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主耶穌差遣十二個門徒出去的目的包括什麼?
(2) 以他們當時的屬靈程度,有資格「傳道叫人悔改」嗎?為什麼?
(3) 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好處何在?
(4) 在差遣他們出去時,耶穌給予他們非常清楚「什麼都不帶」的指示,今日是否適用於我們?為什麼?
(5) 至於「住在那裡,直到離去」的指示,用意是什麼?
(6) 「跺下塵土」是否太絕情?用意是什麼?
(7) 你能憑記憶列出十二門徒的名字嗎?(可參3:16-19)
(8) 猶大在內嗎?他也能行異能嗎?(參太7:22)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可6:12)
主耶穌一方面雖知道門徒是「心裡愚頑」的(6:52) ,卻同時差他們出去傳道、行神蹟、趕鬼、叫人悔改。這十二個被差的門徒中,包括了猶大。這實在令人費解!
不過,先前在馬可福音第五章所記載有關被鬼附的得醫治的事件,已叫我們曉得,能為主作見證不先在乎我們的聖經知識的深厚,乃先在乎我們是否有真正重生的經歷。
至於連猶大也能行神蹟奇事,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 21-23也有交代。
耶穌在此差遣十二個門徒,刻畫了這是信心的差事。那莊稼的主,既然打發我們出去,祂自然會負責一切,我們的責任是專心完成差事。祂是會供應我們一切的,包括經濟上的需要。
我遇見一些神學生,甚至是傳道者,卻沒有看到這是信心的差遣。不少神學生像世俗的學生一樣,選擇申請「學生貸款」來讀神學;更有傳道者因薪酬與教會爭吵。但我們要面對的事實是:究竟神有沒有呼召我們作全時間的事奉?若是確實有,我們就要聽祂的吩咐:「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意思是要在一切的需用上,完全仰賴祂。
神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不改變的。祂的信實也是如此。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希律其實是巡撫,其父(殺伯利恆嬰孩的那位)因深得該撒的喜悅而被冠以王號。此希律勾引同父異母的兄弟之妻希羅底 ,娶她為妻。
(1) 這一段以眾人對耶穌是誰的猜測為開始。你以為這三種不同的猜測的原因和根據是什麼?
a. 以利亞:參瑪拉基書4:5
b. 先知中一位:他們已超過四百年未見先知的出現了
c. 施洗約翰:希律的內疚?
(2) 施洗約翰的使命是作彌賽亞的先鋒(見賽40),但因公開斥責希律而遭殺身之禍。你覺得希奇嗎?你認為值得嗎?
(3) 馬可如此詳盡的形容希律與約翰的關係,你感到詫異嗎?按這些形容,你對希律有什麼評價?
(4) 耶穌對他的評價又是什麼?(參路13:32及23:8-12)
(5) 從希律的身上你可以學到什麼功課?(希律最後被該撒放逐到Gaul那地)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施洗約翰的出現是令人矚目的:他身穿駱駝毛、口吃蝗蟲野蜜、不是在城中市上叫喊,乃在曠野施洗、傳道。結果,「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承認他們的罪… …受他的洗」(1:5) 。其中更包括「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太3:7) 。
他的工作超越平民,更進到希律的宮廷;也因此招惹麻煩。他因直斥希律淫亂的行徑,就被囚禁起來。但他的名聲叫希律有所禁忌,祗把約翰監禁。誰知在一個皇室的歡宴席上,因希律被女兒的跳舞所討好下,引至約翰立時的被斬首。這位彌賽亞的先鋒、眾人所敬重的先知,就這樣死去—既突然,也有點兒戲! 我們會不禁的問:「為什麼會如此?約翰的終結與他的開始實不相稱!」
其實,約翰的終結並非與他的開始不稱,因為他事奉的終結,並非像一齣電影的終結:「完了」!
