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註:我們已讀到出埃及記的最後一個段落:摩西把他們怎樣聽命遵照神的吩咐,建成會幕的經過記錄下來—這會幕是神實踐祂同在應許的媒介。
(1) 為何在正式開工建造會幕之時,摩西先要重申安息日之誡命?
(2) 為何在重申這安息日之誡命時,他特別在此指出不可生火的條例?(在住處生火似與煮食有關)
(3) 百姓身在曠野之中,這些貴重的奉獻物品從那裡來的呢?
(4) 這些物品的來源會叫他們更容易獻上嗎?為甚麼?
(5) 「如果」百姓真的願意獻上這些貴重物品,你以為原因是什麼?
(6) 從這樣所列的種種工匠和技師,你可找到你的專長嗎?
(7) 今天在神的事工中,你可以參與什麼崗位呢?
(8)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你們中間凡心裡有智慧的,都要來作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 (出35:10)
我曾談到在神的家,事奉沒有屬靈與不屬靈的界別,但卻有屬靈與屬肉體的人之分別。其實所有為神而作的,都是屬靈的事工。上一代被神重用的一位神僕更曾說:屬靈人就是切水果,也是屬靈(的行為) 。
在這麼多年的教會生活中,我就遇到不少在背地裡、默默忠心事奉的人—我是指在教會中作清潔的。他們往往只在被責怪時才引人注目,(而往往不是他們的錯) ;平日忠心勞力的後果,卻鮮有被人提出來稱讚的。在此,我想向這些弟兄姊妹說句:謝謝;你們在主裡的勞苦,絕不會是徒然的。
第16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聖經怎樣形容那些奉獻財物或技能的百姓?
(2) 如果一個人心裡沒有「受感」而奉獻,能討神的喜悅嗎?為什麼?
(3) 你今天奉獻的主因是什麼?
(4) 為何聖經特別提到「官長」奉獻紅瑪瑙等寶物?
(5) 作領袖的率先奉獻的重要性何在?
(6) 你可以怎樣貼切的形容這裡的情境呢?
(7)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凡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用作會幕和其中一切的使用…… 」 (出35:21)
聖經中,對那些樂意為會幕而奉獻寶物、銀子和線等的百姓之稱讚是很特別的。聖經稱他們「為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意思是說:他們的奉獻絕非是出於勉強,也非出於責任,乃是受感、熱衷於在神的事工上有份的。問題是:他們是被什麼所感動的呢?答案似乎是清楚的—他們是被聖靈所感動的。
這些不久之前,因造金牛犢而犯罪、得罪神的百姓,在知道神發怒不願與他們同去時、深以為兇信而後悔;現在知道神已轉意,並要藉會幕的建造來表明祂繼續的同在,他們豈能不受感動,豈能不樂意、極力的捐獻呢?
我們常常輕看這些在曠野中漂流的以色列人,但誰知,他們卻有我們藉得學習的地方。就是能有被感、樂意奉獻的心。我相信你今天的奉獻是出於樂意,而不是出於勉強的。但是,能否說是被神的靈所感動的呢?如果不是被神所感動的,我們的奉獻是否真的稱得上是討神喜悅的呢?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如果你是比撒列:
(1) 你對被神揀選作這聖工的總管/總工程師有何感想?
(2) 你會怎樣面對這「至聖」的聖工?
(3) 你會怎樣看神賜你的各樣恩賜?
(4) 你會怎樣處理你領導眾義工的身份和責任?
(5) 你對這身份/事工最看重的是什麼?
(6) 你會怎樣處理每周的安息日,特別當那周的工作不大順利,甚至有遲誤之憂慮?
(7) 當部份的工程產生難處,或設計發生困難,你會怎樣處理?
(8) 聖經怎樣繼續形容奉獻者的舉動?
(9) 你以為百姓真的知道所收的奉獻已是有餘嗎?
(10) 為什麼百姓仍繼續的捐獻?
