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0:14-33

本週我們繼續研讀新約哥林多前書。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不可妄用自由

似乎部份的哥林多信徒仍因事業或習俗之故,在廟宇中飲宴。保羅就此詳盡給他們作回答。

14-22 : 吃敬拜偶像的筵席

(1) 為何保羅吩咐他們「逃避」而非「不要吃」?

(2) 保羅在此把與偶像「相交」與吃聖餐和以色列人按舊約獻祭(見申14:22-27)所吃的筵席相比:

a. 按保羅所言,領受主的杯和餅的意義是什麼?

b. 按第16節所言,「同領」的意義又是什麼?

c. 以色列人吃獻祭的筵席的意義又是什麼?

d. 原來祭偶像就是祭鬼。那樣吃祭偶像的筵席與吃聖餐和以色列人獻祭的筵席有何相似之處?

e. 故此,又吃祭偶像之筵席,又吃聖餐有何不對?

23-33 : (市上購的)拜過偶像之肉(不是吃祭偶像之筵席)

(3) 保羅在第23-24節及第33節道出處理這問題之主要原則。這原則是什麼?

(4) 為何不可吃祭偶像之筵席,卻可吃祭過偶像的肉?

(5) 在第28節那人說的話用意何在?

(6) 保羅在第29-30節發出了合理的問題:

a. 但他立刻(在第31 節)給自己作回答。他的答案是什麼?

b. 不吃這些食物是否自由就被論斷?或是這才是真自由?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同擘一餅

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麼?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麼? (林前10:16)

讀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對哥林多信徒仍到廟宇中吃喝時,實在叫人震驚。但是想到他們身處的哥林多城市,就明白到他們會以為不與世俗人在廟宇中交際,就做不成生意。其實他們這樣作,一方面把自己置身於廟宇娼妓的試探中(這是保羅早在第六章警告他們的) ;另一方面,更是犯了拜偶像的罪(10:14)

保羅在此指出,他們吃喝祭偶像的筵席,其意義與在聖餐中吃餅、飲杯的意義相同。這就叫我們明白,按保羅所言,在主餐中吃餅、飲杯的意義是什麼,「同領」或「有分」的意思又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曉得,在原文「同領」和「有分」都是同一個字kononia的,是「團契」,「生命的分享」之意。保羅在此沒有說我們吃主的筵席是吃主的身、喝主的血,如果是這意思,他會直接用吃、喝兩字,而不用「同領」這字了。

既是這樣,「同領」或「有分」是什麼意思呢?保羅在第18節解釋說:「你們看屬肉體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豈不是在祭壇上有分麼?」保羅在此是指申命記14:23所提到的筵席:

又要把你的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並牛群羊群中頭生的,吃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他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這樣,你可以學習時常敬畏耶和華你的神。

我們知道這些祭物是先獻在壇上,然後才一同坐下吃用的。在獻祭牲在壇上時,祭牲必先流血,及按定例身體部份被焚燒。故此,他們的吃用是表明他們是「同領」這祭牲贖罪的果效。在舊約的教導中,絕對沒有以他們的吃用,作為這獻祭的重演,乃是單單藉這筵席來表明他們在這獻祭的過程和果效上「有分」。

這是保羅應用在我們吃主餐中「有分」的意思。我們飲杯時,是表明我們已在主所流的寶血上「有分」,記念我們的罪已得赦免;我們吃餅時,是表明我們已在主釘身,為我們的罪死在十架上「有分」,記念我們已領受了祂代死的功勞。雖然,這並非主釘十架的重演,也非主血、主身的「變形」,卻是我們記念主極大的犧牲和完成了救恩的時候。故此我們需要好好預備自己,先作省察,才吃主的餅、飲主的杯的。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1:1-16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傳統有益

保羅在此開始針對引起聚會紛亂的幾個現象,包括婦女如何在會中禱告、講道,守聖餐的態度和隨意說方言:

1-2:傳統

(1) 保羅在第1節稱讚他們堅守的,是他所傳的教會傳統(按原文)。在什麼情況下,傳統是有其價值的?在什麼情況下不是如此?

3-6:崇拜中禱告和講道

哥林多教會當時的情況是我們要注意的:在第七章,保羅提到他們有人(似多是姊妹)不願與配偶同房,甚至想離婚。按保羅一貫男女平等的教導,似乎有婦女甚至在爭取平等之餘,廢掉男人和女人外表的分別,這是當時世俗文化也不能接納的。

(2) 在崇拜中禱告或講道是聖靈感動所致,故此是帶著從神而來的權柄:

a. 當時,若有男人蒙頭、其實出於感到羞恥或不想被人認出才蒙頭(參Gordon Fee 哥林多前書釋經 507頁),這樣弟兄若蒙著頭講道意味著什麼?未信的人會怎樣看教會?

b. 保羅在第3節論到三層的關係:男人/基督,女人/男人,和基督/神。「頭」可指(i) 權柄或(ii) 生命之源。「頭」那一個的意思是可以應用在這三層關係之中?

