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是誰提議坐船到湖的那邊作個短暫的旅程呢?(8:40)
(2) 對主耶穌而言,這旅程的對象和目的是什麼?
(3) 主耶穌固然早知會遇暴風的,為何選擇睡覺呢?
(4) 既然「甚是危險」:
a. 門徒中有經驗甚豐的魚夫該怎樣作?
b. 若然他們真有信心又如何呢?
(5) 從他們結果選擇所作的,你可以看到:
a. 他們有信心之處嗎?
b. 他們缺乏信心之處嗎?
(6) 在此之前,門徒見過主耶穌行什麼神蹟?以為祂是誰?
(7) 主耶穌用什麼方式平靜風浪?這方式有什麼重要信息?
(8) 為何門徒會因此而「又懼怕、又希奇」?這叫風浪平靜的權柄,與醫病趕鬼的權柄,對門徒而言,有什麼分別?
(9) 在你人生中曾經歷過類似這風暴的事件嗎?你怎樣應付呢?主耶穌對你處理這風暴的評語會是什麼?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這到底是誰,祂吩咐風和水,連風和水也聽從祂了。 」(路8:25)
我相信大部份的基督徒都聽過不信的朋友說,如果能親眼看見神,他們便會相信。當然,我們自然和合理的回答是,如果他們看見神,就不用信了;因為按定義:「信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
況且,神曾說:「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
這並不是說神不會給我們足夠的證據,證明祂的存在。正如保羅所言:「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
神向人的啟示並沒有停在藉被造之物所顯出的普通啟示,祂更藉著祂兒子的降世將祂顯明出來。整本約翰福音是圍繞著主耶穌在世所行的神蹟而寫成的,一般學者稱之為「神蹟之書」(Book of the Signs)。約翰在總結他的記載時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20:31)
既是這樣,你可能問:為甚麼福音書所記的種種神蹟,在現今文明的社會中,好像再看不到呢?我相信,正如主耶穌在路加褔音16:31所言,如果我們今天有這全備的聖經而仍不願意相信,就是有如死人復活的神蹟,我們也不會信服神的!
話雖如此,其實神正每日向我們顯示祂的神能—每一個日出,每一個日落,每一個新生的嬰孩,更是當一個罪人悔改歸主—豈不都是神大能的彰顯!
這些都在顯示神的永能和神性。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這短短的旅程顯然是為這被鬼附的人而作的。這叫你對主耶穌的心腸有什麼領會?
(2) 你會怎樣形容一個被鬼附的人的景況?那麼,一個未信主的人的景況與這樣的人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3) 從污鬼與耶穌的對話,你可以對“靈界”的事多知些什麼?為何耶穌應允污鬼的要求?
(4) 這裡特別提到這鬼的名字有什麼特別意思?
(5) 因這地能養豬,應是外邦的地域,甚至這人可能是外邦人:
a. 看見別人從被鬼附的景況得癒,正常的反應該是什麼?
b. 這些人相信是聽到耶穌的事蹟和名聲的。目睹這個神蹟該對主有什麼反應?
c. 為何選擇要求耶穌離去?
d. 你曾否遇見看到神蹟仍拒絕信主的人沒有?他們不信的原因是什麼?
(6) 為何這從前被鬼附的人懇求要跟隨主?為何主耶穌拒絕他的懇求?(註:可5:20告訴我們,這人就在低加波利—這十個主要是外邦的城市作見證。)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你回家去,傳說神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 (路8:39)
我有機會使用「三福」訓練去教導自己教會和一些其他教會的弟兄姊妹怎樣作好準備,隨時能清晰的、有系統的和有責任的與人分享福音。我喜歡「三福」的其中一個提議,就是要剛相信主的人,儘快把自己信主的決定與別人分享。這樣做,不但能使初信的人信心得堅固,且是完全合乎主耶穌在路加福音8:39對剛得到痊愈的被鬼附的人的吩咐:
「 你回家去,傳說神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
對,這人肯定缺乏聖經知識,但這方面會隨著時日得到的。他的得救是絕非偶然的。這些極其迷信的低加波利(包括推羅和西頓) 人,是十分需要福音的。這人的經歷如此奇特,是人不能否認的神蹟,對這些迷信的人成為極有力的見證,叫他們轉向認識耶穌。
雖然當地城市的人央求耶穌離去,但是耶穌並沒有放棄他們。我們在馬可福音第七章就讀到,主耶穌回到低加波利地,那時當地的人就已準備好接受耶穌。相信是與這人所作的見證不無關係。
我當然知道接受傳福音的訓練是極其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有與人分享福音和作見證的心志。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按路加福音的報導,一般會堂的領袖是怎樣對待耶穌的?他們對耶穌在安息日所作的事一般的反應是什麼?
