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9:28-36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祇帶三人上山,讓他們有這特別的經歷呢?與9:27可有關連?

(2) 這樣特別的經歷一定要在高山上才有嗎?

(3) 改變形像是什麼意思?(請翻看啟1:12-16;若你也目睹這情景,你會怎樣?再翻到賽53:2,試為降卑下一定義。)

(4) 神藉著摩西賜下律法,以利亞被視為先知的代表。他們的出現有什麼意義?他們為何要談論耶穌去世的事?

(5) 彼得固然在驚慌和失措中說話(參可9:6),但他的話卻道出什麼心態?

(6) 天父在此所說的與先前在耶穌受洗時所說的相倣,但也有不同之處。這個不同可以給我們知道這變像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7) 馬可告訴我們,耶穌吩咐他們在祂復活前不要告訴別人。為甚麼?若其他九個門徒知道了又如何?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特別的屬靈經歷

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 (9:29)

我們往往在意想不到時遇到特別的屬靈經歷,是令人興奮的。印第安人宣教先驅David Brainerd就是這樣記述他的經驗:

我走在一個黑暗的墓地時,看到不能形容的榮光,抓著我心靈……這是一個新的體驗,是從未有過,也是記憶中尋不著的。我不動的站著、希奇著、愛慕著……我沒有意識到是聖父、聖子或是聖靈,祇曉得我是看到天上的榮耀與光華。我心靈就充滿著說不出來的喜樂,因能看到神,如此榮耀的神。我內心喜悅和感到滿足,因為祂是在萬有之上的神,直到永永遠遠。祂的威嚴、可愛、偉大和其他的完美深深抓著我喜悅的心,好像吞沒了我,使我立時沒有想到自己的得救或存在。

就是這樣,我相信主賜給我一個渴望去尊崇祂,把祂放在心中的首位,並先求祂的國,就是首要的、至終的以祂為王、為宇宙的主宰的求祂的尊貴和榮耀,這就是信耶穌的基礎……我現在好像置身於一個新的境界(pp.138-140) 。」

那天是1739年,七月十二日,Brainerd祇不過是廿一歲。兩年後,他進入耶魯大學接受神學的造就。

當彼得在山上看到主耶穌變像時(17) ,他立刻的反應是要為耶穌等三人搭棚,意欲把這經歷留住,卻忘了這些經歷不是給我們擁有的,乃是預備我們進一步的順命(17:5) Brainerd聽主命進耶魯大學接受訓練。結果,那真正的訓練是在於他因極度的熱心而被耶魯大學趕出校門!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9:37-45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按這孩子的情況,你對被鬼附的人有什麼了解?

(2) 為何那孩子的父親向門徒求助?

(3) 為何那孩子的父親總不罷休?

(4) 那時的人雖見耶穌多行神蹟卻仍拒絕相信祂,加上污鬼似乎能在當地任意而行,更叫耶穌門徒不能將之趕出,這些促使耶穌說出9:41的話來。你認為耶穌會對今天的世代作同樣的評語嗎?為什麼?

(5) 細讀9:42。試把這將被逐出之污鬼與8:28ff之污鬼相比;這污鬼有什麼不同之處?但其結果有別嗎?

(6) 眾人都詫異「神的大能」是什麼意思?

(7) 到此為止,門徒所認識的耶穌是怎樣的呢?特別是祂顯出大能來醫病、趕鬼、使死人復活:祂曾否有失過手?在回答宗教領袖們的挑戰和質疑時,祂曾否輸過?

(8) 既是這樣,門徒會怎樣明白「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這句話?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不信又悖謬的世代

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裡,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將你的兒子帶到這裡來罷! (9:41)

按著上文,主耶穌在9:41說了這責備的話,是因看到門徒(即彼得、雅各和約翰以外的九個門徒) 不能趕出污鬼,有感而發的。祂一方面說門徒信心小(17:20) ;另一方面,祂責備那世代為「不信又悖謬」。

我們知道,主耶穌確實已經行了極多的神蹟奇事醫病、趕鬼、甚至叫死人復活;但絕大部份的猶太人仍拒絕相信祂。雖然主耶穌特別的責備迦百農、哥拉汎和伯賽大這三個加利利城市的硬心與不信(10:12-16),它們是代表了整個以色列。目睹眾多的神蹟仍然不相,惟一的解釋,就是他們「悖謬」的心思悖謬就是扭曲之意!

