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如果我們責備的人是我們所愛的,這會是更容易,或是更困難?為什麼?
(2) 為何保羅曾為寫「前書」而感到懊悔?
(3) 為何現在卻不感到懊悔?
(4) 如果「前書」並沒有使哥林多的信徒憂愁,保羅是否就應懊悔?
(5) 按第10節所言,「依著神的意思憂愁」與「世俗的憂愁」有什麼分別?
(6) 如果第11節的「這一切事」是指「前書」第5或6章的事,哥林多的信徒怎樣表現出他們是「潔淨」的?
(7) 第11節怎樣證明他們的憂愁是依著神的意思憂愁?
(8) 第12節的話是有點奇怪的:為什麼保羅說他本不是為那虧負人的,也不是為那受虧負的人寫呢?
(9) 為何這反而是用來「試驗」他們對保羅的顧念呢?他們的懊悔豈不應是單對準神嗎?(留意保羅是說「在神面前」) 。
(10) 按上文第4節所言,保羅果真對哥林多的信徒放心嗎?
(11) 保羅的「前書」帶來他們的懊悔,但也有可能會帶來他們的不順從。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產生懊悔呢?
(12)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林後7:8)
雖然保羅稱讚哥林多教會的懊悔和順服,我相信在寫「前書」時,保羅並非一百份之一百肯定他們會如此的;不然,他不會寫信後有點懊悔(7:8) ,更不會說,現在不覺得慚愧(7:14) 。換句話來說,在寫「前書」時,他內心是有所掙扎的。這是頂自然的事。
我們看別人眼中的刺是很容易的(太7:4-5) 。就算我們肯定知道責備別人因愚妄或刻意不遵從聖經的吩咐是對的,我們仍應像保羅一樣,內心是有所掙扎,特別是要用嚴厲的責備說話。
保羅當然有資格責備哥林多的信徒,不單是因為他的使徒位份,也不是因為是他帶領他們當中的人信耶穌,更因為他已向他們證明是愛他們的。
我聽過不少公開責備別人的話。說話的往往是自命為真理的維護者。可惜的是,他們往往沒有像保羅一樣,活出對被責備的人的愛。沒有愛的表現,當然所說的是鳴鑼、響鈸了(林前13:1) 。
但是,就算我們真的已先活出對別人的關懷和愛心,我們仍需像保羅一樣,顧慮到責備可能產生的後果。責備越重、所產生的憂愁越深。愛的關係越厚、所產生的傷痕更深。我們的責備,目的不是單在除罪,更是在乎挽回(加6:1) 。所以,我們在責備之前、在責備的當中、在責備之後,都要切切的禱告為要,好使責備能帶來「依神心意的憂愁」。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現在,保羅針對他們於一年前曾承諾在金錢上支援在饑荒困境中的耶路撒冷信徒(參徒11:27-30) 。保羅在此似乎用馬其頓教會來叫他們羞愧:
(1) 為何保羅稱「樂捐」為「厚恩」?
(2) 按第2-3節所言,馬其頓的樂捐有什麼特別之處?
(3) 按第4節所言,馬其頓教會之能在極窮之間有滿足的喜樂,也有過於力量的捐助,主因何在?
(4) 你從馬其頓教會身上學到什麼功課?
(5) 請停下來,就馬其頓教會的榜樣,安靜的檢討自己捐助和奉獻的態度。
(6) 按保羅所言,哥林多教會在那些地方是格外滿足(或譯見稱) 呢?
(7) 這些格外的長處是否自然帶來捐助的格外動力呢?為什麼?
(8) 按保羅所言,他向哥林多信徒論到馬其頓教會的用意何在?
(9) 你以為此舉會有效嗎?為什麼?
(10)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 (林後8:1)
我常常為那些在崇拜時不傳遞奉獻袋的教會感謝神,不單是因為他們沒有勉強信徒奉獻,更因為他們避免了這般常常羞辱神的時刻。不少時候我坐在臺上,看到不少人在奉獻袋傳遞到自己時,才慌忙的從錢袋中隨意的拿些金錢作奉獻。這樣沒有準備好、胡亂的奉獻,豈能叫神看得上呢?
