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基甸吩咐跟隨他的人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對嗎?為何不單說耶和華的刀?(參7:14, 8:23)
(2) 那麼,在什麼的情況下,可以也把人的名字與神的名並稱?
(3) 基甸所用的是什麼戰略?用意何在?
(4) 結果怎樣?
(5) 按第22節所言,打敗米甸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
(6) 你可知米甸聯軍共有多少人?(參8:10)
(7) 這場戰役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
(8) 雖然米甸只有三百人就能戰勝強敵,但仍需倚賴北面眾支派來完成剿滅敵人;也有賴南面以法蓮支派來截斷敵軍的後路:
a. 這些原本被遣回的北面支派的人怎樣回應基甸現在的號召?
b. 以法蓮支派原是非常靠近這場戰役,為何不一早參戰?
(9) 請停下思想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7:20)
以色列人與米甸聯軍的戰爭是聖經上極寶貴的教訓之一。其寶貴之處包括:
(1) 它是發生在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處於低谷的時刻:那時並沒有像摩西或約書亞這樣合神心意的領袖在他們當中,以生命和神的話來帶領他們;
(2) 他們已有七年離開神、敬拜其他的神明;
(3) 他們這一次的勝利,不單顯出了作為領袖的基甸無比的信心,也同時顯出那小撮跟隨他的人無比的信心。
以300個以色列人來勝過13,500個兇悍的、慣於征戰的米甸戰士固然是給予我們信心的功課;但是神怎樣揀選這300人的過程,更給予我們今天要作主精兵的提醒—沒有使命感和儆醒禱告的心是不配作主的門徒的。是的,今天我們已少著重提醒回應神呼召的人,必須過信心的生活,全然仰賴神供應的必要性,這是十分可惜的。
不過,我對為什麼在使敵軍陷於混亂時要吶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感到有點的困惑。單喊叫耶和華的名豈不是已足夠了嗎?
當然,我相信整個克敵的策略包括該怎樣吶喊,都是出於神的。因為若不是出於神,何來能以300敵13,500呢!
外邦的仇敵,因對神的懼怕,連神所興起的領袖他們也聞聲膽喪不是新鮮的事,約書亞是其中的例子。神之所以也叫以色列人喊出基甸的名字,不但是叫敵人膽喪,也同時在百姓面前肯定神選立基甸作他們的領袖的事實。誠然,基甸也確配神這樣的抬舉,因為他絕無爭權、作王的野心(見8:23) 。同時,在吶喊時,他的名字是在耶和華的名之後的。
這也是在聖經中,神要求百姓敬重和聽從祂所選立作他們領袖的事例之一。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以法蓮人這樣不滿基甸當時沒有招他們參加爭戰呢?為何在擒拿到兩個米甸人首領才發怨言?為何其他支派,如猶大支派,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2) 基甸的回答怎樣顯出他的智慧呢?以法蓮的反應又怎樣顯出他們心態上的錯誤呢?
(3) 我們作為屬神的群體,在為神爭戰時,當有什麼的心態?
(4) 疎割與毘努伊勒人雖沒有像以法蓮人那樣埋怨,卻拒絕接待基甸的疲乏軍旅。他們這樣對待僅有三百人的基甸軍旅,可以給我們看到他們什麼的心態?這與他們處於強大的米甸人的近鄰有無關係?
(5) 除北面的支派和以法蓮外,其他的支派與疎割及毘努伊勒人有什麼相似之處?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以法蓮人對基甸說: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士8:1)
以法蓮人為什麼因基甸沒有一開始就招他們同去爭戰而發怨言呢?又為什麼在嘗到勝利滋味後才大大與基甸爭吵呢?
以色列人是在遭米甸人欺壓了7年才向神呼求的。而米甸人欺壓他們的方式也很特別:他們不是佔領他們的地土、叫他們服苦,乃是在他們每逢撒種後來攻擊毀壞他們的土產,叫他們前功盡費,更是長期在驚恐中度日。
現在,神為他們興起基甸作士師,他起先招北面的支派抗敵。不過,相信這是所有十二個支派的人都知道的,但卻沒有聽聞其中任何一支派埋怨!在基甸正式與米甸作戰,我們也沒有看見南面或約但河東的支派參與;但在米甸人已戰敗向東南逃走時,以法蓮人才應招參戰,奪米甸人的退路。
所以要問的,反而是為何以法蓮和其他南、東的支派不一早參戰?米甸人豈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嗎?他們不是以色列的一部份嗎?
