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會完成研讀新約哥林多前書。請細細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我們剛讀完第12和13章,相信會領會到,這兩章是第14章的勸勉之基礎:
(1) 為何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如此切慕屬靈的恩賜?原因何在?
(2) 為何似乎他們特別看重說方言的恩賜?
(3) 按這段聖經,你對說方言有何認識:
a. 誰叫人能說方言?
b. 方言是向誰說的?
c. 對誰有益處?
d. 為何保羅似乎不看重說方言?
(4) 照樣,你對作先知講道的恩賜有何認識?
a. 是誰叫人能作先知講道?
b. 聽眾是誰?
c. 誰得益處?
d. 先知講道如何勝過說方言?
(5) 保羅用簫,用琴和用外國言語為比喻的用意是什麼?
(6) 保羅強調能造就人的恩賜。按他在12:28-31所列之各種恩賜,那一樣是不乎合這原則的?
(7) 在切慕恩賜之餘,我們要知道恩賜是怎樣得到的。按12:11所言,答案是什麼?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甚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 (林前14:9)
在我蒙召作全時間傳道之前,有機會趁暑假時期,參加中信到卑斯內陸和鄰省的小鎮作短宣。這些短宣的經驗叫我認識到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1:16) 。不知多少次,當我們鼓起勇氣在街上、在商場或登門探訪時,與人分享福音,往往見到聽者受感動,認罪、悔改、相信耶穌的。這些全是聖靈的工作,祂早已預備人的心,又使用我們隊員所作,有層次和清楚的福音講解。
在其中一次的家訪中,我們刻意的讓隊中較年輕的隊友嘗試作開始的分享。這位大學生,勇氣十足的,向開門給我們的人,把一連串有關救恩的金句,像開機關槍式的念出來。我們立時阻止她,把餘下的時間接過來,與那有點錯愕的被訪者交談。回到我們住宿的地方作檢討時,這女孩子好不高興的質問我們:「聖經豈不是說,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嗎?神的話不是比兩刃的利劍更快嗎!」
她說得對,神的話確是大有能力的;不過:
1. 我們必需要把神的話說得明明白白,否則就如保羅在14:9所言,聽者若不明白,我們便如「向空說話了」(14:11) 。
2. 神的話,聖經說,是聖靈的寶劍(弗6:17) 。意思是說:當我們向未信者講述福音時,我們是向仍「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講福音(弗2:1) ;惟有在聖靈選擇去開他們的心靈時,他們才會明白、悔改和接受的。
因這些原故,我覺得像「三福」之類的傳福音訓練有效用,因為藉著這些訓練,學員能有次序、清晰和有責任感的分享福音,又明白招募禱告伴侶來代禱的重要,以致不是依靠自己,乃是倚賴聖靈來作傳福音的工作。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在聚會中,為何「用靈」去說方言、禱告或唱詩是不足夠的?
(2) 難道「靈」不比「悟性」更重要嗎?
(3) 保羅引用以賽亞書28:11-12來指出說方言的用處是什麼?
(4) 使徒行傳2:1-12怎樣應驗這預言?
(5) 保羅在第23節所指出的與使徒行傳的事例的分別何在?
