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馬可藉著彼拉多的口,重複說了同樣的話三次,你有否留意到?
(2) 彼拉多是否相信耶穌是「猶太人的王」?你怎樣知道?
(3) 耶穌似「猶太人的王」嗎?為什麼?
(4) 馬可說,「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他們究竟嫉妒耶穌什麼?我們由此可以看到「嫉妒」是何等可怕的罪。你同意嗎?
(5) 馬可說彼拉多對耶穌覺得希奇,並試圖釋放他,但聖經仍要他對耶穌的死負責(參徒4:27) 。彼拉多究竟犯何罪?
(6) 當群眾按規矩要求彼拉多釋放一囚犯時,他們是否想釋放耶穌?他們至終呼叫「把他釘十字架」是犯了什麼罪?
(7) 無罪的主的死亡,郤換來一個罪大惡極的重犯得釋。這是什麼徵記?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可15:15)
整個耶穌被判釘十字架的過程是相當戲劇性的:由主耶穌深夜被賣、被捉拿開始,繼而在大祭司院內無理的審判。雖然在毫無證據之下,相信他們是通過投票,決定把祂解去彼拉多處,要借他的手來殺害耶穌。
誰知彼拉多卻有所躊躇,不但是因良心之故,深知耶穌是無罪的,更因妻子的惡夢所帶來的警告。他試圖把決定推卸給希律王卻不成功,惟有希望藉節期釋囚的規矩去免耶穌一死。但這些任人擺布的群罪卻轉意要求把耶穌釘十字架。馬可告訴我們:「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15:15)
彼拉多以為藉公開洗手就可以推卸責任,但聖經卻是清楚定他的罪:「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裡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耶穌」(徒4:27)
我不禁在想:如果彼拉多按公正辦這案而釋放了耶穌,後果又會怎樣呢?
當然,主耶穌仍是要死在人的手上,成就救世的大工。若是彼拉多這樣釋放了耶穌,極可能會帶來非常厲害的動亂。相信群眾在祭司長和文士的煽動下,會把耶穌打死。彼拉多也因失去猶太領袖的支持而失去職位。但他雖然失去世界,卻會得著生命。(路9:25)
這使我想起最近讀到葛福臨牧師(善普施國際救援事工的總裁) 就毛里(Mali) 及敘利亞(Syria) 的信徒所受的逼迫的報導。我特別被當地的信徒和牧者的見證所感動。在甚困難和危險的境況中,他們選擇不離去,反而以食物和救濟品,更以福音與他人分享。其中因此而信主的一對敘利亞夫婦就這樣說:「我們是失去了全世界,卻賺得了靈魂。」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兵丁們召齊全營來戲弄耶穌。他們所犯的罪包括什麼?
(2) 對主耶穌而言,這些連串的戲弄,容易忍受嗎?你有類似的經歷嗎?
(3) 馬可詳述西門的家人,看來初期教會是認識他或他的兒子的。這突然被拉夫的經歷對西門有何意義?這經歷是否真的偶然?
(4) 你曾否有「被迫背十字架」的感受?你應如何處理這些「十字架」?
(5) 你對「十字架」這刑具和刑罰有何認識?請試加以形容。(可上網到Wikipedia 之類的網站尋找資料)
(6) 為什麼耶穌拒絕接受「沒藥和酒」這類的麻醉藥?
(7) 在此,馬可重複提及對耶穌的指控:「猶太人的王」。這樣重複有何重要性?
