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這段以「不喪膽」為主題的經文,保羅透露他受苦的經歷的一點點:
(1) 你認為保羅在第8-9節的經歷是否福音使者罕有的經歷?為什麼?
(2) 試用保羅的經歷作反省:
a. 你曾經歷過四面受敵嗎?
i. 這與保羅作外邦人的使徒有何關連?
ii. 但保羅堅持說,他沒有被困住。這是什麼意思?他如何能如此?
b. 心裡作難(perplexed) 是什麼意思?
i. 你曾心裡作難嗎?是什麼所引至的呢?
ii. 為何保羅卻能不至失望呢?
c. 他說被打倒了,是喻意還是肉身的被打倒?
i. 你曾被打倒了嗎?
ii. 能否像保羅再起過來,不至倒地不起?
iii. 你以為保羅的秘訣是什麼?
(3) 為何保羅喻這些經歷為「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耶穌的死是什麼意思?
(4) 保羅更說,這樣就叫「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耶穌的生(命) 是什麼意思?這生命怎樣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5) 是否說,沒有苦難,我們就不能顯明出耶穌的生嗎?
(6) 保羅的苦難與哥林多信徒有何關係?(4:12)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林後4:12)
哥林多後書其中的一個重點是保羅重復提到他經歷的苦難。不是保羅喜歡受苦,他絕對沒有避開苦難,因為他知道苦難是與他有益的。
就以今天我們所思想的經文(林後4:8-12) ,保羅就指出他所受的苦難,帶來了兩個益處:
(1) 「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4:11) 。對,我們在順境中也應能把耶穌基督的生命顯明出來,但事實上,我們是在逆境中更充份的把祂顯明出來,因為我們是更確實的跟從祂受苦的腳踪行(彼前2:21) 。
(2) 「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的,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4:12) 。保羅這裡所說的益處很特別;他是看他的受苦,就如同「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4:10) 。這死相信是指把自己的老我釘在十架上,向己死,因而更能顯出耶穌的生。因這樣的死,帶來了哥林多信徒的生。換句話來說,我們為主受的苦,常常引至其他人的得救和得堅固。
一位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牧者就這樣的論到基督徒的苦難:
「我們的人生的船,是需要壓艙物;是需要石塊的,免得條船沉到陰間。就像船不能沒有壓艙物,我們的生命同樣不能沒有傷痕,沒有不流淚的日子……
受苦是基督徒最崇高順服之舉。我稱誰為有福呢?不是那些行善的,乃是那些受過苦難的。受苦是作耶穌門徒偉大的善行。」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你真相信「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嗎?為什麼?
(2) 保羅固然是相信的,這信是從何而來的?
(3) 保羅提到「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祂面前」是什麼意思?為何特別提到哥林多信徒?
(4) 為何更說:「凡事都是為」他們呢?從上文下理,「凡事」其實特別是指什麼?
(5) 保羅說他的外體雖然毀壞:按他所受的苦難,你可以想像到他的身體健康情況嗎?你能認同他這句話嗎?
(6) 但保羅跟著說:他的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這是什麼意思?你又能認同他這句話嗎?
(7) 你能否真的像保羅一樣說,你的苦楚是至暫至輕的嗎?你對將來的榮耀覺得真實嗎?
(8) 今天你所顧念的是什麼?是所見的,還是所不見的?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林後4:17)
雖然保羅勸導我們像他一樣不要顧念所見的,乃要顧念所不見的,但他不是完全不需要在可見的事上得到鼓勵,正如他先前所說的: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4:8-9)
換句話來說,保羅不是超級屬靈到一個地步,完全不需要主耶穌在地上短暫的境況中拯救他。就是因著能不被困住、不至失望、不被丟棄和不至死亡,叫他能在苦難中有力量繼續向前。
但他卻明白,至終不是這些短暫的拯救使他不至喪膽(4:1, 16) ,因為我們知道最後,保羅是真的完全被丟棄了,正如他在提摩太後書4:16說:「我初次申訴,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我」。最後,他是殉道,死在尼魯王的手中。至終,叫他不至喪膽的,是那榮耀的盼望,「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4:14) 。是這永遠的榮耀使他看現今的苦難為「至暫至輕」(4:17) 。
是的,我們的主知道我們能承受多少。祂已答應過,總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但至終,像保羅一樣,我們在基督裡的信心,能叫我們不喪膽的,是我們在基督裡永遠的盼望。若不如此,就像保羅先前所言:「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9)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保羅繼續談論所見的與所不見的,並以帳棚和穿衣服為喻:
(1) 你認為以帳棚來比喻我們的身體貼切嗎?為什麼?
