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主耶穌用這少年長官的決定(就是選擇財富,而不選擇永生) 來指出財主進天國是「近乎」沒有可能的:
(1) 為什麼「財富」是富有人進天國這麼大的攔阻?
(2) 但是缺乏財富的,是否就一定容易進天國呢?
(3) 按門徒的反應,他們的意見又是什麼呢?
(4) 其實,攔阻人進天國的因素尚有那些?
(5) 主耶穌在第27節所言,叫我們知道應怎樣面對這些攔阻?
(6) 彼得對耶穌所說的這些話,作出很特別的回應。是什麼觸發他說出這句話?這句話其實是否是一個問題?他想得到主的什麼回應?
(7) 主耶穌實質上所給的回答是什麼?
(8) 主耶穌所說的,在你生命中是否屬實?為什麼?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為他很富有。」(路18:23)
當這少年長官憂憂愁愁的走了,主耶穌就藉他指出,財主要得永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路18:24-25)
當然,許多年前有解經者誤導人,說耶路撒冷有一細小的城門,駱駝要蹲下並捨下一切才能進城,這是謊言;但財主確須放棄他們的神—財富—才能進神的國,卻是事實。不過這少年長官憂愁的原因卻叫人惋惜。
他之所以憂愁,是他知道自己所作的是錯誤的決定—選擇了死、不選擇生!
他並非不相信耶穌是神,若是這樣,他不會憂愁,就像那些法利賽人與文士。
若然他不曉得自己以財富為神,取代了耶穌,他也不用憂愁。
但事實是:他是一個誠實的人;他知道耶穌是誰、他知道財富成了他的神、他也知道選擇財富而不選擇耶穌,是得不到他一生渴望要得的永生的!但他卻刻意的選擇死,不選擇生!
我不曉得這少年人至終有沒有機會聽到主耶穌死而復活的消息,而最後悔改信祂,因為保羅是這樣說:「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7:10) 。無論結果如何,我總覺得這少年人比一般人好,包括一些自稱為信主的。
一般拒絕信耶穌的人沒有誠實的面對他們的良心—他們刻意的拒絕耶穌,說自己是無罪的,也說不信耶穌是神。所以,他們似乎在拒絕信主之餘,卻沒有這少年人的憂愁。不少自稱已信主的人,同樣是沒有離棄他們的偶像—如財富、成功、和驕傲;口是說作主門徒,實質是我行我素!照樣的,他們沒有這少年人的憂愁,反而顯得很快活!但聖經清楚的指出:「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2:15) 。意思是說,這樣的人,仍在神的國之外!
故此,憂愁不一定是咒詛,快活也不一定是福氣!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當他們靠近耶路撒冷時,主耶穌再一次把祂將受苦的事預先告訴門徒,不過這一次是更詳盡的:
a. 請翻閱但以理書7:13;那裡給門徒對「人子」(即彌賽亞的特稱) 來臨的情景會產生什麼觀念?
b. 主耶穌這裡的說話所刻劃的與但以理書的預言是否有衝突?
(2) 路加說,門徒對主耶穌這番話「一樣也不懂得」;如果你是門徒之一,你會明白嗎?但主耶穌這番話,至少給門徒什麼思想?
(3) 耶利哥是一個繁盛的城市(看下面的註釋) :作為一個討飯的,在這眾人擁擠的情景中,你會想到是個什麼良機?
(4) 但這討飯的所想到的是什麼呢?按他所言,你曉得他的焦點是什麼嗎?
(5) 為什麼人要禁止他作聲?對這些人而言,他是誰?
(6) 為何他們看這瞎子這時所作的是不合宜的呢?主耶穌豈不曾經多次醫治瞎眼的麼?
(7) 這瞎子有否因此住聲?為什麼?
(8) 主耶穌「吩咐」把這人領過來;這舉動顯示著什麼呢?這群眾會怎樣領會祂的權柄?
(9) 主耶穌怎樣問這瞎子?這豈不是多此一問?為何要問?
(10) 按聖經的記載,神是否因無知而問人(如創3:11) ?祂發問一般的原因是什麼?這裡的原因又是什麼?