(8) 主與罪犯同釘包含什麼意義?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可15:21)
解經家Barclay對古利奈人西門有以下的感想:
「這一定是古利奈人西門倒運的日子。巴勒斯坦是被佔領的地土,任何人都可以被羅馬徵用,只要羅馬士兵用矛頭點一點你的肩膀就行了。西門來自非洲的古利奈。無疑是遠道而來過逾越節的。肯定他為自己能一償宿願在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而興奮。誰知……」(Barclay, Mark, 360)
主耶穌告訴我們,凡要作祂門徒的都要背起自己的十架來跟從祂(路14:27) 。但這西門根本沒有意思要跟隨祂,他只不過是路過而已。他是被迫去背不是他自己的十架。誰知,這是他必須背的十架,以至他能認識,並跟隨基督。今天,我們常常不願背任何的十架,其實我們需要從西門的經歷學些功課:
(1) 表面看來他是偶然的過路而被勉強背十架。事實上這絕非是偶然的事。說真的,不是羅馬的士兵徵他服苦,是神徵他入伍;
(2) 像西門一樣,當我們在背十架時,會老是不高興的問:「為何要我背十架?」
(3) 但是、在他從主耶穌的肩背上負起十架時,他卻面對面的遇見主—能在背十架時,面對面的見主是何等的寶貴;
(4) 就在那一天,他的腳步止於十架的底下—我相信,他因目睹主耶穌被釘的情境,帶來他人生最大的改變;
(5) 結果、這改變延及一家,以至我們讀到保羅在寫信給羅馬的教會時,是這樣說::「又問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即西門的兒子)和他母親(即西門的妻子)安;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16:13)
弟兄姊妹,當我們不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時,讓我們想念古利奈的西門。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按這段經文的描述,欺凌辱罵主的,包括了什麼人?
(2) 他們各人所犯的罪是什麼?
(3) 請翻到馬太福音4:5-7,將耶穌當時受魔鬼的第二個試探,與這段第29-33節所受的挑釁作比較。你以為那一個是更大的試探呢?為什麼?
(4) 從午正到申初(即下午三時)「遍地都黑暗了」。這現象是否偶然?為什麼?
(5) 請仔細思想第34節(即詩22:1):
a. 耶穌是否因要應驗預言而喊叫?還是因極度的痛楚而喊叫?
b. 這句話所表明的是什麼的痛楚?
c. 你曾否有被神「離棄」的感受?
(6) 你是否真的相信,如果你是世上唯一的罪人,主耶穌仍會為你掛身在十架上?(若你有所懷疑,可參路15:3-7)
(7) 今天對你主要的教訓是什麼?可以怎樣行出來?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可14:25)
主耶穌在申初的呼喊,相信是「十架七言」中最震撼的話。這話之震撼性乃在乎它是一個發問,是一個主不是不曉得其答案的發問。
這發問的答案早已在以賽亞書中顯明:「耶和華卻定意將祂壓傷,使祂受痛苦。耶和華以祂為贖罪祭。」(53:10)
就是因為在十架上,主耶穌擔當了世人的罪,作為贖罪祭,因此父神沒有選擇的餘地,掩面不看祂—聖潔的神,絕不能以祂為無罪(雖然不是祂的罪,乃是世人的罪!)
我們是無法明白主的痛楚的—無罪的神竟然為我們成為有罪;從來沒有與父神分離一刻的聖子,現竟為父神所棄。這苦痛之深,令祂明知而故問,不在乎得到父神的答案,乃在乎讓父神曉得祂痛苦之深!
但是,我相信這痛苦是父、子共受的。
亞伯拉罕應比我們更明白這苦痛,因為他也曾把兒子放在燔祭壇上。
是的,這苦痛是父、子同受的。當神子發出祂的呼喊時,天上是靜默的,沒有回應—這是痛苦的靜默、震撼的靜默、神聖的靜默!無怪使徒約翰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 (約壹3:1)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記載主耶穌在世受難的最後一刻時,馬可藉著幾件事情和一些人物來證明祂是誰:
(1) 殿的幔子:
「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路加福音23:46及約翰福音19:30告訴我們耶穌最後呼喊的內容。馬可把這呼喊與殿的幔子裂為兩半聯在一起,其重要性何在?對你個人而言又有什麼重要性?
(2) 百夫長:
為何「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一般解經家按歷史的記載,相信這羅馬的官長是德裔人。作為被派去控制猶太人的官差,他的信心有何可貴之處?