(2) 在第1節,保羅至少用了三至四方面來把我們的肉身與將來天上的作比較。試逐一列出。
(3) 跟著,保羅以赤身來形容那些沒有天上居所的。這樣的赤身是什麼意思?是在誰的面前赤裸?(參第10節)
(4) 保羅說,我們是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的。理由是什麼?這是否也是你的現況?為什麼?
(5) 第5節說:「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神」:為此是什麼意思?是指叫我們歎息勞苦,還是得穿上天上的呢?後者有何保證,還是我們的妄想?
(6) 保羅兩次論到「住在身內」(5:6, 9) 。兩次其實相信有不同的意思,你同意嗎?
a. 為何「住在身內」就是與主相離(5:6) ?
b. 但5:9卻說就是「住在身內」也可得主喜悅?
(7) 既然我們已信主得拯救,並有永生:
a. 第10節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b. 「或惡」可譯為「沒有價值/worthless」:沒有價值與惡有分別嗎?對已信的人有什麼提醒?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林後5:10)
保羅論到基督的「臺前」,是引用羅馬官員,特別是方伯坐著審判的臺上。相信是與他在使徒行傳18:12時,被提到方伯迦流的公堂被審的經歷有關。
不過,保羅這句話,常常引起信徒產生一個疑問,就是它是否與因信稱義的道理相違(弗2:8-9)。要明白保羅這句話,我相信有兩點是需要留意的:
(1) 「我們眾人」應是指信徒,因為從開始保羅是寫信給「眾聖徒」的(1:1) 。就如解經家
(2) 而保羅論到善惡時,所採用的「惡」字,原文可譯作「沒有價值」,並非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2:10所用的「惡」字。故此,保羅這裡所言,是與哥林多前書3:13所言的相似,就是指到信徒「各人的工程」,如果是以草、木、禾建造,在「那日子」被火試驗,「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一樣。」(3:15)
故此,這裡所說,應該不是啟示錄第二十章的死人復活,那是信徒得賞罰的審判。故此,作為信主的人,保羅是勸導我們要自我省察,看看自己是否作為主耶穌的門徒,卻活著「毫無價值」的生命呢?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上文提到在基督的臺前(5:10) ,與「主是可畏」有何關連?誰需畏懼?單單是不信的人嗎?為甚麼?
(2) 你以為保羅也因而產生「可畏」的心嗎?(見5:11) ?為什麼?
(3) 按保羅而言,一般人是按什麼標準來以別人誇口的?(參5:16)
(4) 你又是以什麼標準來為別人感到驕傲?是以外表的事,還是內在的生命?
(5) 為何人會以保羅為顛狂?(可參徒26:24)
(6) 人有以你為顛狂嗎?為什麼?
(7) 保羅怎樣為他的顛狂作解釋?
(8) 請用點時間思想你和主的關係:
a. 試寫下你對基督的愛現在真實的感受。
b. 你曾否經歷過被基督的愛所激勵嗎?
c. 這愛是否繼續的激勵你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你死而復活的主活?為什麼?
d. 若你真的被基督的愛所激勵,你的生命會怎樣的不再一樣?
(9) 作為新造的人,你應已與舊有生命有顯著的分別。你可以列出主要的分別嗎?
(10) 第21節論到今天我們「成為神的義」。這是什麼意思?
(11) 保羅在此用「和好」而不用「救贖」來論及我們的得救:二者的重點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12) 作為在基督裡新造的人,我們在神這「和好」的職份上承擔了什麼位份?
