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繼亞比米勒之後,聖經記載跟著的兩個士師,並沒有提到他們的屬靈的品格,也沒有論到他們作了什麼特別的事蹟,只簡單提到他們的名字、出處、和作士師多少年。從以色列人仍需被「拯救」和睚珥的兒子所騎的是驢、非馬,你可以想像以色列人所處的光景嗎?
(2) 雖然如此,看來似乎陀拉和睚珥是能僅僅止住以色列人公開的叛逆神。他們死後,聖經在此(10:6) 對以色列更厲害的行惡有什麼特別的形容?他們這樣叛逆神的原因可是什麼?
(3) 以色列人既然選擇改拜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神,認同了他們的信仰和文化(相信更有與他們通婚),為何仍受他們的欺壓?我們可以從以色列人這樣的失敗中學到什麼功課?
(4) 既沒有提到先知,相信以色列人與神的對話仍是透過大祭司的。神對以色列人的呼求初步的反應是什麼?為何會如此?
(5) 是什麼叫耶和華轉意的?
(6) 在悔改後,他們對迎敵的態度有不同嗎?
(7) 請停下思想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並亞蘭的神、西頓的神、摩押的神、亞捫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離棄耶和華,不事奉他。」(士 10:6)
當然,以色列人離棄神去事奉鄰邦的神原因眾多,聖經屢稱他們這樣的離棄是行淫亂。他們這樣行惡,似乎在陀拉和睚珥死後達到高峰,好像什麼神也拜—諸巴力、亞斯他錄、並亞蘭的神、西頓的神、摩押的神、亞捫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神的子民就是這樣的公然行淫,使到耶和華的名—這原叫迦南地的人,因祂為以色列所行的各樣神蹟奇事,聞聲膽喪的名—受到極大的羞辱!
在眾多離棄神,轉去事奉鄰邦的神的原因中,其中一個叫人容易了解的,相信是想減少鄰邦的敵視,希望得到他們的信任和接納。以色列人不但與他們一起敬拜偶像,更與他們通婚(3:6) ;這樣自然會把距離拉近,減少對方的敵視。特別是與他們同拜偶像,這更是溶入他們的文化最好的方法。誰知,怎樣作是徒然的—特別當時較強的非利士人和亞捫人,對他們肯被同化之舉絕不理會,反而「擾害欺壓」他們(10:8) 達18年之久。這是值得我們作為警惕的。
任何減低聖經的尺度,以求取悅世界的舉動,以為藉此能與世界看齊,求得世人的接納,都是徒然的。所帶來的結果,就像Clark Pinnock所言:「不是叫社會基督化,乃是叫基督教會世俗化」。
其實,正是我們與世界的分別,才能讓福音的真光照亮他們的黑暗。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弗他與以實瑪利有什麼類似的地方?(參創21:10ff)
(2) 雖然耶弗他身為妾的兒子,遭受歧視與排斥,卻為神所揀選、重用;這對今日身受同樣處境的人有什麼重要信息?
(3) 為何基列的長老(相信包括耶弗他的兄弟在內) 竟向他求助,甚至願立這他們曾歧視的人作元帥?
(4) 從耶弗他在11:9的回答中,你以為他願意嗎?
(5) 是什麼使耶弗他相信長老的話?他怎樣尋求保證?
(6) 耶弗他在正式開戰之前,打發使者與亞捫王對話的原因是什麼?
(7) 從以上的分析,你認為耶弗他是一位怎樣的領袖?
