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大书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猶大書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猶大書

猶大書在聖經的正典書卷中是很獨特的。書中引用了偽經(Pseudepigraphy)的兩本書摩西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oses—主後20) 和以諾書(The Book of Enoch—主前1世紀) 。但猶大書卻一早已被教會接納為正典。這短短的書信大部份的內容(第3-9節)出現在彼得後書2:1–3:10

猶大是主耶穌在世時同母異父的弟弟(太13:55)。他在信中極力的責備假師傅;收信人相信是與彼得後書的對象相同,就是主後60-70年代,小亞細亞地區的眾教會。

1-2問候語

(1) 為何稱自己是雅各的弟兄,而不直稱自己是耶穌的弟兄?(可6:3

(2) 他怎樣稱呼收信人?

(3) 一個「充滿著/in abundance」憐恤、平安、慈愛的生命是怎樣的?

3-16教會面對的挑戰

(4) 他寫信的目的是什麼?(第3節)

(5) 不敬虔的人偷進了教會(第4節)

a. 把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是什麼意思?

b. 這與不認主耶穌何關?

c. 你可以想到今天相似的事例嗎?

(6) 古時受神審判事例為鑑戒(第5-7節)

a. 以色列民在出埃及曠野之例(第5節)

i. 他們所犯何罪?

ii. 他們得到什麼審判?(參民14:29, 33

b. 墮落的天使(第6節)

i. 他們所犯何罪?(參彼後2:4

ii. 他們得到什麼審判?

c. 所多瑪、蛾摩拉(第7節)

i. 他們所犯何罪?

ii. 他們得到什麼審判?(創19:23ff

iii. 這審判給我們什麼鑑戒?

(7) 這些不敬虔的人的特徵(第8-10節)

a. 他們的罪的特色包括什麼?(第8節)

b. 毀謗的罪(第9-10節)

i. 他們說毀謗話到什麼程度?

ii. 天使長米迦勒在這方面如何顯出這些人的惡行?(註:猶大在此引用偽經)

(8) 猶大提他們的惡行(第11-13節)

a. 與以下聖經中的人物相比(第11節)

i. 該隱的道路:是什麼惡行?(創4:6-8;約壹3:12

ii. 巴蘭的錯謬:是什麼錯謬?(見民22-23,和申23:4的評語)

iii. 可拉的背叛:是指怎樣的惡行引致要被地吞滅?(見民16:1-3, 31-35

b. 他用的比喻(第12-13節)

i. 愛席上的礁石:是什麼意思?

ii. 只知肥己的牧人:這樣的教會牧者是怎樣的?

iii. 無雨的雲:是什麼意思?

iv. 無果的樹:會有什麼後果?(見太21:18ff

v. 海中的狂浪:是什麼意思?

(9) 他們要得的審判(第14-16節)

a. 他們要得的審判是什麼?(猶大在此亦引用偽經)

b. 這裡刻劃的是什麼惡行?

c. 讀到這裡(由第4-16節),你可以怎樣形容這些假師傅?

17-23勸戒信徒

(10) 使徒們曾怎樣論到末世?(第17-18節;參提後3:1ff;彼後3:3

(11) 這些假師傅怎樣破壞教會?(第19節)

(12) 他們是否真基督徒?(第19b

(13) 他們該怎樣在這末世生活?(第20-21節)

(14) 我們如何對待軟弱的信徒?(第22節)

24祝福語

(15) 請讀出這祝福語作為今日(年)靈修的祝福。(見以下的VII段)

(1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竭力為真道爭辯

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3)

“Eugene Peterson對猶大書的引言是很有深度,是值得我們留意的。他說:我們屬靈的群體,像我們肉體一樣,同是會感染病菌的。不過,腸胃、胸肺的疾病卻比敬拜和見證的疾病容易察覺得到。當我們身體生病或受到傷害時,痛楚自然得到我們的注意,我們會立刻去處理。但我們屬靈群體的病毒,雖然是危險,甚至是致命的,卻可以長期不被察覺。

是的,一如身體生病時,我們需要醫生準確和誠實的診斷,同樣我們需要屬靈醫生的診斷。猶大書正是這位醫生,給我們準確和誠實的診斷;是我們不能不理會的。

因此,是時候我與你看清楚自己的內心,深深的自問了。當我們省察自己是否願意與猶大一起為真道爭辯,我不曉得他的話有否剖析我們的內心、我們信仰的生命在這幾年或幾個月是否已開始退後?我們的心是否慢慢甚至不其然的在硬化?我們的委身是否在減退?我們的生活是否已漸漸放縱了?我們與神相交、禱告的時間的質與量又如何?你的靈是否受教?你的心有多痛悔?你對那些受傷害者有表達憐憫與關懷嗎?你的思想清潔嗎?你仍培養愛慕神的心嗎?我也在問自己。當我們誠實的察看自己的生命,願猶大書的話如火挑旺我們:……勸你們要為……真道竭力爭辯(第3節)。我們是否如此?

(The Living Insight Study Bible, 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