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2:18-22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細讀第21-22節有關新布與舊衣、新酒與舊袋的比喻。什麼是耶穌所指的舊衣服和舊皮袋?什麼是新布和新酒?

(2) 如果耶穌代表「新」,「新」的意思是什麼?如果摩西的律法代表「舊」,「舊」的意思又是什麼?

(3) 應用在禁食這一事上(18-20),為何在新郎(即耶穌) 同在時禁食是新舊難合之事?

(4) 耶穌固然暫離世上,但三位一體的另一位(即聖靈)卻已降臨,並內住每一信徒的心中;這樣「禁食」是否又變為「新」,還是仍屬「舊」呢?

(5) 約翰的門徒禁食的原因是什麼,以致成屬「舊」的?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新舊之比

施捨、禱告和禁食是猶太人的三大功德。這三樣的本身當然不是不好,衹是猶太人把它們作為「稱義的行為」。耶穌因此在馬太福音第六章中加以指責。

馬可告訴我們,不單是法利賽人,就是施洗約翰的門徒都禁食的(2:18) 。約翰的門徒在這時候禁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約翰正被希律監禁,生命正有危險(1:14) 。我相信耶穌當然不反對禁食,祂只不過趁這機會,藉他們提問為何祂的門徒沒有禁食這一事,來表明自己的身份。

當然,正如在馬太福音第六章所指出,以禁食作義行固然是不對,但在主耶穌的同在中,仍要禁食,不論是出於悔改、為施洗約翰的生命懇求、或藉此親近神,都是不妥的。耶穌已來到世上,「若不藉著(),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14:6) 。這是祂要向他們表達的真理。

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使徒繼續禁食的習慣,故此禁食當不屬「舊衣服」,反而因使徒們奉耶穌的名禱告、禁食,而成為新的了。若然我們仍像法利賽人那樣,以禁食來討好神,自覺為義,我們就仍是「舊衣服」了。若然我們不是奉耶穌的名禱告、禁食,我們不但仍是「舊衣服」,更抹殺了主耶穌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贖了。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2:23-28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請翻閱撒母耳記上21:1-6,細讀耶穌所引用的大衛吃了祇有祭司才能吃的陳設餅的事例(可參利24:5-9及太12:4)。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為何可吃祇有祭司才能吃的陳設餅?從這事例,我們該怎樣看舊約所頒布有關宗教禮儀上的律法?

(2) 用於安息日的條例上(參出32:12-17),猶太人本應怎樣看(或解釋)這個定例?

(3) 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這句話的總意是什麼?今天我們已不用謹守舊約禮儀的條例(參來第10),但我們可以怎樣應用耶穌在此所指出的總意呢?

(4) 你以為當天耶穌在第28節的所言對當時的聽眾有什麼沖擊?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安息日為人而設?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2:27) 。這句話,若非出自主耶穌的口,相信沒有人敢說出來。不是嗎!安息日是十誡中的一誡,而且不遵守的更是要從民中被剪除!再者,安息日的真義也在乎提醒我們要專一的親近神。故此,神是安息日的中心;一切是為神,何來為人呢?

但主耶穌竟說,安息日是為人的!祂怎能這樣說?當然可以,因為祂就是神。安息日是祂設立的,為要叫人放下一切來敬拜、親近祂。這第四誡是緊接第三誡而成一雙的。第三誡指出我們不能把與神的關係變成一個可利用的關係:「妄稱耶和華的名」;乃是要追求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以祂為守安息日的中心(第四誡) 。但這親密的關係是要「彼此的」,因而安息日是為神,也是為人的。這是主耶穌說這話的意思。

這真是個不可思議的真理!聖潔的神竟然設立這誡命,為要享受與人的同在,享受人的親近,正如人能藉安息日享受神一樣!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3:1-12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請細讀第4節。明顯的,耶穌不是在討論那一樣是可以的(原文是指合法),乃是要他們明白安息日本身的目的。那麼,按耶穌所問,安息日的真義是什麼?

(2) 然而,猶太人把安息日變成了什麼?

(3) 耶穌為什麼會動怒呢?請反思今天會有什麼使神同樣的動怒(包括你自己生命在內)?