(8) 亞捫王的回答是什麼?如果亞捫王所言屬實,你認為他說得有理嗎?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神確曾吩咐以色列人不要與以東、摩押和亞捫爭戰,因為前者是雅各的兄弟,另外二人是羅得的子孫(見申2: 5,9,19) 。當以色列人打敗亞摩利王西宏時,所奪的地土,確包括了西宏較早之前所佔領亞捫人的地土;而約書亞已把這些地都分給迦得支派了(書13:25) 。
「耶弗他打發使者去見亞捫人的王,說:你與我有甚麼相干,竟來到我國中攻打我呢?」(士11:12)
我們總以為士師是一些勇猛無謀之輩,就算有世上的機智,也是沒有德行的。故此,在讀到神另再興起耶弗他作士師時,我們或許會以為他只顧殺敵來拯救以色列;特別讀到他因非「正室」所生而被逐出家門,成為匪類的頭目,總以為他是暴戾成性的。誰知,他竟是以爭戰為最後解決紛爭的方法的領袖,可說是另類的士師!
不論亞捫王所說是非有理,先動干戈的並非是耶弗他,乃是亞捫王。換句話說,耶弗他派使者到亞捫,不是要找「公義戰爭/just war」的藉口,乃是在保衛地土之餘,欲尋其他非武力解決的途徑。對,及後他妄自許願,弄到女兒被犧牲是極愚昧的事。但以士師而言,他確是少有的以和平為重的一位。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弗他給亞捫王的回答中,重述出埃及時有關的事蹟,「都是完全與摩西五經的記載吻合的」,特別在「第19-22節所言,是與民數記21:21-25絕對的吻合」(Keil & Delitszch 275-6) 。按以色列人當時屬靈的景況,何以耶弗他對摩西五經有如此正確的認識?這可反映出他個人屬靈的境況是怎樣的?
(2) 按著這些歷史事實,耶弗他在11:23-27列出了那三個理由來指出亞捫王欲奪回地土的錯?
(3) 你怎樣看耶弗他所提出的第一個理由(即是地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 ?
(4) 你怎樣看耶弗他所提出的第二個理由(即是連摩押王巴勒當時只聘巴蘭來咒以色列人,卻沒有要求以色列人交還從亞摩利手中所得的摩押地) ?(參民第22章)
(5) 你怎樣看耶弗他所提出的第三個理由(即是事情已相隔了300年) ?(參以下備註一)
(6) 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看今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土地上的爭議?(參以下備註二)
(7) 亞捫王怎樣回應耶弗他的論據與推論?為什麼?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
(一)著名的神學家Clericus曾如此說:「如果時間的久長不能賦予合法的權利;如果長久的擁有不給予擁有權,那麼任何人的擁有都得不著保障了,這也必帶來無窮的戰爭和紛爭」(K&D, 277)
(二) 「巴勒斯坦」這字是從希臘文「非利士」來的,是泛指當時的迦南地,亦即以色列今天所佔的地土(Jean-Pierre Isbouts, The Biblical World, 164) 。
「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他百姓以色列面前趕出亞摩利人,你竟要得他們的地麼?」 (士11:23)
我知道談到巴勒斯坦地的爭議是錯綜複雜的話題,但耶弗他對亞捫王的一番話,卻是我們當思想的。
不論是從聖經或聖經以外的歷史,我們知道在以色列出埃及進「應許之地」前,迦南地是由眾多不同的民族所居住的—赫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參書3:10) ,並後期的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是在主前1175年才由希臘移遷到今天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海岸。後來,他們攻佔了亞實基倫、迦特、以革倫、亞實突和迦薩“五個城市,組成聯邦,稱為非利士—後來希臘文的巴勒斯坦一名是由此演變出來的”( Jean-Pierre Isbouts, p. 163-4) 。換句話說,這沿海的民族的遷移似乎與以色列人進迦南地的時期相約。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時,並非採取較直接的路線,而是由約但河東而入。因此,需要經過以東、摩押和亞捫等地。申命記第二章告訴我們,神吩咐以色列人不可與他們爭戰,因為這三個民族與他們有遠親的關係。以色列人同樣的對亞摩利人只求經過該地。可惜不但遭受拒絕,更被亞摩利王西宏攻打。結果,以色列人得勝,奪了亞摩利人的地土,即包括了曾為摩押和亞捫人的土地。這些都被約書亞分給迦得支派為地(書13:25-28) 。