其實疎割與毘努伊勒人的反應,正是這些支派的縮影。雖然在米甸人手下受苦,他們不相信以色列人是可以勝過米甸人的,何況基甸只有區區三百個人跟隨他呢!
以法蓮是看到米甸人竟然不敵這三百人時才出兵的!但是他們的勝利又如何能與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相比呢?故此,他們在勝利之餘,心生妒忌。他們在妒忌什麼呢?他們妒忌自己未能被神使用嗎?還是妒忌自己得不到同樣的榮耀呢?基甸智慧的回答顯出他們妒忌的原因屬於後者!這實在是可悲!
不過,我們今天事奉主,豈不也有像以法蓮人這心態嗎?他們似乎是渴望被主大大的使用,但是卻不是為神得榮耀,乃是為自己!我們怎樣知道自己也是如此呢?就是當別人事主得到人的稱讚,而我們卻被忽略了;或是看見別人被神更大的使用,我們心中有酸溜溜的感覺時—我們就知道自己並不勝於以法蓮人!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在基甸追上西巴和撒慕拿之時,這東方的聯軍共死了多少,餘剩的有多少?
(2) 第11節的「坦然無懼」 (或譯沒有介心—見英譯本NIV)應是形容餘下的東方軍旅的。這形容是什麼意思?與疎割與毘努伊勒人的反應有關嗎?
(3) 就算基甸軍旅不能擒拿西巴和撒慕拿,疎割與毘努伊勒人是否就不用接待基甸軍旅呢?他們所犯何罪?當受什麼懲罰?
(4) 聖經沒有交代為何毘努伊勒人要受更重的審判,但相信他們所作的是更大的惡。請細思基甸在8:7-9的警告,並將基甸軍旅的心志和這兩城的人的心態作個比較:看看他們的分別何在?
(5) 按8:19所顯示,基甸刻意追趕西巴和撒慕拿的原因是什麼?
(6) 為何基甸強要他的長子(才是童子) 拔刀殺二人?
(7) 基甸作得對嗎?為什麼?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於是對他的長子益帖說:你起來殺他們。但益帖因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士8:20)
屬神的人都是多有輭弱的,基甸也不例外。
他雖然有不少長處—為人謙卑、不要權勢,滿有倚靠神的心—但談到他的家庭和為父之道就叫人不敢領教了。
在第八章的末了,聖經告訴我們,基甸有「許多的妻」。當然,在聖經中,列祖也不少是多妻的。雅各是其中的一位,但這並不等如是神的心意。先知瑪拉基就清楚的告訴我們:「雖然神有靈的餘力能造多人,祂不是單造一人麼?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祂願人得虔誠的後裔」(2:15) 。誠然,多妻妾並非是敬虔的榜樣,也必帶來家庭的紛爭。大衛就深明此理!這裡基甸眾子中69人遭妾子所生的兒子謀害更是可怕的例子!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裡,我們看見基甸強要幼兒學他作勇士。可憐的益帖,因身為長子之故,父親不但希望他有天承繼產業,更要承繼他的勇猛戰士的才能。故此,雖然兒子是年幼,他竟勉強他操刀殺人!我不曉得這事件帶來這幼小心靈有多大的傷害,但似乎連及後所有的兒子都同樣叫基甸失望!解經家Keil & Delitzsch就指出,經文顯示基甸是在這妾的兒子長大後,才給他加上「亞比米勒」—王的父親—這別名;似乎惟有這兒子稱合他這方面的心意!
就是今天,不少基督徒的父母同樣對子女有過份的期望,完全不理會神給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天份和個性。每個孩童都有神為他們預備好不同的「當行的路」(箴22:6) 。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什麼以色列人要求基甸管理(或譯管轄) 他們?這要求是否合理?為什麼?
(2) 為什麼基甸拒絕他們的請求?他作得對嗎?為什麼?
(3) 「以實瑪利人」相信是這些東方亞拉伯人的統稱。基甸這樣要求他們交出這些小小的耳環,有什麼意識在其中?
(4) 為何基甸要製造一個大約重43磅的以弗得?
a. 以弗得是用來作什麼的?
b. 誰才能穿上?
c. 以弗得是否可以隨意製造的?(參出28:6-14;25:40及來8:5)
d. 基甸這樣做犯了什麼罪?
