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民數記。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會幕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第二年第一個月的第一日被豎立起來的(出40:17) ,而民數記的記載是始於第二年第二個月的第一日。二者相隔只有一個月。
8:1-4—點燈之例:不曉得是否亞倫未把燈盞的方向較正,以至神在此向他作出更正的指示:
(1) 試憶述七燈盞的重要意義。(可參亞4:2ff和啟1:12ff; 4:5)
(2) 這七燈盞實際的用途是什麼?(出25:37)
(3) 這裡再提到燈盞金的質地有什麼用意?
8:5-22—把利未人分別為聖:在往應許地出發之前,也是在會幕要被不斷遷拆和豎立之前,神吩咐摩西要把利未人分別為聖:
(4) 8:15-19把要潔淨利未人的原因解釋清楚。請細讀,並列出個中原因,然後用你自己的話來總結在此時,把他們潔淨的主因是什麼。
(5) 那潔淨的禮儀包括:
a. 外表的洗淨(8:7):
i. 用水彈身
ii. 剃全身
iii. 洗衣服
b. 要贖罪:利未人按手在牛犢頭上(8:8, 12)
i. 一隻作贖罪祭
ii. 一隻作與素祭同獻,作燔祭
c. 被以色列人按手他們頭上(8:9-10)
i. 在會幕前舉行
ii. 全會眾(當然是藉他們的代表) 按手在頭上
iii. 為以色列人作搖祭(8:11-13; 參下註)
d. 結果:“使他們好辦耶和華的事”(8:11) 和“這樣,你從以色列人中將利未人分別出來,利未人便要歸我”(8:14) 。
i. 以上各點有什麼屬靈的意思?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今日的事奉上?
8:23-26—事奉的年限
(6) 為何要定最低的年限?
(7) 為何要定最高的年限?
(8) 是否一到五十歲,他們就停止事奉呢?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搖祭是「專用於平安祭和分別為聖的儀式上;祭司把要搖的祭物那部份放獻祭者的手中,然後把自己的手放在下面;拿著獻祭者的手向後和向前,後平面式的擺動:向前是向著祭壇,像徵著獻給神;向後是顯示神為這祭物作為歸祂僕人祭司的意思。」(K&D, 539) 在這裡給利未人作分別為聖的祭,是表示百姓「把全以色列藉頭生歸神事奉的職責傳遞給利未人,作為他們頭生的代替(或代表) ,像活祭般事奉神」(K&D, 681)
「利未人是這樣:從二十五歲以外,他們要前來任職,辦會幕的事。到了五十歲要停工退任,不再辦事。」(民8:24-25)
神給利未人定了事奉的年限,但是在4:3和8:23短短只有五章的差距卻定了兩個不同的最低事奉年限。前者是三十歲、後者是二十五歲。學者們眾說紛紜,當然也有說是文士抄寫的錯誤。我是絕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反而很敬佩那些抄寫的,明知有出入,卻堅持照抄,不敢擅自修改神的話語。
早期的猶太拉比認為兩處是沒有出入的,因為頭五年是見習期,到滿三十歲才正式獨立承擔利未的事奉。
有解經者指出利未人的事奉分兩個時期:首先是在會幕事奉時期,然後轉到聖殿事奉時期。前者需要經常的拆與建會幕,需要大量人手和較多年輕的利未人來作這些粗重的工夫;故此開始事業的年限是二十五歲。後者是在聖殿建成後的長期安排,故此定為三十歲。
解經家Timothy Ashley則另有見解,說:“或許拿答和亞比戶的事件(利10:1-20) 促使利未人開始事奉的年限被提高。雖然我們不曉得拿答和亞比戶死時年紀有多大,這事件一定發生在會幕蓋搭之後,和離開西乃山之前;也是只有五十天的距離。這可怕的事件可能驅使要把利未人開始事奉的年紀增加,免得未成熟的人承擔這(可能) 有危險的角色。” (NICOT, Numbers, 176)
雖然我們不敢肯定這低年限改變的原因,我們卻清楚知道神也定了最高年限,即退休年齡。這就讓我們知道,在事主的工作上,沒有人是「沒他不行」的。年紀大的應該好好訓練下一代來承接,並要學習「放手」。不過,「放手」不是不用繼續的事奉,他仍然可以與弟兄「一同的伺候」(8:26) ,只是要交出領導權,不再扮演以前的主導角色吧了。這真是神智慧的吩咐!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9:1-14—提醒要守逾越節:這正是出埃及後第一次的逾越節,故此,神提醒摩西「要在所定的日期守這節,要按這節的律例典章而守」(9:3) 。
(1) 守逾越節的重要意義是什麼?(出12:26-27)
(2) 為何不守這節要受到如此嚴重的處理?(9:13)
(3) 這首次在出埃及後守的逾越節出現了什麼實際問題?(9:6)
(4) 以摩西的智慧和權柄,為何他不作出決定,而要求問神?