對,在使徒時代過後,神似乎沒有常用神蹟奇事來顯明自己。然而我們卻看到福音在及後的兩千年,遍傳到地極了。這是福音本是神大能的彰顯,也是忠心見證人所灑宣道的血的成果。

可惜的是,這二千年來福音最蓬勃的歐洲和後期的北美,已越來越不信和悖謬了。

以前,以色列不信主耶穌,甚至扭曲的指祂是靠鬼王趕鬼(9:34) 。無怪主耶穌說他們是悖謬的。

今天西歐和北美的世代也是把真理扭曲了。雖然聖經對同性戀的指摘和這罪所帶來的後果是清清楚楚的(1:26-27) ,這世代卻同時要醜化(demonize)凡忠於聖經這教導的人。故此,主耶穌這「不信和悖謬」的指摘同樣是適用於今天的世代!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9:46-50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跟馬可一樣,路加把門徒爭論誰為大這事,放在三個首徒見主變貌之後,也在主耶穌多次明說祂將受難之後(9:28-36; 9:22,44)

a. 對彼得、雅各和約翰而言,登山變像的經歷主要的作用該是什麼?

b. 三人有份參與這裡的爭論,可給我們看到這登山變像的經歷,給他們帶來的結果卻是什麼?

c. 耶穌多次明說祂將受難,對門徒而言,起了什麼作用?

(2) 我們一般人都喜愛小孩的。但耶穌在這樣似乎指出我們是不願意接待小孩的,為什麼?「接待」是什麼意思?在那些情況下,我們會不大願意接待小孩的呢?為什麼?

(3) 主耶穌說:「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為大」。如果我們刻意的像奴僕的服侍別人,以求為小,以至為大:這是合神心意嗎?為什麼?

(4)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建立願為「小」的生命?

(5) 為何約翰不願「接待」那位奉耶穌的名趕鬼的人?

(6) 9:50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特別是我們知道在對主耶穌的相信或拒絕上,是不能中立的!)

(7) 主耶穌在10:1多差遣70人,他們同樣能行神蹟。這對約翰這種的態度有什麼教訓?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都是屬主的人

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 (9:50)

讀到約翰欲禁止那個不是與他們一同跟從耶穌的人,不許他奉耶穌的名字趕鬼時,我們或許會立時心中也責難約翰,覺得他太重「門戶」的觀念,也有「排外」之心態。這是今天一些信徒的錯誤。

我們要知道,約翰和其他十一位門徒是真的捨棄了一切來跟從主的(10:28) 。其他信主的門徒,卻不一定放下家庭和事業,日夜的跟隨主。何況,到此為止,主耶穌是單單差他們十二人,給他們權柄趕鬼、醫病的。故此,他們不曉得,能有權柄醫病、趕鬼全在乎「耶穌的名」 (10:17) 。再者,不是像他們肉身二十四小時的跟隨主才是主的門徒那在格拉森得從污鬼釋放、痊癒的人,是最清楚的例子(8:38-39)

今天也是一樣,有些自視為嚴謹的宗派(雖然他們未必承認自己是宗派,卻實質上是宗派) ,竟看其他的基督徒為不屬主的。其實,主耶穌在回答約翰的問題時,已指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祂不用「我們」,而用「你們」,是要他們明白,不與你們一夥的人,並不是說就不屬於「我」了。

是的,宗派可以不同、敬拜的方式也可以不同,但只要是像「使徒信經」所指出的,篤信基督耶穌為惟一的救主,因信而重生的人,都是屬主的人。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9:51-62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路加告訴我們,主耶穌「定意」走向耶路撒冷。從這描述你可領會到什麼東西會挑戰祂的「定意」?

(2) 猶太人是歧視撒瑪利亞人的。為何耶穌卻刻意取道撒瑪利亞?

(3) 撒瑪利亞人怎樣對待耶穌?

(4) 他們並非沒有接觸過主耶穌的(見約翰第4章,特別是41) ,為何仍會如此對待祂?

(5) 你曾否因是基督徒遇過相似的事?

(6) 約翰和雅各立時有什麼反應?既有以利亞在列王紀下第一章的先例,二人的反應豈不是正確嗎?你認為怎樣?

(7) 你可以想像今天世上有什麼情形,會引起你像他們二人向主發出相似的呼聲?

(8) 主耶穌指出,他們二人這樣的要求顯出他們的「心/spirit」。他們所懷的是怎樣的「心/spirit」呢?

(9) 主耶穌怎樣回答他們?這回答又顯出主耶穌的「心」是怎樣的不同?

9:57-62: 以下是主耶穌跟三個欲跟從祂的人的對話,值得我們慎思:

(10) 第一個人似是主動的決定跟從主。在表明這決定時,這人刻意的道出他決心的那方面?主耶穌回應的重點是什麼?

