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如果主耶穌在外邦之地(如推羅,西頓)也如在加利利一樣大行神蹟,會帶來什麼後果?你可明白為何祂「不願意(推羅,西頓)人知道」祂的行踪嗎?
(2) 這希臘婦人生長在滿天神佛的迦南地(參太15:22),她對耶穌可有多少的認識?如果耶穌立刻順其所願醫治她,她會怎樣看耶穌?
(3) 表面上耶穌回應她的請求時所說的話是極苛刻的(其實可能是說出門徒和猶太人的心聲),但這番話亦已道出若干有關耶穌的真理,你能看出來嗎?
(4) 這婦人似乎不介意主羞辱之言,除了是愛女心切的原因外,她所表現的「信」,與當時的太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5) 門徒藉此事應學到什麼功課?
(6) 婦人因此對主耶穌有什麼不同的認識?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婦人回答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 (可7:28)
我相信,當首次讀到主耶穌與這希臘裔迦南婦人的對話時,我們會詫異主耶穌竟說出如此刻薄的話語。這些說話、稍為正直的人也不會這樣說的,何況是慈愛的神呢!
正如我先前提過,耶穌可能是引用一般猶太人對外邦人常說的刻薄言詞,恐怕也反映出門徒的心態。這婦人也甚可能早已聽慣了這些話。故此,主耶穌在此不但應允了她所求,更公開的稱讚她的信心,這對猶太人這種種族歧視是最佳的排斥。同時,這婦人給我們看到什麼是真確的信心。
我發覺在極渴望別人信主時,特別是我們所親愛的家人,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儘量排除一些可能影響他們作「決志」的事情。有時我們會向他們強調信主之後不一定要去聚會,免得他們因懼怕作基督徒要太花時間而不願意決志。更有人特別避免提到不可再拜偶像,或燒香祭祖,免得這決志的人感到困難。我更遇見有急不及待就要尚未清楚認罪悔改的家人受洗的。
我們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我們忽略了,基督裡的信心是神所賜的(弗2:8) 。在福音書中,我們看見耶穌往往是把難處放在欲要決志的人面前。不錯,這有時會叫這些人卻步(如可10之少年長官) ,但有時卻會像這迦南婦人一樣,帶來真確信心的回應。這不是說,我們要叫欲信主的人感到加倍的困難,乃是說我們要知道,若有真確的信心,是沒有任何的難處會妨礙他們信主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還記得那在第五章被鬼附者得耶穌的醫治後,他被差去那一地區作見證嗎?你以為有果效嗎?
(2) 請逐一寫下耶穌醫治這人的過程。不少解經家認為這過程是有特殊的意義,要叫這人在得醫治之餘,更能認識祂。你同意這說法嗎?為什麼?
(3) 耶穌為什麼「望天歎息」?對群眾而言,這是什麼信息?對你又如何?
(4) 眾人目睹神蹟後,希奇的說:「他所作的事都好」。是什麼意思?請參創世記1:31,細味什麼是「好」的真義。
(5) 同是在低加波利,為何主差遣第五章被治好的人去作見證,在此卻禁止他們傳揚?(與前者請求跟從祂有無關係?)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正當我們不斷的讀到主耶穌醫治各種病人和被鬼附的人,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的生命有何等重大的改變;這也是每一個信主的人可以作的見證。今天就讓我們藉著上一代神所重用的加拿大牧者Oswald Smith所寫的一首詩歌,來思想基督耶穌在我們身上所帶來的改變:
1. 孤單可憐,一丐者坐在路旁, 雙目失明,不能看見亮光; 緊握破衣,黑暗中戰兢不停, 耶穌一來,使他重見光明。
(副)
耶穌一來,撒旦權勢就粉碎; 耶穌一來,抹去一切眼淚, 除去幽暗,使痛苦變為甘甜; 耶穌一來,萬事都要改變。
2. 昔有一人,被邪鬼附在他身, 離別親友,淒涼獨住山墳; 惡者捆綁,傷害己體無人救, 耶穌一來,釋放他得自由。
3. 不潔、不潔,那痳瘋者在苦喊,
耳聾、眼瞎、無助的渡一生;
熱病、絕症,被疾病纏繞痛苦,
耶穌一來,恐懼中得釋放。
4. 他被安放、墓中叫人感悲傷,
死亡來臨、他被從世奪去;
黑暗籠罩、眼淚不禁在流出,
耶穌一現,黑夜變為白晝。
5. 今天我們,認識全能的救主,
所有綑綁—情慾、罪惡、私意—
所有心鎖—傷心、憂愁和孤單—
耶穌一來,這些全被驅除。
(Oswald J. Smith, 1889-1986)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馬可福音清楚的記述耶穌兩次分餅的神蹟(第六和八章),兩次的時間和地點明顯是不同。在本章19-20節也是清楚的分別提到這兩次的事件。
(1) 耶穌兩次分餅的神蹟是否都出於同一個原因?是什麼原因?(參6:34, 8:2)
(2) 在本章耶穌對這群眾有特別的形容。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
(3) 你可以怎樣學效主耶穌?
