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創世記。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自從亞伯蘭娶了夏甲以後,耶和華有多久沒有向祂顯現呢?為何如此長的時間?
(2) 這是神在聖經中第一次自稱為「全能的神/El Shaddai」。為何祂要在改亞伯蘭的名字為亞伯拉罕之前如此自稱?
(3) 在重申祂的約之前,神對亞伯拉罕有什麼吩咐?亞伯拉罕雖然已被稱為義,但在這些吩咐上有何欠缺?
(4) 為何神選擇更改他的名?亞伯蘭(意即高貴的父) 豈不比亞伯拉罕(意即多國的父) 更美嗎?
(5) 為何神揀選此時來易名?有何用意?
(6) 為何特別指出這是「永遠的約」?「永遠」是指什麼?你對這永約有什麼了解?
(7) 這永約卻有亞伯拉罕當遵守之處:
a. 為何神在這約上要加上人的遵守?
b. 為何要以「割男性的包皮之) 禮」為人遵守的證據?(與流血和生育有關嗎?)
c. 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的遵守的精義何在?
d. 為何不遵守的後果如此嚴重?
(8) 連外人也(可)受割禮的屬靈意義是什麼?(參羅4:9-12)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亞伯拉罕娶了夏甲為妾後,足足有十三年之久,纔再聽到神的聲音,纔再有神向他顯現。相信在那段日子他的靈性是乾枯的。雖然他知道神是信實的,決不悔約;但同時,他聽從妻子要他納妾的提議,縱使心知那是缺乏信心的行為。凡是愛神的人,就會像亞伯拉罕一樣,神的緘默是頂難受的。
過了十三年,神終於打破了祂的緘默。祂是否像對約伯一樣,從旋風中打破緘默(伯38:1) ,或以管教來提醒和責備亞伯拉罕的錯誤呢?不是!神竟然是以更大的恩典來向他顯現—給他起一個新名字!
其實,不用改名,亞伯拉罕在順命離開家鄉時已得著「多國之父」的應許和身份了。這正是這新名字的意思。現在正式的改名是神進一步公開的確定祂不更改的約。
不過,這樣的保證豈不應在他行了一些極合神心意的行為時神才施予的嗎?好作賞賜嘛。為甚麼會是恰恰的相反,是在亞伯拉罕犯了極大的錯誤後才發生的呢?我們的神就是這樣的好。祂與世上的父親有別,總以愛憐對待我們,甚至在我們犯錯的時候。對,管教會留下疤痕,成為我們一生的警惕。但對愛神的人,在犯錯時得蒙額外的恩惠,祇會叫他更深認識神愛的偉大。
對,管教是會產生聖潔的敬畏;但額外、不配的恩典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愛之順服。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撒拉也要易名?(新舊名字的意義不詳,一般相信都是源自「公主」的字根)
(2) 神的應許豈不是從開始就意味著是要藉著撒拉來成就嗎?為何亞伯拉罕現在會喜笑起來?
(3) 神既在此澄清是要藉著撒拉來成就祂的心意,為何亞伯拉罕仍提以實瑪利的名呢?你對這「信心之父」目前的光景有何領會?(注意:他與神的對話和喜笑不是在「俯伏」的姿態中進行嗎?)
(4) 神亦賜福給以實瑪利。他所得的是什麼福?與以撒所得的福有何不同?
(5) 亞伯拉罕施割禮包括了什麼人?對受割禮者有何重大意義?
(6) 以實瑪利有份嗎?他也受了割禮有何重大意義?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亞伯拉罕之名字清楚的告訴我們神是賜福全人類的神,亞伯拉罕祇不過是賜福的管道。
我們都知道以實瑪利的後人就是亞拉伯人,在歷史上成為了以色列的敵人,至今如是。不但如此,他們絕大部份是回教徒,一般來說是對猶太人和基督徒不友善的,甚至可以說是敵視的。我們對他們也一樣有恐懼與猜疑。但我們有否留意到創世記17:26的記載:「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實瑪利一同受了割禮」呢?
神清楚的說明,在亞伯拉罕的家中,凡「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17:14) 。亞伯拉罕既為以實瑪利行了割禮,就表明他也在神的約之內。是的,按神的旨意,彌賽亞必然是從以撒而生,但凡在亞伯拉罕的家中受了割禮的都在這恩約之內。
當然,像保羅在羅馬書4:9-12所指出,作亞伯拉罕真正的後裔是那些心裡受割禮的人,而不在乎肉體的割禮。所以,不論是猶太人、是亞拉伯人、是其他的外邦人,只要悔改、信耶穌,就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神的子民了。這是以實瑪利也領受了割禮所要表明的。
同樣地,不論是猶太人、是亞拉伯人、是其他的外邦人,凡心裡沒有受割禮的,仍是在神恩約之外了。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在此,神再次向亞伯拉罕顯現。從這段的記載,這次顯現的目的是什麼?對像是誰?
(2) 你可以藉此學到什麼功課?
(3) 希伯來書13:2似乎在評論亞伯拉罕這件事。你從他身上可以學個什麼功課?你可以怎樣實行出來?
