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什麼祭司長和文士這樣的決意要除掉耶穌?其實他們是否沒有其他的選擇呢?
(2) 因懼怕百姓之故,他們要找合宜的時機下手;但是你以為他們會料到猶大會轉過來幫助他們嗎?為什麼?
(3) 如果你是猶大:
a. 你為何在三年前要跟從主?
b. 在這三年中,你目睹、耳聞的包括什麼?
c. 既然這三年與主一起生活,一定看到耶穌完全無罪的生命;你會以為耶穌是誰?
d. 既是貪財,又常偷取這門徒團隊的金錢(約12:6) ,現在既知道這些有權、有勢的領袖欲殺害耶穌,你認為有機可乘了。但這決定的利與害包括什麼?為何你要選擇這下策?
(4) 撒但入了猶大的心是什麼意思?
(5) 你以為撒但有否也進入了祭司長和文士的心?為什麼?
(6) 為何要強調猶大是「十二門徒」之一?
(7) 路加指出這天正是須宰逾越節羊羔的「那一天」,重要性何在?
(8) 耶穌安排在一處連門徒都不熟悉、不知曉的地方來預備逾越節的筵席,用意是明顯的:叫猶大不能預早通知祭司長,好讓祂能安然與門徒吃祂在地上最後一次的逾越節晚餐。你能想像耶穌吃這晚餐時的心情嗎?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除酵節,又名逾越節,近了。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才能殺害耶穌,是因他們懼怕百姓。」(路22:1)
除酵節和逾越節通常被看為一個節日。以逾越節在彌散月(即陽曆四月份)十四日為開始的第一天,然後緊接的是七天的除酵節(見利23:5-8) 。
逾越節誠然是以色列眾節日中之最重要的,是記念神拯救他們出埃及的救贖,建立以色列國,擊殺埃及人的長子,因逾越節所宰殺的羔羊的血,以色列人得以幸免。在這極大的節日,照估計會有以十萬計的猶太人湧進耶路撒冷。
故此,身為祭司長和文士,這該是最繁忙的時候。他們也是自己要作準備,引導百姓有意義的去守這節日:
- 這節日是用來記念神拯救他們從為奴之地得釋放;
- 這節日更是記念神擊殺埃及人的長子,他們卻藉羔羊的血得免卻死亡;
- 這節日是要給他們盼望,知道神既顯出大能拯救列祖,祂亦已應許賜下彌賽亞來引進祂的國度;
- 同時,藉著從家中除酵,提醒他們要歸耶和華為聖。
但正在這節期裡,他們卻忙於要除掉耶穌:
- 或許,他們已慣於守節,過逾越節也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失去了守節的真正屬靈意義;
- 對,逾越節應該叫他們想到神的大能,祂能藉所應許的彌賽亞再施行拯救;但是由馬迦比在內,他們所盼望是彌賽亞、拯救者的,都一個個的失敗。故此,他們實在不能像群眾這樣,以耶穌為彌賽亞,免得失望。在羅馬統治之下,不生亂是明智之舉!
- 換句話說,守節是事小;除掉耶穌是事大。他們注目的不是自己心中的酵,乃是以耶穌為酵,不除不罷休!
我們今日當然很容易的把祭司長和文士批評到體無完膚。但若然我們在記念基督的受苦的事上,也是循例的守節,以祂為我們所受的苦楚為等閒,沒有劃出時間來好好省察自己,默想祂代死的愛,更沒有培養對祂再來的盼望;很容易的,我們會落到像祭司長和文士屬靈的境況中。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主說:「我很願意」(22:15) ,一般英譯本譯為「我極渴望」。祂極渴望的是什麼?
(2) 為什麼如此的渴望?(第16節原文是以「因為」作開始的)
(3) 第16和18節的「我不再吃…」和「我不再喝…」是帶強調性的:為何要在這兩處這樣的強調「不再」吃和喝這逾越節的筵席呢?
(4) 「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裡」是什麼意思?與「直等神的國來到」有分別嗎?
(5) 在符類福音中路加的記載有他較特別之處。上一代解經家Lightfoot認為第17節的杯是“逾越節筵席開始飲用的第一杯… 那祝謝是為那一天和那些酒所獻上的感恩:
a. 不論是第幾杯,耶穌這次的祝謝,除按傳統的儀式外,尚有什麼更特別之處?
b. 第17節特別指到門徒是要「分著喝」,可有什麼重要意義?