(6) 保羅指出先知講道對未信者也有功用。是什麼原因會叫他們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
(7) 保羅說,連先知講道在內,一切必須有秩有序。在第26-33節,保羅列出什麼重要原則?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林前14: 33)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嚴厲的提醒我們不要在聚會中沒有人繙譯時說方言,免得聚會產生混亂。但在結束這一章時,他說:「也不要禁止說方言」(14:39) 。我得坦認,我不大讚同靈恩派的;但若說說方言這恩賜已隨使徒時代成為過去,卻也實在缺乏聖經的根據。明顯的在哥林多教會中,這恩賜實在引起了極大的困難,以至保羅要用第12和13章來建立他對這恩賜在第14章的勸勉,叫他們不要這樣追求說方言。
哥林多信徒把說方言的恩賜高舉過於其他的恩賜,其原因是不難明白的。說方言全是靈的運動,與理性無關;能說方言豈不是「屬靈」最佳的證據嗎?誰知保羅竟說:「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這卻怎樣(辦) 呢?(14:14-15a) 如果要我回答,我自然會說:這豈不是好得無比—靈豈不是比悟性更重要呢!誰知,保羅又說:「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你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14:15-17)
「造就」這詞在這一章不斷的出現,是保羅在論到教會的肢體生活時,與次序、規矩和安靜一同看重的。可惜的是,我們在教會中常以「靈」作藉口,不但放棄了悟性,更破壞了教會的次序、規矩和安靜。
論到這「靈」,保羅就更指出:「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14:32) 。保羅在此不是否認作先知講道的人所得的「啟示」不是出於神(14:30) ;乃是說,縱然是有啟示,也必須守規矩、按次序的講說,不要產生混亂;帶來的是安靜(或作平安) ,這樣的啟示才能造就人。
我覺得保羅有此勸導,對我們處理教會的分爭,尤為重要。就是我們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出於神的,也要守次序的表達,更要平靜的表達。任何時候,我們帶著苦毒、怒氣和紛亂中發言,恐怕是自己的靈,而非神的靈所推動的;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20) 。第四世紀的先賢Serverian of Gabala就更這樣說:「但那些被不潔的靈所附的,就是自己不想出聲也不能!」(Pauline Commentary from the Greek Church)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段經文,似乎與保羅在11:5的教導相違,但明顯保羅絕不會自相矛盾的。兩段經文的對象其實不同,但都是針對引起聚會的混亂的行為。前者是禱告、講道的婦女;後者似乎是沒有這些恩賜,只聽道的婦女。
第33 -35節: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安靜)
(1) 為何保羅要說:「聖徒的……教會」?對重整教會秩序有何重要性?
(2) 從保羅所針對的,你以為這些婦女發言的原因是什麼?
(3) 保羅提出兩個要她們安靜的理由:
a. 正如律法(似是指創造的次序)所說和
b. 因發言的出發點是在乎不順服,故此是可恥的:
i. 你接受他的教導嗎?為什麼?
ii. 你以為保羅在此的教導與文化有關係嗎?
iii. 你自己的看法又與文化有關嗎?
(4) 解經家Lenski 說:「如果今日婦女有不同的地位,這是人,不是神所造成的……」。Gordon Fee 教授又指出這複雜的問題「因60年代的女權運動而更為複雜。不少近來的著作與這運動有關。」你讚同這兩位學者的意見嗎?
第36-39節:凡事都要規規矩矩,有次有序
(5) 保羅以什麼強硬的提醒作這段的結束?
(6) 在今日的教會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應用第40節的原則?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 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 (林前14:37)
在這三章有關恩賜運用將要結束時,保羅說:「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14:34) 。按上文所要處理的是聚會的秩序,一般的解經家認為這裡是處理一些在聚會中隨便發言或發問的婦女所產生的混亂。這裡的發言應與婦女的講道和禱告無關,因為保羅在第十一章已明顯沒有禁止她們講道和禱告,只是要她們蒙頭罷了 (11:5) 。
如果,保羅是吩咐婦女不要在聚會時發言或發問,我心中不禁想,一些弟兄也應這樣的閉口!我有機會讀到第四世紀的先賢Cyril of Jerusalem(主後313-386) 以下的這番話,是他寫要理教訓的前言中:
「我但願每個男人能認真,每個女子能敬虔。讓每人的悟性如被火煉淨至敬虔;讓你們的靈魂如金屬被鍛煉;讓不信的頑固被錘擊碎;讓如鐵的鱗片脫落;全無雜質。讓鐵銹被除掉,只餘真鐵……好讓天堂的門為你們中間每一個男的、女的敞開。」
其實,聖經中有男的,也有女的被神在公開的場合所重用。新約聖經提到腓利的四個女兒是女先知(徒21:8) ,百基拉更是保羅得力的同工(徒18:2) ;舊約更有底波拉作士師(士4-5) ,和戶勒大作女先知(王下22:14) 。我找不到她們不能公開服侍神的原因,除了像先賢Origen所言:「Show us the signs」,意思是:你要顯出神用祢的果效。這是每一個「像以賽亞或耶利米公開教訓百姓」的人所要拿出來的證據(參Origen, Commentary on 1 Corinthians) 。
保羅如此吩咐,明顯是帶著使徒的權柄。故此,我勸導姊妹們在公開事奉時,頭上要蒙上看不見的巾。意思是要帶著謙卑,承認這樣公開的講道或禱告,雖然不是按保羅所說的「創造的次序」(林前11:8) ,但卻是神的恩典:「照著主的安排(in the Lord)」的(林前11:8) 。其實,弟兄豈不也是要如此?因為「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
總而言之,男的、女的,都是要帶著謙卑來事奉主,因為我們是絕然不配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保羅在第3、4節,清楚說明福音的要理:
a. 福音的要理包括什麼?
