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4:31-37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如果你能翻到馬太福音11:20-24那處,你會對迦百農這地方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可參下面的備註)

(1) 路加福音4:32說:「他們很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的話裡有權柄」。

a.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b. 權柄與說話的肯定、聲調的激昂或責備的嚴厲是一樣嗎?為什麼?

(2) 耶穌是在那裡遇到這被鬼附的人?這表明當時猶太人當中屬靈的景況是怎樣的?

(3) 耶穌既然是公開傳道不久,絕大部份人不曉得祂是誰,污鬼之言豈不是有力的見證?為何不准牠作聲?

(4) 參使徒行傳16:16-18。保羅同樣要巫鬼住聲。這兩事例與哥林多後書6:14-18的教導有什麼關連?

(5) 馬可描述同樣事件時,指出在旁聽到、看到的眾人驚訝的稱之為「新道理」 (1:27)

a. 為何說是「道理」?

b. 為何說是「新」道理?

c. 對今日的世代,是否亦屬於新的呢?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迦百農、伯賽大和哥拉汎是加利利海西面和西北面的三個城市,以前者為最大,是耶穌行大部份神蹟的地帶。

靈修默想小篇
基督和彼列(魔鬼)

耶穌責備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罷! (4:35)

耶穌在路加福音4:31-37吩咐污鬼不要作聲,叫我想起使徒行傳16:16-18那段相似的事件。容許我在此重述我對那事件的感想:

我曾見過有些佛教僧侶或尼姑試圖接觸基督教教會,說大家所信的都是一樣;所有宗教都領人到同一位神。有些基督教領袖熱烈地歡迎他們。從使徒行傳第16章保羅怎樣對待那使女的事件,我們學到要防範如此判斷錯誤的熱忱。

你會認為從表面來看那使女幫了保羅和西拉一個大忙(就如這污鬼對耶穌一樣)。他們這兩個外人在這異教城市宣講一個全新的信仰(也像耶穌在此剛剛開始祂公開的工作)。那使女不但是廣為該地人熟識,同時也頗受歡迎的。當那使女(其實是在她身內的鬼魔或邪靈)宣揚保羅和西拉的身份時,表面看來並沒有損害保羅的事工。她在告訴群眾:「這些人是至高神的僕人。」不但如此,她好像還在說,他們的信息是可信的:「(他們)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16:17

那些畏懼那使女和在她裡面的邪靈的群眾,聽到她的見證可能會毫不猶疑地歡迎保羅和西拉,並接受他們傳講的信息。但是保羅絕對不用他們的幫忙。他奉耶穌的名驅逐使女身內的邪靈。有人或會不明白保羅為何要這樣做。其中的原因其實是不難明白的。

在哥林多後書6:15保羅鄭重地教導信主的人與世界的人不可同負一軛。他說:「基督和彼列(撒但的別名)有什麼相和呢?」

那邪靈見證保羅和西拉的身份和他們所傳的信息的同時,是希望那些群眾不但相信福音,也仍保持對牠忠心不變。換言之,那邪靈是想將自己提升到與神同等的地位,希望群眾不會認為信靠基督是惟一得救恩的途徑。

但是神絕對不用牠的幫忙。在神與魔鬼或是其他偶像中間是毫無共存的空間。保羅奉耶穌的名驅逐邪靈離開那使女,為要向群眾顯明世上只有一位真神;天下間也只有一條引到救恩的正確途徑,就是藉著耶穌基督。

我真知道佛教僧侶也需要聽到福音的,但我們要提防不被人利用來向群眾傳達一個錯誤的信息,以為基督和彼列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4:38-44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試把這退熱的神蹟與先前趕鬼的神蹟相比,那個是更大的神蹟?為什麼?

(2) 從這報導,我們知道至少彼得是已婚的。但馬可福音1:18告訴我們,他在較早時「立刻」的撇下網來跟從主。其實彼得還撇下什麼來跟從主?他的家人會怎樣看他的決定?

(3) 彼得的岳母的熱病似乎很厲害,這小小的神蹟對她和家人有什麼重大意義?病熱一退,她立刻作的是什麼?

(4) 路加在這裡很生動的把這小鎮的居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描繪出來。日落後,眾人相信是手拿著燈聚集在彼得的家門。請翻到以賽亞書9:1-2,感受一下這豫言怎樣應驗在當天的晚上。

(5) 4:42給我們看到主的禱告生活。你可在這短短一節中怎樣學習主禱告的榜樣?