(2) 既是這樣,這身為領袖之一的睚魯,為何竟俯伏在耶穌面前?
(3) 留意第49節所帶來的消息。如果你是睚魯,你當時會想到什麼?
(4) 血漏婦人得醫治對睚魯有幫助嗎?為什麼?
(5) 就是這女兒死了,從睚魯家來的人應否說:「不要勞動夫子」?為什麼?
(6) 主耶穌可以不說一言,仍前往睚魯家,為何祂要說:“不要怕,只要信”?
(7) 耶穌為何祇允許數名門徒和孩子的父母目擊祂的神蹟呢?與群眾的嗤笑有關嗎?
(8) 這經歷對睚魯有多重要?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 (路8:49)
對睚魯而言,他女兒得從死裡復活的經歷,必定對他生命有極大的影響:
- 年僅十二歲的獨女逝世,對每一個父母都一定是極沉痛的打擊;故此她的死而復活肯定是睚魯一生最大的喜樂,比她出生的喜樂更大;
- 他愛女之情也是明顯的:身為管會堂的睚魯—相信就是迦百農,耶穌在安息日醫好手枯乾的人那會堂—竟然不顧法利賽人對耶穌的憎恨(6:11) ,不但向耶穌求醫,更是向耶穌俯伏;
- 誰知半途卻殺出這患血漏的女子。是的,她得醫治本應可加強睚魯的信心,但同時卻延誤了耶穌到他的家中。耶穌不斷的等候,這女子的不斷隱藏,真叫睚魯如熱鍋上的螞蟻;
- 結果,就因這原故,他的女兒在耶穌未到家前就死掉了。他內心的傷痛和憤怒是可以了解的。在此時,主耶穌本可以一言不發的繼續前往到他家中,但祂卻對他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8:49) 。主耶穌不想他多受一刻的痛苦;這是主對我們的心腸;
- 最後,主耶穌是在睚魯的面前,叫他的女兒死而復生的。我相信睚魯的生命會有極大的改變;他的勇敢信心和愛心得到美好的果效!
然而,當我讀到那個從睚魯家帶來的口訊,感到可惜。「不要勞動夫子」(8:49) 。難道我們就近主單是為得醫治嗎?主耶穌豈單單是位神醫?
這使我想起馬利亞來。弟弟的死亡當然叫她傷心欲絕,也使她生怪責耶穌遲到之情(約11:32) 。但她絕對沒有想叫耶穌離去,反而知道這是她最需要耶穌的時刻。她信耶穌並非為單要得醫治:她相信祂、也愛祂。耶穌是她的救主、是她的神、也是她的好友。對睚魯來說,女兒的死同時是他最需要主耶穌的時刻—不是因他知道耶穌會叫她復活過來,乃是要從主身上得安慰、盼望、和力量。更重要的是從祂得著救恩!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患了血漏12年之久的人,你可以想像她身、心、靈的景況嗎?
(2) 從利未記15:19-24的規條,這樣的一個女人擦身在群眾中的後果應會如何,特別是如果他們曉得她是有血漏的?
(3) 這女人實在是難得的:她鼓起無比的勇氣去見耶穌、用盡體力擠到耶穌身旁、更有超人的信心相信一摸主的衣裳就可得痊癒。你可以用什麼形容詞去形容她得痊癒時的感受呢?
(4) 為何主耶穌要問“誰摸我的衣裳”?難道祂不曉得嗎?如此問用意何在?
(5) 為何那女子“恐懼戰兢” ?與你在問題(3)的答案是否不同?
(6) 她的信心豈不已叫她得痊癒嗎?為何因她願意把實情全訴述而換來耶穌的宣告:“妳的信救了妳,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如果她揀選靜靜的溜走,後果會是怎樣不同?