b. 留意這裡重複的語句:這重複的語句是什麼?為何保羅要這樣重複?
(2) 保羅提供連串的證據,證明主已復活。是什麼證據?有力嗎?
(3) 按保羅在第12節所言,基督的復活有何重要?還有其他的重要性嗎?
(4) 為何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他所傳、我們所信的都是枉然?
(5) 按經文顯示,「復活」的真理,不是被教外人挑戰,而是被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所挑戰:
a. 為何「信徒」會不信復活?
b. 既然不信復活,為什麼要信耶穌?
(6) 第13節似乎指出,他們或許是信基督有復活,但不信「信徒」會復活;對他們而言,基督復活的意義何在?祂成就的是什麼樣的「救恩」?
(7) 為何保羅在第17節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怎樣徒然?
(8) 基督的復活和將來你的復活,對你的信仰生活有多重要?
(9) 有些基督徒說,有沒有來生是不重要的。第18-19節怎樣給他們回答?為什麼因此我們「算比眾人更可憐」?你信耶穌的指望是今生還是永恆居多?
(10)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林前15:19)
有些弟兄姊妹愛這樣說:「有沒有永生,對我是不重要的。」一聽之下,似乎甚灑脫,叫人幾乎立刻認同。但再想深一層,就覺得不對,因為這是與福音真理相違的,也是叫主的死亡落空了。這正是哥林多教會部份信徒的錯誤,故此保羅在這第一封書信的第15章指出這想法錯誤的嚴重處,包括:
(1) 基督豈沒有復活嗎?(15:13): 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永生。永生並非虛無漂渺的意念或感覺,乃是基督復活的生命,內住在我們的生命中。祂就是那住在我們裡面的永生。故此,使徒約翰說:「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 。如果我們看永生為不重要,我們就是看基督是否住在我們生命中為不重要!如果我們說是信基督,卻沒有祂住在我們裡面,我們豈不是說祂沒有復活,仍死在墳墓中嗎!
(2) 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15:14) :保羅在15:3-4清楚的提醒我們,所傳的福音「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故此,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就像原文所說,是empty (是空) 的!當然,也是沒有能力的,因為基督沒有死而復活的能力。不論我們怎樣大力的傳講,這福音是空洞無效的。
(3) 我們所信的也是枉然(15:14): 這是自然的。基督若沒有復活,祂就沒有為我們解決死的根源,就是我們的罪。這正如保羅所說的:我們仍在罪中(15:17) 。這樣,基督教只不過像世上其他的宗教一樣,給人自欺欺人的希望,以為可藉苦修或善行,便能上天堂。
(4) 我們是為神妄作見證(15:15) :在提醒我們福音是什麼時,保羅繼續的說:「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末了也顯給我看」(15:5-8) 。其實主所給予我們的「大使命」,就是要為祂的復活作見證(徒1:8) 。如果祂沒有復活了,不但保羅和初期的使徒說謊話,我們也是妄作見證了。是的,整個基督教信仰的存亡,全在乎究竟耶穌基督是否復活了。祂的復活,不但證明了祂確是神的兒子,更證明凡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
(5) 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15:18):保羅愛用睡眠來形容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因為他們必要像基督一樣復活過來。對信基督耶穌的人而言,死並非他們的終局,乃是生命的延續,帶到永恆中。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死就帶來人永恆的死了。
(6) 我們比眾人更可憐(15:19) :我覺得保羅這句話甚為震撼!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何止是撒謊,更是自欺欺人!基督教的信仰是基於相信「永恆」,承認人生如聖經所說,甚為短促,而神卻是為永恆而創造我們的。沒有永恆,我們也不用向永恆的神交賬。沒有永生,保羅說:「我們就吃吃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15:32) 。
近年來,不少福音派的信徒重投社會關懷與正義的事工,這是好的。不過這是做人基本的責任,絕不是基督徒專有的特質。敬虔的佛教徒、回教徒,甚至無神論者都會這樣做。但我們的使命—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後所吩咐我們的大使命—是要為祂的復活作見證,使凡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我們這些屬基督的人,如何能確信我們也會復活?我們會於何時復活?