一方面,他「作工的果效」是繼續的。他的門徒可說遍佈天下。除了彼得和安德烈等成為主耶穌身旁的門徒之外,使徒行傳更告訴我們,約翰的門徒有散到小亞細亞及更遠之地,成為在第一世紀大使命得落實的功臣之一。
另一方面,約翰至終會在基督的寶座前,得到他的冠冕。那時,他的終結會比他工作之始更榮耀。
至於他這「突然」的死亡,恐怕也是他禱告蒙應允了。他豈不是說過:「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嗎(約3:30)?他的死去,更叫百姓的目光單放在他所見證的那位彌賽亞—耶穌基督的身上。再者,他雖然死在主耶穌之先,他其實是跟從祂的腳蹤行。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試把自己代入為十二個門徒之一。你會怎樣「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耶穌?這次的經歷對你有什麼意義?
(2) 作完了極興奮的報告後,你以為耶穌會怎樣回應?
(3) 祂對門徒的回應是什麼?你覺得希奇嗎?這是否今日主對你的邀請?
(4) 群眾咄咄迫人,連歇息的機會也給你奪去,你會有什麼感受和回應?
(5) 耶穌的回應又是什麼?
(6) 「如羊沒有牧人」是什麼意思?(參結34:4 )
(7) 耶穌立刻的回應是什麼?(見第34節)
(8) 你同意門徒打發群眾散開的提議嗎?為什麼?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祂。」(可6:30)
讀到這些使徒們在完成第一次的「短宣」旅程,極其興奮和疲憊的向耶穌作報告後,被祂體貼地帶離群眾到曠野歇息時,卻遭群眾的死纏,叫我想起盧宏(Henri Nouwen) 以下的分享:
「我們常常覺得被時間所緊壓,其實是不一定的。我記得多年前,我感受在耶魯大學的教學所緊壓,決定到紐約一修道院中禱告、靜修—不用教導、不用講學或輔導,單單禱告、獨處。
第二日,有一群學生走進來找我,說:“盧宏,你可以帶領我們退修嗎?”
當然,這並非我能作決定的,乃是要由修道院長決定的。我對他們說:“我離開大學到這裡來,就是要避開這類東西。” 而這些學生要求我帶領五個的默想,我是要作不少的準備。我實在不願意。
那修道院長說:“你就照著做吧。”
“這是甚麼意思?為何要我用我退修假期的時間來作這些準備呢?”
“什麼準備?” 他回答說。“你作了信徒四十年的、修士也作了二十年。這幾位中學生希望有退修的時間,你何用作準備呢?這些青年男女所希望的,是分享你在主裡的幾天生命。如果你在此每天早上禱告半小時,與我們詩班歌唱一小時,讀你的靈修資料,你便有足夠資料去帶領十個的默想。”
你看到嗎?問題不是在乎準備,乃在乎活在準備之中,以至有在危機中的人走進你生命時,你已作好準備去幫助他—不論是四點、六點、還是九點鐘。可能是要講道、可能是要教導、可能是要輔導、可能是作行政的事。但是容許別人成為你在主裡生命的一部份—這就是事奉。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什麼門徒為要給群眾食物而心感作難:
a. 是因不夠錢?
b. 不願花錢?
c. 太麻煩?
d. 不以這為他們的責任(呼召)?
e. 或是因他們沒有耶穌憐憫的心?
(2) 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罷」,用意何在?
(3) 你會怎樣回答?門徒應怎樣回答?
(4) 要餵飽五千(男) 人,耶穌可採用的方法包括什麼?祂選擇的方式與列王紀下4:42-44有何類似和分別之處?在整個過程中,最觸目的是什麼?
(5) 這個經歷對
a. 群眾和
b. 門徒分別有何意義?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可6:37)
馬可把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與使徒在完成差事,回來作報告的事連在一起,刻畫出在大家都在疲乏之時對群眾絕對不同的反應:耶穌看見他們「就憐憫他們」(6:34),而門徒卻請耶穌「叫眾人散開」(6:36) 。
耶穌當然關心這些人是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但祂同樣關心到門徒沒有如同「人一般」看待群眾。
要說的教訓講完了、有病的也醫治了、要作的事是完結了,是叫他們歸家的時候了。就好似就是更大的佈道聚會也有完結的時刻,該是功成身退了。但耶穌在提醒我們,事奉不是事工而已,我們所服事的是人。這五千人得餵飽的事,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們不但是要牧養人的靈魂,也同時要關心人肉身的需要。大使命固然是在乎拯救人的靈魂,但聖經從來不讚成希臘文化所倡議的「二元論」,把人的靈魂與身體分開。我們若稱愛人的靈魂,就要愛「全人」—即身體與靈魂。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這事件的背景是發生在耶穌與門徒都工作到甚困倦之際(見6:32);到了晚上,他們的困倦自然更甚。就在此刻,耶穌作了一個什麼決定?原因是什麼?