(4) 天使和神絕不需要進食,為何卻接受亞伯拉罕的款待?
(5) 神是否知道撒拉在偷聽?你會像她一樣心裡暗笑嗎?
(6) 為何神要當面的指出她的暗笑,卻沒有如此對待亞伯拉罕(見17:17)?
(7) 撒拉向神的抵賴表示什麼?
(8) 這是聖經首次記載這句話:「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
a. 這句話對亞伯拉罕有何重大意義?
b. 對撒拉又如何?
c. 對你又如何?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今日的經文提到「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麼?」讓我們細思以下倪柝聲所作的一首詩歌:
祂不誤事,因祂是神! 祂不誤事,祂樂施恩! 祂不誤事,祂已許過! 我們有神,還怕誰阿?
有何高山你不能鋤? 有何深水你不能渡? 我們的神專門處置 人所以為不能的事。
是祂使鐵浮水而起, 是祂使海分成乾地, 是祂使日半空停止, 我們的神並無難事!
祂使軟沙作海界限, 波浪雖狂,不能再前; 祂是你神,還有甚麼 祂是不能為你工作?
祂心愛你,知你難處, 所以應許祂要照顧; 我們的神充滿憐憫, 對待祂的無告子民。
我們的神不能不義, 不能將祂應許忘記; 祂的應許在基督裡, 都是阿們,都是是的。
我們的神不能失信, 祂的恩約永遠堅定, 祂要照祂應許,答應 我們因信所發呼聲。
我們因信歡樂唱說: 祂不誤我,祂已許過! 祂不誤我,祂樂施恩! 祂不誤我,因祂是神!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神再次向亞伯拉罕顯現?除了要親自讓撒拉聽到她會生兒子的應許外,尚有何因?
(2) 神為何竟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這與使他成為別國的祝福可有關係嗎?你可想到什麼其他原因嗎?
(3) 雖然這約與得福有關,神在此清楚指出亞伯拉罕的位份是什麼?
(4) 作為父母的可以從神對亞伯拉罕的要求得到什麼指導?
(5) 神豈是不知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嗎?為何要「下去察看」?
(6) 從這點,你可以對神有什麼認識?
(7) 按著一些古抄本所記,第22節應是這樣的:「但耶和華仍舊站在亞伯拉罕面前」。這就更銜接第23節所說:「亞伯拉罕近前來說……」
a. 為何神不也轉身離去,仍舊站著?祂在等待什麼?
b. 祂等到所希望的沒有?
(8) 在為二城代求時,
a. 為何亞伯拉罕以50個義人為始?
b. 為何停在10個義人?
c. 除所多瑪人外,誰住在城中?(見19:29)
(9) 面對著罪惡甚重的今天的城市,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身上學個什麼功課?
(10) 包括羅得甚富有的一家和僕人在內,城內竟然連10個義人也找不到。為什麼?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不曉得你所居住的城市是怎麼樣的。極可能是與三藩市和溫哥華差不多,充滿了罪惡、情慾、毒品和敵神的生態。更可怕的是,它們由「不道德」的心態,漸轉為「無道德標準」的心態。
不道德的人,縱然所行的是敗壞,至少他們是知道對與錯。「無道德標準」的社會是不但我行我素,連一點內疚的心也沒有;甚至以作不道德的事自豪。在我所舉以上的兩個城市,同性戀的行為是其中一例。故此,他們稱每年的遊行為「同性的驕傲」。
讀到羅得在所多瑪的事蹟時,我們曉得同性戀並非新鮮的事;但亞伯拉罕怎樣回應神對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審判,則可能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對,羅得有義心,為城市的罪傷痛(彼後2:8) ;亞伯拉罕則是更進一步的為城市代求,不止一兩次,乃是六次之多。
按希伯來的古抄本(Masoretic text)的創世記18:22,是這樣的記載:當神告訴亞伯拉罕有關所多瑪的審判後,「但耶和華仍舊站在亞伯拉罕面前。」神為何仍站著不離去?看來祂有所等待。祂在等待什麼?
聖經清楚的告訴我們,神不喜悅惡人死亡(結18:23) ,祂是站著等待有人為他們代求。亞伯拉罕並沒有叫神失望。創世記18:23告訴我們:「亞伯拉罕近前來說……」他深知耶和華的心。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羅得坐在城門口可能表明什麼?(參箴31:23)
(2) 羅得切切(strongly) 的強要天使進他屋內是否好客而已?
(3) 你對羅得此舉有什麼感想?
(4) 天使是要親身察看二城是否真的罪惡甚重?
a. 察看的結果如何?
b. 與今天你所住的城市如何相比?接近嗎?
(5) 羅得極力的保護兩位客人,但卻願犧牲自己的女兒:
a. 你能怎樣處理或了解羅得的矛盾?
b. 羅得與所多瑪的漸進的關係—先看見、漸移近、至終住在城內—與這決定有關嗎?