(2) 基督再來時會毀滅什麼仇敵?
(3) 對我們而言,神的三位一體在各方面都是一個奧秘。然而你從第24-28節對父與子互相授權的描述有何領會?
(4) 第29-34節:保羅提及兩個例子來說明基督徒的生活與復活的重要關係:
a. 為死人受洗
無論我們怎樣講解這經文,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與聖經整體的教導一致,因為神的話語是不能自相抵觸的。故此,不管這節經文的意思是什麼,總不能解說是為那些已死的人施行洗禮。較可接受的解釋是:有人信主,是因希望與信主但已死的人再相聚。
- 你有在主裡所愛的人離世的嗎?
- 你渴望得見他們嗎?
- 主再來時,所有屬基督的人都會復活。這信息對你有多重要?
b. 保羅「時刻」冒著生命危險:
- 為何保羅甘願冒死而不願像「尋常人」地(NIV “for merely human reasons”)活著?
- 今天你有「像尋常人」地活著嗎?
- 哥林多信徒如何活著一個沒有盼望的生命?
- 今天有確實的復活盼望該會怎樣影響你的日常生活?
(5)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 (林前15:29)
以上的一節經文應該是聖經中最叫人困惑的經文之一。早期的教會其中一個異端稱為Marcionites是按字面的直譯,從而為已死的人施洗。今天這也是摩門教所遵守的。
當然,早期的教父已清楚的定這為異端的教義。其中一位教父Chrysostom (主後347-407)告訴我們,那些Marcionites遇見有慕道而未受洗而死的時候,就吩咐一個活人卧在死者的床上,代死者回答信德的問題,並代他受洗。Chrysostom稱這為extreme ridiculousness (極端的荒謬) ,並指出信而受洗必須是一個人「個人」的決定:
「絕對沒有人可以這樣(在死後)受洗的。這樣的儀式不是死人的錯,乃是活人的錯。約翰福音6:53這話是向誰說的呢?『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告訴我:這是向活人還是死人說的?再者,約翰福音3:5又說:『耶 穌說 :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若這種(為死人)洗禮是被容許的話,不須要受洗的人在生時的同意和決志,那麼誰能禁止希臘人和猶太人(即不信耶穌是基督的;譯者按) 成為信徒,因為只要有人在他們死後這樣做便行?」
跟著,他以洗禮的儀式本身來解釋保羅為死人受洗的意思:
「(在洗禮時) 在向接受洗禮的人澄清了神話語的奧妙和祂的可畏,並從天上賜下教義嚴謹的規條之後,我們會最後在施洗之前,叫受洗的人自己說出:『我信死人復活』。因這信心的宣稱,我們就受洗。當我們繼續依其他的信條,宣告我們(對死人復活) 的相信,我們終於被放在這洗禮的神聖水泉裡。這是整個的背景。保羅說: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死人」是指那屍體。其實,你們受洗是關乎這死人—你們自己的屍體的復活,相信「他」是不會繼續的死。你(在受洗時) 的宣告正是關乎這「死人復活」,施洗的就以此(即洗禮) 來表明你們所相信和宣告的真諦。你們既然不是憑眼見的相信,當你作你當作的時候(即接受洗禮),神就藉此給你們完全的保證。」(Homily XL on 1 Corinthians 15)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有些哥林多信徒拒絕相信復活,原因何在?你所接觸的人拒絕相信復活又有什麼其他原因?
