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6:1-10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不少解經家認為在舊約時代,一般以40年為一個世代。若是如此,底波拉的世代未能把他們對神的信仰傳給下一代了。究竟我們怎樣才能把相信、跟從主的心意傳給下一代呢?

(2) 這新一代的以色列人在米甸人手下所受的苦有什麼特別之處?今天活在神的旨意以外的信徒的生活,在什麼地方與這些以色列人相似?

(3) 你曾有類似的經歷嗎?

(4) 在拯救他們之前,神先派先知叫他們知罪;所發出的責備雖然是我們熟悉的,卻值得我們細思:你覺得先知這番話是否適用於我們這個世代,甚至在你身上?

(5) 這一次,以色列人等待了多久才呼求神?聖經所記的原因是什麼?

(6) 既然尚有神可用的先知在他們中間,他們屬靈的境況究竟如何?

(7) 請停下思想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離開主的人生

「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 6:3)

以色列人離棄神這惡性的循環在底波拉死後仍然繼續,連她和她世代的人也不能影響下一代,繼續的敬拜耶和華。

我們看到在這新一代的中間,雖然仍有神能使用的先知,似乎他們作帶領的是率先引導百姓離棄神。基甸的父親就是最好的例證。以他的年紀,他是跨越兩代的;當他年幼時,必親耳聽聞神怎樣藉著底波拉戰勝敵人。但他竟是為巴力築壇的那位(6:25)

不過,神這一次用來教訓他們的方法卻是很特別的。米甸人和其他的東方人並沒有佔領他們的土地,叫他們服苦、作奴隸;卻是在他們剛剛撒種之後攻打他們,使他們辛辛苦苦的耕耘化為烏有。這正是一個屬神的人,離開主、走自己的路的寫照。我們作基督徒的,應該深明此理。

像耶利米書2:13所喻的自鑿破裂的水池,我們憑自己的勞苦、經營,得來的是節節的失敗,好像神不斷的與我們作對;心靈因而失去喜樂平安,更換來憂慮與愁煩。這全因自己選擇不聽神的話,要走自己的路。其實這仍是恩典。若然我們事事順利,就會叫我們不顧心中不平安的警告,越來越離開神了!

故此,以色列人因「極其的窮乏」而向神呼求,這是恩典!神也是恩上加恩的,他們一呼求,祂就聽,更給予他們再一次回轉的機會。不曉得,現在是否你應向神呼求的時刻?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6:11-18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你曉得那時代的以色列人一向是在什麼地方打麥的呢?(可參路3:2)

(2) 基甸要在酒醡那裡打麥有什麼感受?

(3) 耶和華的使者怎樣稱呼基甸?為什麼?

(4) 基甸的回答有什麼特別之處?這叫我們對他的心情有什麼體會?

(5) 他的疑問和埋怨是否合理?為什麼?

(6) 試把第11和第14節作比較:你對這耶和華的使者有什麼認識?

(7) 耶和華神在第14節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8) 如果你是基甸,你立刻的回答會是什麼?

(9) 基甸的回答又是什麼?

(10) 試把基甸的回答與掃羅的回答相比(見撒上9:21) :你認為他們所說的是真心的嗎?何以見得?

(11) 神的呼召往往與祂同在的應許是不能分開的:對你而言,這有什麼意義?

(12) 基甸在第17-18的請求和行動表明了什麼?

(13)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打麥的禾場一般是在山丘上,讓晚風能吹去糠秕,而酒醡是在地上掘的洞。

靈修默想小篇
輕慢不得的神

「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的事呢?」(6:13)

當耶和華的使者(按第14節所顯示,這使者就是耶和華) 呼召基甸作以色列的拯救者時,基甸向祂發洩心中的不滿,所言甚為不敬:「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麼?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6:13)

他這樣的質問和埋怨當然不對,神派先知責備的說話,應該人人都曉得的。誰可以將他們自作孽歸咎於神呢!但希奇的是,神的回答是充滿了體諒、忍耐和鼓勵的。為什麼?

我相信,神明白基甸是生長於已經離開神、敬拜偶像的家庭;他對神是完全陌生的,故此,他的說話雖然不當,卻是可以理解的。但及後,在他認識神,個人更嘗過神的真實時,尚這樣不敬的對神質疑,就當然不同了。

這正是今天「後基督教時代」的北美社會所常見的。當我試圖與非基督徒分享福音,屢次聽到類似這裡的質疑:「若果真的有神,神真是慈愛的話,為何世人會充滿這麼多的禍患?」他們就會以戰亂、饑饉、疾病、和海嘯為例,質疑神的存在!