現在,亞捫王似乎是理直氣壯的,要用武力奪回從亞嫩河到雅博河,直到約但河,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屬於他們的地土。但耶弗他在與亞捫王理論時,指出不能交還地土的原因之一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交在以色列人手中的」(11:21) ,而且已經有300年了(11:26) 。
著名的解經家Clericus曾說:「如果時間的久長不能賦予合法的權利、如果長久的擁有不給予擁有權,那麼任何人的擁有都得不著保障了,這也必帶來無窮的戰爭和紛爭」(K&D, 277) 。
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但耶弗他所說的話更有力:「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祂百姓以色列面前趕出亞摩利人,你竟要得他們的地麼?」(11:23) 。
今日的巴勒斯坦人連自己獨立的國家也沒有,是值得我們同情的。而且,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基督徒。反而,今天的以色列作為一個民族,仍是拒絕那位「他們所扎的」(亞12:10) 。但是,耶弗他論到亞捫人的話仍是適用在今天的。既然「應許地」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誰「竟要得他們的地麼?」就算Clericus所言有商榷的餘地,神和祂的應許豈會改變呢!
不過地土的主權和擁有權不應成為兩個民族不能和睦共存、和平共處的原因!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當耶和華的靈降在耶弗他身上,在他向亞捫人發動戰爭之前,他先向耶和華許願:
a. 他這願的那一方面是討神喜悅?
b. 那一方面是不討神喜悅的?
c. 既有神的靈降在身上,他還需許願嗎?為什麼?
(2) 把人作火祭獻,是神明明禁止的(參申12:31) 。為何耶弗他仍會有此意念?
(3) 這是個悲劇。神肯定不希望耶弗他獻上女兒,也不會以他悔願為罪。但耶弗他貫徹始終所許的願,這給我們知道他是怎樣的人?
(4) 他的女兒有否試圖逃避這不幸的命運?為什麼?
(5) 我們從耶弗他的錯誤可以學到什麼功課?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無論甚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 (士11:31)
耶弗他把女兒獻作燔祭的這個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他這樣許願,無他—只是向神表明他與亞捫人的爭戰是完完全全的倚靠祂。他先主動與亞捫王談判,已表明他是愛和平的。他之能準確並詳盡的引述摩西五經也表明他對神話語的認識。但可惜的是,經過以色列人長期與迦南人的同化,加上對他們偶像的敬拜,早已叫以色列人,包括耶弗他在內,的思想世俗化了。像迦南人一樣,耶弗他看獻上人為火祭是酬神最高的境界。相信他是熟悉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蹟;只是他完全忘記了(或許是不領會)神在申命記12:31是禁止獻「人祭」的。
不過,那時尚有祭司和大祭司;他們豈不應教導和阻止他麼?祭是必須在耶和華指定的地方獻的(即當時的會幕) ,何況有足足兩個月的時間祭司是可以聽聞這許願的事,和去阻止他的!
故此,這悲劇反映出祭司(特別是大祭司) 沒有盡教導神話語的責任,以至一般的百姓不認識神的話語;無怪「各人任意而行」(21:25) 。若祭司稍盡責任,這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將最好的獻與神,這用心當然是值得欣賞的,但對神話語認識的缺乏卻是悲劇。不幸的是,至今不少基督徒仍忽略了要小心、正確的研讀和明白聖經,導致自己和神的家受虧損。無怪使徒保羅要這樣的為有愛心的腓立比教會祈求:「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的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1:9-10)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耶弗他把女兒獻為火祭固然是個悲劇,但緊接的以色列內訌是個更大的悲劇:
a. 以法蓮人為什麼埋怨?
b. 你認為這埋怨背後的主因是什麼?(試與第八章的埋怨作比較?)
c. 他們所發出的暴力恐嚇可給我們了解他們埋怨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 為什麼耶弗他的回答給我們明白他們的埋怨並無根據?