(2) 保羅用什麼比擬來說明死亡並非終結,而是具有其目的?
(3) 保羅為何說地上的形體也有「榮光」?
(4) 我們地上的形體,既是神所創造,自有少許榮光。相對之下,我們期望將來天上的形體是怎樣的?(第42-44節)
(5) 在第45-50節保羅指出首先的亞當,遠遠比不上末後的亞當。這比較的最突出點是什麼?我們是在毫無選擇下繼承了首先的亞當的遺產,那末我們又是怎樣繼承了末後亞當的遺產呢?我們該怎樣按第49節來活?
(6) 請細思第51-57節向我們啟示的耶穌基督最終的得勝。你能給「復活」下一個定義嗎?你認為耶穌的再來最寶貴或最令人興奮的是什麼?
(7) 我們既有耶穌再來和我們身體復活的確實盼望,就該怎樣按第58節來活?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鈎在那裡?」(林前15:55)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的終結那部份,應該是聖經中最令人興奮的經文之一。保羅在重複福音主要的信息是什麼之後,就有力的論到基督復活的真諦,最後發出勝利的呼喊說:「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鈎在那裡?」(15:55)
剛過去的一個星期,我的眾兄弟們都齊集在香港參加姐姐的安息禮拜。她享年79。我因健康原故,也因是剛由港回美之故,未能與他們團聚。但在獨自默想、禱告之中,我的感恩之情蓋過了我的愁情,因為她在晚年時是清清楚楚的重生得救了。
在作基督徒的歲月中,我一直沒有好好的為別人代禱。直至廿多年前,藉著帶領「全人成長」的門訓課程,才學曉把代禱事項篇成每周、每日的循環,算是在代禱的功課上有了規律。在此之前,我是有為自己的未信家人懇切禱告的。故此,我沒有忘記為我姐姐的得救禱告。
我跟她的年齡有很大的距離,以至我對她早年的印象是較模糊的。在我開始入小學時,她已到倫敦求學、工作了。我只記得,因我小時肥胖可愛,她的好友把我看為玩具。
她從英國回港時,已結了婚,還有三個兒女。當時我覺得她和姊夫是埋身於股票市場中,對子女的學業和事業要求甚高。及後,當我正式認識主,熱心事奉主時,更被她誚笑說:「你們這些浸信會的信徒是發神經的!」
自我移民至加拿大後,就少有機會接觸她。後來,她有機會來溫哥華探望我們,並住在我們的家中。我發覺她有很顯著的改變:她比以前溫柔,也沒有以前這樣的重看名利。一問之下,原來她在友人的邀請下,參加了一個在中環舉行的查經班。慢慢地,連姐夫也跟著她對信仰個人化了。
當我蒙召作傳道後,有一次我在香港短留,住在她的家中。適逢颶風之故,那主日就在她的家中舉行家庭崇拜。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單獨與他們二人一起敬拜、禱告。我因此清楚知道他們確已重生得救了。
這幾年,她與癌症博鬥。她不但顯出勇氣,更顯出她的信心。她在被記者訪問時說:「我的信仰和有關的活動(我相信她是指查經班),在我病中是對我很重要的。這些給予我支持,使我變得積極和有盼望,雖然證實了我的癌細胞已擴散了。」(見南華早報2008年9月8日)
對我來說,她在病中所顯出的喜樂是她最美的見證—因她知道基督已復活,戰勝了死亡,她是毫無所懼的。
我感謝主,因為在她回天家的前幾天,我和太太都有機會每天的探望她,為她禱告。我更感謝主,聽了我和眾兄弟多年的禱告,使她清楚的重生得救。趁這機會,我想在此多謝我姐姐的查經班各成員。妳們的愛心和教導,是神所使用的,引領了她歸回羊圈。願頌讚、榮耀歸給戰勝死亡、復活的主。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保羅回覆了哥林多信徒先前在信中所提的各問題後,在信末說了一些實用的訓勉話。首先他提到他與巴拿巴在小亞細亞收集捐項救濟飢荒中的耶路撒冷信徒。
(1) 保羅對(i)捐獻的頻密和(ii)該怎樣準備奉獻這兩方面的訓勉有何主旨?
