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使徒行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哥尼流一家的信主是初期教會極重要的轉捩點。這一點可從路加所給予的篇幅看出來。其重要性也可由彼得在第十五章耶路撒冷會議中引用作證看得到。該撒利亞是一個主要外邦城市,相信哥尼流是在當地的會堂中學道的。
(1) 哥尼流明顯是改信了猶太教,並像虔誠的猶太人一樣敬拜神。聖經在這裡特別稱許他生命的那幾方面?
(2) 為何神要用如此奇特的方法帶領他認識救恩呢?(參10:34)
(3) 你最欣賞他生命的那一方面?
(4) 如果你遇見一位像他一樣真正敬畏神,但卻未認識耶穌的人,你會怎樣著手幫助他?
(5) 神怎樣預備彼得去經歷異象?
(6) 請細讀這異象的內容:
a. 彼得拒絕吃那些食物是否對呢?(參結4:14)
b. 既然利未記(特別是第11章)清楚稱那些動物為不潔,為何天上的聲音卻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神如何潔淨了牠們?潔與不潔的原委是什麼?(參可7:14-19)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西方社會長大的基督徒習慣把照顧貧苦和解決貧窮的責任全推在政府身上,少有明白這並非聖經的教導和模式。聖經的一貫教導是吩咐百姓各人負起照顧鄰舍的責任,而少有把這責任放在「政府」的範疇。這不是說,作君王或領袖的就不用照顧貧苦,乃是說這個責任是普遍百姓應該同負的。
摩西的律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如「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種,使你民中的窮人有吃的……你的葡萄園和橄欖園也要照樣辦理。」(出23:11)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10) 。「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利25:35)。「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申15:11)
以上祇是聖經教訓我們要照顧貧窮的鄰舍的幾個例子而已。
神怎樣看重我們對貧苦的照顧可從天使對哥尼流的話中看出來:「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徒10:4)
天使向哥尼流說明那正是神差派彼得到他那裡,把救恩傳講給他的原因。不錯,人的行為永不能叫人得救,惟有藉著信耶穌基督。因藉著信而得救後,不是說我們就不用盡按神形像被造的人的本份,去照顧那些也是按神形像被造,在生活上比我們不幸的人。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聖靈要開聲吩呼彼得跟那三個人去?為何他有「疑惑」?
(2) 至此,這福音所達之處仍是猶太之地,主要是猶太人。換言之,仍是「猶太人」的信仰。既是如此,彼得從那三個人口中聽到關於哥尼流的希奇故事,心中會在盤算什麼?現在要動身向這100%的外邦人傳福音,他要克服什麼困難?
(3) 哥尼流怎樣好好的把握彼得來臨的機會?
(4) 到了哥尼流的家,彼得才領會到異象的真義。這真義是什麼?
(5) 舊約聖經並沒有律法禁止猶太人與外邦人交往。為何彼得說與外邦人交往是「不合例」的?(NIV: not lawful/不合法,是原文之意) 。
(6) 你能聯想到今日在基督徒中有什麼是被視為不可行,卻是缺乏聖經教訓的支持呢?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彼得是初期教會的領袖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就在使徒行傳第一章,他帶領在樓房禱告的信徒選出代替猶大作使徒的馬提亞;在五旬節他帶領門徒作第一次的公開佈道;他亦繼續以領袖的身份與當時的祭司和宗教領袖辯證。故此,他成為逼迫的對象。在眾使徒中,神特別揀選他去公開的帶領純粹是外邦人的哥尼流一家信主,相信也是這個原因。
故此,連這身為初期教會之首的也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真叫人感到驚訝。因為按原文,他是說這是「不合律法的」!
我們不禁要問彼得,律法那有這樣說呢?當然,這並非律法的話,乃是猶太人在律法以外加上的傳統。經過數百年(更可能是越千年) 的遺傳,連彼得也不能分辨傳統與律法了,因為他從小就聽到以及看到長者是如此的教導和生活的。與外邦人混在一起是不可思議的事!
故此,看見如此奇特的不潔之物的異象,也不能立刻叫彼得除盡對傳統的依附和對外邦人的歧視。直到親身看見聖靈降臨在外邦信主的人身上,他才口服心服的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10:47)
不少聖經學者稱彼得這經歷為「第二次的悔改/ second conversion」。恐怕我們在教會中盡心盡力的事奉時,也同樣需要「第二次的悔改」,除去我們對非聖經教訓的傳統或規條的執著和對種族的歧視。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如果你是彼得,要把耶穌所成就的救恩陳明,你會至少提出福音那5個要點?