(6) 羅得固然為這罪惡的城市傷痛(彼後2:8) ,但與亞伯拉罕相比,有何欠缺之處?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聖經形容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為「甚重」(創18:20) 。有一些福音派的領袖,跟隨新派的論調說,神是定他們強暴的罪,而非同性戀的行為。但這故事的內容其實已交代得清清楚楚。
或許你會問:現今的科學豈不已證明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同性戀者與其他人一樣擁有健康的心理,同性戀是與基因有關,是不能改變的嗎?
Wheaton College的院長和心理學教授Dr. Stanton L. Jones就此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收集同性戀者的樣本是困難的……因為同性戀在統計上是一個不普遍的現像,祇有1.8% (北美和歐洲的人口) 是兩性皆可的(bisexual) ,1.1%是同性的男士,及.6%是同性的女士。這不頻繁率使尋找研究的參與者倍感困難,引至研究員去選擇較容易尋到的群體作研究對像…..」Jones博士在他的文章有以下的結語:「科學對這方面的貢獻其實仍是不全面,有限和紛亂的。」
你若想讀到文章的完整篇幅,可在www.christianethics.org溜覽。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天使也要營救羅得的女婿(甚可能是所多瑪人) ?
(2) 他們不信或是可以理解,但為何以他說的為「戲言」?
(3) 天使對羅得的勸導是緊急的,為何羅得會遲延?他豈不應為生命擔憂嗎?離開所多瑪要帶來什麼損失?
(4) 為何逃跑不足夠,還需不可「回頭」。何故?
(5) 羅得的妻子為何「在後邊回頭」看?為何會變成鹽柱?這是什麼教訓?
(6) 為何羅得不想逃到山上而選擇小城?城與山的分別何在?為何最後又遷到山上?
(7) 為何天使允許他?
(8) 相信羅得與亞伯拉罕都目睹災後的烟氣上騰。二人的感受會有何不同?
(9) 羅得既是這樣,神為何還營救他?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不曉得羅得除了告訴他的女婿:「你們起來離開這地方,因為耶和華要毀滅這城」外,還說了什麼話。但他的女婿們卻以為他在說笑 (joking) 。
羅得在他們心中是否一個宗教狂熱者?他以前是否不斷的勸告他們不要學效城市的罪惡生活?他自己的生活是否與別不同?我們不能肯定。若然是如此,他的女婿們,像所多瑪其他的人一樣,以他所說為戲言是我們絕對不應感到意外的,因為今天的世人也是這樣看我們這些信耶穌的人。
當我們嚴正的論到主的再來時,世人多以我們為宗教狂熱份子。奇怪的是,提到中美洲的Mayan土人古代世界末日的傳說,他們卻甚感興趣。同時,他們對電影和電視製作的末日故事卻趨之若鶩。換言之,世人是單單以聖經末日的警告為戲言、為神話。
他們對Mayan的傳說抱著極大的好奇心;對電影末日推測的故事多能反映世界自趨毀滅的真實感有共鳴;惟獨對聖經末日的警告卻存輕視的態度,是何故呢?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不難了解的:聖經末日的信息是有關神對世界的罪的審判。Mayan的傳說是可以單以好奇心來對待;電影末日的推測正好有助提倡世界和平和環保主義,以免末日成真;但聖經末日的預言是確定的,是不能避免的。惟一面對的方法,只有悔改,相信、接受那位再來的主。世人那願如此呢!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羅得原不欲逃到山上,他要求躲在瑣珥。為何現卻出爾反爾?他怕什麼?
(2) 「世上的常規」是指什麼?
(3) 女兒們的道德觀從何來?是否應從羅得而來?
(4) 我們可以從羅得身上學個什麼功課?
(5) 與挪亞一樣,羅得又是酒後出事。他們的輭弱出於什麼?
(6) 他們的輭弱同樣帶來了什麼極厲害的後患呢?
(7)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羅得的故事是一個以為可以魚與熊掌兼得的故事。
羅得跟從叔叔由吾珥一直走到迦南地,他是在亞伯拉罕信心的旅程的一份子。亞伯拉罕也一定與家人分享神的應許和他與神不斷的交往。羅得親眼看到亞伯拉罕因信心帶來的祝福,他更分受了這祝福帶來極大的財富。彼得在他的書信中作見證說,羅得是個義人;他的義心對罪天天傷痛足證他生命的敬虔。
但同時,他的心也傾向世界。在古代的家族,他理應服從和尊重長輩。但他卻沒有讓照顧他的叔叔先選擇,自己急忙選擇更肥美的地土。似乎,他是更醉心於當時古代的花都所多瑪。因此,我們從聖經得知,他因看見而選擇,進而漸漸的遷近,最後乾脆的住在所多瑪城內。他是知道這城的道德敗壞,對自己家人會有一定的影響的。
他的財產相信為他爭取到城門口的市委一席,但卻同時奪去了他妻子的性命。她回頭的一望,與羅得的遲疑,反映了他們對城市和資產的留戀。兩個女兒在道德上的漠視,也反映到他們的家庭沒有發揮光和鹽的作用,反被城市的風氣所感染。
如果使徒約翰是活在那年代,他會一早就告訴羅得:「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壹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