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本週我們會完成研讀舊約士師記並開始研讀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士師記20:29-48

(1) 遭到兩次的挫敗,損失了四萬的士兵後,是什麼使以色列人繼續爭戰,而不至灰心,各歸各家呢?

(2) 在第三次的戰役時,以色列人採取了什麼的戰略?

(3) 但這戰略仍須有損失(死了30) 。若是要你作這樣的犧牲,你願意嗎?為什麼?

(4) 如果便雅憫人在首兩次的戰役中失利,你認為他們或許會悔改嗎?為什麼?

(5) 在第三次的戰役中,便雅憫人喪失了多少人,尚餘多少戰士?

(6) 看到便雅憫人這樣的收場,你認為他們這樣全力的庇護兇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不但兇徒的罪證確鑿、所犯實屬不赦的大惡、更要面對全以色列的軍旅,加上有大祭司代表神的支持。)

(7) 請停下思想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絕不退縮

「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20:28)

讀到以色列人的早期歷史時,我總覺得他們是一群很容易就灰心的百姓,特別是在摩西領導下、流蕩曠野的日子:雖然目睹九大神蹟,卻一見法老的追兵就立刻埋怨(出埃及記14:11);繼而多次因無水而發怨言(15:24; 20:5) ;和無數類似的事件。

雖然在約書亞領導下,他們似乎轉趨成熟,但在艾城戰役挫敗時,他們的心立即溶化,士氣大減(7:5)

所以當我讀到以色列人雖然兩次戰敗在便雅憫人手中,損失了多達四萬軍兵後,他們只在神面前痛哭,卻沒有埋怨,也沒有收兵之意,有點感到欣喜的。其實,他們在神面前不是單單痛哭,更是獻上燔祭和平安祭,更繼續的求問神(20: 26-27) ,更禁食到晚上。

對,他們及後所行的是大有問題。但在當時,他們確實表現了鮮有的屬靈成熟沒有氣餒、沒有埋怨,只有繼續的倚靠,甚至藉著禁食和燔祭,承認需要救贖和悔罪;又藉獻平安祭表明要與神和好!

為何在「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能顯出這少有的成熟呢?我相信那些基比亞人所行的彌天大罪喚醒了他們沉睡的靈,使他們知道(1) 必須把這大惡從地上除去,和(2) 他們這次的戰事確是合神心意的。

就在這鮮有敬畏神的時刻,以色列人給予我們極重要不退縮的榜樣:只要我們認定所作的是出於神,是討神喜悅時,就不要看眼前的果效、不要氣餒、不要埋怨;只要帶著謙卑、自省的心,專心的倚靠神,絕不退縮。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21: 1-12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以色列人在米斯巴起誓的出發點是什麼?

(2) 你對他們現時在耶和華面前的痛哭有什麼感受?

(3) 以色列人興兵問罪固然是理直氣壯,但是否要對方全軍盡墨為懲罰呢?

(4) 他們差不多要滅絕便雅憫人可有什麼原因?

(5) 他們在耶和華面前痛哭時,所說的話是什麼?

(6) 這樣,他們的痛哭表明什麼呢?

(7) 痛哭後,他們築壇,獻上燔祭和平安祭又是表明什麼呢?

(8) 他們這樣作,給我們在與人和好的事上什麼的榜樣?

(9) 請注意,以色列人在這事上立了兩個誓(21:121:5) 。既已立誓,他們現在用什麼方法來使便雅憫支派繼續留存呢?

(10) 你同意他們這些做法嗎?你以為這是神給他們痛哭時的答覆嗎?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精意為要

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林後3:6)

在懲罰便雅憫人包庇罪犯的戰事之前,以色列人曾起了兩次誓:

(1) 先是起誓不將自己的女兒給便雅憫人為妻(21:1)

(2) 繼而是立誓必治死凡不上米斯巴聚集的以色列人(21:5)

兩個誓言都是不必要的;兩次誓言都是愚妄之舉。

當然,他們向便雅憫人討罪是應該的,也是摩西律法的要求,從民中除罪。兩個誓言也當然是表明他們要與便雅憫人的罪無關,和要在他們的地上除掉這大惡。但是他們錯在:

- 沒有必要以誓言去表達決心;實際的行動往往是更重要;