(6) 這裡的擘餅至少有兩個重點:是遞給門徒分著吃和耶穌怎樣為我們捨身:
a. 在擘餅時,我們是以同屬基督的身體這樣一同分用主的身體:這屬靈的真理有何實際的重要性?
b. 主說,祂的身體是為我們「捨的」:這句話的重要性何在?
c. 既是這樣,祂如何為自己的身體「祝謝」?
(7) 一般解經家都認為第20節的杯應該是筵席結束的杯:
a. 這裡所說的「新約」是什麼的約?「新」在什麼地方?
b. 與舊約最主要的分別是什麼?
c. 「是用我血所立的」的要義是什麼?
(8) 主耶穌在此是吩咐我們記念祂所成就的,還是記念祂自己?二者有分別嗎?
(9) 那麼,下一次領聖餐時,你該怎樣預備自己,才真正有意義地「記念主」?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
路加對最後晚餐的記載是較短的,但卻給其他福音書作出了一些的補充。其中之一是22:16, 18:主耶穌說:祂不再吃這筵席,和喝這杯,「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裡」和「直等神的國來到」。
主耶穌一方面在重復這個宣告,另一方面用非常堅定的話語來表明這「最後的晚餐」也是真正的成全了逾越節,不用再守了:
1. 是的,主耶穌就是那真正的逾越節羊羔,正如施洗約翰指著祂所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1:29) 。正如逾越節羔羊的血遮蓋了以色列的長子,祂倒出的血要拯救凡相信祂的。從此之後,人再沒有其他得拯救之路,因為祂是惟一的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從此之後,也不用有別的救世主或彌賽亞,「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2. 主耶穌除了把命傾倒在十字架上,把血流出,祂不用再作什麼來完成世人的救贖。故此,路加特別的刻劃出:
a. 祂的身體是為我們捨的:把餅擘開固是有實際的需要,否則門徒不能吃用,而主的骨頭確是連「一根也不折斷」(約19:36) ;但餅的被擘開確是指到祂為拯救我們,是完全的擺上。雖然骨頭沒有折斷,祂為我們的罪已是弄到心腸寸斷。餅的被擘開誠然是祂為我們捨棄一切甚貼切的徵記。路加兩次的用「為你們」來強調這是主來世上出生、生活、受苦、受死惟一的原因—全是為我們!
b. 祂的血是為我們流出:我喜歡英譯本NIV用「倒出/pour」來形容主血的流出。故此,在聖餐時,能在會眾面對把葡萄汁倒在杯裡,就更能把主為我們完然的傾倒,毫無保留的犧牲,清楚的表明出來。是的,祂為遮蓋我們的罪,把血都傾倒出來。正如其他符類福音所記載,這杯更是立這新約的血!希伯來書第十章告訴我們,前約的牛羊祭牲的血斷不能除罪;新約卻不再用牛羊的血,乃是用無罪、神兒子的血,故此祂把自己一次的獻上「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10:4, 14)
在設立這聖餐時,主耶穌不單是要我們記念祂為我們成就的救贖大工,更是要記念、想念祂,這位為我們完全擺上、完全捨棄一切的祂。
不過,路加的記載中最抓著我心的是主耶穌這句話:「我很願意(原文是甚願之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22:15) 。
祂不是說祂巴不得盡快受苦、受死,因為祂一想到要喝這苦杯時,在客西馬尼園豈不是驚恐起來,甚至求神免卻這杯嗎?但是當祂想到祂的死亡要成就的是全人類的救恩,「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 。
我相信,主耶穌之甚願吃那逾越節最後一次的筵席,就是出於希伯來書所說的喜樂。祂特意在門徒面前藉著吃那餅、喝那杯來向他們表明祂上十字架的必須和勝利!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不論是「那賣我之人的手與我一同在桌子上」(路22:21) 或是「同我蘸手在盤子裡」(太26:23) ,相信主耶穌是引用昔日的諺語來表達猶大出賣祂的無良,故此門徒要彼此對問究竟是指自己麼?
a. 主耶穌這句話道出了猶大的罪的可怕和可惡之處在什麼?
b. 除了說:「賣人子的人有禍了」,祂更道出祂對猶大的評價:「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你認為主耶穌對你生命的評價會是什麼?