(11) 第二個人是被主呼召來跟從祂的:這人不是不願意,卻有先要作的事:那是什麼事?主耶穌是預知一切的,為何不稍遲才呼召他?

(12) 主耶穌所言似是苛刻的,但卻道出兩個跟從祂的要點:是那兩個?

(13) 第三個人也有先作的事,主耶穌的回答同樣有點不近人情似的。按主耶穌而言,這「辭別」代表了什麼?為什麼?

(1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全然委身的門徒—這世界非吾家

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9:58)

路加福音記載了三個不同的事件,是主耶穌對想跟從祂的人,指出跟從祂必須有的心志。雖然我們不曉得這三人最終的決定是什麼,但藉著與這三人的對話,主耶穌同樣對我們每一個想作或已作祂門徒的人說話。容許我在這三天的「靈修反思」的小篇中,逐一與你們分享一點點的領受。今天,讓我們先思想到,要作全然委身的門徒,是不能以這地上為「家」的: 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 (9:58)

馬太告訴我們,這位主動要跟隨主耶穌的,是一個文士(8:19) 。換句話說,他是熟識摩西的律法,也是敬畏神的。不過作為文士來跟從主,就要付上相當的代價,因為一定會招惹其他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攻擊。何況,他是公然的作主門徒,不是像亞利馬太人約瑟這樣,暗暗的作門徒(19:38)

我在想,如果在我引領信主的人中,每一個都像這文士那樣的決志跟從主,就最好不過了。

誰知,似乎主耶穌還嫌不足,認為這人尚未清楚跟從祂是什麼的一回事。祂特別針對這人決志時所說的「祢無論往那裡去」。耶穌立刻的指出:「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主耶穌以狐狸和飛鳥為例,指出雖然牠們的居所是簡陋和非常的不穩定,但至少是「家」是給予牠們安全感、歸屬感和穩定意識的。

相反地,主耶穌連枕頭之處也沒有。換句話說,在這地上,沒有一處是祂真正的家給予祂建立真正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安息之處。

藉著這句話,祂告訴那文士,若然他真的要作祂的門徒,就不要以這世界為家,如希伯來書第11章所記載的人一樣:

(指亞伯拉罕)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 在異地居住帳棚……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他們(指亞伯拉罕、以撒等)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11:9-16)

是的,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不是單為他們,也為你和我。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0:1-12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主耶穌已在第九章差派了十二個門徒,為何在此又多設立並差派七十人?

(2) 他們的使命是什麼?他們結果作了什麼?(特別見10:17)

(3) 對原本的十二個使徒會有什麼沖擊?

(4) 莊稼的主是誰?,為何主耶穌要我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我們這樣的祈求會帶來什麼後果?你有如此求嗎?為什麼?

(5) 主耶穌對後來被差的七十人的吩咐與9:3-5的吩咐相似,不過路加另外加上:

a. 他們如同羊進入狼群一般:這是什麼意思?這七十人是否平安的回來?對我們今日的信息是什麼?

b. 福音的使命和事工固然是憑信心的,然而在此,主耶穌加上一句:「在路上也不要問人的安」。這話是什麼意思?與主耶穌在上一章末對三個欲作門徒的吩咐有什麼類同之處?

(6) 進人家中之前說「平安」,當然不是指表面的平安,也不是說說而已:

a. 這可是什麼的平安?(參約20:19-20; 14:27)

b. 誰是「當得平安的」(原文是「平安之子」,是什麼意思)

(7) 他們對不接待他們的城要作什麼?這舉動表示什麼?為何仍要告訴他們:「你們該知道神的國近了」?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全然委身的門徒—有使命感的人

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9:60)

這人與那文士不同,是主耶穌直接當面呼召的。這個事實是重要的,因為主耶穌不早、不遲的呼召他,就是主認為是合適的時候、是他已準備好的時刻。

同樣地,當主耶穌呼召我們,或是跟從祂,或是要為祂作一個決定,或是要奉獻作全時間的傳道,祂當然是認為是合適的時間。我們是不能有推遲的藉口的。

這人並非不願意回應主的呼召,只不過,他認為自己尚有未完成的事(unfinished business) 不是等閒的事,乃是要先回去埋葬自己的父親。

解經家告訴我們,猶太的習俗是「儘快的埋葬死人的。如果可行,要即日埋葬;否則也只能多等待一天」(Lenski. Matthew, 561) 。所以這人的拖延也不會過長的。不但如此,他的家中可能尚有母親,需要他的安慰。不論是那一個文化,這是非常基本的孝道。誰知,主耶穌卻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9:60)

讓我們仔細的思想主耶穌這句話。祂在這裡指出了世上只有兩類人:第一類是那些靈魂死了的人(雖然他們可能仍在肉身活著) ;第二類是靈魂活著的人。

這被呼召的人怎知他是屬於第二類呢?因為如果他從心裡稱耶穌為主,他就屬於第二類是有永生了。因而,他不要活得像第一類的人,要與他們有別。但怎樣才有別呢?