- 也不明白除掉罪的總意是要挽回。

因為這原故,也因著爭戰所帶來的熱衷和極度的正義感,他們所施行的懲治變成了大屠殺。或許,先前喪失了四萬軍兵,使他們把懲治變成復仇也不自知。

但是,我們需要欣賞他們立刻的醒悟:他們不但沒有慶祝勝利,反而先坐在神面前痛哭,直到晚上;繼而獻上燔祭與平安祭(21:3-4) ,這些就算不是悔改,也是後悔的舉動。可惜的是,這些痛悔的情懷,叫他們作出更荒誕的事情。

起誓不還誓固然是摩西律法所不容許的(見利19:12; 30:2) ,但解經家Keil & Delitszch說得有理:

「他們(以色列人) 應當公開承認他們(起誓)的愚妄,因而叫自己不用被這罪惡的妄誓所綑綁。如果他們鄭重的承認自己的錯誤,求神的饒恕,這才是公義的行為;也可因此給予便雅憫人娶妻的機會。那樣,他們就不用以暴行除掉基列雅比人了。」(K&D, Judges, 335)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士師記21: 13-25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以色列人當然希望基列雅比能有足夠的處女供應便雅憫餘下的男人(基列雅比應屬河東的瑪拿西半支派的人) 。究竟尚差多少?(參士20:47; 21:12)

(2) 他們現在決定怎樣供應所缺的處女人數?

(3) 按著整件事來看(即由第19章開始至此) ,他們所作的怎樣符合21:25對他們的評語?

(4) 按著整件事來看,試先從正面來評估他們各人所存的「好意」包括什麼?

(5) 但在「好意」之餘,他們實在犯了什麼錯?試逐一列舉。

(6) 你認為一開始,那利未人當如何處理妾的被輪姦和謀殺?

(7) 以色列人在21:1所起的誓有什麼不對之處?

(8) 在第三次戰役時,這樣的殺戮是否不對?為什麼?

(9) 如果要延續便雅憫人的後裔,他們該當怎樣作?

(10) 他們還作了什麼「任意而行」的事?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這時代的15位士師是:1. 俄陀聶, 2. 以笏, 3. 珊迦, 4. 底波拉, 5. 巴拉, 6. 基甸, 7. 陀拉,8. 睚珥, 9. 耶弗他, 10. 以比讚, 11. 以倫, 12. 押頓, 13. 參孫, 14. 以利, 15. 撒母耳 (最後兩位記載在撒母耳記上)

靈修默想小篇
妥協引至失敗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士師記21:25)

來到士師記的結束時,我想與你們分享許多年前讀到Sidlow Baxter對以色列這段可憐的歷史的感想,他稱這段歷史為「妥協引至的失敗」:

這書的每一頁都叫我們看到這個事實。當然,士師的的興起是帶來了信仰的復興和爭戰的勝利;但同時更刻畫出這屬靈不變的真理:「妥協」是帶來失敗的。

但他們怎會如此的呢?這書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那九個半支派並沒有遵照神的吩咐滅盡或趕出迦南人。他們容許這些人住在他們中間……在開始的時候沒有完全的勝過罪惡,往往是引至後患無窮,至終帶來失敗。在以色列人如是,在我們也如是。讓我們省察自己,要知道手拿荊棘是不智的;半推半就的對付罪是愚妄的!神對以色列人的吩咐是嚴厲的,但卻是必須的。以色列人為敵人留餘地,結果是自尋煩惱。

繼續的第二和三章就記載他們繼續的妥協。既是僅僅的牽制著迦南人,現在以色列人與他們結盟(2:2) 這是神所禁止的。既與他們結盟,以色列人便與他們通婚(3:6)—這亦是神不容許的……() 向他們的偶像敬拜,事奉巴力和亞斯他錄(2:13; 3:6)…… 神在憐憫中興起呼籲和拯救以色列的士師僅僅止住腐爛的一刻。但隨著士師的聲音被墳墓所遮蓋後,他們的罪行就變本加厲了。

對!這就是士師記所記載的悲劇妥協引至失敗。讓這句話烙印在我們心中,也燒盡我們對不聖潔和有問題的 事上的容忍。如果我們容許半勝過的罪繼續的存留,我們永不能享受神所應許的安息。如果因為那些有問題的事情表面看來是無害而與它們結盟,我們不久就看到自 己再被這肉體的情慾所控制,從神拯救我們到的高處滑下。

(Sidlow Baxter, Explore the Book,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