(2) 為何門徒會彼此對問,難道他們不認識自己嗎?按馬太的記載,連猶大也問:「主是我麼?」(26:25) 他為何竟也如此問?
(3) 路加把門徒爭論為大一事,放在吃最後晚餐之後。這些門徒真比猶大好嗎?
(4) 請細讀主耶穌給他們的勸導:你認為主耶穌是用什麼的語調來跟他們說話?(如果你是主耶穌,你會怎樣?)
(5) 按主所言,世上君王和掌權的一般標記是什麼?
(6) 被稱或自稱「恩主」有何不妥?
(7) 在神的國中,誰為至大的?祂的標記卻是什麼?(22:27)
(8) 我們既是主的僕人,為何我們卻常常願望為大?請反思。
(9) 在勸導門徒時,為何主耶穌以22:28-30這番話作結束?用意何在?
(10) 請誠實的自省:主耶穌這段的勸告對你是否真能產生作用呢?為什麼?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人子固然要照所預定的去世,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路22:22)
初信時,讀到猶大的自盡,覺得有點可惜,也不明白他為何要滅亡。他不是滿有悔意嗎?當我在神的話語中漸長,就明白到悔意和真正的悔改是兩回事。
其實,主耶穌一直給予他機會回頭的。
就是在最後的晚餐,主耶穌刻意的讓猶大知道祂是曉得的。「你說的是」這句話足以喚醒猶大的(太26:25)。但他卻不曾臨崖勒馬。
就在耶穌被公會定罪之後,猶大良心發現,要把錢歸還祭司長。但這仍屬悔意,不是悔改,因為他有機會到耶穌面前,認罪求赦的。
他既有「勇氣」自盡,卻沒有勇氣挺身為主辯護,與主一同受苦。
在我人生中有好幾次與犯了大罪或將要走「不歸路」的信徒同行。他們共同之處在乎心中有極重、極難受的自責。可惜,同時都刻意的繼續的走那「死路」,好像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但其實是有的,連猶大都被主耶穌多次給予出路,是他自己選擇去拒絕的。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22:31-34:預言彼得不認主
(1) 主耶穌預先告訴彼得他會跌倒的用意何在?
(2) 為何在說這預言時,用彼得的舊名來稱呼他?(參約1:42)
(3) 第31節的直譯是:「西門、西門,撒但懇求要像篩麥子那樣的篩你」。主耶穌指出,撒但是要得准許才能篩彼得的。為什麼?(參伯1:12)
(4) 用篩麥子來作試探、試煉的比喻,是要表明什麼?
(5) 既是這樣,彼得能抵擋得住嗎?我們呢?
(6) 主耶穌在這裡的禱告有何作用?
(7) 彼得跌倒後該作什麼?我們應怎樣面對我們的失敗?
(8) 彼得的回答怎樣顯出哥林多前書10:12的真實?
22:35-38:即臨的試煉的警告
(9) 主耶穌為何要問第35節那個問題?
(10) 門徒的答案是否也是你的答案?
(11) 「如今」是指什麼時候?
a. 是指即臨的苦難和耶穌的死亡嗎?
b. 或是指主復活後?
(12) 為何「如今」是這樣的不同?
(13) 耶穌論到如今時,引用了舊約那一個預言?
(14) 使徒們在主復活後是否有缺少什麼?
(15) 主耶穌這個警告的用意是什麼?
(16)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說: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我告訴你們,經上寫著說:他被列在罪犯之中。這話必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關係我的事必然成就。」(路22:36-37)
主耶穌在此引用以賽亞書53:12有兩個重要性:
1. 主耶穌這句話清楚的指出以賽亞書第53章的預言是指著祂說的,而不是一般猶太拉比所說,這受苦的僕人是指以色列說的。
2. 藉著這句話,主耶穌亦清楚的警告當時的門徒,那即將來臨(即數小時後)的迫害是可等的厲害。
在這警告中,主耶穌提醒門徒他們沒有缺少什麼也是要帶出兩個重點:
a. 他們既然經歷過神的信實,在被差遣的時候,一無缺乏的,就應有信心,將來也一定沒有缺乏的;
b. 同時,主耶穌要他們知道他們立刻要面對的時刻,卻是與前的絕然不同的。這「如今」是指祂的被捕、受審和被害—這三天,正如主耶穌所言,是「黑暗掌權的時候」(22:53) 。這三天,在耶穌甘願在黑暗掌權之下,門徒是要自保的了。可幸的是,雖然所面對的危險是厲害的,但「有兩把刀」就夠了。因為,撒但雖然好像得勝,牠的權勢始終是被神所限制的(見約伯記第一章) 。那兩把刀其實正是主耶穌在墳墓中兩日最好的比喻—因為黑暗權勢只能拘禁祂兩天。在第三天,祂就從死裡復活,戰勝了罪和死亡,更戰勝了撒但和黑暗的權勢!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路加告訴我們,到橄欖山(禱告) 是主耶穌的習慣,但這一次當然是很不同的。主耶穌要求門徒跟祂一樣的要在這時刻禱告:
a. 「免得入了迷惑」,是指什麼迷惑?