(5) 神的回答(9:9-13) 怎樣顯出:
a. 守逾越節的重要性?
b. 親近敬拜神是極聖潔的事件?
c. 雖然如此,神不是要人「法利賽式」的遵守律例?
9:15-13—神藉雲柱、火柱的同在與引領
(6) 神以會幕上面的雲柱作起行與停留的指示:
a. 這神蹟性的現像在以後的38年每天都被百姓看見:你認為會否因而漸漸失去其「神蹟性」?為什麼?
b. 神為何不每次起行或停留直接的吩咐摩西?
c. 我們今天會以什麼常見的神蹟為平常?
(7) 從第15-23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同一個地方他們最短和最長的停留有多久?
a. 如果只停留一夜,他們會有什麼感受?
b. 如果停留一年之久,他們又會有什麼感受?
c. 從他們這些經歷,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功課?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以色列人遵耶和華的吩咐起行,也遵耶和華的吩咐安營。雲彩在帳幕上停住幾時,他們就住營幾時。」(民9:18)
我不曉得你是否知道,以色列人在曠野日夜都目睹神蹟的。我是指遮蓋會幕白天的雲柱和夜間的火柱。神藉此顯出祂的同在,也藉此天天的引導他們。奇怪的是,活在每天都經歷神蹟的同時,他們竟然會埋怨神和背叛神!
不過,他們不是持續的看見這每天的神蹟三個月或半年,乃是達38年之久!恐怕就是你和我,都會漸漸看慣了,視之為平常了!或許,甚至有人會開始以所目睹的為「自然現像」來作解釋。不是嗎?這現像每天都循環出現!
其實,天虹的「現像」不就是如此嗎!當然,挪亞的後人一定每次看到天虹時,就想起上代的大惡、神洪水的審判和神到現在仍不變的恩慈應許。但久而久之,它也變成了一個「自然現像」;對它失去了「神蹟感」,也忘記了當有的提醒。當然,現代人更不用說了,認為將天虹與神的恩慈應許掛鉤是「神怪」思想而已!
其實,我們每天都活在神蹟的當中:每夜必變為白晝、每早醒來仍有呼吸、每天仍然說話、聽聲、飲用、排泄;更經歷神的同在,祂的保守、看護,所賜的平安和禱告的應允,這一切都是神蹟。可惜的是,我們也因每天如是,也習以為常了。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0:1-10—銀號的功用:號角當然是用來召集百姓起行,但亦有其他的功用:
(1) 第9節告訴我們,這吹號迎敵有什麼重要的意思?為什麼?
(2) 第10節亦告訴我們在獻祭時吹號又帶著什麼重要的意義?為什麼?
10:11-36—由西乃山出發了(參下註)
(3) 第14-28詳列以色列人出發的次序;試與2: 3-31的安排作比較,看看是否完全相同。
(4) 他們是在那天離開西乃山的?(10:12)
(5) 在出發前一星期,他們剛守過什麼節日?(9:1-3)這節日對現在的出發作好什麼準備?
(6) 第29-32節是一小插曲:記載摩西邀請岳父何西(又稱葉忒羅)同去。照士師記1:16所載,何西決是定同去。他之同去有什重要性?真正得益的是誰?
(7) 摩西在出發前作什麼禱告?有何意義?
(8) 摩西在停留時作什麼禱告?有何意義?
