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3:18-30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段是記載兩個天國倍增的比喻, 讓我們試從兩者相同之處來了解耶穌希望我們學習的是什麼:

13:18-21

(1) 為什麼耶穌揀選芥菜種和麵酵來比喻天國?兩者有什麼共通之處?

(2) 兩者的「細小」和「隱藏」怎樣恰當的比喻天國?

(3) 「樹」與「全團」又怎樣恰當的比喻天國?

(4) 請找出這兩個比喻中有關時間的用語。它們提醒我們有關天國的那一方面?

(5) 我們思想過這兩個比喻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又是什麼?

13:22-30 -主耶穌在回答問題時提到亞伯拉罕等人似是刻意針對這些猶太背景的群眾:

(6) 主耶穌在13:26清楚的用「你們」二字,本意指出他們以為自己已是屬神的國。為何他們會這樣肯定?

(7) 為何主耶穌稱他們為「作惡的人」?

(8) 那些不能進神國的人的終局是什麼?

(9) 為何那發問的人以為「得救的人少」呢?他以為誰會得救?(見主耶穌在13:29-30的回答)

(10) 既稱進天國的門為「窄門」,自然表明進門不易;既是這樣,怎樣「努力」才能得進?(14:26-27為例)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芥菜種子

「耶穌說:神的國好像甚麼?我拿甚麼來比較呢?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長大成樹,天上的飛鳥宿在他的枝上。」(13:18-19)

我愛讀清教徒的傳記,也愛讀宣教士的傳記。其中大衛布賽納(David Brainerd) 的事蹟是最感動我的故事之一。

短暫的事奉:他在廿七歲才有機會投身宣教。三年後,祇有廿九歲就因肺病死亡了。他在新澤西的印第安那人中間的工作果效甚微,就像一粒芥菜種子埋在土裡。

艱苦的生涯:他在耶魯大學進修,卻因過份熱心愛主而被趕出校(但多年後,耶魯大學史無前例的把其中一個禮堂命名為布賽納堂) 。雖然有機會從事牧會工作,他卻堅決的忠於宣教的使命,投身於在極少人願意獻身的印第安那人宣教事工。

禱告的事奉:最叫我感動的是他的禱告生命。如果有機會的話,切勿錯過閱讀Jonathan Edwards為他編印的日記。你會像千萬的讀者一樣,看到他的禱告生活,和他對神的愛而深受感動的。容許我把他日記中的一小段與你們分享:

「十一月三日:我今天不為人知的,從早到晚,禁食禱告。清早,我得到一點幫助而()禱告。之後,我讀到先知以利亞的故事。我的心甚為感動,看到這聖人的信心、熱心和能力;他怎樣的在禱告中與神角力。我就與他一同向神呼求:以利亞的神在那裡!我渴望有更多的信心!我的靈呼向神、向祂懇求,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我看到神就像在以利亞的日子一樣,沒有改變。因而,我也能在禱告中與神角力,比前數月更感親愛、更謙卑、更迫切。沒有什麼是神不能作的;沒有什麼是大到我不能求的。我已有多個月,失去能特別在世人服事神的希望;像我這大罪的人,這似乎是絕望的。但現在,神喜悅重燃這希望。跟著,我再讀出埃及記第三至二十章,從中看到神的榮耀和偉大,是從未見過的;我不斷的跪下,向神呼求能有像摩西的信心,求能一睹神的榮耀。我的靈專注禱告,為自己、為朋友、為教會與神角力;我很久沒有這樣更渴望看到神在我生命中改變的能力。為這天的禁食、禱告,神阿,我讚美祢。願祂的美善常與我同在,吸引我靈更親近祂。」

具影響力的事奉:雖然他的生命是短促的,他的事奉年日更短;雖然他的事工沒有產生什麼立時的果效;但藉著他日記的出版,千萬的信徒和宣教士深受他生命的影響。他就如主耶穌所言,像一粒芥菜種,死在地裡,卻長成大樹,天上的飛鳥宿在它的枝上(13:19)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3:31-35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主耶穌並沒有說這法利賽人在說謊。似乎希律這樣告訴法利賽人是要恐嚇耶穌,希望祂離開他管治的領土(即加利利地,不包括耶路撒冷) 。主耶穌公開的羞辱他,稱他為狐狸。藉著叫法利賽人回覆希律,祂是叫他們知道,祂看穿了他們與希律的結連(3:6)

(1) 主耶穌離開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固然不是因懼怕希律。按13:33所說,祂的原因是什麼呢?

