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這段經文把十誡的首四誡,與神的關係作個延伸,包括了一個正面和三個負面的吩咐。那三個負面的吩咐是什麼?(註:第29a節的主要動詞為「不可遲延」)
(2) 什麼才算是「毀謗」?
(3) 為何神的百姓會毀謗祂?(可參利24:10-16之例) 。為何把毀謗官長與毀謗神相提並論?
(4) 我們在下一章(第廿三章)會研讀和思想獻初熟果子的吩咐。這裡(22:29) 所指的是「美酒、上穀」(
(5) 你認為今天的信徒多是「象徵式/tokenism」的奉獻嗎?你又如何?
(6) 為何吃被野獸撕裂牲畜的肉不是「聖潔的人」當作的?(可參利7:22-27; 申12:27)
(7) 為何屬神的百姓會吃這些肉?
(8) 如果屬神的百姓干犯其中一個負面的吩咐,表明他與神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9)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怎樣應用這三個負面吩咐背後的屬靈原則?
(10) 這裡惟一的正面吩咐是什麼?
(11) 這吩咐的基礎是什麼?(參出13:11-16)
(12) 這誡命的重要性何在?
(13) 神的百姓當以什麼的心態來遵守這誡命?
(14) 你可以怎樣應用這誡命背後的屬靈原則在你身上?
(15)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 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你要從你莊稼中的穀和酒醡中滴出來的酒拿來獻上,不可遲延。」 (出22:29)
在這段伸延十誡的約書吩咐中,神提到要他們獻上的穀和酒,所用的字與及後此類吩咐的用詞是有分別的(如利23:9ff;申26:1ff) 。解經家Durham指出這裡特指的是極美之酒,和極好的穀類,用意在乎提醒百姓不要吝嗇獻上最好的。原來,神不是單希望他們按規矩的獻上十份之一而已,也希望他們能獻上最好的。
想到信徒的奉獻時,我大概可以把他們分為三類:
(1) 那勉強的:不幸的,似乎不少信徒是沒有什一奉獻的習慣。他們不覺得這是作信徒當作的,也不理會主耶穌的警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21) 。稍懂聖經的更認為我們是不在律法之下,故不用作甚麼什一奉獻了。其實,如果我們的義是勝過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義(太5:20),我們的奉獻會是如此甘心樂意的(林後9:7),就根本不會看重百份比,也自然超過律法什一的規定。
(2) 那帶責任感的:可幸,大部份信徒是有責任感的作什一奉獻的,教會也因此能「維持」較正常的操作(但能維持不等如能拓展) 。既作了什一奉獻,我們也就心安理得了。但這是否真的反映我們的奉獻是出於甘心和樂意的呢?是否出於愛主的心呢?或許是反映出後者—我們愛主就是這麼的多!但出埃及記上述的話恐怕就是對我們說的:不可按規矩的獻上,乃是要獻上最好的。
(3) 那犧牲的:我也見到有像路加福音第21章那窮寡婦所獻上養生小錢的。他們按著信心、信靠、感恩和愛心獻上奉獻的。我遇見過好幾個弟兄姊妹,在尚有生命氣息時,就把原來放在遺囑中要奉獻的,決定在還有生命時獻給神。他們的奉獻確是甘心、確是樂意的。
出埃及記這包話也叫我想起一些信徒把教會看為他們放雜物、傢俱、特別是舊電腦的地方。如果他們是出於愛神和愛教會的心,他們就應「不遲延」的,把新傢俱,並非舊物品獻給神。
第128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請重讀出埃及記20:16的第九誡。
(2) 按這段9節的經文,你可以找到作假見證的種種原因嗎?
(3) 佈散謠言當然可惡,出庭作假證供也不簡單。一個人為何仍然會忠實的作證,雖然他知道這樣做可能會令所愛的親友受損(甚至或被判極刑)?
(4) 彼得三次不認主與「群眾壓力」有關嗎?
(5) 怎樣能在「群眾壓力」下不退縮?