我們不應因此對他們加以責備,因為他們尚未認識神,尚未嘗過祂的真實與慈愛。但若然這些仍出自信徒的口,就不同了。我們既然「嘗過天恩的滋味」(6:4) ,若在苦難中向神質疑,甚至發怒,就絕對不該了。

我親耳聽到一位受人敬重的基督徒領袖,告訴年輕的神學生,我們是可以向神發怒的,祂是當得起的。當時我心中暗暗的替她擔憂。過了不多年,她與丈夫打架,兩人要入院求醫,竟成為報章主要的新聞。我立時提醒自己,神是輕慢不得的!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已是不當,竟然教導別人可以同樣的向神發怒。我們真的以神為可欺的嗎?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6:19-27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連同第17-18節,基甸在第19節的舉動表明他看這使者是誰?

(2) 這使者在第20-21所作的又表明些什麼?

(3) 使者此舉為何使基甸懼怕?他築壇的反應表明什麼?

(4) 這個經歷之後,你認為基甸已準備好去承擔這救民的使命嗎?為什麼?

(5) 實行這使命之前,基甸在晚間尚得到什麼吩咐?

(6) 這吩咐的重要性何在?特別是要除掉偶像的壇、另立一壇給耶和華、及所毀的壇原是基甸父親所建的?

(7) 基甸怎樣實行神這吩咐?為什麼?

(8) 到了這時刻,你可以怎樣形容基甸與神的關係?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除去偶像

「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 (6:25)

我們常以為士師只不過是以色列民族的英雄,單有武力而已,以參孫為例,這是對的。但神所興起的士師也多有屬靈的品質,而神在興起他們的過程中,也顯出神看重他們個人和百姓靈性的復興。

就以基甸而言,神大可以單單叫祂的靈降臨在他身上,驅使其他人跟從他,施神蹟叫他們打敗敵人。但我們所看到的是神的忍耐,祂一步一步的引導基甸去認識、信靠祂:

- 藉著酒醡中的到訪,伸出了友誼之手;

- 容讓基甸舒發心中的疑問,讓他認識神自己和神對百姓苦況的關懷;

- 以火焚燒祭物,不但顯出祂是神,更是接納基甸和他的祭物的表示。

現在更是基甸「決志」的時刻不但是正式承擔使命的時刻,更是公開歸向神的時刻。他雖然以築壇來表示他以耶和華為神(6:24),但神絕對不能與偶像共存。他若真的歸向耶和華,就必須除掉偶像。或許,在神給予他的種種試驗中,這個是最困難的,因為所要除去的偶像和祭壇是他父親所建的,更已成為該城的人共用的祭壇!但是我們沒有讀到基甸像以前一般多多質疑,反而是默然不語的遵行。

不少人批評早期來華的宣教士,認為他們吩咐歸信基督的華人,要除去一切偶像,是沒有顧及文化與傳統。神在此對基甸的吩咐是對這些發出批評的人合宜的回答。其實,我們只要看看海地人多有繼續Vo-Dou的敬拜,就曉得傳福音時,對「文化傳統」的尊重的禍害。神豈能與偶像共存!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6:28-35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從城中的人對基甸所行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當時屬靈的境況是怎樣的?

(2) 這也讓我們看到基甸順服神的吩咐除掉偶像的決定殊不簡單,你說對嗎?

(3) 基甸的父親的反應又是什麼?你感到意外嗎?為什麼?

(4) 為何約阿施會這樣維護兒子?所除掉的壇豈不是他所築的嗎?

(5) 我們曉得基甸是屬瑪拿西支派的。你還記得在他之前的士師是出自那些支派嗎?

(6) 基甸固然有神清楚的呼召,但在實行拯救一事,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什麼?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的時候

「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 (6:34)

在眾多的士師中,我比較欣賞基甸他是力求清楚是神的吩咐,才採取行動的。對,有時他的表現近乎拖延和遲鈍,但總比草率和任意妄為為佳。

如果我像他一樣已面對面看見到訪的神、清楚聽到祂的呼召、目睹祭物被天火焚燒、繼而有神不斷的顯現或說話、也鼓起勇氣砍掉父親的偶像、亦經歷神的眷顧,連父親也回轉過來;相信我已準備好照神所吩咐的:「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 (6:14)

但是從開始,基甸就絕對曉得不是他「這能力」可以拯救以色列的。所以他在第15節所言,並非假裝的謙卑:「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的父家是至微小的」。對,及後神所給予他的說話和經歷確實增加了他的信心,但這是對神,不是對自己的信心。你說這是多麼的寶貴!