(6) 當眾人都在找耶穌,祂卻要往別處去。為什麼?從這決定,我們可以看到主的優先次序是什麼呢?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學主禱告的榜樣

天亮的時候,耶穌出來,走到曠野地方。” (4:42)

當我看到基督教書店中擺滿了叫人每日只用幾分鐘就可以做妥靈修的書籍,心中覺得實在可惜;因為這是鼓吹著非常膚淺的信徒生活。

我也聽到不少人,引用「Brother Lawrence」為例,教人學習「時刻與神同在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的習慣,認為不一定需要犧牲太長的時間藉著獨自禱告、細思聖言來親近神。

他們其實忘記了,Brother Lawrence之所以能隨時的意識到神的同在,乃是因他先有長時間的、獨自與神相交的時刻。不過,那些教導人只需用幾分鐘就可作靈修的人,完全是在「利用」神來給我們短暫的平安和力量去應付每天的挑戰,不是看重與神建立愛的關係。任何真愛的關係,是需要投資不少的時間才得以建立的。

故此,我們看到主耶穌在極繁忙的工作中,刻意的拿出一段極長的時間來,獨自與父神相交。馬可福音1:35就說:「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在這短短一節經文裡,主耶穌給我們作了最佳的榜樣,教導我們怎樣親近神:

時間:祂是天未亮、清早起來的。若不是早一晚上作好心理的準備和定意,明早是不能如此的親近神的。

地點:世上如果有人真的是「時刻」都能意識到神的同在,那就一定是主耶穌,神的兒子了。連祂也感到有這需要,離開一切的煩擾,跑到沒有人到的地方去,獨自的親近父神。

方式:祂是獨處的,向神禱告。

頻度:四福音清楚的叫我們知道,這是主耶穌平生素常的習慣,而且往往是整夜的禱告。

若然,神的兒子也需要拿出一段長的時間,常常來與父神會面,何況你和我呢?若要認識神、明白祂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有力量去遵行、能認出自己的隱惡,真正的悔改和真正在愛神、愛人上長進,捨此實無他法。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5:1-11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穌不是初次認識這幾個青年人的。請參閱約翰福音1:35-42,看看耶穌這次呼召之前所發生的事情。

(2) 在眾人擁擠祂之時,耶穌揀選使用彼得的魚船是否偶然的?何以見得?

(3) 雖然先前已回應了主的呼召,讀到這裡的記錄,彼得現時的身份仍是什麼?你能想像這一次遇見耶穌帶給彼得什麼挑戰?

(4) 既然已看見主行了不少神蹟,也聽過主的道,為何彼得竟對主在5:4的吩咐有意見?

(5) 這不大願意的順從帶來什麼結果?

(6) 我們到此可以學到什麼功課?

(7) 一看到魚獲,彼得何以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8) 為什麼他不立刻決意跟蹤主,反而叫祂離開自己?

(9) 耶穌有否就此離去?為什麼?

(10) 彼得對「得人」的領會是什麼?

(11) 「得人魚夫」是否對作主門徒極合切的比喻?為什麼?

(12) 這四人為要跟從主所要放下的可包括什麼?你以為最難放下的會是什麼?

(13) 你又如何?

(14)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5:8b)

讀到彼得這次決意的撇下一切的跟隨耶穌的記載,覺得甚有意思。按約翰福音第一章的記載,這次的決意跟從主並非是彼得的首次。到了這一次再聽到主的呼召時,彼得經已目睹主耶穌所行不少的神蹟,也已聽到祂傳講了不少有權柄的道。為何在這期間,他仍在操魚業,我們不曉得;只知道他這次在自己的船上,被迫再聽主耶穌的教訓,加上目睹這奇蹟性的魚獲,叫他不其然的俯伏跪下。是的,他不但看到自己靠己力,走自己愛走的路是何等的徒然;他更看到自己的倒退,不再跟從主的罪。

其實,在作出相信和跟從主的決定時,深深的體會自己的罪相信是真正悔改不可少的基礎。就是在信主之後,常常和不斷深深的體會自己的不配和污穢,是能過謙卑事奉主生命不可少的。容許我與你們分享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 的一首詩,是她藉啟示錄第一章所載,有關使徒約翰目睹那位「阿拉法(即首先的) 、俄梅戛(即末後的)」的顯現,所帶來的感想:

在驚惶中仆倒,俯伏的敬拜祢;

羞愧的、戰兢的向祢舉目:

阿,首先的、末後的!除掉我們已往的罪,

為祢的榮耀,重造我們,釋放我們

從罪惡和憂傷,以能俯伏並敬拜祢。

滿有憐憫的垂顧我們,向我們伸出權杖,

叫我們活過來,全然為祢。

阿,誠信忠實的!起來為我們動工,

使我們成為可愛、新造的人,釋放我們的

身、心、靈使我們全然的敬拜祢。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5:12-16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那長大痲瘋的人怎樣求耶穌醫治呢?這表明什麼?