(6) 為何一方面吩咐「不可在窮人爭訟的事上屈枉正直」,而同時吩咐不可「偏護窮人」?
(7) 為何神特別在此吩咐不可欺壓「寄居的」?
(8) 你認為假見證最普遍的動機是什麼?
(9) 在信徒的圈子中,停止「佈散謠言」最佳的方法是什麼?
(10)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 不可隨夥佈散謠言……」 (出23:1)
作為牧者,最叫我感到傷心的事莫過於聽到弟兄姊妹在教會有難處的時刻佈散謠言。更糟糕的是,他們以為是出於愛主的心而作的。或許他們真的以為是愛心之舉,但卻幫助了散佈不真實的消息,雖然所傳開的略帶事實。但他們的傳言只會帶來更多的彼此不信任、猜疑和紛爭;而不是和平、悔改和和好。
有信徒問我,有人在電話或在見面交談時向他們佈散謠言,該如何是好。我覺得,就是傳言者所說不實,或是動機不良,我們也同樣不應論斷他,要留心的聽。但聽後應溫柔的勸導:首先指出所傳的是二、三手的消息,不應立刻相信,也不應繼續的傳開。但更重要的是,在聽完對方的傳言後,邀請對方一起為這事和當事人禱告。我通常會這樣說:「你說得這事情如此嚴重,就讓我們立刻為他(即當事人) 禱告好不好?」
通常在一起禱告時,會使傳言者的心和口平靜下來,並且容讓聖靈光照出他的錯來。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把十誡作即時的延伸結束時,神重申安息日的吩咐,並訂定三個節期:
第10-13節 (安息的吩咐)
(1) 在設立守安息日為第四誡時,所提到的原委是與創世的歷史和屬靈的原則有關,但23:12在此所論到的原委又是什麼?
(2) 這原委有何重要?它怎樣反映神的屬性和心意?
(3) 這原委可以怎樣應用於今天的工商業社會?(現今社會的牛驢、婢女的兒子和寄居者是代表什麼?)
(4) 在此,安息日延伸至安息年,而所述的原委也非歷史或屬靈方面,而是「人道」方面,更包括窮人和野獸。這吩咐怎樣反映神的屬性和心意?
(5) 在今天的工商業社會中,我們該怎樣應用它?
(6) 為何神沒有像其他吩咐一樣在此定下刑罰,而只以第13節作結束?
第14-19節 (三個節期)
(7) 這裡所定的節期是要所有二十歲以上的男丁,日後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去朝聖。這樣叫全民每年三次一起聚集在耶和華面前敬拜的重要性何在?它怎樣反映神的屬性和心意?
(8) 請思想和列出這三個節期的意義:
a. 除酵節(與逾越節連合來守) 是陽曆四月時分
b. 收割(初熟物)節是五月底、六月初時分
c. 收藏(後熟物) 節是九月底、十月初時分
(9) 在吩咐他們聚集在祂面前的時候,為何神特別吩咐:
a. 不可空手朝見?
b. 不可獻有酵的餅?
c. 不可留脂油到早晨(即要立即完全燒掉) ?
(10) 最後的一個吩咐是什麼(23:19) ?歷代解經家都找不到可靠的古代近東類同的律例。你個人認為這吩咐的原委是什麼?它怎樣反映神的屬性和心意?
(11)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 六年你要耕種田地,收藏土產,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種,使你民中的窮人有吃的;他們所剩下的,野獸可以吃。你的葡萄園和橄欖園也要照樣辦理。」(出23:10-11)
我尚記得在七零年代初,有機會在馬來西亞乘搭火車,由吉隆坡到北面觀光。沿途景色極其美麗。不過我留意到不少的田野像是荒廢了,沒有人耕種,野草叢生。一問之下,才知是因為去年豐收,今年就不用耕種。一聽之下,心中立刻的說:「這些人真懶惰!」其實,我是不明白聖經所告訴我們有關大自然的規律。
在我事業開始的早期,我是篤信清教徒的工作觀,把勤力視為與聖潔相等,也不知道「安息/Sabbath」的重要。對,我是嚴守主日的,每主日的時間差不多全放在教會,崇拜後,更是多多開會,結果弄至每主日都筋疲力盡。每星期一都呈現倦態的上班,同事們都看得清楚。回想起來,真是羞辱了神!