b. 如果門徒果真聽從而禱告,他們會怎樣不同的面對即臨的挑戰?(註:這裡的迷惑,與新約一般繙譯為試探或試煉,在原文是同字的)
c. 既是這樣,這對你個人的禱告生命有什麼重要的提醒?
(2) 雖有門徒相伴,為何主耶穌卻獨自的禱告?
(3) 其他的符類福音書告訴我們,主耶穌是作了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求把那杯撤去:
a. 那杯是指什麼?
b. 為何求把它撤去?
c. 這樣禱告對嗎?
d. 但這只是祂禱告的一部份,祂還說什麼?
(4) 路加在此這樣形容主禱告的情景:
a. 有天使的加力:為何主竟需要天使的相助?對你和我的禱告有什麼鼓勵?
b. 祂極其傷痛:為何傷痛以至禱告更加懇切?
c. 汗珠如大血點:你可以怎樣形容這時主耶穌的身、心、靈的景況?
d. 以上加起來,你可以領會到主面對十字架的心情嗎?這十字架最可怕之處在乎:
i. 被釘在其上之苦痛?
ii. 背上全人類罪孽的可怕?
iii. 喝盡神憤怒苦杯的恐慌?
iv. 以上的痛苦集於一刻?
(5) 為何此時門徒沒有理會祂的吩咐?
a. 他們豈不是剛剛聽到即臨的苦難之警告嗎?(22:35-38)
b. 他們豈不是看到、聽到主在禱告和祂的呼喊嗎?(祂只離他們有「扔一塊石」之遠)
c. 為何「憂愁」竟叫他們在這重要關頭睡著了?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睡覺呢?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46)
通常是事情過後,我們才能對實情有較正確的判斷。美國的諺語稱這樣的判斷為「星期一的四份一後衛/Monday Quarterback」。中文我們常以「馬後炮」稱這類的判斷。縱然是「馬後炮」,我實在不能不在猜想如果門徒真的在客西馬尼與主一同儆醒禱告,後果會怎樣?
我相信門徒當晚與主的分別不在乎疲倦,因為耶穌比他們更疲乏。分別也不在乎祂是神的兒子。分別在乎耶穌了解當時所面對的是人類救恩歷史的最嚴峻時刻。人類的永生、永死的終局乃繫於祂是否至終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如果門徒真的相信主的說話,也體貼祂的心情,他們豈會不與祂一同儆醒禱告呢!
對,就是他們真的與主一同儆醒禱告,主亦一定要按神的旨意為我們踏上十字架,完成救贖的大計。但不同之處將是,門徒不至四散奔逃,甚至或要立時與主同受苦難。當然,按著神的全知,他們的苦難有待主復活後,他們起來為主作見證而開始的。至終,十一個使徒都為主殉道,更有是被釘十字架而死的。
像這些門徒一樣,我們都不知明天如何。但我們若學習儆醒禱告,就不致在突然的試煉中,像門徒一樣,四散奔逃。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在被出賣的經歷(或事情)中,你認為最卑鄙的出賣行徑是什麼?
(2) 「人子固然要照所豫定的去世」(22:22) ,為何還要經歷被出賣之痛苦?(可參來2:17)
(3) 約翰福音18:10告訴我們,拿刀砍人的原來是彼得:為何他要帶刀?他以為在護衛耶穌時,祂會怎樣做?主耶穌是否因彼得所為而被迫顯出大能?為什麼?
(4) 主耶穌回應說:「由他們罷」,並施大能,就是治好那人的耳朵;並質問那些來拿祂的人:
a. 這裡給我們看到主耶穌的使命和其途徑是什麼?
b. 我們當怎樣學效祂?