(9) 摩西藉這兩個禱告要表達什麼?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我們不大清楚「巴蘭」是甚麼地方。照估計,「巴蘭是位於傳統的西乃山的北、米甸之西… …相信是伸延至北面的加低斯巴尼亞,因為13:26列加低斯為巴蘭的一部份。看來,巴蘭是西乃曠野一帶的總稱」(NICOT, Numbers, 193)
「約櫃往前行的時候,摩西就說:耶和華阿,求你興起!願你的仇敵四散!願恨你的人從你面前逃跑!約櫃停住的時候,他就說:耶和華阿,求你回到以色列的千萬人中!」(民10:35-36)
雖然頑梗的百姓漸漸接受了摩西的領導,神也繼續不斷用神蹟奇事來證明祂對摩西的揀選與喜悅,摩西心中清楚知道自己絕對沒有能力來帶領百姓,走進應許地的。他知道惟有神自己、單單是祂,才能賜他們勝利的。他這樣的認準,藉著他每次帶領百姓起行和停留時所發的禱告表露無遺。對摩西這兩個禱告,加爾文有他的見地:
“他們的旅程既然不是和和平平的,因有仇敵時常的威嚇;就必須求神同往,為他們爭戰。同時,摩西也需給他們膽量,免得一遇驚嚇就裹足不前。故此,他禱告的真意是:神阿,求祢不但顯示當走的路、更求祢用祢的大能消滅仇敵,為我們開路。故此,他不稱仇敵是他們的,乃是神的;好叫以色列人肯定自己是為神爭戰。這就一方面帶來信心,知道公義的神是要為自己爭戰,叫不義者得報應,故此勝利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也帶來安慰與歡欣,因為知道凡興起來無故攻擊他們的,都同時是神的仇敵,祂必保護他們如眼中的瞳人。故此,先知(指詩人)也借用了這經文來叫教會在仇敵猛烈攻擊時,能有信心和喜樂(詩107:1) 。再者,徵記和實物的比喻和類似是需要留神的。摩西不至愚昧到向約櫃禱告;祂是向神祈求,叫祂證明約櫃是祂大能與榮耀活潑的徵記。
他(第二個) 的禱告是勸導百姓要忍耐,免得長久旅程的疲乏引來埋怨: 希望他們在長久的旅程不至生出煩躁,卻能安然的到達目的地。結果,我們也真看到,稍長的旅程使他們煩躁、失望。為要改變他們的不耐煩,摩西提醒他們,旅程上的停留是與他們有益;因為神要住在他們中間,如父親在家中,對他們加以看顧。這裡的比喻,是形容人利用一般休息的時間,放下工作,專心無阻的關心家裡的人。” (Calvin’s Commentaries, Vol. III, 13-14)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民數記11:1–12:16 在結構上是屬一組的,把在這段日子所產生的內部爭議分別記述下來:
11:1-3—在他備拉發怨言:這似是只經三天的行程而發生的(10:33)。
(1) 你認為他們是為了什麼而發怨言的呢?
(2) 雖然只在沙漠步行了三天,你認為他們以為這路程尚有多久?
(3) 你同情他們生怨嗎?為什麼?
(4) 為何耶和華這樣就怒氣發作呢?
(5) 百姓如何知道「火」是出自神的審判?
(6) 如果你是摩西,你對此事有什麼感受?
11:4-23—在基博羅哈他瓦大起貪食的慾念
(7) 是那些人先發動這次的埋怨?(民11:4;出12:38)
(8) 為何他們連天賜的嗎哪也不珍惜?他們是否真的情願回到埃及去?
(9) 你認為他們問題的結徵是什麼?
(10) 神怒氣大作、摩西則不悅:
a. 摩西把現況歸咎於誰?
b. 他現在怎樣看這些百姓?
c. 他怎樣看這使命?
d. 他向神求什麼?
e. 他在埋怨中有否想到神的感受?
f. 摩西這樣向神發脾氣對嗎?為什麼?
(11) 神怎樣「立刻」回應摩西的埋怨?(11:16-17)為什麼?
(12) 你認為摩西是否意料到神這回應呢?為什麼?
(13)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11:6)
當讀到以色列人竟厭倦天糧(嗎哪) ,只因想念吃魚,黃瓜、西瓜、韭菜、蔥和蒜,情願回到埃及為奴之地(民11:6);我們不禁搖起頭來。但如果我們誠實的自省,就會知道我們與他們的分別不大。
我們重生得救的信徒,同樣已嘗到天糧,就是基督耶穌(約6:35) ;我們更有祂的內住,繼續天天以靈糧—聖經的話語—來餵養我們。然而,我們豈不仍暗暗的戀慕著昔日奴役我們的罪中之樂嗎?讓我們聽聽奧古士丁的忠告:
“我們豈不是看到以色列人因慾念的渴求而傷害了自己嗎?雖然天降嗎哪,他們卻情願吃肉。他們厭倦所有的,而無恥的追求所沒有的;以為不求除去他們要滿足慾念的渴求,比求一個知足的心更好。當我們愛上邪惡而厭棄美善,我們就當求神挽回我們愛善的心,而不是要滿足我們的惡念。食肉本身不是錯,因為使徒(保羅) 就此說過:“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 ;但他也這樣說:“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或譯得罪人),就是他的罪了。”(羅14:20) 得罪人還可算事小,得罪神卻是事大!以色列人拒絕智慧的選擇,順從私慾的渴求—雖然不是出聲的要求、卻是發聲的埋怨—豈是小罪!不過,(聖經) 要顯出錯不在神所創造的動物,乃是人頑梗的悖逆:叫始祖死亡的不是豬肉,而是樹果;叫以掃失去長子名份的不是因禽鳥,乃是紅豆湯。” (NPF, 7, 331-33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現在神竟答應百姓的無理要求(11:18-23)
a. 神答應何時會賜肉給他們吃?