主耶穌的回答就是:「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

這是說,凡有永生的人,是帶著使命的活著的。沒有一個靈魂活著的人是為自己而活的,沒有使命的活著。我們得靈魂活著,是為要傳揚神國的道。沒有這使命感,我們就不是跟隨主,不是作耶穌的門徒了。

我們大部份人都聽過或讀過Eric Liddell的事蹟,他因守主日的原故而放棄得奧運一百公呎賽跑金牌的機會。及後,他改跑四百公呎的賽事而勇奪金牌。

不過我最敬佩他的,是他終於把這些名、利都因聽從主的呼召而放棄,投身在中國作宣教士。他是步父母的後塵的。當雙親年老體弱,回蘇格蘭退休時,Eric Liddell趁休假期間回國探望他們,然後再回天津事奉。在天津的一個早上,他突然感到父親好像站在他旁邊一樣。就在次日早餐時,他收到父親去世的消息。

Eric當時充滿了哀傷,不禁的在想:如果神是在他休假期間把父親取去就好了他就能見父親最後一面,也能安慰自己的母親!

換句話說,他是像這段聖經中的第二個人,心中為父親的死去而掙扎。但Eric知道,在神凡事有祂的旨意。當他安靜下來,在神面前思想的時候,他就明白到,如果父親是在他休假的時候死去,他可能會決定不重回中國。

他也明白,雖然自己深愛母親,但她有他的妹妹和弟弟照顧和安慰。雖然他不能回家埋葬父親,他及後收到父親臨離世前所寫給他的一封信。他就明白到,他的使命就是要完成父親未完全的工作就是在中國傳揚神國的道!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0:13-24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迦百農、哥拉汎和伯賽大是加利利海西面的「三連城/tri-city」,以迦百農為最大,位於往大馬士革大道旁;是被稱為主耶穌「自己的城」。這地區是主耶穌行了最多神蹟的地方(見馬太福音9:1; 11:20)

(1) 試翻到以西結書第2628章,略略了解推羅和西頓這兩國古代外邦城的罪行和所要遭受的審判。

(2) 把哥拉汎和伯賽大與這二城相比的總意包括什麼?

(3) 按耶穌的話,迦百農人自視甚高,他們既是繁榮城市,又擁有那地區極重要的會堂。這就成為他們可自恃之處嗎?按耶穌的話,他們的收場如何?原因何在?

(4) 這七十人這次「短宣」的結果怎樣?

(5) 面對這樣大的成果,為何主卻說:「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6) 那麼,主耶穌在10:21「歡樂/full of joy」的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同樣可以怎樣使主歡樂?

(7) 我們從這裡可以怎樣看事工的優先次序?

(8) 從上文(10:1-20) 來看:

a. 誰是聰明通達人(以至神向他們隱藏)

b. 誰是嬰孩(以至神向他們顯明)

(9) 10:23指出把父顯明全在乎主耶穌的意願;主耶穌是以什麼作出顯明父的原則呢?

(10) 那麼,主耶穌有否叫你「知道父」呢?(10:22)

(11) 主耶穌為何稱門徒們為有福的呢?

(12) 既是這樣,我們沒有像這些門徒有福還是比他們更有福呢?(參約20:29)

(13)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全然委身的門徒—不再回頭

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9:62)

這裡第三個人是主動的要跟從主,或是被呼召的,我們是不大清楚的。不過,其實這並不重要。每一個作主的門徒都是先有聖靈在我們心靈裡的呼召的。各人被呼召的方式、場合和時期有別,但每一個人是要對主的呼召作出回應。這第三個人的回應是:「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9:61)

正如第二個人的情況一樣,這人深明東方的孝道,要先去辭別家人。誰知,主耶穌責難他說,不要手扶著犁向後看!這句話卻叫我想起自己一次的失敗。

在聽到主的呼召,要我放下事業來全時間的作傳道時,我已有21年的會計工作經驗。我一直很喜歡這專業,也為自己點點的成就有自豪感。故此,在快要完成神學院第一年的時候,我在籌算有沒有可能在底特律市的公用汽車總部做暑期工呢?因為我在汽車行業已有一段時間,認識總部的高級人員。就在這時候,一個舊同學約我見面,聽到我這個念頭時,很嚴肅的說:「不要再回頭看!」而他並非是個基督徒!