(13)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林後5:17)
看到保羅不但要為自己使徒的職份辯護,更要向這些欠他福音債的哥林多人為自己的品格辯護,真是感到有點不值!當讀到哥林多前、後兩書信時,我們曉得這些哥林多信徒是被外來的假師傅所影響。這些人,像保羅所言,是「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的人」(林後5:12) 。換句話來說,哥林多的信徒,也是隨著以世界的眼光來判斷保羅的,引至他們批評他是「氣貌不揚、言語粗俗」(10:10) 。
在苦勸他們不要以外貌判斷人時,保羅用自己以往沉痛的錯誤來勸告他們說自己也曾「憑著外貌認基督」。是的,他按外貌以基督為冒充的彌賽亞,更決意捉拿、殺害凡跟隨祂的男女(見徒9:1-2和26:9ff) 。現在,他知道自己是大錯特錯了。故此,他努力的勸告他們不要跟隨他過去的腳步,按外貌,也按別人的過去判斷人。因此保羅在此說出這名句:「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5:17) 。保羅心知這話的真確,因為他舊時是殺信福音的人的,現在卻是傳福音的使者。
在教會的歷史中,充滿了更多像使徒保羅的:奧古士丁,前為生活放蕩的淫亂之士,在基督裡卻成為主教,更是歷世所敬仰的卓越的神學家;約翰牛頓也是醉酒之徒,更是販賣奴隸的商人,在基督裡卻成為牧者,更寫出感動千萬人的聖詩:奇異恩典。這二人只是聊聊兩例。
哥林多的信徒應是深明此理的,因為保羅曾提醒他們,他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等等(林前6:9-11) 。這也是今日神的教會的事實。但我卻仍遇見有些信徒,低看和不接受別的信徒,單單是因為他們過去的背景,好像基督耶穌十架的救贖還是不足叫人在祂裡面,成為完全新造的人!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保羅在這書信中多次談論到自己為主受苦的經歷,但每次的講述都有不同的用意的。
(1) 從第1、2節的說話,你可以意會到保羅在第3至10節所談到的苦難的原因是什麼?
(2) 他既然稱自己為與神同工的,而哥林多的信徒也已是受恩的,第2節的話有什麼緊急性?
(3) 在數算所受的苦難前,保羅首先道出他事奉有什麼原則?你可以想到自己可曾作了什麼事叫人有妨礙(或譯作跘腳石) ,使你福音的職份被毀謗呢?
(4) 在事奉中不成為別人的妨礙的重要性何在?
(5) 有解經者把保羅在第4-10節所分訴的形容為保羅使徒職份的「證件」。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段:
a. 第4b-5節: 保羅所受的苦難(原文以「在」作每樣的開始)
i. 請試逐一細思這小段所提的苦難,自問你有否經歷稍似的苦難?
ii. 你認識一些人像保羅那樣為福音的原故,經歷過類似的苦難嗎?
iii. 你願否為福音的原故經歷類似的苦難?
iv. 你以為是什麼使保羅能忍受如此的苦難?
b. 第6-7a節: 保羅的屬靈品格(原文也以「在」作每品格之始) —似乎是在與那些為利傳福音的作對比(2:17) 。試在這小段的每一品格旁,列出相反的品格:
i. 試評估自己在每一品格上的分數 (以<10>為最高分)
ii. 當你列出相反的品格時,這些壞的品格對福音事工有什麼妨礙?
iii. 你可以在那些方面以保羅為榜樣?
c. 第7b-10節:雖敗猶勝:(原文以「藉著」和「好像」作每樣的開始) —保羅以負、正兩面來列出:
i. 保羅列出榮辱、惡與美名、(被罵為)誘惑人的與誠實、不為人知與人所共知這些對比的用意是什麼?
ii. 連保羅也曾受辱,背惡名、被罵為誘惑人的等等,對你有什麼啟迪?
iii. 餘下的對比更有關死亡、貧窮等的經歷。保羅為何能在這些境況中發出勝利的呼喊?