(4) 「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那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古時以色列人在曠野是「從那裡能得吃」?第六章的群眾又「從那裡能得吃」?門徒為何仍不明白(i.e. so dull )?
(5) 請回想你過往在極困難或困乏中經歷神拯救的神蹟,和你怎樣焦慮的經過。如果歷史重演,你是否就能絕不焦慮呢?為什麼?
(6) 解經家一般認為兩次的零碎是有其意義的。你以為意義何在?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麼?」 (可8:21)
最近一期的「今日基督教」雙月刊(2013年1-2月) 記載到另外一個見證,是有關主耶穌向一個回教徒顯現,吩咐他要轉過來跟從祂。不過,有趣的是,主是藉「意大利粉」的倍增來先預備他的心。
這人與妻子剛要進晚餐時,突來訪客。按文化規矩,他們是要讓訪客共用他們的晚膳的。可惜的是,他們僅有的意大利粉尚不足二人使用。但奇蹟就在這時出現,他們所吃的意粉,竟會越吃越多!就在那天晚上,在他睡覺的時候,主耶穌向他顯現說:我是彌賽亞、耶穌。若你願意跟隨我,不但意粉增加,你的生命也要如此。
這人像馬可福音第八章所形容的門徒一樣,不是立時的明白耶穌是誰。這人作見證的時候坦認自己當時只看耶穌為「意粉的主」!及後,有機會讀聖經,到教會敬拜之後,纔認識耶穌真正是誰。
無怪,主耶穌在門徒面前,已兩次的用少許的餅和魚來餵飽幾千人,然而他們仍不明白,以至祂歎息的說:你們還是不明白麼?門徒固然知道耶穌所行的是神蹟,但卻仍看祂是位能行異能者而已;要有待更多的看見、聽道、和與主同行,才認識祂是「永生神的兒子」(可8:29; 太16:16) 。
或許這給我們曉得,為何主耶穌屢次在行神蹟之後,總吩咐他們不要把事彰揚,因為祂總希望群眾不是單以祂為行異能者,乃要認識祂為永生神的兒子。
今天,不少人,包括基督徒在內,湧去神蹟醫治的聚會,以求身體或心靈的醫治。我們當然了解這些人的心情,但我們卻更要了解主的心情—祂不是不願意醫治,而是更希望我們確認祂為永生神的兒子,並「跟隨」祂!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穌其實已行了極多的神蹟奇事,為何法利賽人仍要求看「天上顯的」神蹟?難道對法利賽人而言,所見的不算是「天上顯的」嗎?
(2) 為何耶穌以「深深的歎息」作回應?
(3) 請注意,耶穌的歎息是為那「世代」,不是單單為法利賽人。你以為耶穌會為現今的世代同樣「深深的歎息」嗎?為什麼?
(4) 為什麼門徒因主耶穌提到「酵」,就如此敏感的以為是針對他們忘記帶餅呢?
(5) 雖然如此,為何他們的反應帶來主如此厲害的責備?