聖經藉這外邦的長官所言,怎樣更顯出祭司長、文士和百姓的罪?
(3) 婦女們:
為何除約翰以外,只有女性的門徒目睹耶穌受死的情景?
按馬可的描述,這些婦女遠遠目睹什麼?試形容她們的感受。
她們對主寶貴之處何在?
(4) 在記載耶穌在地上最後受難的經歷,馬可給我們看到這些不同的人物:
a. 因嫉妒而殺害耶穌的宗教領袖
b. 與宗教領袖「串謀」的彼拉多(徒4:27)
c. 喊著「把他釘十字架」,無知的群眾
d. 濫用職權,戲弄主的兵丁
e. 被強迫背主十架的西門
f. 與主同釘的兩個強盜:一個臨終得生、一個死仍不悔
g. 過路人成為魔鬼的工具去試探主
h. 外籍的百夫長竟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i. 婦女們遠遠的觀看耶穌受難最後的一幕
那一個叫你感受最深?為什麼?
(5) 今天對你主要的教訓是什麼?可以怎樣行出來?
「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可15:39)
讀到這百夫長在十架底下的話,或許你會問,他怎能知曉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的,不少時候,一個人的死,更能叫人看到他生命的真諦。當然,以主耶穌而言,祂的生和死都同樣見證祂是誰。不過這百夫長只能在主耶穌生命終結的時刻,才遇到祂,卻足夠使他看出祂是誰。
當然,這百夫長因駐守在耶路撒冷,他不多不少也聽過耶穌的事蹟,也曉得祂進城可能引起動亂的。更因節期之故,當耶路撒冷的人數激增,駐守的士兵更早已提高警覺。現在耶穌被捕,控罪是祂自稱為猶太人的王,也因祂自稱為神的兒子。前者是正式的罪名,清楚的寫在安在十架的牌子上,意即指祂帶領作亂;後者是猶太人的宗教糾紛,應與百夫長無關。但這百夫長是知道並目睹這一切的。
先是兵丁假意以荊棘冠冕、紫色外袍來戲弄耶穌;明顯的這百夫長不像兵丁那樣以祂為白癡,自欺為王,自欺為神的兒子。他也會目睹耶穌在彼拉多前的受審:祂的平靜與溫柔,不但非懦夫的形像,更是王者的風範。祂在十架上痛苦的呻吟,故然是頂自然的反應,但在痛苦中卻不忘為母親作安排,更為干犯祂的人禱告。祂還安慰身旁的罪犯,給予樂園的應許,也在苦痛中單向天上的父神呼喊—這一切不但顯出祂並非無奈的受刑,更顯出祂的死是充滿意義的。換句話說,這百夫長從未見過像耶穌那樣被釘十架的犯人。因此,他只能對耶穌下的兩個結論選其一:一是祂確是瘋子、騙子;二是祂確如所自稱的,是神的兒子、是猶太人的王。
其實,答案是明顯的—只不過祭司長和文士的眼睛被他們的嫉妒所蒙蔽;百姓因耶穌像懦夫那樣不反抗而棄絕祂;兵丁也被他們素常的種族歧視和草菅人命的本性所充塞—他們全都看見、卻不明白。惟有這百夫長,有一個能被真理感動的心—就是一個清潔和正直的良心。雖然他未必全然了解「神兒子」的意思,但主耶穌臨終時刻的表現,足夠使他全然的相信。
歷代以來,不少跟從主的人,他們的殉道,往往也成為活的見證。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耶穌被埋葬:「在古時,一個死囚的羞辱不是因行刑而終止。羅馬的法律不但以死刑來奪去他的一切尊嚴,就是連安葬之權也操在官長的手中。(不過) 按猶太人的規矩,被釘十架者的屍體須在日落前被取下埋葬……免得地被沾污。」(NICNT, Mark, 580)
(1) 有關亞利馬太的約瑟其人,請參看路加福音23:50-51。
a. 為何聖經形容他是「放膽」的去求耶穌的身體?
b. 我們怎樣看出一個人是「等候神國」的呢?
c. 你是否這樣的人?旁人能察覺到嗎?
d. 雖然路加福音似乎為他申辯,你以為約瑟怎樣看主這樣的死?
e. 是什麼驅使他去求領主的身體?
f. 此舉怎樣再叫以賽亞書53章的另一預言應驗呢?