(2) 為何祂要指出祂仍會繼續趕鬼治病呢?

(3) 一般的解經家認為主耶穌提到今天、明天、後天(或第三天) 是指祂在地上的時間無多;祂至終要「成全」什麼事呢?

(4) 從主耶穌所言,你能感受到祂什麼的心情呢?我們可以怎樣學效祂事奉和處理時間的榜樣呢?

(5) 主耶穌為何為耶路撒冷悲歎?耶路撒冷是什麼的代表?

(6) 先知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參結3:16-21)

(7) 既然先知常被殺害,為何神仍不斷的差遣他們到他們當中?

(8) 「耶路撒冷」至今有改變嗎?

(9) 今日,神的心有改變嗎?

a. 向耶路撒冷?

b. 向這世界?

c. 向你居住的城市?

(10) 今天神仍像母雞般的「聚集」人到祂面前嗎?

(11) 你在這「聚集」中的責任是什麼?與歷代先知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12) 13:35的預言在主後70年是怎樣的應驗?(可上網參閱羅馬提多將軍的事蹟)

(13) 這預言是否已全然的應驗呢?(參撒迦利亞書14:1-2)

(14) 耶路撒冷(即猶太人) 會否至終「再見」祂?(見亞12:10ff)

(15)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慨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13:34)

一個晚上,我從電視聽到以色列總理 Natenyahu一篇很有力的演講。在對伊朗發展核子武器的威脅下,他為以色列的自衛權作出有力的伸辯。同時他暗示以色列與伊朗有別,是民主的國家,既尊重女權,也是「基督徒自由實踐基督教」的地方。

我是尊重以色列的,也為藉他們這些神的子民而得舊約聖經而感恩。但同時,我知道他們尚未「仰望…..他們所扎的」那位主耶穌。(12:10)

正如RealChristianity.com網站的作者所言:「雖然我的大部份是對猶太人有極大的尊敬,但我另外的一部份卻為他們仍是瞎眼,還在等待彌賽亞而憂傷,因為祂已在耶穌身上出現了。」

但更可惜的是,如www.persecution.org所言:「在西岸、迦薩和以色列境內對巴勒斯坦基督徒的逼迫是最少被報導的……

我個人是有直接從一對在以色列宣教的夫婦收到他們不時的通訊的。當我收到他們的家被人用火燒時,叫我為耶路撒冷哀歎。我相信,主耶穌仍在為耶路撒冷哀歎!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4:1-14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法利賽人的首領會請主耶穌到他家中吃飯?他們豈不是憎恨祂的嗎?

(2) 主耶穌又為何接受他的邀請?

(3) 為何主耶穌這一次是先問而後醫治?

(4) 主耶穌怎樣回答自己的問題?

(5) 為什麼法利賽人不能對答?

(6) 主耶穌跟著說的比喻是很有趣的:如果我們是出於避免羞慚,或為要得光彩而選末位,這是否真正的謙卑呢?

(7) 請朋友、親屬吃飯是否不對?這裡主耶穌要指出的是:

a. 不望回報?

b. 關心貧苦者?

c. 還是……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罪人的朋友

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去吃飯,他們就窺探他。」(14:1)

四本福音書都記載主耶穌曾到法利賽人的家吃飯。不過路加福音第14章所記載的較為特別,因為邀請祂吃飯的是法利賽人的首領。不過,在吃飯時,祂照樣是被他們窺探。主耶穌當然一早料到,但祂照樣接受了這邀請。

當然,法利賽人的罪可算是以色列人得罪神最甚的例子。主耶穌對他們的責備是既直接又嚴厲的,看看馬太福音23:13-35和路加福音11:39-52就曉得。但是,雖然法利賽人更是恨祂入骨,主耶穌卻沒有與他們斷絕來往,特別在這次吃飯時,祂作了一個不大尋常的舉動。

這日正是安息日。在這法利賽人的筵席中,「在祂面前有一個患水臌的人」。豈有這麼湊巧的呢!相信是有人刻意的安排他在那裡!