我看保羅不單是用馬其頓教會來鼓勵哥林多的信徒,其實更是用來叫他們羞愧!不過他更指出,能這樣的捐助是神的「恩」。這是真的。
我相信我們都同意,能有力量去捐輸是恩典。我們應常常為能施予,不用被施予而感恩。這也確是神的恩典。
但馬其頓的教會所得的恩,更難得之處,是在乎他們在「極窮之間」還作格外的捐助。就像一位解經者所繙譯:他們是在「米缸見底」的時候,還作格外的捐助。換句話說,他們不是看自己有什麼,乃是看到耶路撒冷的弟兄什麼也沒有。是的,他們在窮乏之餘,或許在艱苦中,尚能找到吃的,但耶路撒冷的弟兄,在那地饑荒的時刻,要找吃的也沒有可能(參徒11:27-30) 。
馬其頓的信徒為何能如此作呢?保羅告訴我們,原來他們是「先把自己獻給主」的(8:5) 。是的,當我們把自己先獻給主,就能容易讓主在我們身上,作出超過我們能力所能作的大事。這真是我們當追求的恩典。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既然用馬其頓教會來叫哥林多信徒受到鼓勵,為何保羅還需要用基督耶穌為例作進一步的勸勉?
(2) 基督是怎樣的富足?祂又是怎樣的貧窮?
(3) 祂的貧窮又怎樣成為我們的富足?我們在基督裡是如何的富足?
(4) 基督的榜樣如何成為我們樂捐、幫助貧者的動力?
(5) 你認為導致哥林多信徒對幫助耶路撒冷信徒需要的熱心冷卻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6) 保羅在第11-12節的勸勉重點是什麼?
(7) 第15節引用的出埃及記16:18的經文怎樣給我們解釋在神的家中「平均」的原則?
(8) 我們又可以怎樣應用這原則在自己的教會和周遭的信徒身上?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 。」 (林後8:13)
我不曉得你會否同意我說:今天的教會實在相當自我中心!不少在同一社區的教會,不是彼此相助,成為合一的見證,反而是彼此暗中在競爭。這是很可惜的。
我更遇見過一間人數漸減、年紀老化的教會,願意讓另一間新開始的教會一同使用地方。及後更同意讓這新的教會把他們的堂址買了過來。但當這人數稀少的教會想轉過來,向他們租用地方繼續聚會時,竟遭拒絕。你說,他們是否「自我中心」呢!
不過,我也聽見一位牧者的分享。他們那不算是超級教會的會眾,竟然關心社區中其他在掙扎中的教會,決定把自己的牧者和資源,作「什一奉獻」,來幫助別的教會。這會眾實在明白保羅在哥林多後書這裡所講的,在神的家中「均平」的原則(8:14-15) 。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段書信可能是保羅寫這「後書」的主因,為要催促哥林多教會完成他們對救助耶路撒冷教會在饑饉中的需要的承諾。他們的「富餘」(8:14)實在是可以對耶路撒冷教會帶來極大的幫助:
(1) 保羅安排三個不同的弟兄來處理這捐項是有他的原因。他在8:20-21說出的因由是什麼?
(2) 我們由保羅所說的原因在對處理教會的金錢上能學些什麼功課?
(3) 試看這三人被選立處理這事工的資格。第一個是提多:按第16, 17及23節所顯示,他的資格包括什麼?
(4) 按第18-19節,第二個被選立的弟兄的資格又是什麼?
(5) 按第22節,第三個被選立的弟兄的資格又是什麼?
(6) 按以上挑選的資格,今天處理教會財務的人,應有什麼資格?