我是要經過很多個年頭,才慢慢的領會到安息的重要和真義。原來連那些馬來西亞的農民和地土都需要從勞動中歇息的。地土惟有歇息的機會,才能繼續生出土產。野獸要有足夠的食物,才不會亂闖民居找吃的。
摩西的律法確與古代近東的律例非常的不同。它之所以顧及自然環境和生態的歇息,是因為耶和華確是創造萬有的神。這律例更顯出祂的智慧和愛祂所創造的萬物之心。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這約書結束時,神應許差遣使者在前保護、引領他們,並攆出一切仇敵:
(1) 20-23節介紹這位「使者」。歷代解經家對這使者是誰,眾說紛紜。讓我們看看對「祂」的描述:
a. 其責任是保護、(在前面)引領一直進入迦南地
b. 百姓須謹慎、聽從
c. 不可惹(或作違背) 祂
d. 祂有赦免的權柄
e. 「奉我名」(應譯作「我名是在祂裡面/My Name is in Him」)
奧古士丁認為祂就是基督耶穌(見以下的註釋) 。你同意嗎?
(2) 按第24和32-33節,百姓進入應許地之後,當作什麼?
(3) 這些吩咐的屬靈原則是什麼?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我們的身上?
(4) 第25-26節所應許的祝福包括些什麼?神真的會這樣賜福嗎?為什麼這些應許似乎還沒有實現?會否有一天實現呢?(參啟21:3-5,及賽65: 17-20)
(5) 在應許給他們攆出仇敵時,神清楚的告訴他們是漸漸的、不是一次過的。為什麼?
(6) 這對神在我們身上施行神蹟、奇事,和怎樣答應我們的禱告上可以學個什麼功課?
(7)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 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要留意這些話。讓猶太人(不用說是Manichaean這些異端了) 告訴我,聖經中那處有用這些說話來形容天使的,除了這引領百姓進入應許之地的使者。讓他思察是誰承繼摩西,帶領這些百姓的。他會知道祂就是耶穌,雖然當時並非這樣稱呼祂,及後乃是如此(改稱) 。其實,那位說: “我的名是在祂裡面” 的就是那真耶穌,那按新約所載,引領祂子民進去承受永生的;舊約是祂的預表。再沒有比這個更具預言性了—祂的名就是預言的本身。」 (奧古士丁)
「我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等到你的人數加多,承受那地為業。」(出23:30)
讀到以上的經文,我不能不讚歎神對屬祂的人的用心。
我們常常把神的作為圈劃在我們心中無形的界限之中,就好像西洋的諺語所言:把神放在盒子中。當神作事的方法、時間和結果與我們的想像(特別是祈求) 有別時,我們不是懷疑祂的大能,就是懷疑祂的用心。往往,我們會質問神:為什麼?
於是,當我們讀到馬可福音8:22-26時,讀到主耶穌似乎需要兩次才能叫那瞎子完全看見。我們立刻的反映也是「為什麼?」,也在懷疑祂是否真的是全能的!
神早知以色列人跟我們是一樣的—沒有耐性、常常懷疑祂的能力和信實。故此,祂預早就告訴他們:「我不在一年之內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恐怕地成為荒涼,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出23:10-11)
故此,下一次,當神沒有立刻的答應我們的禱告,沒有立刻的改變我們的環境時,要記得,這都是有祂的原因的。祂的能力沒有改變,祂的用心也沒有改變,祂原是為我們的好處!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在摩西把領受的命令寫下(24:4) 成約書,並念給百姓聽後(24:7) ,耶和華再次邀請摩西帶同亞倫,他的兩個兒子,和七十個長老上山與祂見面。他們與神會面的經歷記載在24:9-11:
a. 他們是否見到神?(參33:20)
b. 他們見到神是怎樣的?為何只形容祂腳下的情景?
c. 除摩西外,這些領袖是首次這樣的與神會面。這經歷對他們個人和身為領袖,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2) 雖然如此,始終只有摩西才能獨自親近神,為什麼?有特別的意思嗎?