(6) 在思想過保羅以上的分訴後,你同意他在第4節開始所說的嗎?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職份被人毀謗。」 (林後6:3)
保羅一方面勸導哥林多的信徒,不要以貌取人;但同時,他也深知表面的印象是重要的。故此,他定意在事奉和生活中,不至成為別人的妨礙,免得職份被人毀謗。因此,他願意非常坦白的與他們分享自己事奉生命的經歷和內涵:以所受非常的苦難為始,也透明的分享事奉所持的品格,分享雖敗猶勝的的掙扎。
當然,苦難是不能自取的,但我們可以學效保羅事奉的品格。品格往往是叫人跌倒的因素。故此,就讓我們按保羅所列的,看看他所列的品格的負面,可以怎樣成為我們事奉的妨礙:
- 「廉潔(purity)」的相反是不聖潔:一些調查顯示,相當多的教會領袖和牧者曾觀看網上色情圖片。無怪今日的教會如此容納罪惡。
- 「知識」的相反是不用智慧,妄作愚昧決定的領導。
- 「恆忍」的相反當然是沒有忍耐、急促的行事,往往是沒有禱告等候的結果。
- 「恩慈」的缺乏往往把人看為可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 沒有「聖靈的感化」自然是人的血氣當道。
- 缺乏「無偽的愛心」,假以時日,是眾人所知的,也是事奉的致命傷!
- 缺乏「真實的道理」,自然是滿口謊言,傳道的自然是「隨意解經」了。
- 沒有「神的大能」的彰顯,就只有肉體的活動,沒有生命改變的神蹟!
在思想以上事奉負面的品格時,我覺得最可怕的是,我們因事工外表的興旺,以置品格而不顧。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6:11-13:保羅似乎在此以這幾句話來總結以上一連串甚激動的說話:
(1) 特別第11-12節,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埋怨是什麼?
(2) 從書信的開始到現在,你可以看到哥林多教會的心腸對保羅「狹窄」的地方在那裡?
(3) 面對保羅這極坦白的埋怨,哥林多教會該作什麼回應?
6:14-18:保羅開始對他們作出針對時弊的教導:
(4) 你對當時哥林多信徒身處的希臘/羅馬文化大城所帶來信仰的衝擊有什麼認識?(哥林多城本身是希臘最大的城,以娼妓、廟宇見稱) 。
(5) 以這樣的城市背景,你可以想像到信徒在那些生活、社交和商業上有與不信者「同負一軛」的機會或試探呢?「同負一軛」又是什麼意思?(註:按保羅在林前5:10所言,他絕非叫信徒不要與未信的交往) 。
(6) 保羅以五個問題來支持他的吩咐:試對每一問題作答,看看保羅的重點何在:
a. 義與不義有何相交:在什麼事上的相交會影響他們「義」的身份?
b. 光明與黑暗有何相通(原文是指生命的團契) :在什麼事上會與不相信產生生命的分享?
c. 基督與魔鬼有甚麼相和:在什麼事情上信徒竟會使基督與魔鬼好似能共存出現呢?
d. 信與不信有甚麼相干:信徒可會在什麼情形下失去與世界的分別呢?
e. 神的殿(即我們信主的人的身子) 與偶像有什麼相同: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的敬拜竟會容讓異教的參與?
(7) 保羅繼而以「賽52:11」來吩咐哥林多信徒:出來、分別、和不沾不潔淨的。由這三個的吩咐,你可以為「不要同負一軛」作出什麼定義?
(8) 你這定義可以怎樣應用在今天信徒的生活中?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林後6:14)
我相信保羅之所以沒有更明顯的舉出事例來吩咐哥林多教會,怎樣不要與不信的同負一軛是刻意的,因為他不希望我們像法利賽人一樣,訂出眾多該作、不該作的規條,而是叫我們領會精意而行。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保羅在此不是吩咐我們不要與不信的人交往,因為早在前書他就這樣說:「我先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這話不是指這世上一概行淫亂的,或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這樣,你們除非離開世界方可」(林前5:9-10) 。況且,保羅是極願意藉與世人交往而把福音傳給他們的!