(11)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摩西傳命...... 這樣纔攔住百姓,不再拿禮物來」 (出36:6)
讀到以色列人不斷的把會幕所需要的物品送到摩西那裡,甚至過於所需用的,我們不禁也替他們感到興奮,因為這是同心的表現。同時叫我們知道,當神自己在動工時,就是一向不是以同心著稱的百姓,在「受感」之下,是可以成為神家的祝福,帶給神榮耀的。
奇怪的是,在這罕有同心的以色列人歷史的片段中,卻有解經家只看到負面的一面,認為他們不屬靈到一個地步,連在甘心喜樂奉獻中,卻連累到神的工作要停頓而受損。
讀到這解經者(一位有名的前輩) 的心聲,不禁想到他可能身經百戰,在事奉上遭受到極多、極大的創傷,以至在該喜樂的時刻,卻不能與人、與神一起歡喜快樂!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裡對會幕興建的記述與第25-30章的吩咐,除了極少的差別外,差不多是一字不漏的重複。所以我提議在這幾天的讀經中,重看先前同類的經文的反思問題,看看會否有進一步的領受。
會幕本身 (參26:1-37):
這章的篇幅稍長,一口氣的讀完可能較沉悶。可按以下的分段、逐段細讀,試從物料和顏色的使用中,略微領會其中的意義:
36:8-13 會幕主要由十幅貴重的物料所織成,每面五幅,用鈕扣相連,共長約60呎、高約42呎。繡上基路伯。
36: 14-19 為要保護這層貴重的幔子,要蓋上一層山羊毛織的幔子,長約66呎、高約45呎,足夠蓋過原有的幔子。再加蓋一層公羊皮,和另一層海狗皮作罩棚的蓋。即共四層。
36: 20-34 這些幔子和上蓋是要靠竪板支撐,每板有兩銀座作底,並作閂把竪板連上,和兩個支撐的拐角。
36: 35-36 要用作會幕底層同樣的材料繡上基路伯作幔子,把會幕分成聖所(30’ x 15’ x 15’) 和至聖所(15’ x 15’ x 15’) ,後者作約櫃安放之處。
36: 37-38 又用同樣的材料(沒有繡上基路伯) 作東面(正門) 的門簾。
(1) 在你細讀會幕不同的物料時,有否留意到材料的質地貴賤的原則?分別的原因是什麼?
(2) 除了約櫃有二基路伯,在那些地方也繡上基路伯呢?這是要表明什麼?
(3) 一些解經家指出,這會幕的種種設計乃在乎使會幕能較容易拆、建。有認為是暗示耶和華同在的過渡性;有認為是清楚的叫百姓知道,無論到何處,總有祂的同在。你會較認同那個說法?為什麼?
(4) 請再細讀36:35-36這段有關用幔子分隔至聖所和聖所的經文。然後,翻到馬可福音15:38。如果在耶穌死亡時你是當席留守聖所的祭司,目睹分隔的幔子裂為兩半時,立時的感受會包括什麼?
(5)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他們中間凡有智慧作工的……」(出36:8)
在建造會幕的記述中,我較喜歡英譯本NIV,把每個工作的完成譯為「他們」,而不是「他」—好像單單是比撒列一個人的辛勞。比撒列固然是耶和華所揀選的,也被聖靈所充滿、更是多有恩賜,但若非有眾多其他樂意事奉的工匠和技師,他們同是被耶和華賜「心裡有智慧」的(36:2) ,會幕豈能「按山上的樣式」完成呢?
會幕其實不是一座很龐大的建築物,但內中的設計的精密、細緻,所需的材料、工匠,都甚不簡單。正所謂:麻雀雖少、五臟俱全。需要眾多的百姓而非一兩個非凡、卓越的領袖可以建成的。其實,聖經在此屢屢提到神賜智慧給多入,是顯示這真理,也顯示神的心意。
我在想:會幕的內面要全「按山上的樣式」建造,當然是極其的重要,但在這建造的過程中,能顯出神生命的「樣式」,相信給神帶來更大的榮耀!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段與25:10-30差不多是完全一樣的:
(1) 為何法櫃要以全金為質?