(7) 為何「在主面前」行得光明還不夠,還要「在人面前也是這樣」呢?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這樣 。」 (林後8:21)
若然說,保羅寫哥林多後書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要催促哥林多教會盡快完成捐助耶路撒冷教會之舉,相信是不會錯的。提多和第8章所提到的兩位弟兄,相信就是這封書信的信差。
我非常尊敬保羅在處理這籌款的事上是何等的「留心」,英譯本NIV譯得更好,說保羅是”take pain” —極其小心的去處理,以至安排三個弟兄一起處理這些款項,免得有人「挑我們的不是」(8:20) 。這是何等有智慧的安排,因為保羅深知在錢財上被批評,是對傳道者和他的事工有極大的破壞力。
這叫我想起神所重用的倪析聲先生,在開設「生化藥廠」的事上所受的非議。他在事奉的高峰時,不知怎的想要做生意,可能也是與事奉主有關的。但當事奉與生意混淆,事奉主的僕人不與財經管理絕對分開時,就一定給人藉口,來「挑我們的不是」。故此,神的僕人 “take pain” 來避開錢財的管理是智慧之舉!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雖然哥林多教會捐助的熱心,經過一年後是減卻的,但他們當時的熱心曾產生了什麼重要的果效?
(2) 如果馬其頓的教會發現那曾激動他們發熱心的教會並沒有實踐承諾,他們會怎樣呢?
(3) 為何保羅憂慮到要先派人到訪哥林多?
(4) 從以上的思想,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功課?
(5) 除以馬其頓教會的榜樣作鼓勵外,保羅還列出之下捐助或奉獻的原則:
a. 第6節所列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這原因對嗎?為什麼?
b. 第7節所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他們沒有樂意的心就不用捐助嗎?
c. 神給予我們富足的原因是什麼?(9:8)
d. 第9節是引自詩篇112:9。為何聖經把賙濟與仁義(即公義) 相連?
(6) 保羅似乎覺得引用這詩篇是需要作進一步的解釋(9:10-15) :
a. 我們多作施捨會帶來什麼結果(9:11) ?
b. 人的稱讚的因由是什麼(9:13) ?你認為發出稱讚歸神的人會包括誰?
c. 受惠的人將會怎樣圖報(9:14) ?
d. 你可以怎樣把第10節所言的「多多加給的種子」與「增添公義的果子」連在一起?
(7) 若你是哥林多的信徒,保羅所列的各種原因,那一個會激動你實踐捐助呢?為什麼?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萬一有馬其頓人與我同去,見你們沒有預備,就叫我們所確信的,反成了羞愧;你們羞愧,更不用說了。」 (林後9:4)
雖然保羅對哥林多教會多有責備,但在這些責備的背後,卻是有極深的交情。明白他們之間所存的深厚情誼,我們才更了解保羅對他們在捐助上的提醒。這是一個保羅願意為他們賠上生命的教會。故此用馬其頓教會的榜樣來叫他們感到羞愧,是極其妥當的事。保羅知道他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但是保羅也不願意單單用「羞愧」為他們的動力,他更希望哥林多信徒能明白奉獻和捐助的真正意義。故此在第9章保羅給他們以下的提醒:
(1) 神賜福的一般原則,是多種多收(9:6)
(2) 神喜悅捐得樂意的人,而不是捐得勉強的人(9:7)
(3) 神多賜恩惠是為叫我們行善(9:8)
(4) 我們的賙濟彰顯公義(9:9)
我覺得最後這個提醒很有意義。它提醒我們,原來我們的善行是叫人「知道」我們所行的是與「承認基督、順服祂的福音」有關的(9:13) ,以至他們「便將榮耀歸與神」。換句話說,那些受我們恩惠的人,會看出我們的善行不是出於我們,乃是因我們信服基督和祂的福音,引至生命果效的流露。是的,我們的樂捐,是給福音作見證,至終是叫神,不是叫我們,得榮耀。
反過來說,我們不願意好施樂助,就顯出我們信仰的假冒為善,至終叫神得不到榮耀,反叫祂的名受羞辱。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處理了有關捐助的事情後,保羅現在回到他為在1:17所提到的指控辯護;因有人因他沒有履行承諾立刻回到哥林多探望他們,而責備他是屬「情慾」的(或譯屬世俗的) :
(1) 在為自己申辯時,為何保羅特別指出(a) 他是在「勸」他們,(b)並且是藉基督的溫柔和平作的?
(2) 難道保羅不能直斥其非嗎?為什麼?
(3) 實質上,哥林多信徒怎樣做,使保羅不用「勇敢」的到他們那裡?