(3) 當百姓說:我們都必遵行(24:7) ,你以為他們是真心的說嗎?如果是出自真心,為何卻又快快的偏離神呢?(32:8)
為著鄭重律例的頒佈和百姓的許諾,摩西隨即作以下的儀式:
(4) 在西乃山下築壇:這壇的作用何在?為何要在此時建壇?
(5) 立十二根柱子:此舉代表什麼?它成為後來的什麼先例?(參書第4章)
(6) 叫他們中的少年人獻祭:此舉預表什麼?
(7) 以祭牲的血為約的依據:是什麼意思?為何一半澆壇,一半澆百姓?此舉怎樣成為基督耶穌在十架上所成就的預表?
(8) 念這寫成的約書,要民作回應:把律例寫成書的重要性包括什麼?
(9)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 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和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我這裡來,遠遠的下拜。」 (出24:1)
雖然摩西確是神所揀選的領袖來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和帶領他們進到應許地;而他是惟一能在西乃山和會幕裡單獨與神見面的人,但神的心意一直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認識祂、親近祂的。當然,我們知道神的心意至終因著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犧牲得以完成,叫凡相信耶穌基督的,都能直接去到祂的施恩寶座前親近祂。但這個心意,早已在以上的經文中顯露出來了。
對,百姓因得見耶和華榮光的顯現而驚懼,他們情願遠遠的站立,讓摩西獨自的與神說話(20:19) 。雖然如此,神仍然邀請他們的領袖,包括亞倫和他的兩個兒子,及七十個長老登山來親近祂。這個對他們來說,肯定是很寶貴的經歷。我相信,他們像百姓一樣是充滿懼怕的,但這不是邀請而已,更是神的吩咐。故此,在摩西陪伴之下,戰戰兢兢的朝見神。他們所看見的,叫他們目瞪口呆。著名的解經家Brevard Childs肯定的告訴我們,原文的意思確是指他們「看見」神(24:11) ,但我們知道沒有人能看見神的面容的,連摩西也不能(33:20) 。但是,他們確是經歷了神親自的同在,也至少(可能不敢仰視) 是看到神腳下榮耀的彰顯。因此,他們對神的認識不再是間接的,也不是道聽途說,乃是個人直接的經歷和認識了。這其實是神對每一個屬祂的人的心意,更是屬靈領袖必須有的條件。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現在,神再叫摩西登山,為要把法版(相信是寫上十誡) 交予他。既已有約書寫下一切(24:4),為何神還要親自寫下及賜予法版?
(2) 這裡稱約書亞為摩西的幫手,他也終於代替摩西帶領百姓進入迦南。這裡讓我們學習到訓練「承繼」人的什麼寶貴功課?
(3) 為何聖經說耶和華的榮耀「在以色列人眼前…如烈火」?
(4) 四十晝夜是一段不短的時間。為何神覺得需要與摩西獨自會面這麼久?
(5) 神是可以在法版外再詳盡寫下其他的吩咐,然後讓摩西照讀出來給百姓聽的。這段時間對摩西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可參33:17摩西的請求,和34:29所形容會面的後果。)
(6) 你以為神同樣希望與你作長時間的會面嗎?你有這個渴想嗎?
