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這登山變像的經歷對耶穌三個愛徒而言會怎樣影響他們
a. 對耶穌是誰的認識及
b. 對人子要死亡這預告的接受?
以上兩個思想有助你明白為何他們仍在「議論從死裡復活是什麼意思」嗎?
(2) 門徒先問耶穌有關以利亞為何要來的問題,卻換來耶穌的反問:「經上不是(原文是為何)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既是這樣,耶穌的意思是祂與以利亞有共通之處。這共通點是什麼?(與9:13有關嗎?)
(3) 請細讀9:15。眾人一見耶穌(祂還未說一言、未動一手)都甚希奇(amazed) 。何故?(與出34:29之事相似嗎?)
(4) 請細味耶穌在9:19所說的幾句不大耐煩的話。是對誰說的:
a. 對門徒?原因何在?
b. 對眾人?原因又何在?
(5) 耶穌是全知的,故此祂的問題是教導的一部份。那麼,祂問那父親的問題的用意何在?(9:21)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裡復活是甚麼意思。」(可 9:10)
這登山變像的經歷,當然給三個門徒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似乎要到主耶穌死而復活之後,他們才充份明白其意義。雖然他們未能充份了解這奇特的異象,在下山時他們所議論的,卻是主耶穌「從死裡復活」這句話。
當然,這並非主耶穌第一次論到這事,早在8:31時,祂已清楚的告訴他們;換來是彼得對主耶穌的責備(原文是責備、非勸導) ,以為「死亡」與「基督」的身份不相稱。
其實,登山變像的經歷,理應叫他們深信主必能復活,但卻未能解釋基督必死的疑團。復活固然顯出神的能力、榮耀和得勝;但死亡卻是輭弱、羞辱和失敗的象徵。就是死後會復活,始終是與神的身份不相稱。他們實在感到難明。就是今天我們對苦難與死亡也感到難以接受—縱然知道死後必有復活!
Jerry Sittser是一位神學教授,十多年前在車禍中失去了妻子、母親和女兒。在痛苦中,他寫了A Grace Disguised (恩典的偽裝) 一書,最近也寫了A Grace Revealed (恩典的彰顯) 一書。我的母校(Palmer Theological Seminary) 主任Dr. Christopher Hall在評論《恩典的彰顯》這書時,引用作者的話,說:「當我們向基督降服,神的故事—即基督死而復活這故事—能包括並改變所有的故事,不論我們的故事是怎樣的不凡或平凡、悽慘或快樂。作者看自己是“這真理的見證人:神藉基督救贖了我們。若果你勇敢的向神降服,祂會把你生命的故事溶入救恩更大的故事中,把它化成奇特的故事,甚至你以為自己在作美夢。” 」
Dr. Hall在書評結束時這樣說:「今天的殘破,看似是破碎的玻璃。但神是在用它,建造美麗之窗,讓祂的光透進。」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重複那父親的話:「你若能?」(原文沒有「信」字)
(2) 那父親立時的回答甚是矛盾:原文是:「我信,幫助我的不信!」(I believe, help my unbelief!) 他說「我信」是信什麼?他說「不信」又指什麼?這句話其實是什麼意思?
(3) 耶穌終於把鬼趕出來。這與他的信或不信有關嗎?為什麼?
(4) 耶穌說:「非用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換句話,門徒過往趕鬼是靠什麼?(參6:7-13) 他們有沒有禱告?「禱告」代表什麼?為何在趕(這類)鬼的事上如此重要?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可9:22)
這孩子的父親,藉著把孩子帶到門徒的面前,已表明了他的信心。當然,此時,他的信心可能只是相信耶穌是神醫或先知,而不曉得耶穌真正是誰。
主的門徒既然不能趕出污鬼,就更叫這人的信心停在神醫之類的階段。故此,當耶穌一來,他就說出上述的話,意思似是:「你也不妨試試吧!」
耶穌的回答是尖銳的,原文是說:「你若能?」意思是指出這人根本不曉得與他說話的是誰。故此,祂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主耶穌這句話,應加上及後祂對少年長官所說的「因為神凡事都能」(10:27) 一起來看。原來「信」是要有對象的,而這對象是神—這人必須相信主耶穌是神。
面對主耶穌這尖銳的回答,這人因恐怕主耶穌不醫治他的兒子就「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10:24)
這句話說得真好,因為這人坦誠承認自己沒有信心,知道信心是神所賜的。但似乎他仍只想到求醫治的信,而不是曉得耶穌是神(否則他一定跪拜祂) ,也不知道更重要要有的,是「得救的信心」!
今日,我們常停留在這人信心掙扎的境況中,常問主:「能否?」;完全忘記主所要的、那得救的信心。不單是相信祂是那位能拯救的神,更是要我們全然向祂降服、以祂為主—。與禱告蒙應允是完全無關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9:31 的「於是」,原文是「因為」(可參NIV, KJ, NASB:“because/for”)。由此,你可以從耶穌身上學個什麼功課?