(5) 基甸製造以弗得或許是用心良好,但卻帶來了什麼禍患?我們可以從這事件學到什麼功課?
(6) 基甸有眾多的妻子和兒女,對下一代有什麼影響?
(7) 你可以給基甸寫上什麼碑文?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 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 (士8:27)
基甸拒絕「管轄」以色列人之舉實在難得。他雖然真的像神所言,是一位勇士,也被神抬舉作以色列的拯救者和士師,但他對權勢絕無野心,因為
- 他深深知道是神的能力,不是他的力量叫他勝敵—神是惟一得勝的源頭;
- 他不但沒有管轄百姓的野心,也深深知道惟有神是以色列的王!
這樣的領袖實在難得,古今如是!
可惜的是,基甸卻在另外一件事上犯了可能是更大的錯。就是他想作神百姓的祭司!
善慕聖工當然是好,但神已清楚指定惟有利未人才能當祭司;並且連祭司的衣裳,包括以弗得的製造是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的。
他沒有「照著在山上指示的樣式」造以弗得已是大罪(出25:40) ,引至百姓不到神所指定的會幕和大祭司處求問也是大罪,竟然使這金以弗得成為百姓敬拜的偶像就是更大的惡了。聖經說他使以色列「行了邪淫」!這是我先前所說的,這件事可能比擅自作王更可惡!
今天,我們實踐「信徒皆祭司」—這個由出埃及記19:6所說明,然後在彼得前書2:9再次肯定的真理時—仍不要忘記神給每個信徒不同的位份,若勉強承擔神沒有給予的位份,往往可以帶來神國度極大的虧損。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以色列人在基甸還在的時候國中享太平有40年之久,但相信他們不是在基甸死後,他們的心才轉離神。8:33-35指出他們所犯的三方面的大惡:是那三方面?
(2) 上文已清楚告訴我們基甸(相信包括他的70個兒子在內) 無意作以色列的王,但亞比米勒以什麼理由來唆擺示劍人來立他作王?他稱父親為「耶路巴力」的用意何在?(參6:32)
(3) 特別從「巴力比利士」(即與巴力立約之意) 的廟中拿錢給亞比米勒是表明什麼?
(4) 你認為亞比米勒殺同父異母的弟兄的惡有多大?
(5) 古時起名是很有重大的意義的。一些解經家(如Keil & Delitzsch) 認為經文顯示基甸是在亞比米勒後期才給他起這別名,意即「王的父親」。這樣看來,基甸對亞比米勒的行徑須付什麼責任?
(6) 在此之前,以色列人有王嗎?這樣立亞比米勒為王表明什麼呢?
(7) 其他的支派有沒有對亞比米勒的大惡作出反應?為什麼?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按第9章的記載,似乎(a) 示劍人是指示劍本地、非屬以色列後裔的人,或許因這原故,亞比米勒的母親只被稱為妾、為婢女(9:18) ;(b) 示劍人是敬拜巴力的,並在城中為巴力設廟宇。
「也不照著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們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士8:35)
一面讀士師記,一面好像在聆聽壞了的舊式唱片一樣,有重複又重複的感覺。每次當神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後,以色列人在士師死後「立刻的」離開神,敬拜偶像。就像8:33節所記載:「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
但這一次的離棄神,卻比以前的更甚;聖經就這樣的責備他們:
(1) 隨從諸巴力行邪淫:聖經把以色列人形容為一個不貞潔的婦人,特別現在以巴力比利土為神。「比利土」是結盟約的意義。換句話說,他們向耶和華背約,像不貞潔的妻子投向新的丈夫一樣;
(2) 不記念耶和華他們的神:就是不久之前不記念他們的惡的神,從米甸人手中拯救他們的神。聖經在此特別指出神是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的手的」。換句話說,是屢次拯救他們的神。他們竟可以忘記祂;
(3) 沒有思恩圖報:基甸怎樣冒生命的危險拯救他們,施恩惠給他們,他們卻沒有回報,沒有厚待他的家。他們怎樣沒有厚待基甸家呢?就是在他69個兒子被謀害的時候,整個以色列,沒有一個支派、沒有一個人起來追討亞比米勒的罪,只得約坦孤獨一人起來責備他和示劍人。換句話說,以色列人不但麻木了良心,更失去了基本人性的尊嚴;落到如禽獸的地步—適者生存、各人只顧自己,不理他人死活!