(2) 彼得的講道內容應比路加在此的撮要長得多。請用點時間分析其要點:
a. 34-35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36-37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38-39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40-41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42-43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可以從彼得的講解知道福音的要道嗎?
(4) 為什麼聖靈在彼得還未講完就降在聽道者身上?
(5) 為何彼得與同來者(路加指明他們是「奉割禮」的)感到希奇?他們希奇什麼?
(6) 這些人是先受聖靈後受浸禮,這樣
a. 你對浸禮有何領會?
b. 你認為得救的原委是什麼?
(7) 這經歷對彼得和初期的教會有何重要性?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在基督教中,有些較看重禮儀的宗派非常著重洗禮,甚至認為洗禮為歸信耶穌不可缺的禮儀。新約聖經也是非常清楚的著重洗禮的:
施洗是主耶穌親自吩咐的大使命的一部份(太28:19) 。
使徒彼得在五旬節傳講第一次福音的信息中,也是這些囑咐願意悔改信主的人:「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
按使徒行傳的記載,凡信主的都立刻受洗;似乎沒有信而不受洗的基督徒。
不過,聖經同時也清楚的指出我們得救是出於信心,與行為無關(弗2:8)。不論是割禮、是洗禮,都是外表的行為。我們知道確有不是真心信主的人接受洗禮的。故此需要認定信心是惟一得救的途徑。
彼得目睹哥尼流一家怎樣得救,正正確定了因信稱義的道理。在彼得還未及作出悔改歸信主的呼召時,聖靈已降臨在這群外邦人身上,因為他們的內心已向所聽的福音真道作出了相信的回應。是他們內心的相信使他們得到在基督裡的新生命。但同樣像新約中每一位信主的人,他們立刻藉著洗禮作公開的見證,表明他們內心的相信。這也是極其重要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如果你是使徒或猶大地的信徒,聽到該撒利亞地有整個外邦家庭和親人歸信主耶穌,你立刻會有什麼反應?
(2) 但是當時他們實際的反應是什麼?何故?(要知道,他們質疑的不是腓利般的領袖,乃是使徒的領袖彼得!) 我們在那方面可能與他們相似呢?
(3) 路加在此段經文讓彼得自己重述整個事件。你看出彼得重述的重點何在?他對事件的領會是什麼?(你是否看得出彼得似乎在說,他也是像他們那樣,原先是又希奇又疑惑的?)
(4) 他們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你對這句話有什麼反應?這反映出,在此之前他們對耶穌基督的救恩的認識有何偏差?
(5) 這事件對歷代的教會和信徒有何教訓?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哥尼流與他的親友們信耶穌的喜訊很快就傳到猶太的眾弟兄的耳中,他們知道連「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徒11:1)
我們會以為他們聽到這突破性的喜訊一定是大大的歡喜讚美神,因為這不正是實現大使命傳到地極的的開始嗎?誰知,路加告訴們,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聽到的不是感恩歡喜的聲音,乃是批評指摘的話:「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11:3)
這些發出批評的猶太信徒,雖然不能否認「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的身上」(10:45),卻不滿彼得傳福音的途徑。他們其實是延續了法利賽人只顧外表條文而絕不真正關心別人的心態。現在,他們連別人得永生也不看重。這正是保羅所言的鳴鑼響鈸毫無愛心的表現!他們並不分享神為一個罪人悔改的歡樂,反因彼得違反了他們看為神聖的傳統而感到憤怒!
可惜這種法利賽人的心態持續到今天。我親耳聽到不止一次一些信徒對某些佈道會有大批人信主的批評。他們並沒有為神奇妙拯救的神蹟高興,反為佈道會的形式加以批評。有些人反對佈道會舉行的場所,有些人批評佈道會的音樂,也有些人不滿講者的風格。對,如果佈道會中沒有清楚的傳福音,避而不講及人的罪、沒有叫人悔改、沒有叫人知道耶穌基督是惟一得救之源,我會是第一個加以指責的。但若然福音的要道是清楚的傳講,以至有人信主,我們理當像主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的三個比喻中所說的,要與天上的使者一同歡喜快樂。不然,恐怕我們像當時的猶太信徒一樣,犯上了「浪子」的比喻中那大兒子的錯,叫父神的心難過了。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現在路加繼續記述他在第八章提及門徒遭逼害四散的後果,同時也把它與這章上文(1-18 節) 的事件串連起來。你看到這串連的重點嗎?