(2) 你對這人有何評價?如果是你,你會像他這樣做嗎?為什麼?
(3) 試把路加福音2:7所記主的出生,與這裡15:46所記主的死相比,兩處的類同和分別之處是什麼?你對這個對比有什麼感受?
(4) 匆匆的埋葬之後便是安息日了:
a. 安息日的原意是什麼?(可參出31:12-18)
b. 你以為約瑟與婦女們怎樣渡過這安息日的呢?
c. 這個安息日有什麼重大的屬靈意義?
(5) 今天對你主要的教訓是什麼?可以怎樣行出來?
「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可15:43)
有部份解經家,像Barclay一樣,看亞利馬太的約瑟為失敗者:「他是公會的成員之一,我們看不到他曾為耶穌作辯,或作出任何干預的行為。約瑟是一個在耶穌死時給祂墳墓,在耶穌生前卻不作聲的人。這正是一般人常犯的失敗,把花圈和稱讚留到別人死亡時才獻上。如果在別人生前獻上,不是更好嗎!」Barclay說的固然有理,我們應該鼓起勇敢,把握時機去作合宜的事。但他對約瑟的判語不一定是對的。路加福音豈不是已為他說話嗎?「眾人所謀所為,他並沒有附從」(路23:51) 。
約瑟有可能已對公會的議決提出反對,或已投反對票,可惜仍不能歇止他們的暴行。有部份解經家也提出,這次公會的會議是夜間臨時召集的,一夠法定出席的人數,自然不用通知像約瑟這可能反對的會員。無論怎樣,馬可福音更稱讚他說:「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15:43) 。
是的,他有一段時間是「暗暗的作門徒」(約19:38) 。但現在耶穌死了,他就不顧一切的—名譽、地位、財富或甚至性命—要求取耶穌的身體,放在為自己預備的墳墓中,也藉此公開表明自己是耶穌的門徒。因著馬可的話,我們可以知道,約瑟所作的是討神喜悅的、也帶給了神榮耀。我們也知道,他這樣做,更應驗了指著彌賽亞所說的預言之一:「誰知死的時候(祂) 與財主同葬」(賽53:9)
是的,我們的靈程不一定有好的起步,但好的結束卻是更為重要。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若你是這些婦女中的一位,試形容復活清晨之前兩天心中的感受?
(2) 同樣,若你是四散的門徒中的一位,試形容復活清晨之前兩天心中的感受?(可參看第10節)
(3) 這些婦女為何要去膏耶穌?膏了之後又如何?
(4) 若你是這些婦女中的一位,看見大石輥開,會有什麼反應?為何見到那少年人而「甚驚恐」?
(5) 若你是這些婦女中的一位,聽到「祂已復活」這句話,會有什麼反應?她們的反應又如何?為什麼馬可說她們是「逃跑」的離開墳墓?為什麼當時「甚麼也不告訴人」?
(6) 門徒又如何?他們對婦女的故事有什麼反應?為什麼會如此?
(7) 那少年人說:「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為什麼他們總是不信?
(8) 今天對你主要的教訓是什麼?可以怎樣行出來?
