免屍體沾污他們認為神聖的土地而設,讓天空吃腐肉的飛鳥來代清除十架上的屍體。後來,這死刑傳到非洲Carthage人,再傳到羅馬人。羅馬法律祇許把奴隸釘十架,並且祇許在羅馬以外的省份執行。一個羅馬公民被釘十架是不可思議的事。Cicero說:“把羅馬公民綑綁是罪,鞭打他是重罪,若然把他處死就近乎叛國,何況把他釘十架呢!如此惡行是筆墨不能形容的。”耶穌所受的刑罰就是這古時最可怕、祇配用於奴隸、罪犯的死刑。
羅馬的釘十架程序是千篇一律的:一經判刑後,法官就會用拉丁文說:“Ibis ad crucem”,意即“你要上十架”。然後,交由一小隊,四個兵士,立刻執行。犯人要自背十架在肩上,並且被鞭打,邊行邊打,以至犯人不能拖延。由一官員手拿罪狀的告示,行在犯人前面,引領他走過越多街道越好。這樣做法有雙重意義:一則,可以收殺雞警猴之效;二則,顯示人道的原則,好叫在這長長的巡遊中,給予犯人最後被人代伸冤的機會。若有人挺身而出,提供證據,這案就要重審。
摘譯自William Barclay
(譯者按:可惜,沒有一人敢挺身而出為主伸冤!)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我們知道兩個同釘的強盜對主有相當不同的反應(參閱路23:39-43)。你以為有不同的反應的原因是什麼?那臨死也不悔改的強盜代表什麼的人?
(2) 馬太形容一些譏誚主的人為「經過的人」
a. 既是路過,為何要譏誚將死的人?
b. 為何他們是「搖著頭說」的?
c. 他們所言、所行給予耶穌什麼挑戰?
d. 為何把他們形容為過路人,他們代表了世人的什麼罪?
(3) 祭司長和文士不是已達到了目的嗎?為何還要戲弄主?他們怎樣成為耶穌的挑戰?他們代表了世人的什麼罪?
(4) 四福音書雖然都選擇不詳述主被釘的步驟,但卻記載了祂臨終的「七言」。馬太記錄了祂的「第四言」,也隱記了最後的「第七言」(參閱路23:46)。請細思此兩言,更深的領會主為我們忍受的痛苦。
(5) 從這星期所接觸的人物和他們所犯的罪,你最能認同的是那類?為什麼?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讓我們藉這首詩歌,默想主的愛。
1. 怎能如此,像我這罪人,也能蒙主寶血救贖? 因我罪過使祂受苦,因我罪過,使祂受死, 奇異的愛,何能如此,我主我神,竟為我死。
副歌:
奇異的愛,何能如此,我主我神,竟為我死。
2. 主竟拋棄,天上榮耀寶座,白白恩典何等無限!
捨去己身成全大愛,救贖可憐亞當後代! 恩典憐憫,何等無限,我主我神將我尋回。
3. 我的心靈多年被囚捆綁,被罪包圍,幽暗無光, 主眼發出復活榮光,使我覺醒,光滿牢房; 鎖鏈斷落,心得釋放,我起來跟隨主前往。
4. 不再定罪,今我再不畏懼,耶穌與祂所有屬我, 我活在永活元首裡,穿起公義聖潔白衣, 坦然進到神寶座前,因我救主,我得榮冕。
Charles Wesley 1707-1788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聖殿裡的幔子裂開有何重要意義?(可參閱來10:19-20)
(2) 如果你是祭司之一,這事件應對你有什麼提醒?
(3) 請細閱27:52-53這甚奇特的事情。你認為是否必須要發生的呢?為什麼?
(4) 為何百夫長和守衛們都不禁的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
(5) 發生眾多奇特的事對祭司長和文士有作用嗎?為什麼?
(6) 馬太提到由加利利跟隨耶穌到十架底下的婦女。試從她們的角度去看這星期所發生的事。你可以怎樣形容她們與主的關係呢?
(7) 試把約瑟和尼哥底母給主的安葬與馬利亞在26:6-13所作的相比;他們所作的最令你欣賞的是什麼?又有何重要不同之處?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閱讀一些可靠的歷史資料時,才知道那些在耶穌受難時駐守耶路撒冷的羅馬兵丁原來是德裔。這叫我明白到基督被釘十架的事蹟,早已有超越猶太民族的影響。
當時的羅馬政府以為這祇是猶太人過份熱衷他們的信仰所產生的事件,就像今天激進的伊斯蘭份子所帶來的恐怖事件。但駐守耶路撒冷的德裔兵丁和百夫長的相信,改變了這種的看法。
我們不用看野史在這方面的記載,就可以想像到當被調回家鄉或調到羅馬帝國其他的地方駐守時,他們便能為福音作第一身的見證人。
這些原本像「巴珊大力的公牛」(詩22:12) ,恃勢凌人,欺凌弱小的魯漢,竟然可以被耶穌所征服。這常常正是神作事希奇之處。在這些兵丁驚叫:「這真是神的兒子了」之不久,那位兇殘成性的年青掃羅,竟然被神揀選成為福音遍傳羅馬帝國的使徒。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試述這些婦女這幾天的心情。
(2) 她們為何大清早就來到墳前?要作何事?能作何事?是否有點愚昧?你說是嗎?