(2) 為何在施恩座(即約櫃的上蓋) 放二基路伯?這二基路伯的姿態有什麼意義?如何反映天上的敬拜?
(3) 為何稱約櫃的上蓋為施恩座(英譯贖罪蓋) ?(參利16:15-16)
(4) 創世記第三章以基路伯結束人類在樂園與神的同在為終,現在基路伯重現在約櫃之上有什麼重要的信息?
(5) 因耶和華召以色列人到西乃山與祂見面、立約和接受律法,他們自然以西乃山為神的山。現在祂應許在這流動的約櫃中與摩西相會,這叫他們對神有什麼加深的領會?
(6) 按這段的形容,你對約櫃的圖案有什麼感受?你以為神希望百姓對這約櫃該持什麼態度?(參來4:16)
(7) 陳設餅在每安息日都擺設在耶和華面前,藉著乳香的火祭獻給神(利24:7);該星期所陳設的餅,祭司在下周吃用。這個循環表明了永遠的約的那方面?(利24:9永遠的定例,原文是約)
(8) 一同吃或進食在一般東方人的風俗有什麼意義?陳設餅為神所用(藉乳香的火祭來象徵) ,也為祭司所吃,是要表明什麼的永約?
(9) 十二個餅代表以色列十二個支派。這每周的陳設餅和吃用固然表明他們與神的契合。
a. 利未記強調這樣的獻上是「火祭中的至聖」(24:9)
b. 陳設桌的構造,不但是為金所包裹的,更是避免人手的接觸。
這裡所表明的契合是至聖的。今天我們與神的交往,是否也應如此?為什麼?
(6)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用精金作施恩座……」 (出37:6)
在信主之後,我不怕讀舊約聖經,包括出埃及記。不知怎的,我一直以為會幕中的約櫃上面的施恩座,是一個座位。直到有機會在團契中參與建造會幕的模型時,才曉得「施恩座」只是一塊板。對,是一塊「精金」的板,但始終不是一個座位、更不是一個「寶座」!
我明白為何知道「施恩座」只是一塊板時感到失望的原因。我心中總以為,如此威榮的神,當配有威榮的寶座!這卻顯出我誤解了神設立會幕的心意。祂當然在會幕中降臨時、顯出祂無上的榮光,但祂的降臨並非是叫百姓驚怕,乃是要來施恩。既是這樣,何需像地上掌權的,要坐在威榮的寶座來叫百姓驚懼呢?何況,小小的會幕何足以為創天造地的神的座位呢?
施恩座的精金,已顯示出神純全、聖潔的屬性。基路伯對施恩座的遮掩也顯出天上使者對祂的敬拜。若然在其上加設任何的座位,才叫人感到可笑!地上那有配祂坐之處!但是真是奇中之奇,神竟然今天住在我們的心中,就是每一個願意謙卑自己,願祂進入心中的人!我們的心竟成為祂的寶座!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段與25:31-40差不多是完全一樣的:
(1) 在你細讀金燈臺的設計時:
a. 有什麼觸動你思想的地方?
b. 你心中產生了什麼疑問沒有?
(2) 在實際的層面,祭司在聖所中代表百姓在神面前事奉是需要燈臺的光照。這燈臺的屬靈意義是明顯的,除了它是精金所造之外,你還可以想到其他屬靈的意義嗎?
(3) 雖然在摩西五經中,沒有道出金燈臺的屬靈意義,聖經卻在撒迦利亞書4:1-14引出它其中的意義。請翻到那裡閱讀,看看臺燈有什麼重要屬靈的喻表。
(4) 主耶穌在啟示錄亦以金燈臺作喻表(1:20) 。在啟示錄,金燈臺代表什麼?
(5) 從以上兩處經文,我們可以領會到金燈臺在會幕中已包含什麼屬靈的意義?
(6) 既是這樣,25:40的提醒有什麼重要意義?