故此,基甸學會單倚靠神,包括單單等候神的時間,要耶和華的靈降臨在身上,他才吹角,叫人跟隨他(6:34)

神的靈不是單單在士師的時候臨到我們,祂更在我們的時代中運行。我們同時需要像基甸一樣,不但完全的倚靠神,更要等候神的時間。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6:36-40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到了此時,基甸已曾見過神的面、聽過祂的聲音、目睹祭物被神的火燒盡被悅納、作出了勇敢砍除偶像的舉動,亦經歷到神在這事上的眷顧;現在更有耶和華的靈降臨在身上,為何他還需要從神得到進一步的證據?

(2) 你以為神會因此感到不耐煩,甚至對基甸不悅嗎?為什麼?

(3) 基甸第一個的請求是什麼?

(4) 這一次試驗的結果如何?

(5) 為何他仍嫌不夠?

(6) 基甸第二個的請求是什麼?

(7) 你認為基甸早已想到或計劃好這第二個試驗嗎?為什麼?

(8) 神對祂再次的請求的反應是什麼?為什麼?

(9) 我們可以像基甸這樣的試驗神嗎?為什麼?

(10)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竟能用我?

「祢若果照著祢所說的話,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6:36)

想到基甸以羊毛試神,確是有點可笑!不是嗎?他已經吹角,北面的支派已多有跟隨,他已組織了大軍,向敵宣戰,現在才要弄清楚神真的應許拯救以色列嗎?若果這試驗的結果失敗,或不大確實,他怎樣辦呢!

若然我們仔細看看他對神的請求,就曉得他不是不信神拯救以色列的應許,乃是還不敢相信神會藉他的手成就這拯救。他是要確確實實知道,自己沒有聽錯,沒有任意妄為,因為不單是他自己的性命和名譽的問題,更是整個民族和神的名譽的問題!

我相信他是深思熟慮的計劃好這兩次相反的試驗。或許像一些解經家所認為,那團小小的羊毛,是象徵著渺小的基甸,被放在廣闊的禾場如果神能顧念小團的羊毛,在或乾或濕相反的情況下,作成祂要作的神蹟,何況小小的基甸,神同樣能在任何相反的情況下使用他了!

還有,他不再是像起初遇見神的時候,隨意的開口,乃是戰戰兢兢的說:「求祢不要向我發怒」(6:39)

不少人問,我們是否能像基甸一樣的試驗神呢?從以上的思想,我覺得最重要學習的,是基甸的心態,而不是試驗神的舉動。若然我們看重的,是要清楚神的心意,不願任意妄為;看重的是神的名譽而不是自己的得失;又帶著敬畏神的心;這樣,心先較對了,自然所行的也討神的喜悅。我相信,基甸這樣做,是討神喜悅的。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7:1-8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路巴力」是什麼意思?人這樣不斷的稱呼基甸,會對他有什麼影響?

(2) 神為何要削減基甸的軍力?

(3) 這對餘下跟隨他的人會有什麼影響?

(4) 神給這些「志願軍」什麼藉口,可以退出?

(5) 這「藉口」豈不是非常叫人感到被辱,為什麼竟有22,000人這樣的退出?

(6) 神如此的削減軍力,給我們今天要跟從主耶穌的人有什麼重要的信息?這對我們呼籲別人跟從主、事奉主又有什麼提醒?

(7) 這對剛剛經歷信心掙扎的基甸有什麼意義?

(8) 第一次的削減,叫基甸的軍隊餘下有多少?神至終希望要減至多少?

(9) 第二次的削減的方法又是什麼?

(10) 像狗跪下餂水和用手捧著餂水分別何在?

(11) 從兩次削減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神要使用的是怎樣的戰士?祂不能使用的又是怎樣的人?

(12) 對今日要作基督耶穌精兵的人的提醒又是什麼?

(13)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能被主使用的人

「人還是過多……我要為你試試他們(士師記7:4

我們剛剛思想過基甸用羊毛來試驗神。其實是誰在試驗誰呢?