7-12:按創造作為理由

(3) 男人是神的榮耀。何解?女人是男人的榮耀,又何解?這與蒙頭與否有何關係?(請留意,神是可以直接造女人的,但祂卻藉男人去造女人。)

(4) 雖然如此,在第11-12節,保羅卻用「然而」來補充他的論點。這「然而」是什麼意思?

13-16:按自然(本性)作為理由

(5) 按自然本性作論據與按聖經原則作論據有何分別?

(6) 明顯地這些婦女的所為引起了教會的紛爭:我們應用什麼原則去處理類似能影響教會形像的傳統爭議?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在基督裡再沒有分別

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因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萬有都是出乎神。 林前11:11-12

我發覺保羅在吩咐婦女在公開的禱告或講道時要蒙頭的講論甚為有趣。

他是先用聖經一般的真理來作這吩咐的基礎:「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各人(直譯是各男人) 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神是基督的頭。」(11:3)

這樣說應是駁不倒的真理。保羅似乎明白到,說「基督是男人 的頭、神是基督的頭」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說男人是女人的頭,就是在當時的社會,也不一定人人會接受的。故此,他就補充以創造的次序來支持他的論點:「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並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11:8-9)

按創世記第二章的記載,這是真確的:女人確是從男人的肋骨而造、也是要成為他的「幫助的配偶」(2:18) 。因此,保羅就此作出了結論:「因此……(女人) 應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11:10) 。意思是說,婦女在公開禱告和講道時當以蒙頭,作服權柄的記號。問題是,向誰作服權柄的記號呢?答案似乎明顯是指她們的頭,即男人。

但是,保羅立刻的加上「然而」這話:「照主的安排(直譯是在主裡) ,女也不是無男的,男也不是無女。因為女人原是由男出,男人也是由女出,但萬有都是出乎神」(11:11-12) 換句話說,保羅先前的男女有別的論據不是不正確,但都「在主裡」成為平等的。

但這並不是說,婦女在公開禱告或講道時不用蒙頭了,因為保羅說按「本性」(NIV譯作nature of things--即自然的本性),該是如此的。按我們的領會,保羅昔日所了解的「本性」似乎與我們中國人古時所領會的本性有別,因為就是在清朝的時代,中國男士也以長髮為主的。

我相信,至終保羅認為「規矩」是重要的(11:16) 。如果世俗人都以婦女蒙頭為端莊的儀表,以她們不蒙頭為羞恥的事;那樣,基督徒婦女在公開禱告或講道不蒙頭,豈不引起教外人的非議?豈不成為他們信主的絆腳石?

其實,這正與保羅一般的教導是吻合的;就如在前一章所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是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10:23)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1:17-34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教會的禮儀:聖餐

聖餐無疑是初期教會一起生活的重要一部份,而且是他們「愛筵」的一部份:

(1) 保羅正在責備哥林多信徒的結黨分爭。這現像在守聖餐上怎樣顯露出來?

(2) 為何保羅特別指出,聖餐是在主「被賣的那一夜」所設立的?

(3) 為何主耶穌竟為祂將要捨的身體和流的血「祝謝」呢?

(4) 餅和杯都是用以作「記念」的:

a. 我們吃餅所記念的是什麼?

b. 我們飲杯所記念的又是什麼?

c. 我們是記念主所作的和完成的,還是記念祂呢?分別何在?

d. 主明顯的是在與門徒一起用飯時設立聖餐的。既是這樣,一個人獨自吃聖餐與主的原意有何差距?

e. 為何聖餐亦是一個「表明」(原文是「宣告」,是使徒行傳常用作宣講福音之詞句)

(5) 我們當在守聖餐前「省察」什麼?怎樣「省察」?