在吩咐不要與不信者同負一軛時,保羅就用了五句問題作支持。他提到五種的負軛:就是「相交/having a share」、「相通/fellowship」、「相和/agreement」、「相干/a part」和「相同/union」。
在舊約中,就有提到不能把牛與驢同負一軛的去耕地(申22:10) 。保羅所用的五個負軛的名詞都是生命或意念的交流。因此:
- 我們因基督被稱為義的,不可在不合神律法的事上與不義的(原文是不遵律法的) 同負一軛—這與詩篇1:1的話吻合;
- 我們這些已出黑暗入光明的,豈能與仍在黑暗的有生命的契合呢—與不信的結合當然更是不可;
- 我們這些歸屬、敬拜基督的,怎可以參與屬魔鬼的偶像敬拜—這是所謂超宗教敬拜聚會的當頭棒喝!
- 不信的,當然不與我們同屬基督的身體—不是我們要標奇立異,乃是我們實在與世人有別;
- 我們的身體既是神的殿,自然不可以參與任何異教的敬拜,也不可讓不信的參與神家的事奉!
若然我們仍覺得不知如何實踐這教訓,保羅就引用舊約的話作進一步的指引,就是凡會叫我們沾染不潔的負軛,我們就要「出來,與他們分別」(6:17) 。
我們不要忘記,不是我們對世界的妥協,乃是我們與世界的分別,叫世人產生追求認識耶穌的心。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7:1
(1) 現重溫昨日的經文6:17-18:
a. 保羅引用這些舊約經文的用意何在?
b. 你看這些經文的重點是在乎警告還是作為鼓勵的應許?保羅呢?
c. 這些鼓勵對你起作用嗎?為什麼?
7:2-7
(2) 現在保羅又回到6:11ff所提到的,叫他們擴大心懷。這是什麼意思?
(3) 他又以什麼理由(在第2節)要求他們擴大心懷接納他們呢?
(4) 他竟要提出這些為理由,是需要嗎?原因何在?
(5) 在第3、4節,他再加上那些理由?
(6) 保羅由提多的口中得到什麼有關哥林多教會的報告?
(7) 你以為這些報告是真實無誇的嗎?如果是真實的,為何保羅仍要求他們擴大心懷、接納他們呢?
(8) 你可以怎樣領會保羅的心?
(9) 今日對你的主要教訓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佔誰的便宜。」(林後7:2)
我有多次機會遇見一些準傳道者,他們問我怎樣看神的呼召。在談話結束前,我總忠告他們說,作傳道者,就是走一條苦難的道路,因為你正是定意跟隨基督的腳踪行,而祂的腳踪是受苦的腳踪(彼前2:21) 。
這麼多年來,我確親眼見證到這些踏進傳道的人,不久就經歷到非常的困難和苦難,好像是經過火的洗禮一樣。如果我們細讀保羅對自己事奉的自述,我們就知道,這是事主的必然!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六章,就非常坦白的分享到他在事奉中的掙扎:有榮耀、也有羞辱;有美名、也有惡名;是誠實的、卻被指為誘惑人的;明明是人人都認識的、卻被稱為無名小卒;似乎要死、卻仍活著;受鞭打、卻不至喪命;似乎憂愁、卻常快樂;似乎貧窮、卻叫人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6:8-10)
我們有否想到,這偉大的使徒竟然經歷被辱、被毀謗、被視為誘惑人的、被像無名小卒的看待嗎?他的事奉生命就是刻畫著死亡、鞭打、憂愁、貧窮和無有!
當然,我們知道保羅這些苦難多從不信的猶太人手中受的。但面對這些從保羅身上直接領受福音好處的哥林多人,保羅仍要這樣自辯,呼天搶地地質問他們:「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佔誰的便宜。」(7:2)
希奇的是,保羅卻不被這些傷痛叫他心中苦毒、憤怒和灰心,反而他對哥林多的信徒說:「你們常在我們的心裡,情願與你們同生同死」!(7:3)
想到這裡,我就記得讀過一位解經家就此對保羅作出這樣的評語:「在他未信耶穌之前,世人只分兩類,就是猶太人和外邦人。信主之後,對保羅而言,世人仍分兩類,就是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人」。這正是神的心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