(4) 馬可跟著描述萬人空巷的群眾擁擠著耶穌(路加曾以「幾萬」的人數來形容相似的情景,見12:1),以至耶穌不能不上船一避。請試把自己代入這群眾中的其中三類:

(a) 求醫、聽道的普通百姓;

(b) 耶穌的門徒(如彼得)

(c) 法利賽人和領袖。

在這情境下,他們來到主前是各抱著什麼心態呢?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叫耶穌動怒

四福音有記載耶穌動怒的事情的,但這卻非是經常發生的。主耶穌固然因為猶太人的心硬和不信感到心傷和憤怒,聖經只有幾次記載祂的動怒。馬可福音3:1-6是其中一次,原因是猶太人只顧堅持律法,而完全漠視人的生命。這叫我想起我曾讀到的一個故事,發生在美國最貧窮的城市之一:新澤西州的Camden市。

一個快將要關門,只餘數位年老信徒的教會,原是樂意將場地給一間「課餘補習社」用來教導這貧苦社區的兒童。當這事工越來越興旺,有更多兒童到來,不單受到教育,更是機會聽到主耶穌的救恩時,他們卻因兒童的擾攘而感到不悅。這些會友只顧維持這空空的教會清潔的外殼,不理會這教會已成為這些被毒品、罪案和色情所圍困的兒童之避難所。是的,兒童中確有不大守規矩的,使教會的物件有所損壞。就在他們要決定把兒童們逐出這空空的會堂之際,神開了他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活躍的孩童,同時是真正已認識了耶穌的一群。改變了決定後,他們更歡歡喜喜給多位的兒童施洗,叫教會的人數立時倍增!

我們該看重人勝於物,因為神先看重人!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3:13-19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在這一小段,似乎當時耶穌已吸引了甚多人跟隨祂。有古卷在此說祂設立十二人作「使徒」—“designating them apostles”。你以為主是按什麼準則來挑選這十二人的呢?馬可在此有否交代?為什麼?

(2) 按你以上的思想,祂又為何挑選猶大呢?

(3) 馬可清楚交代選這十二使徒的三大目的。是那三大目的?這三個目的各有什麼重要性?

(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污合之眾?

我在想,主耶穌究竟是用什麼準則來選擇祂的十二位門徒呢?

首先,我想到祂的門徒中竟有三份之一是打魚的,即彼得、安德烈、雅各與約翰。這些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豈能作大事呢?不但如此,主耶穌更知道他們的性格是有缺陷的。祂自己給西庇太的兩個兒子起名為「雷子」。彼得說話常常是衝口而出的,更在耶穌被捕後,三次的不認主。

多馬更不用說了。當眾使徒清楚見證主已復活時,他仍是不信!

其他的,除猶大以外,都是不見經傳的人物,似乎未能為天國的拓展作出什麼重大的貢獻。猶大更糟,破壞多於建設。如果要聘請人事科主任的話,我一定不會聘請耶穌的。

希奇的是,這群污合之眾沒有學問、膽小、個性有缺陷、沒有地位的小民竟然把當時的世界翻轉過來!

當然,我們知道這全是聖靈的工作,故此早期的教父多有稱使徒行傳為「聖靈行傳」的。但同時,我們亦看到我主耶穌揀選他們的智慧。主所看重的是他們的聽命。失敗是每個人都必有的,但在失敗之餘,能悔改、順從,是叫他們能被主大大使用的因素。

最後,我們看到他們都是甘願為主不但受苦,更願意殉道的一群。他們學主所言,不怕那只能奪去身體、不能奪去靈魂的。這受苦的心志,叫他們戰勝仇敵,更叫他們完成主交給他們去傳福音的托付。

如果主耶穌揀選世上有地位、有學問的一群作使徒的話,恐怕他們未必能忍受苦難,學習聽命,和接受失敗;他們所傳的福音未必完全反映出受苦的主之生命,和這單單是出於恩典的福音。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3:20-27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從第20-21節中,你可以怎樣形容耶穌事奉的生涯?是否足以作我們的榜樣?為什麼?

(2) 為何祂的親屬說祂是「癲狂了」?如果你是耶穌,你會怎樣回答或回應他們呢?(從下文第31節,我們知道「親屬」是指祂的弟兄和媽媽)

(3) 讀到這裡,你能記得馬可所記載耶穌所行的神蹟嗎?在目睹或聽聞這眾多的神蹟後,如果你是一個好懷疑的猶太人,你會想到有什麼的解釋?

(4) 文士們的解釋是什麼?這解釋背後有什麼動機?

(5) 耶穌不是每次都跟他們辯駁的。但這次似乎不得不如此,原因何在?你以為祂的解釋怎樣?

(6)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平衡可行?

多年前讀到Michael Griffiths寫的《用我一生》,對他批評「平衡信仰」一事感到有點詫異。特別在七十年代後,我讀到一般福音派的教導,就提倡「平衡」。意義是說,把神放在第一位的生活,不是要把其他生活的方面,如家庭、教會、事業等放在次要的次序,乃是要以神為中心的去「平衡」處理。我也一直的以此為基督徒生活的準則,也以此作教導。但每一次我回到聖經中,看到聖經的人物,特別是主耶穌和祂的門徒時,我看到的是個十分不同的榜樣。馬可福音3:20就是其中之一:

「耶穌進了一個房子,眾人又聚集,甚至祂連飯也顧不得吃」。這豈是「平衡生命」的寫照!