(3) 為什麼耶弗他不能像基甸一樣婉言平息以法蓮人的怒氣?
(4) 結果以法蓮人死傷有多少?雙方豈不同是神的子民嗎?豈不同是以色列民嗎?除了開始(在第一節所記載) 的原因外,還有什麼是引至動武的導火線?(參第4-6節)
(5) 這場戰事也可說是「舌戰」所引起的:是什麼叫基列人感到受辱?(可參以下的註釋)
(6) 他們是怎樣的以「牙」還「牙」?
(7) 這「舌戰」給我們什麼功課?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以法蓮譏誚基列人為「逃亡的人」,相信是在譏笑耶弗他是曾被兄弟所放逐的「野子」之意,故此基列人以這譏諷為極大的恥辱。
「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士師記12:1)
士師時代是刻劃著被外邦欺壓的光景,這已是神的子民的悲劇。正當神施憐憫拯救,帶來片刻的平安時,他們立刻就彼此爭鬥,這才是更大的禍患!
我們讀到耶弗他怎樣被神使用趕出亞捫人,繼而發生的是以法蓮人的抱怨。
上一次他們這樣的埋怨發生在基甸打敗米甸人之際。當時基甸得機智的婉言作解釋,並給予以法蓮人其實不配的榮譽(士8:2) 。但耶弗他卻不能照樣的稱許以法蓮人,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機會參戰,不但分不到勝利的光彩,更分不到寶貴的戰利品!上一次打敗米甸之役,他們得到雙重的利益。可惜,這次的戰役因地理原故全發生在約但河東,耶弗他根本不用其他支派的相助。
以法蓮人不但沒有為他們的兄弟得勝高興,反而因得不到面子和財物的兩利而生怨。在生怨之餘,竟要殺人放火,這就顯出他們的大惡!他們更出言侮辱基列人,言下是以耶弗他被家人趕逐的往事投射在基列人身上,以他們為外人。基列人就以「牙」還「牙」,藉以法蓮人口音的差別,殺盡他們逃脫的人。
他們這樣的彼此仇殺,就是沒有敗在外邦人的手中,已是全然失敗的子民—絕對不配稱為神的子民!
我一生面對過好幾次的教會分爭。在這些過程中,一些原是看來不錯的基督徒,他們的所言、所行叫人驚訝,像保羅說的「連外邦人中也沒有」(林前5:1) 。我們實在與以色列人無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以色列人當初未能全然趕出迦南地人,以至迄今遺患無窮。請停下默想,反思今天在自己生命中尚有「餘敵」需要趕出的沒有?
(2) 神似乎常喜歡從尚未能生育的夫婦中,藉神蹟叫他們誕生祂所要揀選使用的人。這樣的揀選對這樣的夫婦有什麼特殊的挑戰呢?
(3) 在揀選參孫的過程中,神刻意的指明他必須作拿細耳人:
a. 按民數記第六章,什麼是拿細耳人?
b. 為何參孫必須作拿細耳人?
c. 這裡顯出神對祂所要使用的人有什麼心意?
(4) 如果你是瑪挪亞的太太,你對耶和華的使者的話會有怎樣反應?為何她似乎沒有多問半句?
(5) 瑪挪亞對太太所言又有什麼反應?當使者再出現時,他怎樣重複他的問題?