(11) 請細思這人的回答和主耶穌在第42節的話;請特別留意:「主阿」、「你的信」和「救了你」。這幾個詞句有什麼關連的地方?
(12) 這瞎子是怎樣表達出他的信心呢?這信心所帶來的後果是什麼?
(13)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耶利哥是一個重要地方,為皇家收進了大量的稅。因它是由約但河到耶路撒冷的通道,就成為由加利利到耶路撒冷朝聖的歇息處」(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 414) 。
「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大聲喊著說: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罷!」(路18:39)
當讀到這耶利哥城瞎子的故事時,我不禁的問:「這些在前頭走的是誰,竟不許他作聲?他們的理由又是什麼?」
似乎他們看出耶穌是極重要的人物,特別在此時此刻,是不容騷擾的。
從群眾及後前呼後擁的引用詩篇118:26歡呼讚美,我們曉得他們是以耶穌為彌賽亞的;但同時,相信他們也嗅到到祭司、文士要殺害耶穌的意圖。故此,在興奮之餘,他們意識到有重大的事情將要發生;怎能容許這瞎眼的討飯者來大叫大嚷,攔阻了彌賽亞與群眾前往耶路撒冷的行列呢!
如果我是群眾之一,我也必然不許這人作聲,因為不但要看「好戲」,我的思想是要弄清楚究竟耶穌是誰,我的心也是擔心那些祭司和文士會怎樣害祂的。換句話說,我想的不一定是錯誤,我關心的也是正常的,但卻與主的心意、主當時所看重的完全兩樣!
雖然祂確是要面對迫害,甚至是十字架的死亡,但祂先看重的竟是這瞎子的需要!沒有一個在水深火熱中的人的請求祂是會不顧的!說真的,當時的群眾豈不是也像這人一樣,是瞎眼、是極需要主的憐憫嗎?
想到這裡,我就記得多次當我事後才曉得一些弟兄姊妹的難處時,我便問他們:「為什麼你不告訴我呢?」他們總是這樣的回答我:「我們不想騷擾你,恐怕你太繁忙了。」這些回答,叫我深感內疚,因為我事奉的表現叫別人看不到主的心腸。我其實真與這群眾無別!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路加告訴我們,主耶穌向著耶路撒冷走,路經耶利哥城;祂在耶利哥除了醫治瞎子外,也拯救了撒該。我們在走人生「路過」的旅途時,該存著什麼態度呢?
(2) 稅吏是猶太人所憎厭的,也被視為「罪人」(參路15:1-2) 。撒該既為稅吏長,眾人會怎樣對待他呢?(見群眾在第7節的反應)
(3) 試把你自己代入撒該:
a. 你享有著怎樣的生活?
b. 你與鄰舍和城民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c. 你是否過著身心愉快滿足的生活?為什麼?
(4) 這時大批的人在擁擠或跟隨著耶穌:
a. 為要一睹耶穌的風釆,撒該作了什麼?
b. 鑒於他的身材(矮小) 、地位(有財有勢) 和與城民(惡劣) 的關係:為何他要如此渴望要見耶穌?真的要一睹耶穌的風釆而已嗎?
(5) 請細思第5節:主耶穌的舉動有何特別之處:
a. 抬頭一看這位衣著奢華、攀登樹上的成年人?
b. 竟然叫出他的名字?
c. 叫他下來,並要住在他的家中?
(6) 為何眾人以祂到這稅吏、罪人家中居住為不妥?他們錯在什麼地方?
(7) 撒該對主的回應誠然是真心悔改之舉:
a. 你認為是什麼驅使他悔改呢?
b. 他這悔改的舉動有什麼特別之處?
c. 怎樣與你的悔改相比?
(8) 在宣告撒該得救時,為何主耶穌說:
a. 救恩是臨到「這家」?
b. 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c. 祂來尋找的是失喪的人?