(2) 風暴發生於「四更天」,即凌晨三至六時,也是門徒極需要安睡之時。你以為是偶然嗎?馬可說耶穌當時在那裡?
(3) 既是這樣,你應該怎樣看自己所遇的人生風暴呢?
(4) 耶穌大可以在岸邊平靜風浪,或是突然出現在船上;為何他要走在水上?要達到什麼目的?達到了沒有?
(5) 馬可在6:52的評語,把這事件與五餅二魚連在一起。你還記得昨天所思想的第(5)個問題嗎?「分餅」的神蹟應給予門徒什麼教導?如果他們真的領會到,對風浪的回應會有什麼不同?
(6) 今天對你主要的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可6:52)
長久以來,新派(即不信派) 的人認為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事並非是個神蹟,祗不過是因有人先願意慷慨拿出所有的,感動了其他人都如此作,結果人人都吃個飽。這種的解釋其實是顯出他們「心裡還是愚頑」,拒絕相信神蹟,更拒絕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吧。
馬可也是這樣評論這些親眼目睹神蹟的門徒。當然,這些門徒不會不承認這是神蹟;他們肯定是相信神蹟的,因為他們剛剛經歷到,耶穌給他們權柄而行的神蹟奇事(6:12-13) 。既是這樣,馬可為何仍說他們心中仍是愚頑的呢?
這些靠著耶穌所給予的權柄去趕鬼、醫病的門徒,也親眼目睹耶穌平靜風浪(4:35-41) ,又親手拿過能餵飽五千人的五餅二魚。他們肯定認定耶穌不是普通人,更起碼是個從神而來的先知(6:15) 。但這仍是不足夠的,耶穌希望他們認定祂更是神的兒子。似乎,在眾多的經歷中,他們的心還是「愚頑」,像今天的「新派」基督徒一樣。
但主耶穌對他們愚頑的信心實在甚是忍耐。祂繼續讓門徒與祂同行,更多的目睹神蹟、更多的聽到祂的教訓、更多的接觸祂的生命。最後他們的心被打開,藉著彼得的口,承認耶穌說:「祢是基督」(8:29) !
這叫我想起最近讀到的見證,是有關現代英國著名詩人Sally Read的。她是2001年Eric Gregory Award的得獎人。她一直是無神論者。她愚頑的心靈使她認為基督教是歧視或弱智者的症狀。但當在書寫有關精神病者心聲時,她愚頑的心靈開始輭化下來。「當我想到我在痛苦中創造出這些被創傷的人的心聲時,我彷然明白過來,我這些創作是連於那更大的創作。(這世界) 是有那終極的創造者。我的天頓時被打開,我被極大的喜樂所充滿,我連質疑也不敢。」
她不自禁的踏入教堂,雖然還是半信半疑。但有一天,在注目十架上的耶穌時,她感到祂確實的同在。雖然,她知道在詩人行列中作信徒是會招致不友善的對待,她還是決定放棄無神論,相信耶穌基督。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古人的遺傳」是他們歷代的宗教領袖在摩西律法以外所添加的口傳條例,到主後三百年才被正式編成,命名為Mishnah。猶太人以這些條例為事奉神的準則,結果是將與神真正的關係化為外表規條的宗教。
(1) 法利賽人和文士老遠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的原因何在?
(2) 從這事件的記載,他們的著眼點是
a. 耶穌的教訓?
b. 耶穌的異能?
c. 耶穌的生命?或是其他方面?