(2) 我們可以怎樣形容他的景況?

a. 肉身方面:健康、財富、工作

b. 情緒方面:家庭、朋友、尊嚴、夢想

c. 靈性方面:對神的感受、與神的關係

(3) 那長大痲瘋的說:「你若肯」,是表明他有信心嗎?信神的信心應包括什麼?

(4) 你可以想到多少個方式是耶穌可以用來醫治他的?為什麼特要用「摸」這方法?

(5) 耶穌吩咐他不要告訴人,卻吩咐他遵從摩西律法潔淨的要求去獻祭,

a. 這豈不是告訴人的方法之一嗎?

b. 這與口傳有什麼分別?

c. 這「證據」的意義是什麼?

(6) 試比較4:375:15。路加在此想刻劃什麼?

(7) 此情此境,5:16對你有什麼重要提醒?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主眷顧

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 (5:13)

路加沒有給我們任何有關這長大痳瘋的人的資料。但他跪下來求耶穌,充份叫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的迫切和苦況心中的孤寂、無望;身、心、靈的苦痛。

他也只記載這人短短、簡單的要求:「祢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這句話充滿的反映出一般信徒的掙扎。我們對神的全能是絕對相信的,但對神是否願意,是否真的眷顧(does He care) 卻不大肯定。

我總覺得,神的心因我們不信祂的用心,比不信祂的能力更傷痛。所以,為要叫這長大痳瘋的知道祂眷顧(He cares) ,主耶穌沒有單用權能的說話叫他得醫治,乃刻意的伸手摸他腐爛的身體。我們不曉得這人有多久沒有人摸過他,人人對他都是敬而遠之的。耶穌這親手的一摸,肯定是他意想不到的,也肯定是直摸到他孤寂心靈的深處。

我相信,他就是沒有立時的痊癒,也必立刻的俯伏敬拜這位連他這樣長大痳瘋的人也眷顧的神!不過,這一摸,真的叫他完全得到醫治。我知道這人沒有遵從主的「不可告訴人」的吩咐 (參可1:45) 但如此厚恩,正如耶穌在別處所言,如果他閉口不言,石頭都要發出讚美呢!這就是我們的主耶穌、眷顧我們的神!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5:17-26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法利賽人和教法師老遠從猶太、加利利並耶路撒冷來坐著聽耶穌的教訓?

(2) 這癱子和他的朋友是怎樣使主耶穌「見他們的信心」?

(3) 除信心外,這幾位朋友更顯出什麼?

(4) 神會隨意赦罪嗎?(參約壹1:9)

(5) 醫治癱子和赦罪:

a. 那一樣容易說出來?

b. 那一樣實際上較難行出來?

(6) 文士和法利賽人說:「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

a. 他們說對了什麼?

b. 說得不對的又是什麼?

(7) 為何醫好癱子能證明耶穌有赦罪的權柄?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的赦罪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 (5:20)

在基督教的異端中,最普遍的是認為神既是愛,祂絕不會叫人被定罪,永遠落在地獄中。故此,救恩是叫全人類都得拯救的。

但這絕對是與聖經的福音相違的。

對!「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3:17) ,但這句話還有下文,就是「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3:18)

神固然是全能的,但卻有一樣是祂不能、也不會作的,就是赦免不肯悔改的人。這是與祂聖潔的屬性相違的。故此,祂要問文士:「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那一樣容易呢?」(5:23)

當然,這句話是要他們知道,祂就是那位惟一能赦罪的神。我們知道邪靈或會行異能,但卻絕對沒有赦罪的權柄,因為牠們本身就有罪。惟有神能夠。

另一方面,也叫我們知道這癱子是有悔罪的信心的,否則,神也不會、也不能赦免他的。這正是馬可福音第十章所載少年長官的情況。雖然耶穌看著他,就愛他;但因他沒有真正的悔改,他的罪得不到赦免(10:21)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5:27-35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從這段經文的描寫,請你試把當時作稅吏的人的生活形容出來。

(2) 放在今天的社會裡,你有認識誰的生活與這些稅吏相似的?這些人是否容易信主呢?為什麼?

(3) 你以為利未在此一聽到主的呼召就跟從,原因何在?

(4) 利未跟從主後,是否就遠離舊日的朋友?為什麼?(從四福音的記載,自義的猶太人一般稱妓女為「罪人」。)

(5) 請誠實的自問:若然你是法利賽人,你會否與利未和他的酒肉朋友為伍?看見耶穌好像毫不介意的與他們飲宴,你會有什麼感想?

(6) 作為信主的人,你最不願意與什麼人交往呢?為什麼?