(6) 下一次,你會怎樣預備自己去守聖餐?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我們是一個身體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11:29)

讀到哥林多前書11:27-33這一段時,我都因「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這句話而感到有點驚懼;保羅更說因這罪,哥林多教會中人身體輭弱、患病、死的也不少(11:29, 30) 。我一直在思想「分辨是主的身體」是什麼意思。

當我有機會按上文下理來思想的時候,就發覺自己一直忽略了保羅寫這一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的教訓是什麼。

特別是11:17-34這一段,保羅是針對他們的「分門別類」,不合一的現像而寫的;更是以他們在吃主餐的愛筵上所顯出的這罪為可惡。故此保羅首先提醒他們吃主餐的意義:就是記念主在十字架上,藉捨身流血所完成的救恩,也是記念主自己的時刻;同時是傳主犧牲的福音之時刻(『表明』這字是使徒行傳常用作傳福音的用詞)

保羅主要指出他們的罪仍是他們的「分門別類」,他們這分裂、不合一的罪:

1. 「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11:27) ,和

2. 「不分辨是主的身體」 (11:29)

在和合本這「是主的」三個字是用虛線註明,表示原文是沒有的。Gordon Fee亦同意,按可靠的抄本是「不分辨是身體」,不是指主的身體,乃是指教會而說的。

故此,吃主餐固然是莊嚴、神聖的時刻,但保羅主要的重點是,我們要分辨我們是作為基督的身體,一起去吃主的餅,喝主的杯,這才是按理、合理的。若然我們是以個人的心態去領主餐,就不明白主藉十字架的犧牲所完成的救恩的真諦,就是叫凡信祂、得永生的,都成了一個身體。

這正是保羅在第2931節要我們分辨的。故此,在結束這段吩咐時,他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這個「彼此」,就是下兩章有關基督的身體和愛之篇的重點。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2:1-11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基督的身體

這幾天的靈修將會環繞著保羅所教導的教會為基督身體的要義:

(1) 保羅在第1-3節道出什麼重要的屬靈真理?

(2) 在開始教導我們同屬基督的身體時,保羅首先指出這身體之能發揮其效用,是與我們各人的三樣東西有關的,就是:恩賜、職事(崗位) 、和功用(供獻)

a. 神既給我們恩賜,是否也立刻給予我們使用恩賜的職事(事奉的機會) 呢?為什麼?

b. 如果我們有事奉的機會,是否就一定發出功用呢?為什麼?

(3) 是誰給予我們恩賜、職事和叫我們發揮功用呢?這三樣東西的給予,最終目的是什麼?

(4) 既是這樣,我們對恩賜應有什麼的態度?

a. 我們是否都一定有恩賜?

b. 我們怎樣知道自己的恩賜?

c. 我們在使用恩賜時應持什麼態度?

(5) 我們又應對「職事」(即有事奉崗位的機會) 有什麼態度?

a. 如果教會尚未給予我們事奉的機會又如何?

b. 當事奉的機會來到又如何?

c. 如果事奉的機會或崗位似乎與自己的恩賜有出入又如何是好?

d. 在這些決定上,第7節指出什麼是最重要的問題?

(6) 細讀第8-10節的恩賜。請誠實自問那恩賜是你希望有的?為什麼?

(7) 按第11節所言,恩賜是否可以「求」的?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不可揀擇

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 (林前12:11)

在教會常見有所謂的「主日教友」,就是在主日崇拜以外,不參與其他肢體生活和事奉的人。

我知道有些不是不願意有所參與,而是曾經在(其他) 教會,因事奉之故受到傷害的,故此他們立志不再參與教會中任何的事奉,甚至不願近距離的與弟兄姊妹相交。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是有恩賜的,也知道這些恩賜是聖靈所給予的,但是他們仍刻意的把這些恩賜埋在地下。當然,他們受的創傷是厲害的,但這樣把聖靈所賜的恩賜埋在土裡,恐怕至終換來的是主耶穌在路加福音19:22的責備!

我又知道有些總是在等待他們認為合適的崗位才參與事奉:

- 就像我認識的一位神學畢業的弟兄,他認為自己只適合作開荒的工作,多年不願意考慮牧養的崗位;結果是等了很多年,到今日仍在等。

- 我又遇見不少以為自己在教導和領查經有恩賜,但教會卻從來沒有給他們機會。結果,他們感到氣餒,心生埋怨,而不願考慮其他事奉的崗位。

- 又有些認定自己對某地社群有負擔,雖然有言語的隔膜,卻定意堅持參與。經過一段不短的時間,明顯是沒有語言的恩賜,換來的是灰心、失意和創傷。

其實這些弟兄姊妹不明白,或是不願意聽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2章這段的教導,特別是12:4-6指出在神的家事奉時,有恩賜、職事(即事奉崗位) 和功用(即事奉果效) 之別。

對,神給予我們各人不同的恩賜,但是有了恩賜,並不是說神立時就要給我們事奉的崗位。就是神給我們預備了事奉的崗位,也不是說神就會叫你的事奉產生理想(你想?)的果效。因為不論恩賜、職事和功用,全是聖靈「隨己意」所給予的!