(7)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出25:40)
這幾天我們不斷的研讀會幕正式被建造的過程,而摩西在此好像是逐個字的,把他在出埃及記第25章所記述有關神的吩咐,重新的再寫一次。我們不禁懷疑,這樣的重複是否需要。就像今天讀到有關金燈臺的建造—37:17-24豈不是25:31-40的翻版?除了25:40這節沒有被重複。
問題是,25:40這節是否沒有被重複嗎?
其實,連這節也是被重複的;不過,不是用文字來表達,乃是用行動來表達了。25:40說: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摩西就用37:17-24來告訴我們,他與百姓真的照著山上的指示,一字不漏的遵行出來了。正是行動勝於口講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
所以,35-40章這一段好似很沉悶的重述,其實是要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要在我們的生命中完全的遵行神的旨意,沒有一樣是太輕微、可以忽略的;沒有一點,是我們可以按己意更改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段與30:1-10; 27:1-8及30:17-21差不多是完全一樣的:
香壇 (37:25-29; 30:1-10)
(1) 這香壇被安放在什麼地方?
(2) 為何希伯來書卻把它列在至聖所中?
(3) 這香壇的香代表什麼?(參詩141:2;啟5:8; 8:3-4)
(4) 為何所象徵的對主如此寶貴,以至:
a. 每日早、晚必獻?
b. 不可奉上異樣的香?
c. 沒有其他祭可獻在其上?
d. 祂看這為「至聖」?
(5) 既是這樣,今天你當怎樣看
a. 你的禱告生活?
b. 教會的禱告聚會?
祭壇 (38:1-7; 27:1-8)
這該是會幕中最常用的器皿。除節日外,每天祭司必在其上為民獻祭。沒有這祭壇,百姓也沒可能親近神的。在獻上祭牲時,祭牲的血要被抹或倒在壇的某些地方(如利未記4:7) 。此舉是要提醒百姓知罪和贖罪必須要藉著血。
(7) 我們都知道其他民族拜偶像、假神時,往往都是獻上動物作祭牲。這樣,以色列人怎樣才可以表明他們對耶和華的敬拜和獻祭是與他們有異的呢?
(8) 請參閱出埃及記21:14和列王紀上1:50-53。從這兩段經文,你可以領會以色列人怎樣看這壇呢?他們這樣看待祭壇對嗎?
(9) 聖殿被巴比倫人拆毀後,當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首先重建的是什麼?(見拉3:2-6) 為什麼?
(10) 主後70年,羅馬軍拆毀聖殿後,以色列人再沒有祭壇獻贖罪祭了。對猶太人而言,這該是什麼信息?
(11) 除了藉動物的血贖罪,這祭壇該對百姓還有什麼其他的意義?
(12) 今日作為基督徒,我們因主耶穌—神的羔羊—一次的獻上,不用再獻贖罪祭了。但舊約的祭壇和獻祭對我們尚有什麼的預表?(參羅12:1-2)
洗濯盆 (38:8; 30:17-21)
(13) 這裡吩咐祭司在什麼情況下要作洗濯?
(14) 這吩咐的原委是什麼?為何干犯的審判如此嚴厲?
(15) 對今天事奉的人有什麼提醒?
(16) 今天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中?
「他用銅作洗濯盆,和盆座,是用會幕前伺候的婦人之鏡子作的。」(出38:8)
雖然,摩西是差不多逐字的把神要以色列人建會幕的吩咐重複在35-40章中詳述,但在論到洗濯盆時,卻把30:17-21的吩咐,用短短的一節,在38:8交代了事,而這一節卻加上提到會幕前伺候的婦人之鏡子。因這原故,解經家就多作解釋,可惜全屬推測。有些甚至指出這是倣效外邦鬼神的敬拜,與廟宇娼妓有關。這些推測,不但是荒謬,更近乎褻瀆!故此,我覺得解經家Durham說得好:「我們最好是接受38:8所清楚顯示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盆的材料是什麼) ,然後承認我們的無知。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得到更多的資料,讓我們知道這些會幕前伺候的婦人是什麼人、她們為何在會幕前、她們在作什麼和她們的鏡子是為個人還是為禮儀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