「那石頭原來很大,他們抬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可16:4)
讀到復活清晨那段叫人興奮的消息時,讓我把Frank Morrison那本經典之作「墓石疑謎」介紹給你。以下是對那書的評語之一:
「本書原著於1930, 作者宣稱這本原是他拒絕寫的書。Frank Morrison是一個調查記者,是批評基督教的。他本欲藉證明基督復活是虛構的,來推翻基督教。但當他更深入的探究時,找到事實的真相,就是耶穌的確從死裡復活了。因此,Morrison成為基督徒,也寫了這本書。
Morrison在書中嘗試從細讀各福音書的記載中,找出那由耶穌基督被釘十架開始,這著名的三天之真相。關於這個我們熟悉的故事,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重要和可能較新的領會。
末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女在主日清晨先到墳墓的探望是這本書主要的焦點。他非常有力的證明這些人物的態度和舉止只有一個解釋:就是我們的主和救主真的復活了。
(書中)第十至十二章提到三個不同的聖經人物,他們都是復活有力的證據。第一位是彼得:是什麼驅使這三次不認基督而逃跑的人,在數星期後卻膽敢宣稱(耶穌的) 復活呢?
第二位是雅各,耶穌(肉身) 的兄弟:他是到基督釘十架後才相信的。是什麼使這懷疑者在幾年內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呢?
第三位是那稱為大數的掃羅。這人原是迫害初期的基督徒的,及後竟然成為世上最偉大的基督徒,並是新約聖經十三本書卷的作者。多年前在大馬色路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這人生命戲劇性的改變過來呢?
這些問題惟一合理的答案是:他們每一個人都遇見了復活的主。這些絕非幻覺,乃是真實、肉身(bodily)從死裡復活(的顯現) 。」(Tim Chaffey)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先向兩個藉藉無名的門徒顯現,後來才向十二門徒(猶大除外) 顯現呢?
(2) 既已有眾多的見證人,為何這些最接近主的門徒仍不相信?過去兩天的經歷對他們的身、心、靈帶來什麼厲害的創傷?
(3) 耶穌如何論到他們的不信?是否有點兒太苛責?
(4) 把馬可所記載的「大使命」與馬太福音28:16-20 相比。兩處的重點有何不同?
(5) 請把兩處串連在一起,重寫更完整的「大使命」。
(6) 有些信徒以為我們應照主所應許的拿蛇並喝毒物,結果招至死傷。為什麼?是因:
a. 這些應許祇適用於初期信徒?
b. 神蹟奇事仍隨著我們,祇是形式不同?
c. 神蹟奇事不是為我們而設,乃是為叫人信主而有?
d. 其實不信者悔改、信主是更大的神蹟。
你以為以上那個答案較合宜,或是另有原因?
(7) 馬可說,主「坐在神的右邊」是什麼意思?
(8) 馬可用第20節來結束整本福音書。這一節有何重要之處?
(9) 今日你對跟隨主得到什麼提醒?作為主的門徒你可以怎樣行出來?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可16:20)
路加藉著使徒行傳來告訴我們,門徒如何遵從主的「大使命」—靠著聖靈的能力,把福音由耶路撒冷傳到地極。馬可在此,著這福音書的最後一節來告訴我們,門徒如何遵從主的「大使命」—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使徒行傳的結束,有點兒像「未完成的樂章」,意味著是等待我們去完成使命;馬可卻以末節來鼓勵我們要學效使徒們的榜樣。故此,在今天正讀完馬可福音時,讓我們藉以下的詩歌來再思「大使命」和我們接棒來完成使命的責任:
信徒奮興 (Mary Thompson, 1834-1923)
1. 信徒奮興!快將福音廣宣揚,
普告天下,惟有真神是光; 萬族之王,不願世人陷罪淵,
不願有一人黑暗裏淪亡。
2. 多少人民依舊罪海中浮沉,
黑暗重重,不見一線盼望; 無人知道基督捨命的救恩,
或不知祂死為拯救他們。
3. 告訴天下:無論種族和國邦,
真神是愛,人在愛中生存; 祂來拯救墮落世界免淪亡,
祂從天降下為罪人犧牲。
4. 差遣子女 - 去傳榮耀的福音,
捐獻金錢 - 差他們到遠方; 恆切代禱 - 助他們得勝、榮神;
你一切奉獻必蒙主恩償。
副歌:
宣揚好信息,和平福音,宣揚主耶穌已經救贖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