(6) 主既責備他們心中「愚頑」,意思是他們早應從兩次分餅的神蹟有所學習。你認為他們應學習到什麼?(參6:52)
(7) 「酵」是什麼意思?(參路12:1 及林前5:6-7)
(8) 如果法利賽人的酵是假冒為善,希律黨的酵是看政治重於神國,那麼門徒的酵又是什麼?你的酵又是什麼?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 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可8:12)
主耶穌在對法利賽人說了這些話後,我們知道祂仍繼續的行各樣的神蹟奇事。故此,法利賽所求的,相信不是醫病趕鬼之類的神蹟,乃是他們所謂從「天上顯的」神蹟。
著名聖經學者Lightfoot,就猶太人的經書Talmud中的一個故事,給我們有以下的解釋:
「像這故事的人物一樣,他們要求我們的救主從天顯一神蹟,不以祂已行的眾多神蹟為滿足—醫病、趕鬼、以少許餅和魚餵飽多人。他們要看的是從天而降的:像摩西叫嗎哪從天而降、像以利亞叫火從天而降、像約書亞叫日停住、或像以賽亞叫日影倒退。」
(Lightfoot, CONT from the Talmud and Hebraica, Volume 2, 421)
但耶穌在此不是單責備法利賽人而已,乃是責備整個世代!
我發覺我們不知不覺之中,總有對神蹟作出定義,或把神蹟劃分大小的。但聖經卻已告訴我們,這被造的宙宇萬物已充份顯出創造的神的永能與神性 (羅1:20) 。換句話來說,被造之物已是如假包換的神蹟—神的工作。如果我們從這被創造的奇妙世界看不到神,那麼,無論是甚麼的「神蹟」也不會叫我們看到祂。既然法利賽人不能從耶穌已行的神蹟認識祂,就是有「天上顯的」神蹟,也是無用的。
歸根究底,像保羅所言:「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
法利賽人所拒絕的,其實不是耶穌的神蹟,乃是祂向他們所傳講的話!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在村外,不在村內行這神蹟?更吩咐那人「不要進村去」?(參太11:20 那一段對伯賽大的責備)。
(2) 一個繼續抗拒福音的城市會有什麼後果?
(3) 耶穌要兩次按手才叫那人清楚看見,原因可能是什麼?你以為與伯賽大屬靈的光景有無關係?
(4) 請詳細把耶穌怎樣醫治這人的「過程」逐一寫下。這「過程」用於這人是怎樣的恰當?
(5) 這人從被醫治的經歷可以對主和祂的醫治有什麼認識?
(6) 今天對你主要的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可8:23)
當讀到這節聖經時,我深受感動。
我在想:如果我是那瞎子(不曉得他瞎了眼有多久);現在,神的兒子親手拉著我的手,走出村外。走了10分鐘?30分鐘?還是更長的時間?我不曉得。但這肯定是我人生最寶貴的時刻—在看不見前路時,卻有主耶穌的手緊緊的握著、拉著的走!
這豈不是我們多次的經歷嗎?當我們在看不見前路的時候,向主懇求(NIV譯 “begged”) ,祂就親手的拉著我們—不論要盲著眼的走多遠—祂就是這樣拖帶著我們,直到看見為止:就是看見先前所看不到的—祂在我們身上的旨意。那瞎眼的並不是一次過的由瞎眼到看得清楚的。乃是一個過程。
這並不是說,主耶穌沒有能力叫我們立刻的看見,乃是出於我們的需要。
我們的心靈的眼睛得開,往往是一個過程,就像這瞎子一樣。我們先因知道自己的瞎眼向主懇求、然後願意由主拖帶,經歷到祂的同行,撫摸,直至我們能完全的看見。這必須是一個過程。如果沒有這瞎子得看見的經歷記載下來,恐怕我們在尋求看見的路上,會沒有忍耐,也容易失去信心。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馬太福音16:17 告訴我們彼得之對主的認識與人有別,是「天上父」向他的啟示。除這以外,你認為可還有其他的因素嗎?
(2) 彼得雖然答對了「耶穌是誰」,但他對「基督」(即彌賽亞) 的理念是什麼?他以為作彌賽亞的門徒是什麼一回事?
(3) 耶穌趁機更正「人(對跟隨祂)的意思」,並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a. 跟從祂與「救」和「喪掉」生命何干?
b. 人若「賺得全世界」,是否一定「賠上自己的生命」?
c. 彼得在第32 節的反應與「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有無關係?