(3) 你以為他們的存心正確嗎?為什麼?耶穌對他們的評價又是什麼?(參6-7節)
(4) 他們以「各耳板」代替孝敬父母的理由是什麼?請試以他們的角度去替他們作正面的辯護。
(5) 你可以聯想到今天在愛主的基督徒中三個類似的錯誤嗎?用來支持我們的理由是什麼?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可7:9)
大多數的基督徒都知道猶太人為要叫自己顯為敬虔,就在摩西律法以外,加上眾多的條文。解經家Lenski告訴我們,他們稱這些條文為halacha, 意即是「欄杆」,是用來護衛律法的,「一共有613條,再加上7個責任……」(Lenski, Mark, 283)
這些條文在耶穌時代是口傳的傳統,在主後三世紀正式寫成經典,稱為Mishnah。
這些條文,讀起來實在可笑。耶穌在馬可福音第七章就提到其中幾條:
第一條是與飯前洗手有關的。當然在利未記有關的規條,其精意是在乎提醒他們神是聖潔的,所以我們務要聖潔。但是他們卻把這條例變成極繁複的傳統。馬可指出他們是規定用拳頭洗手的(可7:3原文之意) 。解經家Barclay告訴我們:「洗手時,手指一定是向上的…..用另外的手的拳頭來洗刷」。不但要如此,著名的解經家Lightfoot補充說:「如果容許洗手的水流到手臂,水就算是被污穢了,不能再用(來洗另外的手) 。」
馬可也提到從市上回來,就需洗浴。這與衛生無關,乃是恐怕在市上曾碰到外邦人,或碰到被外邦人碰到的東西,故此要全身洗淨。
馬可再提到器皿的洗濯。傳統詳細的把器具分作平面的與空洞的;金屬的與木造的用具也有分別;有腳的與沒有腳的枱也不同,各有自己的清潔條例。
說到這裡,或許我們了解為何主耶穌要嚴厲的責備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7:7)
但是我們不要單單怪責猶太人;如果我們是誠實的話,也要承認自己在神的家中,也有像他們存著這樣律法主義的心態。不是嗎?不少人仍看聖殿窗櫺的彩色玻璃和座椅,好像神話語一樣的神聖。我甚欣賞那些彩色玻璃,也甚喜愛傳統的座椅,更寶貴傳統的跪墊。但這些若與主耶穌要我們所要看重的「心靈誠實」的敬拜相比,我得承認,這些仍是人的傳統,而不是神的誡命(7:9)。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穌清楚的說明:「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及「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這豈不是與舊約的律法相違(參利11章) ?祂曾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太5:17) 。你可以怎樣把二者銜接起來?(參林後3:6)
(2) 明顯的,耶穌稱「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並沒有廢掉律法,乃成全了其「精意」(spirit)。你認為有關食物條例的「精意」是什麼?主耶穌又如何成全了它?
(3) 耶穌似乎不耐煩的責備門徒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麼?」“Are you so dull?”(NIV-即遲鈍之意)。如果你是門徒之一,你會同樣的問嗎?為什麼?
(4) 在讀或聽神的話,我們怎樣才不至於“遲鈍”?
(5) 要明白這比喻,其重點乃在乎對「污穢」的解釋。按耶穌所言,請試解釋什麼是「污穢」?
(6) 耶穌在此詳列出人心所藏的種種污穢,請用筆逐一寫在日記上,並作反省,看看內心還藏著那些污穢沒有?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7:23)
我們知道猶太人在力求敬虔之餘,在摩西律法外加上甚多的條文(後稱為Mishnah) ,而這些都是外表的規條,與內心真正的敬虔無關。故此,主耶穌就指出「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7:15) 。緊接著這些話,祂詳列了「裡面出來」的惡。就讓我們學大衛一樣,用以下的一首詩歌,去求神鑒察我們的心思和意念(詩篇139: 23-24):
1. 懇求救主,鑒察,知我心思,
求主今試驗,知道我意念; 若在我心隱藏罪惡念頭,
求主洗去不義,使我自由。
2. 讚美我主,將我罪過洗清,
願主的真道,使我心潔淨; 求主以火焚盡以往羞情,
我今所求所望榮耀主名。
3. 懇求我主,使我完全歸你,
願在我心裡,充滿你愛意; 管理我心不再驕傲自私,
我今奉獻所有,永居主裡。
4. 懇求聖靈,賜下真正復興,
首先復興我,潔淨我心靈; 主已應許使我靈性豐足,
我今謙卑懇求賜下恩福。
(James E. O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