著名的聖經學者Lightfoot就指出,耶穌這樣不平衡的表現,叫祂的家人擔心,甚至想禁止祂,因為他們說「祂癲狂了」。(3:21)

主耶穌的門徒也不例外。我不曉得彼得有多少時間是在家的?保羅為什麼要獨身?提摩太為何生胃病?連同主耶穌在內,他們不是「平衡生活」的榜樣。

我當然不主張刻意的去過不平衡的生活。儘量的去平衡生活是智慧之舉。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思想主耶穌和眾使徒的榜樣,他們是真正活出主耶穌為孩童時已懂得的優先次序,就是:「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2:49)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3:28-35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褻瀆聖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不可赦免的罪?

(2) 馬可說,主耶穌如此回應是因為他們說,祂是被污鬼附著的。既是這樣,文士是否已犯了這「永不得赦免」的罪呢?為什麼?

(3) 我們該如何避免犯這罪?今日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能犯這罪?

(4) 3:21告訴我們耶穌的家人想「拉住祂」(take charge of him/N.I.V.) 。現在他們來了,耶穌怎樣回應他們呢?

(5) 聖經並沒有記載家人的反應,但你可以想像到嗎?

(6) 3:34耶穌說的話對你有何意義?

(7)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隱藏的愛(一)

我不曉得你在新的一年有否作出新年的願望;能在與基督愛的關係中增長是否在其內?我願望繼續用一些曾叫多人受感動的詩歌,來幫助我們作默想,叫我們與神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今天的詩歌出自「角聲詩集」,調用《先賢之信》。請細思歌詞:

1. 你這神的隱藏的愛!長闊高深、無人知悉。

遠遠我見你的光彩,我就嘆息,望得安息;

我心痛苦,不能安息,除非我心,安息於你。

2. 你的聲音,仍然隱招,我來背你,甜美的軛;

我雖幾乎,前來應召,但是懼怕,前途阻隔;

我志雖定,我情卻離,我欲向你,反而背你。

3. 全是恩典!使你吸引,我心向你追求安息;

我雖追求,不能親近,流蕩的我,無所憑依;

哦,要何時,不再流蕩,所有腳蹤,向你而往?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馬可福音4:1-9; 13-20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耶穌的名聲和聚集的群眾大增,而耶穌似乎主要用比喻來教訓眾人;馬可在此把其中一些記錄下來。第一個便是撒種的比喻。第3-9節是比喻的本身,第13-20 節是解釋。請留意,在解釋比喻時,要集中在比喻的中心意義,切勿妄解細節,除非耶穌自己清楚的告訴我們。

(1) 除四個不同的反應外,種子的本身如何把傳福音的事工貼切的表明出來?

(2) 在傳福音的嘗試中,你有否經歷這四個不同的反應?

(a) 路旁的道種被撒但奪去:

- 撒但是怎樣奪去道種的?

- 作為撒種的你可怎樣行?

(b) 石上枯乾的:

- 既因為道而遭患難,你是否就應勸他暗作門徒?

- 作為撒種的你可怎樣行?

(c) 荊棘裏的:

- 耶穌說荊棘是代表什麼?

- 作為撒種的你可怎樣行?

(d) 好地土上:

- 什麼是好土?

- 作為撒種的你可以把人的心土作好的準備嗎?

(3) 今天的經文對你有什麼主要的提醒?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愛之故

「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4:11)

讀到這句話,我們不禁會問,難道主耶穌不願意「外人」也明白和悔改嗎?不過,明顯的是:

(1) 主耶穌並沒有全用比喻教訓「外人」,就像在提到離婚的問題上,祂是直接的、清楚的教訓法利賽人的(10:5-9)

(2) 連這些非「外人」的門徒也是不明白比喻的;以至耶穌嘆息的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4:13)

我相信主耶穌所謂的「外人」,並非指地區性的外面。我深信有不少有孩子的婦女是真心相信主耶穌的。但礙於環境的原故,她們不能置身於門徒中間,日夜的跟從主的。但她們聽到比喻之後,不但是明白,也因而「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反過來說,一些在肉身中日夜跟隨主的,在心中卻是「外人」,耳朵是沉的,聽而不明。猶大是最好,但不一定是惟一的例子。

是的,我遇到不少的信徒,他們對真理的領會,絕對與他們的才學無關,也與他們信主多久無關。最主要的是,他們在研讀聖經或聽道之時,是否有「準備遵行」的心態。換句話說,那真正的關鍵是在乎他們是否真正的愛神(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