b. 祂答應賜多少?
c. 你對摩西在第21-22節的回答有什麼感想?
d. 你可以怎樣形容這時候摩西的心境?
(2) 神如何在七十個長老身上顯明祂將靈分賜給他們?
(3) 這樣把摩西的擔子分給長老們,是神的管教還是恩典?何以見得?
(4) 因這樣長老們就分擔了摩西的擔子,摩西是否不悅?從那裡可以看出?
(5) 神差鵪鶉來滿足百姓的慾念:
a. 神差了多少鵪鶉來?
b. 按這裡的記載百姓狂捕鵪鶉。他們怎樣看他們的埋怨?(十賀梅珥大約是2.2公斤)
(6) 既大量賜肉,為何卻又施災殃?
(7) 百姓、長老和摩西分別藉此學到什麼功課?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麼?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
摩西在基博羅哈他瓦怎樣處理以色列人的悖逆,叫我敬佩非常。
相信當時以色列人只開行了三天而已,就停下紮營。在出發的一星期前,剛守過逾越節(第一個月的第14日) ;這該是向應許地進發極佳的準備和提醒。加上相信有二百多萬的的群眾,浩浩蕩蕩的在約櫃領前帶領之下,列隊的出發相信甚為壯觀!再加上雲柱在前引路,四圍的邦國豈能不望而生畏!
誰知,短短三天沙漠的步行,已覺得辛苦到受不了。或許,三天辛苦的行程不是真的那樣難受,因為他們知道不是在旅遊渡假,乃是身負使命來承繼神的應許;這應許不是單在乎得地,更是要成為聖潔和祭司的國度、作屬神的子民(出19:5-6) 。
原來,他們是被中間的「閒雜人」所煽動(出12:38) ;這些人是非猶太人,他們當然高興能隨以色列人離開那也是他們為奴之地的埃及,但他們絕對沒有使命感,也不敬畏神。雖然如此,百姓是絕對沒有藉口想回到埃及的(民11:20) 。一被煽動,他們就立即忘記使命、放棄尊嚴,變成一群不懂得感恩、反叛的烏合之眾;竟因暫時失去安舒,而情願仍作奴隸,放棄作神榮耀的子民!
摩西立時向神發出連串的埋怨,看來實是不當(11:10-15) ;他向神求死也更顯出他的靈命尚未成熟。但神完全沒有怪責摩西的感受,因為那也正是祂的感受;雖然我相信神是希望摩西能明白、甚至同情祂的感受—這是神往往對祂僕人的盼望。但在這情景下,神是先顧念摩西的需要,就是要減輕他的重擔—帶領這一大群烏合之眾實非一個人能獨擔的。因此,祂為摩西預備了七十個長老,並把靈分賜他們,來分擔摩西的重任(11:16-17) 。
我不曉得摩西是否意料到,他的埋怨會帶來這個安排;至少我們看到他的助手約書亞卻有這樣的表現:這個安排不但出他意料之外,且是他不喜歡的(11:28) 。摩西卻絕不介意,因為他從不渴求權力和地位;這一點充份在他對約書亞的勸導看出來:“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麼?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11:29)
讀到這番話,我就明白為何神沒有因摩西似乎不敬的怨言而發怒;祂是清楚摩西的為人,以至在下一章,聖經就這樣為摩西作見證:“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12:3)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我們不能絕對肯定這「古實女子」就是摩西的原配,但米利暗和亞倫揀選這時刻來攻擊摩西是事出有因的。剛剛讀完的第十一章有提及這二人嗎?是什麼引起二人的妒忌呢?
(2) 解經家K&D告訴我們,「毀謗」原文是屬「女性的動詞」:若是這樣,你認為誰是這事的罪魁?
(3) 其實米利暗與亞倫在百姓中的地位簡單嗎?(可參出15:20; 7:1; 28:2; 民3:10)
(4) 他們原要論斷的是什麼?但出口埋怨時卻又不同,為什麼?