(9) 試把撒該與少年長官(18:18-23)作比較:
a. 誰在人的眼中是個好人?
b. 他們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c. 他們有什麼不相似的地方?
d. 主耶穌在18:27所說的話怎樣應驗在撒該身上?
e. 為何主耶穌卻沒有要求撒該變賣一切和跟從祂?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有關怎樣處理訛詐、欺騙的律法,可參利未記6:4-5和民數記5:7;至於偷盜,參出埃及記22:1。
「眾人看見就私下議論說,祂竟到罪人家裡住宿。」(路19:7)
主耶穌剛剛說過:「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路18:24) 。如果錢財能叫那心裡誠實,行為正直的人不能進天國,何況這不誠實、訛詐百姓的財主撒該呢!錢財肯定是他的神了。
我們知道,在主耶穌的時代,稅吏是猶太人所憎厭的:他們不但為佔領國土的羅馬政府效力,更是藉增收稅項而取利致富。撒該既為稅吏長,當然罪加一等了。無怪,群眾對他極其的憎恨,認為身為彌賽亞的耶穌,到撒該這罪人家中住宿是不合宜的。任何正直的猶太人也一定不與這人來往的。
這就是撒該—一位以不正直手段致富的人,有財、有勢、毫無缺乏,安享奢華的生活。但這只看到表面的撒該,誰知,他內心是不快樂、沒有平安,孤單和空虛的—這些是財勢所不能填補的。正當眾人擁擠著耶穌時,他在找一個安全的距離來遠望祂,希望沒有人會留意到他。Chuck Swindoll對此的體會是對的:
「當耶穌在世上行走的時候,祂總是樂意的找時間與像撒該的人交談。今天,祂也是一樣,熱烈的尋找人,比人尋找祂更熱切。祂要拯救那些承認自己有罪的人,希望祂施憐憫的人。就像撒該一樣,凡經歷到祂拯救的大能和恩典的,都有永生的確據—是立刻的,就在今天!」
是的:「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路18:27)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穌作了什麼事使群眾以為神的國快要(立刻)顯現出來呢?
(2) 在這比喻中,那些僕人是在什麼景況下作僕人的呢?(特別是按第14節所顯示)
(3) 與今天我們事奉主的景況有什麼相似之處?(參約15:18-19)
(4) 首兩個僕人各被交付了多少錢?為何主人稱之為「最小的事」?對我們今天的信息是什麼?
(5) 不論是獲得十座或五座城,這賞賜與交付的成正比嗎?(一錠銀子是當時三天的工資) 對我們今天的信息是什麼?
(6) 讓我們看看這第三位僕人:
a. 他受委托的錢有多少?
b. 你認為他喜歡他的主人嗎?
c. 你認為他真的喜歡和看重他的差事嗎?為什麼?
d. 正當其他僕人用心處理所受托的,這惡僕怎樣使用他的時間呢?
e. 你認為他對主人的形容屬實嗎?
f. 如果屬實,他更該怎樣處理那一錠銀子?
g. 這僕人的「惡」(19:22) 是在乎什麼呢?
(7)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是什麼意思?
(8) 這比喻並不以處理眾僕為終結,而是提到王的敵人之終局;這對以為神的國快要顯現的群眾,可有什麼信息?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路19:11)
解經家一般都認為初期的使徒都以為主耶穌必快再來,以至他們的傳講都帶著逼切性。其後卻有不少人認為是使徒誤解了主的話,或以為主耶穌所言不實。
但當讀到路加福音第十二章幾個有關主自己必再來的比喻,我們知道主早已提醒我們,祂的再來是要等待很長的時間,長到一個地步是人以為祂在遲延了。(參太24:48; 25:5;路19:12等)
對!初期的信徒確甚盼主必快來,而在久候時產生疑惑,就是這原故。彼得覺得有需要提醒他們:「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彼後3:9)
請留意,彼得不是說主在寬容未信的人,乃是在寬容我們。換句話說,祂的「遲延」是我們的過失,我們實在「遲延」了大使命的完成。就如路加在第19章這裡的比喻所說,現在就是我們要把“包在手巾裡” (19:13)的銀子拿出來使用的時候了,免得被主責備為「惡僕」。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主耶穌坐驢駒進耶路撒冷是要應驗撒迦利亞書9:9的預言。請翻到該處,看看主應驗這預言的重要性何在?