(2) 耶穌所言雖是沉重的,為何門徒不敢問?一般人在面對一些極重要的但必須澄清的問題時,卻「不敢問」,原因何在?
(3) 到此,門徒已聽到耶穌多次的提及自己將受苦難,為何門徒竟然會在此情此境爭論誰為大?這爭論有沒有可取之處?
(4) 既然耶穌說:「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我們是否就要拼命的作服事人的,又故意取最低微的位置(或刻意不作有名份的事奉崗位),就會在耶穌的眼前為大呢?為什麼?
(5) 為何耶穌以「接待」小孩子來表明祂這句話的真義?接待小孩與接待成人的分別何在?
(6) 耶穌基本上是說:接待「小孩」=接待「耶穌」=接待「天父」。這個真義應如何影響你的生命,包括你在教會中的生活?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可9:30)
英文聖經譯本(如NIV) ,譯出主耶穌之所以不願意人知道祂在那裡,是因祂想教導門徒。
馬可一直在他的福音書中,告訴我們耶穌是怎樣的大受歡迎,被群眾所擁擠。他們不是要聽道就是要求醫治,但耶穌卻常常退離群眾。在此,馬可更清楚的告訴我們,這次的原因是祂希望能教訓門徒。
問題是:為何耶穌要不讓群眾知道祂在那裡?為何不能一起的教訓眾人,這不是更好嗎?
明顯的,真正的教導不是單在乎知識的傳遞,也不是單軌的講論。門徒的訓練不是單單知識的分享,更是生命的分享;真正知識的傳遞更是雙軌的交流。
今天一般教會的教導與主耶穌這裡所作的門訓模式有異:
- 我們作牧者、領袖的常常看重人數,以為成功與人數是分不開的。結果,就產生了如Chuck Colson所言的一哩闊,但只有一吋深的基督教;
- 信徒少有願意投資時間,遠離群眾的—包括事業、家庭、享樂和甚至事奉—來參與門徒訓練,反是喜歡以「distant learning/上網,不用分享生命的門訓和像快餐式的密集課程」代之。
如果我們要重拾有深度的基督教,牧者和領袖們就必須願意把生命投資在少數的信徒身上;信徒更要改變他們生命的優先次序,願意投資充份的時間,不但在個人的靈修上,更在小組的門訓上,用生命的相交來彼此建立。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約翰為什麼禁止別人奉主名趕鬼?這是什麼心態?你有類似的心態沒有?
(2) 9:41 這一杯水的比喻怎樣能更正約翰的心態?
(3) 不少人(包括基督徒在內)懷疑有沒有地獄的存在。耶穌在這段重複的談論如何回答這些懷疑?請按耶穌在這段的描寫,為地獄下一定義。
(4) 缺手、缺腳、缺眼是刻意用誇張手法的比喻(hyperbole) 。其主要的信息是什麼?
(5) 鹽是主耶穌愛用的比喻,在此要表明我們當「彼此和睦」。請解釋二者相關之處。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可9:41)
讀到門徒約翰怎樣試圖禁止他人也奉耶穌的名趕鬼,單單是因為「他不是跟從我們的」,叫我想起自己多年的錯誤。
神給予我不少機會與其他信徒同行,但我發覺特別是新信主的,他們可以分兩類:第一類是大概1980/90年之前信主的;第二類是1980/90後信主的。
前者似乎在信主之後很自然的改變了整個的人生觀,很容易接受聖經在個人、家庭和社會一般的教導。但後者就明顯的是自「後基督教」的背景中走出來,要他們完全的接受與他們先前的世界觀絕然不同的聖經教導,是十分的困難。也因這原故,我發覺自己沒有從心中完全的接納他們是屬基督的。但慢慢的,我明白到:
(1) 只要他們是真心的悔改,接受了耶穌為救主和主宰,認定祂是惟一的道路、真理和生命,是為他們死而復活的;他們已是100%屬於基督的;
(2) 但是「心意更新和變化」卻是一個過程(羅12:2) 。
以前,當他們對聖經的教導作出質疑和批評時,我是感到煩躁的—特別是關乎創造、墮胎、同性戀或社會的問題上。但我學習到要忍耐,要循循善誘的而不是針鋒相對,更是鼓勵他們反思自己的立場的根據,與聖經的教導相比,我看到他們中間不少的人的心意非常明顯的有更新和變化。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到了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早已莫視摩西有關「離婚」的教訓,而與當時的世界看齊,產生了「什麼都可作理由」的離婚程序(Any-cause divorce。參Instone-Brewer’s Divorce, p. 55)。似乎當時仍有少數的法利賽人不同意,極力想挽回摩西休妻的律法。
(1) 如果這是這些法利賽人試探主的動機,他們是否成功?為什麼?