當耶和華的靈降臨在基甸身上,他吹角號召了32,000人來跟隨他去對抗米甸的聯軍。這熱烈的響應,應該使基甸得到鼓舞,也叫以色列人士氣大增,但卻見不得給神帶來什麼的鼓舞。反而在神看來,他們只是烏合之眾!祂認為大部份是不合祂使用的。就算是驍勇善戰,也不就等如合神使用的。從祂兩次吩咐基甸削減人數,我們可以看見神對能為祂爭戰的人所要求的條件。

首先,祂不願意有人因看見別人入伍,也趁高興的加入。換句話說,這些入伍的人沒有真正的使命感或真情為神作戰。當遇到危險,需要作出生命的抉擇、要放棄家庭、或有所犧牲時,他們未必能堅持下去,因為他們只是跟著別人走。現在,機會來了,神主動的給他們退出的藉口;結果22,000人,即是超過三份之二的人立刻退出。他們是否真的因「懼怕膽怯」而歸家呢?堂堂男子漢,豈會如此羞家,承認自己膽怯呢!但因根本沒有使命感,也不願作出任何犧牲,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呢!

然而,就是有使命感,甚至勇敢,若沒有紀律的生命和儆醒的心態,也不合神所用。這就是像狗跪下飲水和用手捧水的分別了。只因要止渴而失去警覺性,豈不是容易為敵所侵害!但用手捧水卻是紀律、警覺的表現。

這兩個條件同樣是今天合主使用的人所必具備的。主耶穌同樣要求我們要有清晰的使命感,甚至願意愛祂勝過一切、捨己背十架來跟隨祂(14:26-27) 。祂更告訴我們:「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14:33)

同樣重要的是,神要求我們過一個有紀律、儆醒的生命,就如使徒保羅所提醒我們的:「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黑暗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13:11-13)

若果我們沒有儆醒的生命,是不合,也不配作基督耶穌的精兵的。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7:9-18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上一章我們讀到基甸不斷的對神的吩咐作出發問,而這兩次削減軍力的吩咐中,他的反應又是怎樣的不同?為何會如此?

(2) 這叫我們對神給予祂要重用的人的操練有什麼領會?

(3) 聖經怎樣形容米甸聯軍的勢力?

(4) 既然基甸對神的相信和順服已有顯著的增長,為何神不用他請求就給他進一步的證明?

(5) 你認為這奇特的夢對米甸人本身有什麼影響?為何神以「大麥餅」喻基甸?

(6) 基甸聽到這夢立刻作出什麼回應?你會這樣回應嗎?「敬拜」是什麼的意思?

(7) 你曾否有類似使你立時敬拜的經歷嗎?你每主日「敬拜」的意義是什麼?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真正的敬拜

「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7:15

神要使用一個人之前,總有一段不短暫的模造和操練的過程。一方面因我們是非常的粗糙;另一方面也顯出神是何等的長久忍耐。在基甸被神模造的過程中,7:15節可以說是達到高峰的時刻!

我們都會記得神是怎樣呼召基甸的:神以耶和華使者的身份向他作個人的顯現,給予他清楚可聽見的呼召,繼而藉天火焚燒祭物,就像亞伯拉罕所經歷的一樣(參創15)

但他的蒙召必先以悔改為基礎,故此基甸順命砍掉父親的偶像。

跟著是經歷耶和華的靈的降臨,給他勇氣吹角,召來了32,000人的大軍。

但他信心試驗的高峰在於讓神刻意把軍旅由32,000人削減至300人。這當然不單是基甸信心的考驗,更是全群(300) 的信心的考驗!

在這嚴厲的考驗中,基甸並沒有半句的質疑,而是默默的順從。但是否他真的沒有懼怕呢?神知道得非常清楚,祂主動的給予基甸再一次的證據,藉敵人口中夢的講解,叫基甸再不用懷疑了:「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7:14)

接下來聖經所記載基甸的反應叫我深受感動:「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7:15) 。我以為基甸會立時讚美神,或說出感恩的話。誰知,聖經說,他立刻的回應是敬拜神!換句話說,基甸因此完全的向神降服(a total surrender) —這是敬拜的真義。「敬拜」,不論在舊約或新約,都是指到一個人伏地在神面前的舉動。這是整個人對神降服的表示這正是基甸聽到這夢的講解之後,不由自主的回應!

在基甸而言,這敬拜俯伏包括了:

(1) 悔改的表示:他為自己不信神會用他作拯救而懊悔;

(2) 完全相信的表示:雖然只餘300人,他相信已足夠為神所用,能勝過像蝗蟲眾多的敵人;

(3) 完全降服的表示:現在他不但看到自己的罪,更看到自己的渺小、無有,更看到神的聖潔、偉大和無比!故此,他惟一能作的是全然俯伏,敬拜神!

他的被模造至此,可說是達到神的心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