(7)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路8:48)
我真不曉得為什麼一些英文聖經譯本,如NIV,總是把耶穌對這患血漏的女子得醫治、公開作見證後所說的話譯成:「女兒,你的信醫治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路加福音8:48) ,特別這句話的每一個字,也是主耶穌在西門家對那用頭髮擦祂腳的女「罪人」說的話。在NIV那裡是這樣譯的:「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容許我與你分享上代解經家Lenski在這方面的見解:
「一句責備、怪責的話也沒有,只有鼓勵和勉勵的話。稱她為“女兒” ,已道出愛顧之情。主耶穌把她得痊癒與她的信心相連—意指她對祂的相信與倚靠—祂不是指她的信心是causa efficiens(果效的因由) ,因為醫治與否是祂自己的權能和旨意,她的信心只是causa instrumentalis (因由的工具) ,是organon lhptikon—接受禮物的手。這信是出於耶穌的感動的(可5:27) 。這信驅使她去摸耶穌,而帶來了痊癒。說這信是源於她的一摸是不對的,其實是源於被摸的那一位。馬丁路德說得對:她相信耶穌有神聖、完全的權柄;能成就她內心說不出的隱情和信靠;她只需祂的『說話』和傳講把祂自己顯明出來;而藉著這一摸來就近祂。有誰遇見過這樣的人—這相信耶穌的手一摸就能叫自己孩子復活的睚魯,和這相信把手一摸祂衣裳便得痊癒的女子?難怪耶穌賞賜這樣的信心。
這完成式的動詞seswke「已拯救」-包括了耶穌叫她(病得) 痊癒和她得拯救。耶穌希望她認識到對祂有信心和信靠的寶貴。我們可以從7:50看到,耶穌說的這一句話是應用在那女人的靈魂景況的,與這裡對這女子的宣告是完全相同的一句話。」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9:1-6:
(1) 請細讀這段經文。你以為耶穌是單指這一次的差遣而說這些話嗎?為什麼?
(2) 如果你是門徒之一,目睹耶穌所行的,如今竟然被給予同一權柄,你會有什麼感受?但他們也要傳道:他們知道的有多少?如何去傳?
(3) 耶穌為何叫他們什麼也不用攜帶?對我們有什麼提醒?
(4) 為何吩咐他們祇住在一家人中,直到離開為止?原因何在?
(5) 把腳上塵土跺下是否太絕?所要表明的是什麼信息?
(6) 十二人中有包括猶大嗎?他也能行神蹟嗎?
9:7-9:
註:這裡提到的希律王其實是巡撫,其父(殺伯利恆嬰孩的那位)因深得該撒的喜悅而被冠以王號。
(7) 這一段論到眾人對耶穌是誰的猜測。你以為這不同的猜測的基礎和動機是什麼?
a. 以利亞:參瑪拉基書4:5
b. 先知中一位:約有四百年他們中間未有先知的出現了
c. 施洗約翰:(參太14:2)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拐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路9:3)
絕大部份的福音機構都自稱為「信心的事工」,意思是指出自己是因回應神的呼召而產生的事工,是以信靠神的供應來事奉的。這個宗旨絕對合乎聖經的教導和榜樣。
不過按聖經的教導和記載,運用「信心」的要求更是指著神的僕人而說的。亞伯拉罕蒙神的呼召,整家的遷移,踏上信心的旅程 (創12) 。以利亞服從神的吩咐,逃到基立溪旁,靠信心而活(王上17) 。 耶穌更清楚的吩咐門徒要過信心的傳道生活 (路9:3) 。但今日的神學教導往往以「責任感」為招子,不重視傳道者要過信心的生活。不是說教會要苦待牧者,要他過信心的生活;也不是說牧者可以任意妄為,以信心為藉口,把教會陷於財政的危機中。但若然事工是出於神,祂一定會負責任的;傳道者的呼召若是出於神,祂一定會供應的。神從沒有改變,祂的話語也是不改變的。
所以,當一個神學生在清楚了神的呼召,放下事業到神學院進修時,他要申請貸款,我就勸阻他。若他真的蒙神呼召,神豈不會供應他一切所需嗎?(當然不等如供應他一切的所求!) 若然一開始就信不過神,他日有家庭負擔時,就更難信靠神了;何況,他日作教會牧者時,又如何能教導會眾過信心的生活呢?
我知道憑我們自己是沒法有像亞伯拉罕和以利亞般的信心的,但那呼召的既然是同一位神,祂會賜我們足夠的信心走上這信心的旅程的。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我們不曉得使徒們這次的「短宣」維持了多久。從馬可福音6:30-32的記載,他們在興奮之餘,還是很疲倦的。主耶穌立刻所作的是帶他們暗暗的離開人群:這對門徒有多大重要?
(2) 為什麼門徒為給群眾食物心感作難:
a. 是因錢不夠?
b. 不願花錢?
c. 太麻煩?
d. 不以這為他們的責任(呼召)?
e. 或是因他們沒有耶穌憐憫的心?
(3) 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用意何在?你會怎樣回答?門徒應怎樣回答?
(4) 要餵飽約五千(男) 人,耶穌可採用的方法包括什麼?祂選擇的方式與列王紀下4:42-44有何類似和分別之處?在整個過程中,你感覺最觸目的是什麼?