(7)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 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摩西進入雲中上山,在山四十晝夜。」(出24:18)
對百姓而言,神實在是太可怕了,以至他們連西乃山也不敢走近。換句話說,他們與神的關係是被畏懼所刻畫的。摩西就不同了,他不但走近西乃山,更跑到山上去,與神同在四十晝夜。這四十晝夜就把摩西完全改變過來。
按理,神絕對不用摩西留在山上這麼久,仍可以把律法交付他:祂既把十誡寫在石板上,同樣可以把其餘的律例都寫在板上或皮卷上。這樣,不但節省了摩西登山的勞動,更讓他有多些時間來教訓百姓;這就更避免了百姓在山下造金牛犢的罪行。所以,叫摩西放下工作和百姓來登山似乎是不智之舉。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這百姓是硬頸、悖逆的。遲早他們都會找機會和藉口去造自己的神,遠離耶和華的。但這四十晝夜卻是摩西不能缺少的。
這四十晝夜是摩西個人認識神的時刻,不是再單以僕人的身份,不是單作神的工具,乃是成為神的朋友!這是神一貫的心意。祂是全能的神,不論作僕人的如何,祂要完成的,一定會得完成。但祂的心意是我們能配與祂同工,更能體貼、了解祂的心腸—像朋友一樣,這是摩西久留在神面前的結果。他由一個勉強的僕人,變成了與神「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的摩西。(33:11)
如果,摩西單是領受命令,然後傳遞給百姓,而沒有一段長久與神獨處的時刻,就不可能與神建立如此親密的關係了。是的,沒有數量(QUANTITY) 就沒有質量(QUALITY) 的。在關係的建立上,這尤為重要!
你上一次與神長久獨處的時刻是多久之前呢?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該是摩西再登西乃山後,耶和華首先的吩咐:
(1) 神為何吩咐摩西建會幕?
(2) 我們曉得就是「天和天上的天,尚不足(神) 居住」(代下6:18) ,故此神真的會住在會幕(即帳棚) 嗎?
(3) 這會幕真正的意義何在?
(4) 請翻到約翰福音1:14:「道(即耶穌) 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住” 字的原文就是會幕—搭帳棚。這使我們對神吩咐摩西建會幕有什麼加深的領會?
(5) 建會幕的材料從何而來?
(6) 百姓從何而得這些貴重的東西?
(7) 為什麼神不「命令」百姓交出這些東西,而說要他們「甘心樂意」的獻上呢?
(8) 若然百姓不甘心,也不樂意怎辦?結果會怎樣?
(9) 如果你是百姓之一,聽到摩西帶來建會幕的信息,你會甘心、樂意的獻上嗎?為什麼?
(10)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製造帳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的樣式。」(出25:9)
這次的登山,摩西遇到不少叫他驚奇的事,其中最大的莫過於神吩咐他為祂製造會幕成為祂在地上居住的聖所。
當然,建會幕作神的聖所是合宜的徵記:因為會幕,即帳棚,本身是一個臨時的居所,並非長期,更非永遠的居所。故此,這帳棚是象徵著及後 “道成肉身,「搭帳棚」在我們中間” 這奇妙的神蹟。(註:約1:14的「住」就是會幕/帳棚這字) 。
當讀到神給摩西的吩咐是如此的詳盡時,我們會感到驚奇,特別是連會幕內的擺設、形狀、尺寸和材料也是清清楚楚的列出。我們不禁的問,為何「都要照我所指示的樣式」?為何要是十肘,不是十二肘?為何六個枝子,不是八個?朱紅色固然代表寶血,為何其他的是藍色和紫色,不是白色和綠色?為甚麼沒有彈性?
我相信這裡主要的信息是:這些一切是與敬拜全然聖潔的神有關的,故此這敬拜一定是要一百份之一百以神為中心的,絕對不能有人「自己」的成份參入這敬拜中。從某個角度而言,神不是絕對禁止我們在敬拜中的「創作力」,只要這些不至分了我們絕對以神為中心的心。任何使敬拜的中心由神轉向任何的事物和人物,都污辱了這敬拜。故此,敬拜中的人的「創作力」最好還是儘量避免為佳。聖經不是這樣的提醒我們嗎:「你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因為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他們本不知道所做的是惡。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傳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