奇怪的是,主耶穌不是立刻的醫治這人,而是先向眾人發問:「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眾人當然不能對答,跟著主耶穌苦口婆心的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他上來呢?」主耶穌實在愛憐這些法利賽人,連他們點點的友情也願意接納!

我們常說耶穌是罪人的朋友,我們想到祂是稅吏、妓女、貧苦者的朋友。事實上,祂是所有罪人的朋友,包括法利賽人在內。雖然知道他們憎恨祂,甚至在設計殺害祂;雖然他們是極其假冒為善的,祂卻沒有與他們斷絕來往,甚至願意作他們的朋友;因為祂來是要代罪人死,包括法利賽人在內。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4:15-24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這同席的人在13:15說的是什麼?他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他是否以為自己正是有福的人?

(2) 主耶穌回應這人的話時,以「有一人擺設大筵席」作開始,卻以「我的筵席」作這比喻的結束,其用意何在?

(3) 在這比喻中,僕人被先派到已獲邀者請他們來赴宴:

a. 他們每一個的拒辭(的藉口) 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請試逐一的分析所代表的是什麼。

b. 如果我說,第一個是「投資」、第二個是「事業」、第三個是「家庭」的藉口,你同意嗎?

c. 這不同的藉口如何反映今天人對福音的反應?

d. 這些被召的是指猶太人。對嗎?何以見得?

(4) 為何說後來補上的是「大街小巷」的人?他們代表誰?(參弗2:12)

(5) 跟著是「被勉強」的人,他們又代表什麼人?

(6) 這樣,主耶穌給這同席人的回答是什麼?

(7)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是誰作選擇?

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 (14:20)

請翻到馬太福音22:1-14,看看與路加福音甚相似,不過卻較為詳細的娶親筵席的比喻。在這兩個比喻中,那些原本被召的(意指神的選民猶太人) 同樣是拒絕赴宴。在他們當中,有毫不希罕這筵席,祇顧自己的田產、買賣或家庭的人。這也是今天不少人對福音態度的反照。他們沒有時間去信耶穌,也不理會神。他們全心賺錢,以信耶穌為費時失事。

這比喻繼續提到我們這些外邦人,說我們是在大街小巷被邀請來補替那些原本被召的人。就像保羅論到我們說:「那(原本的) 枝子被折下來,是特為叫我接上。」 (11:19) 比喻中又提到在大路上(即十字路口)找著人,不論好壞也可進筵席去,好像有點「兒戲」,但卻道出福音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

故此,不論是拒絕的,是接受的,都作出了選擇是我們刻意的選擇。故此,不得吃筵席的,都是「無言可答」(22:12),祇有承擔自己的抉擇的後果。

耶穌在總結馬太福音的那比喻時卻說:「因為被召的人多,() 選上的人少。」(原文是說被選上的)

其實,耶穌在此說出信主的兩個事實:一方面,救恩是為全世界的人預備的,所以聖經說:「神愛世人」。故此,被召的人多。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人都一定要作出選擇去接受這個呼召,連中立的也就是拒絕的。但同時,全知的神,卻是至終揀選的那位。因此主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

對,神的揀選實在是我們今生難以了解的一個奧秘。但是讓我們注目的,不是在我們不了解的,乃在我們能了解的,就是神揀選我們是有祂的目的分派我們去為祂結果子。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4:25-35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路加福音12:1已告訴我們有好幾萬人聚集在耶穌面前。這裡路加形容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相信也是成千上萬的。當耶穌「轉過來」時,同行的人自然要停住了。這「轉過來」代表什麼的體語(body language) 呢?

(2) 14:26-27所言(原文的「不愛我勝過愛」是單一個「恨」字) 似甚絕對,難道主耶穌不想人跟從祂嗎?