(6) 耶和華的使者有否直接回答他所發的問題?祂回答的重點是什麼?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非利士人與其他迦南人有些分別,他們原是從希臘南面入住迦南地的海民,膚色一般是白色的。詳見第269日的靈修默想小篇。
「瑪挪亞說:願你的話應驗!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士13:12)
在神興起參孫作下一位士師之前,我們讀到聖經這些話:「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四十年。」(13:1)
經過又40年的非利士人的統治,和敬拜他們的偶像,我們可以想像到一般以色列人的光景和屬靈的情況。耶和華的使者要重複的吩咐瑪挪亞的太太不要喝酒,就可以知道他們已和外邦人一樣的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了。
不過,我也蠻欣賞瑪挪亞在使者重現時,他所發出的問題。一方面,他絕對沒有半點不相信神應許的表現,反而在相信會生的兒子必成以色列的拯救之餘,他曾再次的這樣祈求:
「主啊,求你再差遣那神人到我們這裡來,好指教我們怎樣待這將要生的孩子。」(13:8)
「願你的話應驗!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13:12)
換句話說,他看重的是他和太太該怎樣教養這孩子,以至他能承擔這重任,為神使用。
不過,耶和華的使者卻沒有回答他這些問題,反而所吩咐的是有關他夫婦倆人自己怎樣作。使者要他們所著重的,不是先怎樣教這孩童,乃是自己該怎樣生活。
及後參孫的行為反映出整個以色列人的生活。明顯的,他的父母在教養參孫的事上是全然失敗的。無怪,耶和華的大使者一開始是看重他們的身教、而非言教。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耶和華的使者拒絕瑪挪亞羊羔的款待,反而叫他獻上燔祭?
(2) 為想酬謝使者,瑪挪亞問使者的名字。使者怎樣回答他?這名是什麼意思?(參賽9:6)
(3) 耶和華的使者怎樣處理這燔祭的祭物?
(4) 為什麼現在瑪挪亞突然驚恐起來?
(5) 瑪挪亞有否因而死亡?為什麼?
(6) 他的太太怎樣給他作解釋?
(7) 耶和華的使者是誰?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他的妻卻對他說:耶和華若要殺我們,必不從我們手裡收納燔祭和素祭,並不將這一切事指示我們,今日也不將這些話告訴我們。」(士13:23)
巴刻教授(J.I. Packer) 說,危機或突如其來的事情往往叫人看出一個人屬靈的真況。他用參孫父母對耶和的使者的顯現為例。容許我與你們分享:
「其中一個恰當的例子是記載於士師記第十三章,聖經沒有明載她的名字,只說她是瑪挪亞的太太。耶和華的使者(即神的兒子在「道成肉身」前,以使者身份)出現,向她顯現,告訴她將生一個不平凡的兒子(參孫),作為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使者並指示她如何預備兒子的誕生。當她告訴瑪挪亞時,這個看來是個自誇、自義的大男人便祈禱,希望使者再來向他們兩人作進一步的指引。很明顯,他是很專注他在靈性上的領導地位,他不信任他妻子能清晰地接收到神的信息。使者恩待他,向他顯現並重複神的吩咐。這時瑪挪亞經歷了震撼的時刻,因他明白他所見的就是神本身。他的自大變成驚慌,第廿二節記載—瑪挪亞對他的妻說:「我們必要死,因為看見了神。」照一般的認識,他認為基本上無人可與神對話,以至他墮進絕望裡。
可喜的是他那低調的妻子在這時擔當了一個智慧婦人的角色,簡單而忠心地引導她的丈夫明白神信實的安排。「耶和華若要殺我們,必不從我們手收納燔祭和素祭,並不將這一切事指示我們,今日也不將這些話告訴我們」(士師記13:23)。Kipling(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在其著作中說:「我兒,當圍繞你的人都在慌張,並全歸咎於你時,你卻仍可自處的話,便是一個男子漢。」在靈性方面來說,瑪挪亞太太是個“男子漢”;瑪挪亞則似一個無理性的婦人、一個驚恐的小孩。他的妻子在驚惶中顯出她靈性上的成長,而瑪挪亞卻是活在具戒心及艱苦的虔誠中,靈命卻沒有成長。靈性的成熟不是與生俱來的,乃是從成長中獲得的。這婦人的靈性是已達到成長的階段了。」
(摘錄自全人成長門訓小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