其實,不少信徒對自己的恩賜有所誤解(雖然有恩賜測驗為證) 。其實可能是自己熱衷於某些叫自己能感自豪的恩賜。就是我們對所得的恩賜有正確的分辨,但神更看重的是我們的生命。遲遲沒有事奉的機會,甚可能是神在操練我們的謙卑和順服。

往往,作工、合用的人少,因而神放我們在一些我們看來不合適的崗位。如果是這樣,神定會給予我們所需要的恩賜,只要我們有順服的心。這是我常常在別人和我自己生命中所看見的。

所以,藉著保羅在這段的教導,我們曉得:

- 我們各人總有恩賜,而所有的恩賜是聖靈隨祂自己的意思給予各人的;

- 我們需要忍耐的等候聖靈為我們打開事奉的門;

- 當聖靈為我們開的門,即使是與我們最適合的恩賜有別,我們仍須踏出順服的腳步;

- 在事奉的時候,仍要單靠聖靈,非恩賜,好叫「人得益處」(for the common good) (11:7)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2:12-27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我們可以獨自成長嗎?

(1) 聖經的作者常用一個稱為「inclusio」的文章結構,即是把主要表達的中心信息,在開始和結束時,用同一或類似的字句的重複,刻畫出來。請試細察第12, 1427,看看找到這重複的字句沒有?這重複的字句是要刻畫出什麼真理?

(2) 第一小段: 12-14

a. 我們是怎樣重生和成長的?

b. 這新生命是要怎樣才能發揮功用?

c. 你會給這小段一個什麼標題?

(3) 第二小段: 14-18節:保羅在此強調身體是不能分割的:

a. 為何我們在教會中會如保羅所喻,在看到別的肢體時,生發不屬乎(或不想屬乎) 身體的意念呢?

b. 這樣的想法錯在什麼地方?

c. 你會給這小段一個什麼標題?

d. 18節「神隨自己的意思/just as God wanted」包含什麼意思?

(4) 第三小段: 19-27

a. 為何我們在教會中會如保羅所喻,在看到別的肢體時,會覺得或認為他們不屬乎身體(或身體根本不需要他們)的意念?

b. 這樣的想法錯在什麼地方?

c. 保羅似乎也同意有些肢體是「輭弱的」或「不體面的」。這樣,為何我們要費時失事去叫他們「俊美」?保羅在第25節怎樣回答這問題?我們可以怎樣實行出來?

(5)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分擔苦與樂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林前12:26)

我相信大部份的信徒都明白我們同屬一個身體的真理: 作為被同一位聖靈所生,被同一位救主的寶血所買贖的,我們在基督裡是有「血緣」的。這「血緣」往往使我們比地上肉身的家人更親這是世人難以明白的。對,肉身的家人關係固然甚為親密,但基督裡互為肢體的關係卻是永遠的。

所以,一個極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活出這永為肢體的真理呢?

感謝神,在不同的教會中,我察覺到普遍對受苦的教會關注的復甦。一方面,世界的媒體也不時報導受迫害教會的消息;基督徒對創啟地方的宣教也逐漸的留意、支持、甚至參與;也有不少教會和信徒經常為受苦的教會代禱。這是教會活出「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的真理。

但這個肢體的真理,往往在地方教會、堂會中看不出來。我們似乎對遠處的肢體甚為關注,對身旁的肢體卻視若無睹。我們好像「箭豬」一樣,有較近距離的相交,就感到不舒服,好像被箭所傷一樣。我看見一些初信的是如何興奮的參與事奉,又愛慕與其他信徒相交。但當踫到誤會、閒言或其他的「刺」時,就立刻退縮,甚至決定「離群」為妙!但肢體的真理必須是在近距離、親密的相交中才能活得出來。原因是,我們是基督的身體,我們要活出像基督的模樣:這模樣是包括受苦、受誤會、受創傷中活出包容、相信、忍耐和盼望的愛(13:7)

教會肢體中產生分爭與磨擦是必然的,因為我們只還是蒙恩的罪人。但能活出「和解」,我們才配在遠處、近處宣傳這「和好」的福音。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2:28–13:7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不要走捷徑

(1) 請把第28節的恩賜與上文第8-10節的恩賜相比,看看加了那些恩賜在內?

(2) 一般稱這些為「屬靈」的恩賜。那麼「幫助人」和「治理事」的恩賜是否「屬靈」的恩賜?為什麼?

(3) 上列有否包括你的恩賜?若然沒有,你的恩賜又是什麼?你滿意你的恩賜嗎?