(2) 路加用這一段的報導,叫我們知道1:8的大使命已由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進展到第四個階段:「直到地極」的開始。為何耶路撒冷教會覺得需要差派巴拿巴到安提阿等地去?(23節NIV的意譯是:巴拿巴看見神賜恩的“evidence”/證據)。你以為他們是否充份了解大使命呢?
(3) 路加在此正式向我們介紹把福音傳予外邦的兩位主要人物。他們是誰?請用一點時間回想二人是什麼人。為何在眾多比他們在跟從主的年資和背景上更合適的人當中,被神揀選承擔此重任?
(4) 為何門徒被世人稱為基督徒是始於安提阿,而不是耶路撒冷?安提阿教會有何獨特之處?(從未信者的角度來看,耶路撒冷教會與安提阿教會有何不同?)
(5) 世人稱他們為基督徒是什麼意思?今日世人稱你為基督徒又是什麼意思?(基督徒這名稱,原文是基督人之意)
(6) 外邦的教會怎樣回應耶路撒冷的饑荒?誰負責運送這些捐款?(註:林後8:10-11是以這些捐項為背景的。)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信徒首先被稱為「基督徒」始於安提阿,而非耶路撒冷,確是令人感到意外的。耶路撒冷豈不是福音的發源地嗎?在當時豈不是擁有最多的信徒,也是眾多的使徒盤居的地方嗎?
雷蒙博士(Ray Bakke) 告訴我們,安提阿是當時著名(像昔日上海) 種族分隔的城市。這超過五十萬人口的大城內分成希臘區、猶太區、拉丁區、非洲區等等。但當福音傳到這城時,「不同種族的人就越過圍牆去聽福音和加入教會」。結果,安提阿的教會不但在成員方面,更在領袖方面,成為這多元文化和種族城市的寫照。
在同一個時間,耶路撒冷的教會成員仍是主要清一色的猶太人!
當福音被傳講時,眾人所聽到的是一個劃時代的福音:呼召人與神和好、一個超越種族、文化和社會地位的福音。耶路撒冷的教會是傳這福音,但安提阿的教會更是活出了這福音。
我甚喜歡雷蒙博士用“fleshed out”這字來說明安提阿教會「活出」福音的真義。是的,今日我們同樣要傳講,但更要 “flesh out”這福音的真義!(“flesh”是「肉」的意思)。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經過一段平安的日子後(9:31),耶路撒冷教會再一次遭受逼迫。不過這次不是被猶太人迫害,而是被政治掌權者逼迫。我們不曉得希律為何要捉拿使徒,但他持續的迫害行動是為要取悅猶太人。在此,為要尊重猶太人的節日,他把對彼得的審訊(其實是處決) 押後。
(1) 如果你是耶路撒冷的信徒,你會怎樣看這新一浪的逼迫(特別是雅各被殺和彼得被捉拿)?
(2) 教會如何回應彼得被捉拿的消息?你以為他們的禱告內容會包括什麼?
(3) 按照所知,彼得至終死在羅馬Nero王手上。在此神為何揀選用如此神蹟性的方法來拯救彼得?這拯救對以下的人有什麼作用?
a. 彼得、
b. 耶路撒冷的信徒和
c. 希律(其實他不是王,是巡撫而已)?
(4) 著名解經家William Barclay竟稱:“這事件未必是一個神蹟。”(見Barclay, Acts, p.95)你可以怎樣駁斥他的論調?
(5) 由這一段的記載,你對這位後來跟從保羅、巴拿巴作宣教,稱為馬可的約翰有什麼認識?(參12:25及13:13)
(6) 當彼得敲門時,信徒在裡面作什麼?為何他們不信使女的話?這叫我們看到自己的禱告有什麼不足之處?
(7) 為何路加要把希律的終局告訴我們?