(2) 你是怎樣捐獻給神的?保羅的勸告給了你什麼提醒?
(3) 誰該送這些捐資到耶路撒冷?你從保羅處理所收集的捐獻的方法上有何學習?
(4) 保羅為何想在以弗所停留多些時間?他的決定使你有何學習?
(5) 為何保羅認為提摩太在哥林多教會有所懼怕?我們可能無意中怎樣引起神的僕人心中懼怕?
(6) 從保羅在第13-20節的訓勉,你能說出哥林多信徒需要在那幾方面改變嗎?
(7) 保羅在信末的第22節寫下一句罕見的咒詛。原因何在?
(8) 今日我們讀完這卷不平凡的書信。請用點時間翻閱各章的要點,看看:
a. 這書信最突出的地方是什麼?
b. 對你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林前1:9)
讀到哥林多前書的最後一章,我特別被以下保羅生命的流露所感動:
(1) 他與哥林多信徒深厚的情誼:雖然,保羅在這書信中,說了不少嚴厲、責備的說話,但卻絕對沒有影響他對他們的掛念。他不希望再探望他們的時候僅是「路過」而已,而是能久留。這表明他知道自己所言,是單單出於愛心,是哥林多的弟兄姊妹所明白的。他絕不覺得再與他們見面有為難之感。這是真愛的表現。
(2) 他對福音的托付:他表示希望再多留在以弗所,不是因為工作順利,沒有人反對他,反而是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
(3) 他在這書信裡不斷著重「愛」與「和平」;他是不喜歡與人對抗的。然而為了福音的原故,他常常要面對極厲害的反對和攻擊。但只要是聖靈為他敞開福音的門,他就死抓著傳福音的機會不放。保羅確是以福音為他的生命!
(4) 他有眾多的主裡密友:在這信的末了,他提到不少的人名,包括提摩太、亞波羅、福徒拿都、亞居拉和百基拉等。今天,不少有名的牧者都是「獨行狹」,鮮有知心、主裡的同工。保羅卻不同,他不是單單的講愛與謙卑,他是實行出來的。這些眾多的密友、同工是他生命表裡一致的明證。
(5) 他愛他的主:保羅以非常不尋常的「咒詛」來結束這書信:「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咒可詛」(16:22) 。是不是哥林多的信徒糟糕到這地步,要被咒詛呢?我相信不是。乃是因為保羅極愛他們,也更愛他的主。他願意流露真情:因他極愛主,他深願他所愛的人,都同樣愛主!
vi. 靜默時刻
今天你用了不少智力來默想。現在,就用一點時間靜下來(長、短由你決定:5或30分鐘),安靜地求問神,“主阿,有甚麼我忽略了的重要信息對我說?請說,僕人敬聽。
VII. 代求
除為自己有所求外 (在你禱告簿一一記下所求的,作蒙神應允時的對照) ,請填寫以下為人或事工代禱表格:
|
家人 |
其他人 |
教會 事工 |
其他 機構 |
本市及 普世 |
其他 |
星期日 |
|
|
|
|
|
|
星期一
|
|
|
|
|
|
|
星期二 |
|
|
|
|
|
|
星期三 |
|
|
|
|
|
|
星期四 |
|
|
|
|
|
|
星期五 |
|
|
|
|
|
|
星期六 |
|
|
|
|
|
|
VIII. 祝福:
願我們捨己,為神的原故放下一切,放下己意,向自己死,單向神和依從神旨而活。願那位向父神捨己意的耶穌基督、我們的主,幫助我們。願頌讚歸於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馬丁路德的轉載,原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