(2) 這預言應驗固然確定主耶穌的身份,群眾也認定耶穌進城是神的國快要顯現的關頭(見19:11),但始終,何來會有君王坐驢駒進城這樣的笑話呢!為何這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要這樣的進耶路撒冷?
(3) 至於那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其重要性何在?
(4) 這經歷對那兩位門徒又有何重要性?
(5) 按路加所載,眾門徒用詩篇118:26來肯定主耶穌為彌賽亞的原因是什麼?
(6) 為何法利賽人卻要主耶穌責備門徒呢?他們豈不是也目睹同樣的異能,讀到同樣的預言嗎?
(7) 請細思主耶穌在第40節所說的話;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回應這希奇的救恩?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
「如果不是要應驗撒迦利亞的預言(9:9) ,這簡直是可笑的事。祂為要得王的尊榮,竟坐在驢駒上。真是何等威榮的表現!不用說,這驢駒也是借來的;因缺乏馬鞍(或應說驢鞍) ,迫使門徒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 —是貧乏、羞家的表現。我得承認,祂是有大批群眾擁擠著祂的,但他們是什麼人?是臨時由鄰近的鄉村匆匆組成的。祂也受到熱烈的喝彩和歡迎;但誰在歡呼呢?是最貧窮、被人鄙視的一群。人會不禁的以為祂是刻意的叫自己受辱。是的,祂當時確要作兩件事—(一方面),祂要拿出祂國度的證明;(另一方面),祂要人知道,祂的國與地上的國不同,並不包含會消逝的榮華。因此,祂這樣進城是必須的。」 (加爾文,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Vol. I, 447)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細讀第41-44節,思想主耶穌為何感觸到哀哭:
a. 祂來是要賜平安或是施審判?
b. 耶路撒冷將要遭受怎樣厲害的後果?
c. 為何會如此?
d. 「不知眷顧你的時候」是什麼意思?(「眷顧」原文是到訪的意思)
(2) 你以為今天主耶穌仍為耶路撒冷哀哭嗎?
(3) 你以為今天主耶穌在為世界哀哭嗎?
(4) 你生命中有令主哀哭的地方嗎?
(5) 為要“提供服務” 給到聖殿來敬拜的人,祭司們容許人販賣鴿子作祭牲,又讓兌換銀錢的人來“方便”獻祭。然而耶穌責備他們是“賊”,並驅逐他們出聖殿(外院的範圍)。祭司們可用什麼理由來支持他們作這些事呢?耶穌的責備又能怎樣潔淨他們的動機?
(6) 耶穌不是動粗的人,為何卻在這事件中作這不尋常之舉?
(7) 耶穌引用“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來表達他對聖殿的期望。
a. 教會當該如何成為名乎其實的禱告的殿?
b. 你該作什麼來使教會成為禱告的殿呢?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對他們說:經上說:我的殿必作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路19:46)
當讀初中時,我有一個年紀比我稍大的鄰居。他常常在放學後,仍穿著整齊的,獨自步行出外。他是一個較沉默的人,他沒有告訴我他往那裡去。終於有一天,我因出於好奇,靜靜的在後面跟著他走。他步行了大約十五分鐘,來到一個教堂的門口,用手畫了一個十字後,就走進去。我從外面往內看,祇見全個教堂祇有他一個人跪在那裡禱告。
當然,那是一間天主教堂。那時,我尚未重生得救,很少到教會去;而我所接觸的,單單是基督教教堂。所以,看到有一個整天開放,誰都可以走進去禱告的地方,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今天。
每當我在聖經讀到主耶穌提到“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時,禁不住就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經歷,也不禁問: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教會竟失去了這個重點。恐怕,像西洋諺語所言:「我們把嬰孩跟洗澡水一起的由盆中倒了出來。」宗教改革重新把「惟獨聖經(Sola Scriptura)」這基要的重點在信徒中建立是必要的;但為何卻弄至絕大部份的教會失去了「禱告的殿」的實質呢!