(3) 似乎地震是當她們剛到墳前時發生的:
a. 為何要輥開石頭?
b. 是誰看到天使?
(4) 天使對婦女的信息包括:
a. 不要害怕:她們這幾天的害怕包括什麼?
b. 祂已復活:是什麼意思?她們能相信嗎?
c. 來看安放主的地方:這有何重大的意義?
d. 快去告訴門徒到加利利去見主:為何不直接告訴門徒?
e. 婦女如何回應?
(5) 天使既然已報訊,為何主卻選擇親自向她們顯現?
(6) 婦女這次的回應有何分別?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把四福音所載有關復活清晨的事蹟,順序列出,可以有助我們更領會當時的情景:
· 婦女們帶著香膏到墳前欲膏耶穌的身體(可16:2-3)
· 她們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可16:1; 路24:10)
· 這三人發現墓石被天使挪開(太28:2)
· 抹大拉的馬利亞跑去告訴彼得和約翰。二人立刻跑去墓地(約20:2-4)
· 雅各的母親馬利亞,撒羅米和其他婦女也到了,進墓去,看見天使。天使告訴她們主已復活了。她們就急忙跑去給門徒報訊(太28:8)
· 彼得和約翰看見空墳,卻不明白(約20:4-10)
· 抹大拉的馬利亞再回墓地(當然沒有彼得、約翰跑得那麼快) ,正哭的時候看見耶穌(約20:11-18)
· 其他婦女在要給門徒報訊途中遇見主(太28:9-10)
按著上面的記載,婦女們都在那清晨得見復活的主,已轉悲為喜。但門徒們,包括彼得和約翰,卻仍要活在害怕和迷惘之中。
我看到對主存單純的愛心和信心的人,實在是有福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守衛的見證豈不應喚醒祭司長嗎?他們還需要什麼證據呢?
(2)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提醒?
(3) 從客觀的立場,你可以怎樣拆毀祭司長的謊言?
(4) 從約翰福音20:19-28節的記載,我們知道門徒沒有立刻動身往加利利去。你認為原因何在?
(5) 為何主要在加利利與他們會面?
(6) 他們見到復活的主時,立刻作什麼?你可以怎樣形容他們現在與主的關係呢?
(7) 既然已目睹復活的主,為何會「還有人疑惑」?他們疑惑什麼?
(8) 看看耶穌怎樣回應他們的疑惑:
a. 祂怎樣為「大使命」作開場白?
b. 祂怎樣為「大使命」作結語?
(9) 第19節的「所以」有什麼重要性?
(10) 「大使命」原文的主詞是「使作門徒」,其他是分詞,包括(i)要去、(ii)施洗和(iii)教訓:
a. 既是如此,什麼是「大使命」?
b. 如果我們要忠心的實行,該如何去作?
c. 這對個人和教會「傳福音」的實踐有什麼影響?
(11) 在吩咐我們要為門徒(已信主的人)施洗時,所奉的父、子、聖靈的名,在原文是單數的。這有什麼重要的神學教導?
(12) 馬太就以這段結束了「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的福音書。這有何特殊的意義?
(13)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相信你像我一樣,讀到門徒到加利利去,面見復活的主時,卻仍有人疑惑,真感到有點的希奇。他們不是目睹主的死,更目睹祂復活的身軀,能穿牆過壁嗎?這豈不證明主的自稱,是彌賽亞,更是神的兒子嗎?
主耶穌在把「大使命」交託他們的時候,知道需要先化解他們的疑惑。祂在開始的時候就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然後在結束的時候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耶穌最後對門徒的囑咐有這樣的強調,似乎是因為:
(1) 門徒知道耶穌快要升天去,再不會像以前那樣是看得見、摸得到的與他們同在。以後若遇到問題和困境,再不可以立刻以祂作「擋箭牌」了。他們何能繼續祂未完之工呢?
(2) 以前的跟隨,雖然不容易,但祇要耶穌向東行,他們就照跟隨;耶穌停下來,他們就停下來。但以後的跟隨,就有點兒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換句話說,他們的疑惑是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我們又怎能怪他們呢!就是那些不疑惑的,回到耶路撒冷,面對種種的挑戰時,才較充份的了解「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的真正意思。藉著用主名趕鬼、醫病,以聖靈給人施洗,他們就更能在信心中增長。而且,藉著禱告和等候,特別在苦難的當中,他們更經歷到「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