這一次,他們所得的審判,不是從鄰邦敵人來的,乃是他們自相殘殺。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約坦為何要冒生命的危險,對示劍人和亞比米勒發出咒詛的預言?
(2) 他這番話以什麼作開始?為什麼?
(3) 我們知道基甸曾拒卻以色列人擁他為王的要求;在9:8-14這段話中,約坦怎樣把基甸和眾子與亞比米勒作比較?
(4) 在他的比喻中,橄欖樹、無花果樹和葡萄樹的回答有什麼共通的信息?
(5) 但荊棘的回答卻有什麼不同?荊棘能給予其他的樹「樹蔭」嗎?
(6) 這樣,約坦是怎樣取笑亞比米勒呢?
(7) 約坦聲言他不是反對他們立亞比米勒為王(9:19) 。那麼他責備他們什麼?(9:16-18)
(8) 他向他們發出什麼咒咀?
(9) 你認為約坦是個怎樣的受害者?
(10)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葡萄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飄颻在眾樹之上呢?」(士9:13)
我們思想過基甸其中的美德之一,就是他絕對沒有爭取權勢的慾念,以至拒絕了以色列人叫他管轄他們的請求。而他這心態是基於他尊崇神是惟一管理以色列的王(8:23) 。
當我們讀到約坦責備示劍人所用的比喻時,就更看到,基甸的眾子繼續謹守父親這個立場。
不曉得是什麼原故,以色列人總希望與列國看齊:不但追隨列邦去敬拜他們的諸神,也希望像他們有君王來管治他們。基甸的死亡固然在以色列中產生了領袖的危機,似乎百姓是不甘單在他的兒子中尋求另一個士師,乃希望他們中間有起來作他們的王的。從約坦的比喻,我們可以想像到基甸的兒子們,像父親一樣,逐一婉拒了百姓的請求(當然除了為妾所生的亞比米勒) 。
約坦藉著各樹的回答,道出他們拒絕百姓立他們為王的原因:
(1) 橄欖樹說:豈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
(2) 無花果樹說:豈肯止住所結甜美的果子;
(3) 葡萄樹說: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
換句話說,眾子都明白自己在神面前的位份,一方面遵從父親的教導;另一方面更不敢奪去單屬於神的地位。看來,基甸對兒子們是有一定的良好的影響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似乎亞比米勒不是以示劍為作王的京城。現在,神審判的時候到了,祂「使惡魔降在亞比米勒和示劍人中」。這話是什麼意思?
(1) 示劍人怎樣作出反叛亞比米勒政權的舉動?
(2) 以別的兒子迦勒以什麼來唆擺示劍人跟隨他?哈抹是誰?(參創33:19及34章)
(3) 約坦的咒詛怎樣全然應驗在示劍人的身上?
(4) 你認為示劍人應受這樣的報應嗎?為什麼?
(5) 相信提備斯是示劍鄰近的城市,與示劍一樣起來反對亞比米勒。約坦的咒詛是怎樣奇特的應驗在亞比米勒身上?
(6) 你以為示劍人和亞比米勒的遭遇真的是與約坦的咒詛有關嗎?為什麼?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73:3)
讀到亞比米勒殺盡兄弟的暴行,和示劍人的不忠不義時,使我想起詩人在詩篇73所言:「我的腳險些滑跌,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73:2-3)
若果這是我們的感受,何況是約坦呢!他69個兄弟慘遭謀害,自己還要逃生。對,我相信是神的靈感動他發出對示劍人和亞比米勒咒詛的預言。但經過了三年卻毫無他們得報應的跡象。這三年對約坦而言,相信是極漫長的。
但神是信實的,祂言出必行!
正當亞比米勒以為萬事順利,他心中甚至可能在說:「神怎能知曉,至高者豈有知識呢?」(詩73:11) 。誰知神使惡魔降在亞比米勒和示劍人中間,至終叫他們各掉在自掘的墳墓中。示劍人真的被亞比米勒的火所焚燒而死—一嘗基甸眾子被屠殺的滋味。
而亞比米勒在節節得勝之餘,以為自己是無敵的,卻死在婦人的磨石之下—不是死在勇士的刀下。
是的,像詩篇第73篇所言,惡人越是順利,他們的順境反成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73:18) 。
神是信實的,祂的審判必要臨到惡人,只是遲或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