(3) 主耶穌(或整本聖經)有否教我們恨別人呢?(尤見太5:44)

(4) 既是這樣,「恨」至親的人(包括自己的性命) 是什麼意思?與跟從祂有什麼關係?

(5) 為什麼主耶穌不說:「不要作」,而是說:「不能作」祂的門徒?二者有什麼分別?

(6) 除了要求我們「恨」自己最親的人,主耶穌更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祂:

a. 「十字架」代表什麼?

b. 「自己的」十字架又是什麼意思?

c. 背十字架與跟從祂有什麼關係呢?

(7) 33節的總結怎樣給我們解釋第26-27的要求?

(8) 主耶穌用兩個例子來解釋這「不能作我的門徒」的原因:

a. 試先思想二例相同之處:

i. 為何先要坐下?

ii. 在這兩個例子中,要計算或酌量的分別是什麼?

iii. 如果花費過高或自知不敵,以二例所言,應該怎樣做?

b. 試思想二例不同之處:

i. 為何主耶穌要以蓋樓(非普通住宅,乃巨型的建築物) 作比喻?

ii. 出兵作戰的例與作主門徒又有什麼重要相似的地方?

iii. 每個人固然不是都有資源建大樓,但是否每一個人都應有足夠的資源跟從耶穌呢?所需的資源是多少?(14:33)

iv. 在第二個例子中,那王有多少兵?敵人又有多少?這給我們看見跟從主的什麼事實?

v. 既是這樣,我們怎能匹敵?(參書5:13-15)

(9) 若然沒有好好計算或酌量就跟從主(即未能愛祂勝過一切、亦不願背十字架從主) ,按14:34-45所言,後果將會是怎樣?

(10) 請再細思14:34:看看你的耳朵聽到什麼?有否聽到主的歎息呢?

(11)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不能作門徒

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14:33)

讀到路加福音14:25-35這段,最矚目的是耶穌所說的這翻話:「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14:26) 跟著,祂更加上這句話:「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14:27) 。主耶穌在這裡不是說「最好不要跟從我」,乃是說「不能作我的門徒」。祂是指出若不如此,跟從祂是枉然的,是沒有可能的!

或許我們不禁的問:難道祂不希望人跟從祂嗎?為何不恨至親的(包括自己的性命) ,就不能作祂的門徒呢?背著自己十字架的意思是什麼?

當然,主耶穌從沒有教訓我們去恨人;恰恰相反的,祂要我們連仇敵也要愛(馬太福音5:44) 。故此,我們要好好了解祂這番話,就必須「以經解經」了。

與這番話類同的,包括馬可福音10:29-30的話:「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請特別注意:「為我和福音」這幾個字。

我們當然要愛人如己,這包括了自己的至親。但是為主耶穌和福音的原故就是當任何人攔阻了我們和基督與福音的關係時我們就要有所抉擇,把基督和福音放在首位,這樣才是真正的跟從祂,作祂的門徒。這不是說我們就不愛至親的人,但從世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卻是「恨」他們了。這也就成為我們要背的十字架了。

當然,我們自己要背的十字架不限於此,乃在乎「撇下一切」就是當任何事物攔阻了我們和基督與福音的關係時我們就要有所抉擇,把基督和福音放在首位,甚至是至死忠心,就像基督至終走上十字架上死亡一樣;這樣才是真正的跟從祂,作祂的門徒。

主耶穌當然知道,會有人自稱是跟從祂,卻不是把祂放在生命的首位。故此祂刻意的停步、轉過身來多有力的體語,使群眾都要停下來。這體語在說:在你們繼續與我同行多走一步之前,我要你們算清楚代價:

- 像建大樓的人一樣,要坐下計算花費;不同的是,每個人都一定有足夠的資源來跟從我,但每個人必須付上他的一切所有來跟從;

- 也像準備打仗的王,要坐下酌量,自知只有一萬兵,靠自己,決不能勝過強大一倍的敵人(就是撒但和罪) 。惟一得勝的方法,是要像約書亞一樣,生命的主權完全移交給神為元帥(5:13-15) 。這樣才能作門徒!