(5) 這個經歷對
a. 群眾、
b. 門徒分別有何意義?
(6)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 (路9:13)
我有機會曾與一些對社會關懷滿有熱忱的年青牧者同行。我尚記得那一次的深夜時份,與一位年青牧者一起在寒夜街頭派送熱飲料。最後遇見一個妓女,我們一起站在街上與她禱告。雖然我極欣賞這牧者的心腸,但察覺到在這關懷的愛心背後,卻存著對那些不認同他的人所有的憤怒。其實,像他這情形是很普遍的。
福音派教會在這十多二十年重現關懷社會的熱忱是可喜的現象,但同時在這些教會和有這樣熱忱的信徒當中,卻常有自義,和對那些不認同他們的信徒和牧者存著憤怒。
當然,主耶穌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時(約12:8),不是叫我們不用關心貧苦者;乃是道出一個現實,就是我們在地上是不能完全解決貧窮這社會的問題的。如果我們不認識這事實,我們會在竭力濟貧之餘,帶來沮喪和憤怒,因為遲早我們會認識到這是個「常有」的問題,縱使Bill Gates最近預言將來貧窮的國家會在世上消失!讓我再說:這不是說我們可停止濟貧,而是說,我們濟貧是基於愛心,作為基督耶穌的手的伸延。在此同時,作為信主的人,我們不要忘記叫人靈魂得救是我們最終的使命!
那些經歷到主耶穌五餅二魚神蹟的供應的人群,竟然想強逼祂作王,以致主耶穌立即退到山上(約6:15) 。及後,主耶穌指出他們到祂面前來的錯誤心態:「你們找我……乃因吃餅得飽。不要為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6:26-27) 。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到此,門徒跟從主已有一段時刻了。他們親眼看見祂行的神蹟、親耳聽到祂的教訓、目睹法利賽人的反對、和親身與主相近;就在此時,耶穌開始向他們透露祂受死的計劃。但在此之前,祂希望門徒真正認識祂是誰:
(1) 當時眾人一般以耶穌是誰呢?
(2) 被認為是以利亞已是極尊貴的身份,為何主耶穌還覺不足?
(3) 為何耶穌繼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中文聖經沒有譯出這問題是以「但」作開始。你以為祂為何要說「但」呢?
(4) 今天眾人一般以為耶穌是誰?眾人對與錯的地方是什麼?
(5) 你又怎樣?你說耶穌是誰?
(6) 彼得若單認耶穌為基督(即彌賽亞) ,是否已足夠?為什麼?
(7) 為何主耶穌繼而預告祂的受苦、死亡和復活?
(8) 耶穌趁機更正「人(對跟隨祂)的意思」,並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a. 「跟從」是什麼?「跟從」又不是什麼?
b. 捨己是什麼意義?
c.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是什麼意義?
d. 跟從主是什麼意義?
e. 你有否照所下的定義去做呢?
(9) 跟從祂與「救」和「喪掉」生命何干?人若「賺得全世界」,是否一定「賠上自己的生命?」
(10) 為何主耶穌在論及「跟從祂」時,特別提到「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路9:26)
近年在宣教圈子裡不斷討論有關我們應否叫從回教或印度教歸信耶穌的人放棄他們原有的宗教身份。這些討論源於與這些新信者面對的逼迫有關。因為不少從這些宗教背景轉信主的人,是立時會面對殉道的可能。
當然,這並非今天才出現的困難。早期的教會,如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所指出,信主的人多有要面對死亡的威脅。及後的幾個世紀,在羅馬政府的逼迫下,殉道者往往是以萬計的。歷史也告訴我們,也有怕逼迫而低頭願向皇帝像跪拜的,甚至有否認耶穌的。這些信徒,在逼迫過後,欲重回教會時,遭教父們嚴拒加入教會。
我得承認,自己從未受過太厲害的逼迫,更不能與這些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信徒相比。但在我所認識中的這類的信徒,他們相信主耶穌在路加福音第九章所言,正是針對這樣厲害的逼迫而說的。
在馬可記載同一教訓時,彼得似乎因懼怕逼迫,特別不想主耶穌經歷十字架的死亡,竟敢勸阻耶穌(可8:32) 。
如果十字架的道路是可以避免的話,主耶穌就不用嚴責彼得為「撒但」了(可8:33) 。
然而,跟從耶穌作主門徒的,也就是跟隨祂受苦的腳踪,是會換來逼迫的;所以主耶穌預先的警告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路9:24) 。
主呼召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9:24) ;這句話恐怕是沒有例外的。昔日如是、今日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