不少基督徒每主日到教會敬拜、唱詩和聽道;聖靈也常藉這些來向我們說話。可惜的是,這些感動在不到30秒的「散會前默禱」後化為烏有。
我覺得「散會前的默禱」是崇拜極重要和神聖的時刻,是我們能在安靜中,好好藉禱告回應當天神向我們說話的極重要的時刻,不然,整個崇拜是浪費的。可惜的是,大部份教會鼓勵信徒匆匆低頭了事,特別是有一堂緊接一堂崇拜的教會。如果我們以為這樣的崇拜已能滿足主耶穌“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的心願,我們是自欺欺神了。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20:1-8
(1) 祭司長當然是批准在殿中作買賣的主要人物,他們對耶穌這樣嚴厲的責備和趕走作買賣的人之舉,你認為會有什麼反應?
(2) 現在聯同文士,他們質問耶穌的權柄:
a. 「作這些事」是指什麼?是指趕出作買賣的?還是指異能?
b. 或是兩者?
c. 趕出神殿作買賣的,真需要特權嗎?
(3) 主耶穌藉稱神為父早已澄清祂權柄的所在。到底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出了什麼問題?
(4) 為何主耶穌不直接回答,卻轉移到約翰的施洗呢?他們對施洗約翰的認識也出了什麼問題?
(5) 他們真正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6) 主耶穌一向是直接回應反對者的挑戰,為何在此時卻不是這樣?
(7) 有時候我們會抱怨神不回答我們,這裡可給我們什麼提醒?
20:9-19
(8) 文士和祭司長當然明白這比喻的意思(20:19) ,知道葡萄園是指以色列。這比喻是怎樣形容以色列與神的關係呢?
(9) 這樣所指的僕人們是誰?不斷的差派又是要刻劃出什麼?
(10) 你可想到舊約中至少一位被迫害的先知嗎?
(11) 最後差派自己的兒子的原委是什麼?這原委合情理嗎?為什麼?
(12) 園主所行的審判是什麼?合理嗎?為什麼?
(13) 引用詩篇118:22-23與這比喻有什麼關係?請特別思想:匠人、房角石、跌碎和砸得稀爛這幾個字。
(14)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園主說:我怎麼辦呢?我要打發我的愛子去,或者他們尊敬他。」(路20:13)
主耶穌說這個比喻是有其特別重要性的,因為:
- 這是祂進入耶路撒冷後最後一周所說的比喻之一,是要給予這些宗教領袖最後一次悔改的機會;
- 這比喻的信息是非常的清晰,是「他們(能)看出……是指著他們說的」(12:12) ,這就包括:
o 葡萄園是指以色列
o 園主是神
o 眾多被派的僕人是先知
o 祂的愛子當然是耶穌的自稱
- 這比喻也清楚的顯出神無比的忍耐—一次又一次的差派先知去勸喻以色列民
- 也清楚的顯出以色列的罪行—先知一個接一個的被他們苦待,甚至殺害
- 更清楚的指出他們在設計謀害耶穌—但同時給予他們機會回轉。
其實主耶穌說這比喻不單在乎警告他們,更在乎把父神的心向他們顯露:「我要打發我的愛子去,或者他們尊敬他。」這句話充份的顯露父神為愛世人而賜下獨生愛子的掙扎。
馬可在他的記載中更刻劃出這句話:「還有一位(祂可以差派的)/He had one left to send」(12:6) 。這是說父神已盡所能給予機會,但以色列仍固執的反叛,把神的僕人通通拒絕,甚至殺害。
「或者他們尊敬他」: 父至終要差派兒子,不是為審判,乃是為挽回;正如約翰福音3:17所言:「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
「我的愛子」:明顯的,就是全能的神,祂這決定絕不容易。更因祂是全能的神,這決定就更困難,因為把我們這樣的罪人滅絕是更輕而易舉之事。
以賽亞告訴我們,父神最終的決定是什麼:「耶和華卻定意將祂壓傷,使祂受痛苦。耶和華以祂為贖罪祭」(53:10) 。
神的愛就是如此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