(5) 他們是向誰發怨言?
(6) 「耶和華聽見了」是什麼意思?
(7) 摩西有否向耶和華伸冤?為什麼?
(8) 神怎樣形容摩西位份的獨特?(11:6-8)原因何在?
(9) 神怎樣對待米利暗和亞倫?
(10) 亞倫現在怎樣稱呼他的弟弟?為什麼?
(11) 這事件叫米利暗和亞倫學了什麼功課?
(12) 在這事上,再加上第十一章的事情,我們怎樣看到「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13)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麼?這話耶和華聽見了。」 (民12:2)
“有好幾個原因值得我們思想(他們) 這個關係。如果米利暗和亞倫是常常安靜的和誠懇的支持他們的弟弟的尊榮,而不被敗壞和不義的妒忌所勝,他們之間的和洽,雖然是神聖的,卻會引起別人不公的批評,認為是他們卑鄙、欺騙的串謀。但在神奇妙的主權下,這兄姊二人竟向摩西的主權挑戰,試圖把他從神所賜的地位上拖下來;想不到卻因此除去所有家庭壟斷的猜疑,叫人知道連摩西的兄姊也反對他,只有神的能力托住他。同時,我們看到野心是大部份人的天性,也看到權力的慾念是何等的兇惡和令人盲目。亞倫和米利暗要與弟弟爭一日的長短,卻從神的手中得到最清楚的明證;他們要推倒的那位,正是神所高舉、所保守的。因摩西沒有為自己有任何的爭取,故此別人不應輕看神所賜與祂僕人尊貴的地位。其實神已因摩西而叫他的親屬也得尊貴,把特別的恩賜賜給他們:若非神要藉著她支持她弟弟,米利暗何以能有預言的恩賜?但亞倫的狂傲和缺乏感恩的心就更無恥。他的一切都是因弟弟而得的。摩西容讓他和他的子孫承繼了大祭司的位份,叫自己的後裔服在他們之下。亞倫既從弟弟手中得這尊貴,他那有抱怨的地方?然而,他竟然以弟弟的尊榮為他的羞辱,不甘坐第二位,雖然身為祭司,他已在摩西之上。這也成了我們的鑑戒,叫我們知道該怎樣謹慎防範這如瘟疫般有毒的野心! (加爾文,Calvin’s Commentaries, VIII, 42)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神既是帶領著他們去得應許地,為何仍需窺探那地?
(2) 為何竟打發12個探子同去,豈不容易被人察覺?
(3) 他們既是支派的領袖,該已具備什麼條件?
(4) 為何摩西要把何西亞(意即他拯救) 改名為約書亞(意即耶和華拯救) ?
(5) 這些探子的責任包括什麼?(13:17-20)
(6) 摩西個人是希望這窺探會帶來什麼結果?
(7) 這窺探的行程有多久?窺探的地域有多廣?(13:21-25)
(8) 探子的回報帶來什麼喜訊?(13:27)
(9) 同時帶來什麼惡訊?
(10) 迦勒有否「否定」那些負面的報告?
(11) 既是如此,是什麼叫他對同樣的報告有不同的態度?
(12)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裡看見了亞衲族的人……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 (民13:28, 30)
既然是要靠神來攻取應許地,為何還需派探子去視察迦南地?而且更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呢!
神如此吩咐,不但是有道理和實際的,更是叫我們認識神希望我們有的真正的信心。派十二個探子去窺探:
(1) 是有理的:當然,一派就派十二個探子,按理是容易引起當地的人懷疑的。但這卻顯出神對祂子民是要求有「同心」;祂不希望單單摩西作帶領、作主來攻取迦南地,祂乃要十二個支派都同心的、甘心的委身於這使命;
(2) 是實際的:他們要面對的,不是一次過的爭戰,乃是極長的戰爭。故此需要運用戰略、知道敵人的虛實與強弱。爭戰固然是靠耶和華,但這不是說要放棄我們的智慧,因為我們的智慧是從神來的。他們從窺探地帶回來的果子更會加強信心,知道神所預備的是美善的;
(3) 是真正的信心:神沒有要求「盲目的信心」。真正的信心乃出自先認識所面對的利弊,然後才作出信心的決定。這正是主耶穌對凡要跟隨祂的人的要求—先坐下計算代價,然後才作撇下一切跟從祂的決定(路14:25-35)
值得注意的是,迦勒從來沒有說那些負面的報告是不真實的;他承認敵人是可畏的,但他更相信神的大能;故此他說:“我們足能得勝”( 民13:30) 。這就是真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