(2) 他們雖然對離婚有像摩西律法般的嚴謹,但對婚姻仍存著什麼錯誤的觀念?
(3) 「二人成為一體」怎樣反映神對婚姻的期望?也怎樣支持耶穌在10:11-12 之結論呢?
(4) 請留意,這一段祇是耶穌對休妻的教導的撮要,並不在乎澄清休妻的每一方面(如沒有提到馬太福音19:9「若不是為淫亂」的例外)。雖然如此,馬可(在聖靈感動下)所記載的撮要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5) 今天對你主要的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寫這條例給你們」(可10:5)
以上是耶穌對法利賽人有關「離婚」的回答。耶穌指出,摩西的律法之容許「離婚」是因他們「心硬」之故。在我做牧者的年日之中,我發覺這種的「硬心」不是限於「離婚」的問題而已,乃是一些信徒基本對神話語的態度。
不少信徒在內心掙扎,不想順服神話語的教導時,會向其他的信徒求助和請教。但當其他的弟兄姊妹說:「為什麼你不向牧師請教呢?」他們的回答往往是:「不用了。我知道他的答案會是什麼。」
這使我想到以賽亞的一番說話:
「因為他們是悖逆的百姓、說謊的兒女,不肯聽從耶和華訓誨的兒女。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你們要離棄正道,偏離直路,不要在我們面前再提說以色列的聖者。」(賽30: 9-11)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人不是來聽道,而是把小孩子帶來要耶穌「摸」他們呢?門徒責備他們可有理嗎?
(2) 就算門徒做錯了,為何耶穌要「惱怒」呢?
(3) 進天國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參約3:16或類似經文)
(4) 「像小孩子」與得救的信心有什麼關係?
(5) 耶穌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是象徵式的舉動,還是有實質的行動?
(6) 我們應如何對待家中和教會中的小孩子?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可10:14)
我相信不少的基督徒父母會有同樣相似的經歷:當我們在家為一些重大的事情籌算,很焦慮的在商議對策時,在旁邊聽到我們說話的小孩子,突然的插嘴說:「讓我們禱告吧!」這個提醒的美麗之處在乎這孩子是出自真心的,也是真心的相信神會聽禱告,更是知道禱告是我們先要作的第一件事!無怪,主耶穌說,在神的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從符類福音對這事件的記載(太19:16-22;路18:18-23)我們知道這跑到耶穌面前的人既年青又富有,且是個官。根據他向耶穌提出的問題和他發問時的態度,你認為他的為人如何?你以為他誠心追求永生該有什麼後果?
(2) 耶穌一方面接受那人跪拜他,一方面指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用意何在?
(3) 那人回答:「這一切(耶穌提到的六條誡命)我從小都遵守了。」你認為他在說實話嗎?理由何在?(請留意耶穌聽到他的回答後立時的反應。)
(4) 出埃及記第20章列出十條誡命。為何耶穌問他是否遵守誡命時只引用後六條而不提及首四條呢?
(5) 那人在承受永生的事情上缺少「一件」,那是什麼?他缺少的「一件」與未被提及的四條誡命有什麼關連?
(6) 耶穌並不是對每一個要信祂的人都要每天二十四小時的跟著祂走路,撒該就是一個好例子。即使不像十二使徒那樣拋棄一切的跟從,他們仍是主的門徒。然而,耶穌卻要求這人像十二使徒那樣撇下所有的一切來跟從祂。這樣,你對作耶穌基督門徒有什麼認識呢?
(7) 那年輕人為何憂憂愁愁的離去?他為何事憂愁?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馬可福音10:22)
當讀到這少年長官因「產業很多」而不跟從耶穌時,讓我們藉以下的詩歌來反省「有何偶像仍留你心內」:
1. 有何偶像仍留在你心內, 你尚愛惜不肯將它打碎;
須知你是主寶血贖回來,祂是配得在你心居首位。
2. 有何偶像你仍不肯砍下,有何美麗令你戀戀不捨;
你當緊記主為你釘十架,用祂生命買你永遠歸祂。
3. 有何偶像你仍不肯滅除,令你顛狂日夜熱切思慕;
金鑄牛犢不能解你痛苦,事奉瑪門不能再事奉主。
4. 有何偶像受你這樣尊崇,你尚不知你有聖靈居衷;
神的殿與偶像有何相同,故你不可與牠再有交通。
5. 有何偶像被你偷藏帳棚,致阻止你不能完你路程:
縱有所愛亦當因主犧牲,叫你坦然無懼得親父神。
6. 有何偶像可比父神偉大,王令雖嚴總不向牠跪拜;
縱扔火窰自有神子同在,火焰雖猛決不致於傷害。
7. 求主為我焚燒所有偶像,叫我愛祢無一私自留藏;
效法祢死,像祢聖潔模樣,服祢管理,尊祢為我義皇。
(角聲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