(4) 不論你的恩賜是什麼,保羅卻勸籲我們去切求「更大的恩賜/greater gifts」。更大的恩賜是什麼?其中最大的是什麼?(13:13)

(5)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著名的愛之篇:讓我們按今日的主題來思想:

a. 1-3節:保羅把能被人看見和受人看重的恩賜與愛相比,為要顯出有恩賜而沒有愛的可怕。你以為所舉之例,那一個最能提醒你?

b. 4-8節列出這真愛的特性,與世人今天所談的愛,主要分別包括什麼?

c. 這裡詳列基督所活出的愛。試按基督的榜樣,把它們分類。

(6) 按這幾天的思想和經文,你認為一個教會最重要的標誌應是什麼?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仿效主的愛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常被稱為「愛之篇」,這是對的。曾有一位基督徒女歌星到一個不能公開傳福音的國家中開演唱會。她雖然沒有機會在台上作見證,卻刻意的唱出「愛之篇」。這首歌的歌詞沒有耶穌基督的名字,也沒有提及神,但當場終的時候,有一位聽眾到前來對她說:他受歌詞感動,知道這愛不是人間的愛。對的,保羅所描述agape的愛,是耶穌基督所彰顯的愛。

這位「道成肉身」的神的愛是無私的愛:因此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也不求自己的益處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2:6-8)

祂的愛更是饒恕的愛:不輕容動怒、不計算人的惡祂就是身懸十架,在極大的痛苦中,仍向父神求:「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23:34)

但是祂的愛不是放縱、沒有原則的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的。正因這原故,祂力斥文士、祭司和法利賽人的錯,引至被釘在十字架上。

祂的愛確是永不止息的:正如約翰福音所記:「祂既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13:1) 。「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13:5) 。無怪耶利米書說,神是以永遠的愛去愛我們的(31:3)

在詳盡的描寫這美麗的愛後,保羅以這四句話總括這愛 (容許我用自己的感受去意譯)

- 凡事包容:愛總是遮蓋別人的短處,而不四處張揚;

- 凡事相信:愛總不猜度別人的用心;

- 凡事盼望:愛總是看別人的長處,而不化大他的錯失;

- 凡事忍耐:愛在受創傷時總說:「這離我忍無可忍之處還遠呢!」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3:8-13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最大的恩賜

(1) 什麼的愛是會止息的?

(2) 什麼的愛才不會止息的?

(3) 保羅為何在眾多的恩賜中,特別提到講道、方言和知識的短暫與愛作比較?

(4) 為何講道(原文是說預言) 會歸於無有?是會止息的?

(5) 為何說方言會停止?是會止息的?

(6) 我們在那時就會「全知」?為什麼?

(7) 請翻到約伯記19:25-27和約翰壹書3:2,看看那日對約伯和約翰的意義?對你又如何?

(8) 既是這樣,你會怎樣把講道、方言和知識的恩賜,與信、望、愛相比?

(9) 保羅在12:31要我們切求這些「更大的恩賜」(眾數) ;你可以怎樣切切的()求呢?

(10) 為何愛是其中最大的?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其中最大的是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

在結束論愛的這一章時,保羅就用他常用的inclusio文法,回應12:31那引言的話:「你們要切切求那() 更大的恩賜」。他早己澄清這些更大的恩賜,不是方言、不是講道、不是沒有愛的信心和犧牲(13:1-3) 。他列出這些更大、當求的恩賜,就是常存的信、望、愛;而其中最大的是愛。我相信,我們都曉得為什麼「愛」是最大的,因為信和望,在見主的時候,都得到了實現,但愛仍永遠長存;因為神就是愛。

可惜的是,我常察覺自己仍傾向愛慕其他的恩賜,特別是知識這恩賜。我真需要緊記保羅的提醒:「我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13:12)

容許我與你分享第四世紀的先賢Gregory Nazianzen對保羅這句話的解釋:

「至今沒有人發現,也永不能發現神是誰,祂的本性和本質是什麼。究竟我們終能發現嗎?我留待那些有心人去鑽研和推測。據我愚見,能發現的一天,就是當我們裡面這像神、屬天的理智和推理,能與它所屬的相遇就是當這翻版回到它現在所渴求的藍圖時。對我來說,這正是(保羅) 所言: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我被全知一樣。但在這今生,我們所得的只像片開的花朵,又如大光的暗現。如果有人以為自己認識神,或已明白聖經,我們知道這人只擁有有限的知識,是他在與別的程度上比不上他的人相比下,自以為所知更多。他雖以絕對知識來談論所知,其實還是相對的,不是真的如此的。」(譯自Gregory Nazianzen, The Second theological Oration 28, X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