(7) 細想主在第31-32節的回答。對你在上一題的答案有何提示?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罪人的朋友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 (5:29)

當我們稍為公開的表明自己是基督徒時,都可能遇到一些較為世俗的朋友,對我們感到不大舒服。他們往往在我們面前會這樣說:「嘩,我要小心,不要說污言穢語了」。這樣的反應是好的,祇要他們不會因此對我們敬而遠之。

我認識一個人,就是愛說粗言,也愛賭博和酷酒。他知道我是牧者後,似乎對我有點的不安。因他是從事服務行業的,不能不接觸我。在接觸較多時,他有時仍禁不住衝口而出一兩句粗言的。但有一天,不知何故,他對我說:『你真是很慈祥,對人說話像父親那樣溫柔。』

作為光與鹽,我們的生命或許會叫世人感到不安,但我覺得我們不一定要叫世人抗拒我們,祇要他們不會因此對我們敬而遠之就是了。對,我們要持守基督徒的見證(像上述的朋友,他知道我不會與他賭錢或說粗言的) ,這樣當然就叫我們與世人產生一定程度的距離,但這距離是可以給「愛」所填補的。

這使我想起一個姊妹的分享。有一次,我在講道中就提到這方面,她聽完後就告訴我,原來她與奶奶(即丈夫的母親) 有多年不和的關係。她承認自己也有錯。但聖靈感動她要與奶奶修好。誰知不管她如何的努力,也不能討好奶奶。但神是聽禱告的,就在奶奶一次病重時,她悉心的、犧牲的去盡心照顧她。最後,她的奶奶告訴她,她實在知道這媳婦是愛她的。是的,愛是能填補我們與別人的距離的。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5:36-39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附類福音都同樣把新舊難合的比喻放在利未的筵席和所引起爭議的事件之後。故此,二者的關連是明顯的。

(1) 你會否從新衣服上撕下一塊來縫補舊衣服呢?為什麼?

(2) 至終主耶穌在第36節舉出了那兩個原因?

(3) 在正常的情形下,當舊衣服已破爛不堪時,你會怎樣做?

(4) 換句話說,購置新衣服的主要原因通常是什麼?

(5) 至於酒的處理,為何不能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

(6) 主耶穌在第38節作出什麼總論?

(7) 既是這樣,舊衣服和舊酒是指什麼?

(8) 新衣服和新酒是指什麼?

(9) 這樣,舊酒皮袋(用來裝舊酒的),和新酒皮袋(用來裝新酒的) 又代表什麼?

(10) 基於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出席利未的筵席的爭議,你對主耶穌這兩句(慨嘆) 的話,有什麼領會?

a. 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

b. 他總說陳的好?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總是陳的好

「他總說陳的好 (5:39)

附類福音都同樣把新舊難合的比喻放在利未的筵席和所引起的爭議的事件之後。故此,二者的關連是明顯的。

我們曉得這些法利賽人和文士認為耶穌與門徒參與利未和他的朋友的飲宴是不對的。在他們這些自認為敬虔的猶太人的眼中,與這些不敬虔的人—其實在他們眼中看為罪人的—來往,不但是不合宜,且抵觸了摩西的律法(其實不是摩西的律法,乃是他們自義所建立的成見)

故此,為要保守自潔和外表敬虔的模樣,他們不但與外邦人沒有往來,就是在自己猶太人中,也分為兩類:就是他們這些傳統(Orthodox) 猶太人和不敬虔的猶太人(與世俗為伍的people of the land) 。他們連這後者也沒有往來、不會一同用膳。

因此,律法加上他們的條文就像舊衣、舊酒,成為他們敬虔,與神關係的基礎。他們刻意的不與不敬虔的世俗人來往,藉此顯出他們敬虔的舊衣和舊皮袋了。

(他們之不能把仍未全然發酵、仍不斷伸張的新酒放在舊皮袋中,是因這些舊羊皮已不能再經得起新酒發酵伸張的漲力)

耶穌誠然是那成全了律法的新酒,這就是祂死而復活的福音。這新酒的裝載當然不再是用自潔、與遠離世俗人群的舊衣和舊皮袋;乃是藉著悔改、相信這位全能的大醫師耶穌基督而得醫治與拯救。

但這就意味著要丟棄這舊的外表的敬虔,靠自潔、離開世俗人而成聖的觀念與途徑。可惜這是法利賽人和文士所不能接受的,因為這是除掉他們可誇的自義,更是在他們腦海中等如違反律法的行徑。因這原故,耶穌就感慨的說:沒有人喝了陳酒(是的,猶太人喝了幾千年律法的陳酒) ,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路加5:39)

這是猶太人的固執,但是我發現在教會中,也常出現類似的情況:就是每當我們想與教會大部份弟兄姊妹背景甚為不同的人傳福音,引至教會需作較大的適應或變動時,我總會聽到聲音說:「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