(4) 不同聖經的譯本給主耶穌所說的這段話起了不同的主題,你認為那一個較貼切:
a. 作門徒的代價(NIV)?
b. 跟隨主的條件(JB)?
c. 十字架的道路(TNIV)?
d. 或是______?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人子在祂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可8:38)
近年在宣教的圈子裡不斷在討論有關我們應否叫從回教或印度教歸信耶穌的人放棄他們原有的宗教身份。這些討論源於這些新信者要面對的逼迫有關,因為不少從這些宗教背景信主的,是立時會面對殉道的可能性。
當然,這並非是今天才有的困難。早在初期教會中,如希伯來書十一章所指出,信主的人多有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及後的幾個世紀,在羅馬政府的逼迫下,殉道者往往是以十萬計的。歷史同時告訴我們,也有人怕逼迫而願向皇帝的像跪拜的,或甚至否認耶穌的。這些信徒,在逼迫過後,欲重回教會時,遭教父們嚴加拒絕。
我得承認,自己從未受過太厲害的逼迫,更不能與這些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信徒相比。但在我所認識的這類的信徒中,相信主耶穌在馬可福音第八章所言,正是針對這樣厲害的逼迫而說的。
是的,如果彼得不是懼怕逼迫,特別是耶穌要經歷的十字架的死亡,何來竟敢「勸」耶穌呢?(8:32)
如果十字架的道路是可以避免的,何來主要嚴責彼得為「撒但」呢?(8:33)
如果跟從耶穌,作主門徒不用換來逼迫,為何主要預先的警告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8:35)
主呼召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8:34) 。這句話恐怕是沒有例外的。昔日如是、今日也如是!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請參閱馬太福音17:2,路加福音9:29, 及啟示錄1:12-16。試想像自己是目睹主變像的門徒之一,請形容你當時的感受。
(2) 請翻開以賽亞書53:2 作對比。你可以就此給“謙卑”(humility) 下一定義嗎?
(3) 從舊約眾多的人物中,摩西(律法藉他而來)和以利亞(在先知中可能是最顯赫者)出現與耶穌談論去世(原文是「exodus」)的事。這二人此時的出現有何重要性?
(4) 這登山變像是耶穌預早提到(見9:1),形容為「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a. 登山變像與神的國臨到有何干?
b. 其能力是怎樣得彰顯?
c. 為何要顯給這三個門徒看?
(5) 在懼怕中,彼得胡言要搭三座棚,原因何在?(請先從欣賞的角度猜想,再指出他的錯誤。)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可9:1)
解經家對以上一節的聖經有不同的解釋。有些甚至以為神的國的能力乃在審判中彰顯出來,故此耶穌是指著祂升天之後,神藉羅馬人的手毀滅耶路撒冷而言的。不過,我是同意似乎是大部份的解經家的意見,耶穌是指向祂帶著三位愛徒登山變像而說的。這是合理的解釋,特別是讀到馬太、馬可和路加的記載,都是按這句話之後,計算不多久,就有登山變像的事情了。
既是這樣,我們不禁提問:這登山變像如何顯出神國的大能?這經歷對耶穌的三位愛徒有什麼意義?
有一位聖經學者指出,其實這不是主耶穌第一次的變像。早在祂「道成肉身」、降生在馬槽的時候,耶穌變成「人的樣式」。現在,祂只不過是恢復祂原有的樣式。耶穌原與神有同等的樣式,榮耀無比,是人的眼目不能直視的。約翰及後在拔摩海島再見到主耶穌榮耀的真像時,就有以下更詳盡的描寫:
「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他的頭與髮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燄;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啟1:13-16)
如此榮耀的彰顯,無怪約翰要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這是復活主的形像,這三位門徒在地上,得先睹為快,卻被主吩咐不可立刻將所看見的傳開。這異象實在給這三位門徒極深的印象。彼得在臨死之前,就這樣寫:
「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揑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後1:16-18)
對彼得而言,這親眼的看見,猶為寶貴,特別在面對逼迫和殉道的危難時。他知道雖然黑暗的勢力好似得勝,其實基督耶穌已全然得勝,祂榮耀的降臨是任何的權勢—世上的權勢和魔鬼的權勢—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