在實際生活的層面上,我發覺跟從主的人常常只顧得永生,赦罪和平安,卻沒有問自己這問題:如果我們決定跟從主,卻不願意愛祂勝過一切,也不願撇下一切,結果會怎樣?

主耶穌清楚的回答說,我們會成為失了味的鹽。讓我們再細聽主耶穌這番話:「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他再鹹呢?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

我們都是有耳可聽的。不過,不知道你有否聽到這番話的背後,主的歎息呢?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5:1-10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一章所記的三個比喻,是主耶穌對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私下議論的回答:

15:3-7失羊的比喻這是當時的猶太群眾、雖然不一定是牧羊的,卻仍能立刻領會的比喻:

(1) 法利賽人和文士既看稅吏等為「罪人」,

a. 他們看自己是誰呢?

b. 這裡怎樣形容這些「罪人」對主的反應?法利賽人和文士豈不應非常的高興嗎?

c. 為何竟批評主與他們吃飯呢?

d. 你認為這些「罪人」(在猶太人眼中稅吏是與羅馬政府勾結的賣國賊,加上是與妓女為伍) 為何會挨近主耶穌?他們對主所行的神蹟和所傳的道之反應跟法利賽人和文士有什麼不同?

(2) 用一百隻羊中的一隻做例,用意是什麼?

(3) 牧人撇下99隻羊來尋覓1隻,所要表明的又是什麼?

(4) 用失羊來喻罪人,其恰當之處包括什麼?

a. 誰作走迷的決定?

b. 失羊與罪人會遇到什麼相似的危險?

c. 失羊與罪人的無助的境況又有何相似?

d. 可還有什麼其他相似之處呢?

(5) 牧者請朋友和鄰舍來慶祝又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6) 這個比喻怎樣顯出:

a. 主看罪人是可貴的?

b. 主尋找罪人的決心?

c. 天上對罪人悔改的反應?

15:8-10 失錢的比喻

(7) 試把這比喻與失羊比喻共通之處列出。

(8) 試把這比喻與失羊比喻不同之處列出。

(9) 你認為法利賽人和文士應對這比喻更能認同,對嗎?

(10) 這裡的歡樂與法利賽人和文士在15:2的態度有何分別?

(11) 誰才是那失去的羊/錢?

(12) 這兩個比喻,可以怎樣幫助你:

a. 為未信的人禱告?

b. 為別人悔改信主而歡樂?

c. (若你尚未信耶穌) 悔改信主?

(13)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天上的歡喜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15:7)

有些福音派神學家追隨新派的新神學說:沒有一次悔改歸信(conversion) 這回事。他們認為悔改歸信,以致得救是一個過程;沒有人知道是在那一刻發生的事。但是主耶穌在失羊和失錢的比喻中清楚的指出,罪人真正悔改得救是一個一次過的經歷。如果不是的話,如何能說被尋回呢?天上使者的歡樂,豈不是空歡喜一場嗎?

對!我們在悔改後被主尋回,雖然已得永生,仍是會犯罪的。但蒙恩得救後的我們,是踏上「成聖」的路上,這「成聖」的路當然是一個一生的過程,直到我們見主面時,我們才完全的像祂、全然成聖。但歸信已在悔改那一刻成了事實,我們的得救更有聖靈的內住為「印記」(1:13)

特別是那失已復得的羊的比喻,叫我們更深的看見人的失喪和神那不離不棄的愛。讓我們藉著以下一首熟悉的詩歌,靜靜的反思:

詩歌九十九隻羊

九十九隻圈中躺臥,終日平安快樂; 但有一隻山野飄泊,處境艱窘險惡

荒山深谷流蕩孤苦, 遠離慈牧失卻照護,遠離慈牧失卻照護。

主阿,你有九十九隻,難道仍嫌不夠? 良牧答說﹕我的這隻,離我遠在飄流; 路雖艱險,涉水跋山, 我必前去將牠尋還,我必前去將牠尋還。

但是贖民無一知道,祂涉之水何深, 或知祂跋之山何高,為將迷羊找尋。 荒野前行,祂聞哀聲
迷羊無助垂死悲嗚,迷羊無助垂死悲鳴。

主阿,山徑一路血滴,是誰,為何而流?
乃是我為迷羊流的,為要將牠拯救。
你的手掌為何受傷?
乃是昨夜路荊所創,乃是昨夜路荊所創。

但從迅雷轟開山嶺,穿過懸崖陡坡, 有一呼聲直達天庭:樂哉,迷羊尋著!
天使歡唱,滿天應響﹕
樂哉,主已尋回迷羊!