(5) 在指出他們不敢堂堂正正的捉拿祂後,主耶穌說:「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
a. 你可以怎樣形容主耶穌是怎樣面對被捉拿的事情?
b. 祂這樣的處理這事該怎樣的影響(i) 捉拿祂的人和(ii) 那四散的門徒?
c. 為何祂竟容許黑暗掌權?
d. 黑暗在那時果真掌權嗎?
(6)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穌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22:51)
讀到彼得拿刀砍大祭司僕人的耳朵時,我不禁想起多年來久不久聽到的一些見證。有一些人遭遇到極大的困難—有些是經濟上的、有些是婚姻上的,也有是患上絕症的—因而認識主,或是靈魂得以重新甦醒。雖然在經歷這些困難的當兒是十分的痛苦,但這些人作見證時,卻沒有埋怨神,反而看是變相的祝福。
福音書的作者都沒有告訴我們這僕人後來怎樣,但使徒約翰卻告訴我們,這僕人的名字叫馬勒古(約18:10) 。這叫我猜想,他該是早期教會弟兄姊妹所認識的,不然,約翰真不需要提他的名字。
有些解經家,更因約翰在介紹這僕人時所用的文法,而認為他是大祭司的特別助手(見Expository Bible, John, 168) 。無論如何,馬勒古當時是熱衷於捉拿耶穌的,甚至站到最貼近主,以至首先遭殃。
我相信,他們都知道主耶穌和祂的門徒絕非作亂的。雖然是來捉拿耶穌,馬勒古重未想過會遭遇抵抗的。誰知就被彼得砍下耳朵。不過,這並不是他最大的錯愕;最令他驚訝的是主耶穌隨手拾起耳朵來,一摸便治好了他。
我相信,那天晚上所發生的其餘事,他可能仍在場;他總會摸著自己的耳朵,一直的在想:「這耶穌究竟是誰?」
雖然,彼得出刀是血氣之勇,是完全不明白主的使命;但這愚妄的行為,在主的手中,卻成為馬勒古變相的祝福。
是的,任何的事情,只要有主的手在其中,都能變成祝福!
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你可以怎樣形容當晚在大祭司院中的氣氛呢?
(2) 彼得冒這麼大的險也要親自目睹耶穌的審訊,目的何在?
(3) 他有否想到會被認出?有否想到應怎樣回應?
(4) 這事件似乎刻畫著幾方面「漸進」或加劇的情景,你以為所要刻畫的是什麼呢?
a. 使女不罷休的追迫發問,和旁人的加入
b. 彼得三次加劇的否認
c. 雞兩次的叫鳴(參可14:72)
(5) 耶穌為何要預早警告彼得呢?
(6) 這次的挫敗對彼得有什麼立刻和長遠的影響?
(7) 你曾有類似彼得的經歷嗎?
(8) 今日你對跟隨主得到什麼提醒?可以怎樣行出來?
(9) 今天你可有得到其他的提醒?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可14:72)
主耶穌特別的用雞啼來預先警告彼得,他會三次的不認主。用雞的啼叫來喻彼得靈裡的昏睡是合宜的。
在農村生活的人都曉得,雞的啼叫往往是叫他們在睡夢中起來的「鬧鐘」。彼得因為沒有在客西馬尼園與主「儆醒、禱告」(路22:46) ,其實已進入了靈裡的昏睡而不自知。
對,當主耶穌被人捉拿時,他確是從肉體的疲倦中醒過來,但靈性的昏睡卻叫他用肉體的方法去回應—用刀砍下大祭司僕人的耳朵—完全是無濟於事之舉!
當主耶穌被帶到大祭司的院內被審時,他仍憑肉體、血氣之勇走進敵人的領域,卻懵然不知自己對生命受威脅是全無準備的。
故此,他慘敗在一個小小的使女手上—不止一次、不止兩次、乃是三次的堅決,甚至發咒的否認主。主耶穌藉三次的儆醒禱告,沒有背乎父神和祂的使命。彼得因沒有儆醒禱告,就是雞已啼叫,卻仍未能醒過來。幸好,雞再次啼叫,使他從靈裡的昏睡醒過來。他終於哭了。(22:62)
不曉得你聽到雞啼沒有?不曉得雞已啼叫了多少次?現在從靈裡的昏睡醒過來吧!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