(4) 在處理教會爭端時,我們怎樣知道自己是「憑著血氣爭戰」呢?在世俗的環境中,世人是用什麼「兵器」來解決爭端的?
(5) 保羅說,他所用的「兵器」是有能力攻破堅固營壘的(10:4) :
a. 按上文下理,保羅所指的堅固營壘是什麼?(特別是第5節)
b. 保羅雖然沒有明說「兵器」是什麼,你認為能攻破這些營壘的是什麼?
c. 按「前書」和「後書」所載,保羅一直是用什麼來處理哥林多教會種種的罪惡和難處?
(6) 保羅的勇敢在第6節中表現出來:
a. 為何要等待哥林多信徒十分的順服呢?
b. 他會怎樣責罰一切不順服的人?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保羅……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10:1)
一般的解經家都認為哥林多後書的前9章的語氣與第10章開始的末段是絕然不同的。前一段雖然有責備的話語,基本上是「帶著安然、安慰、對神和對他們的信心」;末段卻「滿是諷刺、批評、激辯和責備……」(TNTC, 2 Corinthians, 169) 。因這原故,一些解經家甚至以為末段並非這書信的一部份。這樣的說法當然全屬推測。
其實,我們需要留意,這末段的信息是有兩批不同的聽眾:一批是哥林多教會的信眾,另一批是外來擾攘的假使徒。故此,前者他是以「溫柔和平」來勸導,後者他卻以「勇敢」來對付。10:6的話是向後者說的:「並且我已豫備好了,等你們十分順服的時候,要責罰那些一切不順服的人。」
雖然保羅沒有說明他會怎樣責罰他們,但他是先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機會,表明他們與這些擾攘的人有別,不與他們同伙,反而是遵從保羅的吩咐。
至於保羅是用什麼「兵器」來責罰這些擾攘的人呢?按使徒行傳和哥林多前書的記載,他是以基督耶穌福音大能的信息為「兵器」—純正的福音的傳講,足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和「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以至能「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能順服基督」(10:5) 。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警告哥林多信徒有關要順服他的勸勉和教訓之後,保羅現在是正面為自己使徒的權柄和位份作申辯:
(1) 保羅責備他們只看眼前(原文是面孔,10:7) 。10:10怎樣形容他們對保羅外表的批評?
(2) 如果你是使徒保羅,被人這樣批評會有什麼感受?
(3) 為何說,用自己比較自己是不通達的?
(4) 保羅在此又是把自己與誰比較?他有用什麼來度量自己嗎?為什麼?
(5) 保羅是怎樣為自己的「誇口」辯護?(10:8, 13-15)
(6) 保羅是否真的以自己誇口?(參10:17-18)
(7) 保羅為什麼好像是極力的圍護自己對哥林多教會屬靈的權柄?他的出發點是什麼?(參10:15-16)
(8) 今日對你的主要教訓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 你們是看眼前的麼……因為有人說:他的信又沉重又利害,及至見面,卻是氣貌不揚,言語粗俗的。」(林後10:7, 10)
容許我引用以下的話來幫助我們明白保羅所說,他們是看眼前(即外表) 的意思:
「從哥林多前書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哥林多人叫保羅感到自己辯說力的不足(林前2:1-5及1:18-31) 。相信那位能言善辯的亞波羅,在保羅初次的訪問與前書之間這段時間出現,更令他們覺得保羅的辯說力有不足之處……雖然,保羅時代的哥林多已羅馬化了,但希臘文化的影響猶存。已有多個世紀歷史的希臘文藝和彫刻,都是著重外在的表達的,不論是建築物和人物—特別是體育健將和勇士,他們都被推崇為英雄。與此同時,演說家也是以他們的口才和外表來被判斷—特別是他們洪亮的聲調和魅力……
按常被引用的第二世紀的文獻The Acts of Paul and Thecla, 保羅在這方面是吃虧的:“他身材矮小、禿頭、腳稍跛、膝蓋突出、眼大、雙眉緊接、鼻是鈎的……」(TNICNT, 2 Corinthians, 476-7)
既是這樣,無怪保羅在這崇尚理性和英雄的城市中,屢受攻擊。他作這教會的使徒真不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