樂哉,主已尋回迷羊!

Elizabeth Clephane 1830-1869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路加福音15:11-31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藉著頭兩個比喻,主耶穌給我們看到神對每一個罪人的愛惜;現在藉著第三個比喻,除再次表明神對罪人的愛外,祂更要指出,並更正法利賽人和文士自義的罪:

(1) 這比喻中的浪子住在一個怎樣的家庭?

(2) 若然是你,你會否滿足於這個家?為何浪子卻不滿足呢?

(3) 你以為浪子知道遠方的生活嗎?他曾親身到過嗎?

(4) 浪子的景況與抉擇怎樣恰當地形容人類向造物主的反叛?

(5) 遠方的景況真如浪子所想像的嗎?

(6) 這浪子回頭的決定性轉捩點(turning point)是什麼?

(7) 這轉捩點有多重要?

(8) 在你個人生命中,你信主的轉捩點又是什麼?與浪子有什麼相似之處?

(9) 這比喻怎樣恰當地藉著這等待的父親來形容天父對我們的心??

(10) 21節怎樣為真正的悔改下定義?

(11) 22-23節怎樣為神的赦罪下定義?(這赦罪包括什麼?)

(12) 你可以想像到僕人對大兒子

a. 回答時的語調是怎樣嗎?

b. 他以為大兒子聽到這好消息後會有什麼反應?

(13) 從大兒子的反應和說話,你可以領會他是怎樣看自己的兒子地位,和他與父親的關係?

(14) 浪子固然曾失喪,大兒子也是怎樣的失喪呢?

(15) 這大兒子怎樣代表了法利賽人和文士?

(1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誰是浪子?

父親對他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15:31)

我們知道主耶穌用失羊和失錢的比喻來告訴法利賽人和文士,神是甚愛罪人的。祂更用第三個比喻浪子的比喻來指出他們正如那大兒子一樣,同樣是迷失的。

不過這比喻中的大兒子,不但是顯出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景況,同時也指出我們的景況。

我相信我們已信主的常常仍有大兒子的心態:

- 雖然我們因信耶穌已成為神的兒女,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兒女位份的寶貴和權利。我們把神的同在看作等閒,忘記了舊日在罪中可憐的境況心靈的饑渴、空虛和在罪權下所受的捆綁這些在小兒子失喪的描繪中都清楚的道說出來(15:14-16)

- 我們又輕看了活在主裡和神家中的福氣每天被餵養的靈糧、弟兄姊妹的同行、天使暗中的看顧和保護、加上聖靈所給予的安慰、喜樂與平安;

- 更糟糕的是,當神揀選要用我們的時候,我們卻看成擔子,就好像那大兒子一樣。他竟對父親說:「我服事(原文是像奴隸般服侍)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15:29) 。天阿,我們竟然就是這樣的不甘心,也不情願的服侍拯救我們的神,以為神在奴役我們;我們力求過聖潔的生活時有「在捱」的感覺,毫無喜樂;

- 我們更覺得神不公平,沒有欣賞我們所付出的!

以上的心態多是隱藏的。會在那個時候都全顯露出來呢?就是當神使用其他的弟兄姊妹,比我們更有成果時;或當其他的弟兄姊妹得稱讚,而我們好像被忽略時;我們會立時生氣、立刻沮喪、立時要遲職不幹!

這大兒子最終的問題是出於他根本和父親及弟弟沒有愛的關係:

- 他是無奈的作父親的兒子,從來不領會或體會父親的心腸和盼望;

- 他也從來沒有像父親那樣愛自己的弟弟。

換句話說,他像他的弟弟一樣是浪子雖身在父家,卻完全浪費和失去了兒子位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