(8) 今天的世人在那方面與希律相似?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活在使徒行傳第十一章的信徒早已明白作耶穌基督的門徒與受逼迫遭苦難是分不開的。在這一章他們更是遭受從官府方面而來的迫害。對他們而言,相信基督耶穌、接受洗禮、承擔大使命和遭受逼迫,都是作基督徒的一部份。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和逼迫的厲害,叫我想起馬丁路德和他所寫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用以下的詩詞來作我們的鼓勵和提醒:
1. 上主是我堅固堡壘,永不動搖之保障; 上主是我隨時幫助,使我脫危難恐慌; 歷代仇敵撒但,仍欲興波作浪,牠奸狡又勢強, 殘忍毒辣非常,無比兇惡真難防。
2. 我們若靠自己力量,雖然奮力必失敗; 有大能者在我一方,祂是上主所選派; 若你問祂是誰?基督耶穌元帥,又稱全能主宰, 世世代代不改,祂至終勝利奏凱。
3. 縱全世界充滿鬼魔,恐嚇要將我毀滅, 我們不怕,因有神旨,靠主真理必告捷; 幽暗之君雖猛,我們也不心驚,狂暴我們能忍, 因牠永刑已定,主言一出即倒傾。
4. 主言權能無邊無量,遠勝世上眾君王, 我們領受聖靈恩典,因主時常在我旁。 親戚貨財可捨,渺小浮生可喪,身體縱被殺害, 真理依然興旺,上主國度永久長。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路加在此繼續報導教會拓展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事工。
(1) 安提阿是以多元種族見稱,像以前的上海一樣,各種族各有聚居的界域。路加特別介紹我們認識安提阿教會領袖的名字,充份表明這教會,甚至在領導層,反映出社會的多元化種族結構。其中的尼結(Niger)即黑人之意。你如何由此看得出這教會是有力的活出福音的大能?
(2) 保羅不是直接從天上接受揀選和差派的嗎?何必在此接受人的差派和按手?他這樣作給我們留下一個宣教的什麼榜樣?
(3) 這教會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差派的事?
(4) 為何聖靈不是差派一人而是差派二人呢?
(5) 從以上的分析,今日教會當如何作差派的事奉?
(6) 用“重複” 的詞句是引出重點的文字技考。你有否留意到這段出現的重複詞句包括什麼?用意何在?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曾聽過一些牧者說:「我是單向神負責的」。我聽到牧者這樣說通常是在他們與平信徒領袖發生衝突時說的。信主這麼多的年間,我確是見過不少教會的衝突。總括來說,這些衝突甚少是與基本真道和嚴重的道德過錯有關的。有時,我看到的是平信徒領袖的狂傲,但有時我也會見到牧者們的固執自恃。
所以,當讀到保羅和巴拿巴在踏要上宣教的旅途時,先接受安提阿教會的按手差派,我覺得很感動。因為若有人真的有資格說:「我是單向神負責的」,應該是保羅吧。不是嗎?他的信主與別人無關,是主自己向他顯現的;他的蒙召也是直接從主領受的。他要做的就自己踏上宣教的路,這豈不是已足夠嗎?何需教會的按手差派,還要向教會匯報!但他卻不這樣做。
巴拿巴邀請他到安提阿事奉,他就安心的在那處事奉、學習,直到聖靈清楚的感動教會分派他們二人去宣教。於是教會為他們禁食禱告,然後才按手差派他們出去。(徒13:1-3)
當二人完成了該次宣教的旅程回到安提阿時,路加告訴我們:「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14:26-27)
那是何等謙卑的生命!
保羅確是可以獨自去履行被主所托的使命,但他卻選擇等候,直到他所屬的教會群體也同樣被聖靈感動,差派和支持他。到工作完成後,他更謙卑回到他們中間,有所交代和報告。為什麼保羅要這樣做?因為保羅明白宣教的使命是整個神的家一同承擔的。他是代表其他的弟兄姊妹出去的。他也知道自己一人是不能勝任的,他需要弟兄姊妹的支持和祝福。他明白這是神要他「承擔交代」的途徑,藉著向教會負責來向神負責。
對,這樣的行事往往會拖慢了事工。特別在意見分歧時,要容忍那些不明白主心意的人是不容易的。但這種順服和延遲是必須的,對教會和對我們都是必須的。惟有這樣教會才能在大使命的承擔和愛靈魂的心意上成長,也是神興起接棒人的途徑。我們也因著他們的代禱與支持,和向他們交代與匯報,才能完成神托付我們的使命。
如果連保羅也需要安提阿這地方教會才能完成使命,何況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