這句話喚醒了我!表面上只是一份暑期工,但卻是我的驕傲,是我對以前的專業的愛,和我對汽車行業的熱衷的表現。我確是回頭的看!

主耶穌說得對:「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9:62)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0:25-37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這問題:

a. 怎樣是一個試探?

b. 這律法師以為耶穌會怎樣回答?(注意:在這人心目中,耶穌是不尊重摩西律法的,且連連干犯安息日的條例)

c. 他發這問題的可取之處在乎什麼?

d. 這問題本身錯在什麼地方?

(2) 相信當耶穌以律法為本來回答他時,是使他希奇的。耶穌更以申命記6:5和利未記19:18這兩處律法和先知的總綱(22:40)作答並稱許他:

a. 為何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b. 祂是否說得救恩是在乎行為呢?

c. 人是否真的能「這樣行」呢?

(3) 相信這律法師不是出於謙卑而發出這問題的。他是要試探主耶穌,甚至想藉耶穌的回答成之於罪。但主耶穌像以往一般,穩操著這些對話的主權,因此這人心不服輸:

a. 他轉而提出誰是鄰舍這問題,為什麼?

b. 在他心目中誰才算是他的鄰舍,能成為他愛的對象?

c. 誰不算是他的鄰舍,是不用愛的呢?

(4) 10:30-36的比喻是你熟悉的:

a. 這比喻怎樣回答了這人「誰是我的鄰舍」這問題?

b. 這比喻更怎樣回答他「誰不是我的鄰舍」的問題?

c. 耶穌提出一個反問來結束這比喻:

i. 耶穌豈不應問:「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以這落在強盜手中的為他的鄰舍」?為什麼?

ii. 為何祂卻問:「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iii. 似乎主耶穌的重點不是在乎「誰是我們的鄰舍」,乃在乎我們要「作別人的鄰舍」。這重點怎樣把「愛鄰舍如同自己」的真義說明?

d. 在這比喻中,那一個人物你最能認同?

e. 在這比喻中,那一個人物最感動你?為什麼?

(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誰是鄰舍

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10:36)

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是我們都熟悉的,連非基督徒,就是未聽過主耶穌所說的這比喻,也一定聽過「好撒瑪利亞人」這名字。世人都以這比喻是教訓我們要憐憫、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對的,但卻不是這比喻最重要的教訓。

這比喻出於主耶穌對一位律法師所發的問題的回答。這律法師問耶穌說:「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聖經告訴我們,這人的問題是在乎試探主耶穌,以為祂既常破壞安息日的條例,必是輕看摩西的律法;故此或許可以從祂的回答中找到把柄來控告祂。誰知,耶穌的回答是以摩西的律法為本,更向這律法師肯定申命記6:5和利未記19:18為律法與先知的總綱的觀念(參太22:40)

這並不是說,主耶穌是以行為稱義,以為得永生是靠行律法的。雅各就清楚的指出:「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2:10) 。問題是,誰能真的守著這律法的總綱,沒有一刻是不在愛中虧缺神和人的呢?

所以當主耶穌告訴這律法師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時,祂是要叫這人看出完全的遵守律法是沒有可能的,也是徒然的。這律法師也實在明白,特別他心知至少在愛鄰舍這人人都可以目睹的事上,他是有困難的。他是不能愛某一類人的,或以為他們不配,或不可愛!故此他問:「誰是我的鄰舍?」這問題的背後,仍是基於守律法得永生的觀念。

主耶穌就以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對他澄清,靠遵守律法得永生這種信仰是徒然的。祂在這比喻中特別以祭司和利未人為這種信仰的代表。藉著他們對這落在強盜手中的(猶太) 人缺乏憐憫和照顧,來顯出他們謹守律法的徒然。因為他們基本上對神(6:5)、對人(19:18) 都沒有盡上愛心。反而,他們所輕看,甚至敵視的撒瑪利亞人(雖然也敬拜耶和華,卻是按自篇的摩西五經的敬拜) ,卻藉著愛仇敵(猶太人) 而滿足了律法和先知的總綱。因為這樣的愛是從神來的愛,也是因先愛神而有的。

這也是剛離世的前南非總統Nelson Mandela的見證。他為何能饒恕逼迫他、囚禁他的敵人呢?雖我沒有記錯,Chuck Colson在生前有機會與Mandela交談,他告訴我們,是因Mandela在獄中信了耶穌。

故此,這「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不單是要教訓我們,要憐憫並幫助有需要的人,更要認識神和有像神一樣的愛甚至愛仇敵。作為認識神,以神為父的,我們是沒有權去選擇誰配作我們的鄰舍,誰配受我們的愛;我們乃是要作眾人的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