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舊約撒母耳記上;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以利作士師的時代是以戰場惡訊傳來作結束的。第12節用什麼說話來刻劃這悲慘的結束?
(2) 以利坐在自己的位上等待消息,心中自然是沉重的。你可以想像到他的記掛、腦海盤旋的意念包括些什麼呢?
(3) 試把自己代入城內同樣等待消息的人中(城中的百姓一定有家人去出戰的) 。他們的呼喊代表什麼?
(4) 如果以利真的關心約櫃,他早該怎樣做?他該怎樣作這40年的士師呢?
(5) 聖經論到以利的死時,把這事與什麼連在一起?為什麼?若要你為他寫墓碑文,你會寫上什麼?
(6) 雖然全家是慘劇收場,以利的媳婦怎樣藉著給兒子起名,顯出她與家中其他人的分別?
(7) 這戰役是神已恢復藉著撒母耳向以色列說話之時發生的(3:21) 。為何神容許以色列人這樣的戰敗,並讓約櫃被擄?(參4:22和7:2)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他一提神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因為他年紀老邁,身體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師四十年。」(撒上4:18)
撒母耳記上4:18 記載聖經對以利一生最後的評語, 也是聖經中最可憐的評語之一。就好像是墓碑文, 給以利寫上「遺憾的人生」這幾個字。
聖經把以利的死亡與約櫃的消息直接連在一起。作為祭司, 他的責任是事奉在神的面前;神的同在就藉著至聖所內的約櫃顕明出來;也藉著祭司到前來的烏明土陵表明祂的旨意。但因著以利的罪, 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 不常有黙示」。當他容許長老把約櫃抬到前線,以利的罪可以説是達到了頂點。他不但縱容百姓仼意妄為, 更是干犯了摩西的律法, 使祭司在沒有帶血之下, 在贖罪日以外 ,進入至聖所(見利16章)。故此,把以利的死亡與約櫃連在一起,是對以利作為祭司的失職有關。
至於論到他身體的沈重(即肥胖之意),也是回應了神人較早之前對以利的指控:「(你)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將我民以色列所獻美好的祭物肥己」(2:29)。換句話説,他不是事奉神,而是事奉他的肚腹(腓3:19)。
這裡最後的一句話更刻劃出以利一生的失敗:「他作以色列人的士師四十年」。四十年是很長的年日。士師記最後的一句話也就是以利身兼祭司和士師的失敗的寫照:「那時以色列人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當以利坐在他的位上,為戰事擔心時,這老人家是心知自己的時日已到。他的心被兒子因惡行而要面對的審判所沈重:「我這為父的真無用」。他更為約櫃擔心:「我為什麼不攔阻他們呢?」他的心是充滿了後悔!
結果,他所懼怕的都一一成為事實。可惜的是,人生中有些錯失是叫人一生遺憾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按4:7-8所言,非利士人對耶和華神原本有什麼觀念?
(2) 在戰勝以色列人和擄去約櫃後,他們對(a) 耶和華神和(b) 自己的神,有什麼看法?
(3) 為何他們不索性拆毀約櫃,反而把約櫃安置在大袞廟中?
(4) 大袞偶像仆倒,臉伏約櫃前。這給非利士人什麼信息?
(5) 次日清早又發生了什麼事?這一次不能否定的信息是什麼?
(6) 為何折斷大袞像仍不足,神更要叫非利士人生瘡並死亡?(見5:11-12)
(7) 非利士人試圖怎樣處置約櫃?結果怎樣?
(8) 原先把約櫃放在廟中與大袞共處,似是他們看多拜一個神為美事。現在知道以色列的神真是如此的大能(甚至可能是至大之神),他們本該怎樣做?
(9) 為何他們不也以耶和華為自己的神?
(10)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又次日清早起來,見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並且大袞的頭和兩手都在門檻上折斷,只剩下大袞的殘體。」(撒上5:4)
非利士人對約櫃的處理,充份顯出世人泛神的傾向。他們大大勝過以色列人後,很自然的會歸功於他們的神靈大袞。奇怪的是:他們並沒有把約櫃打碎,也沒有隨便的放在一旁,乃安置在他們的聖所-大袞的廟宇中。這是出於對約櫃的尊重和把對耶和華的敬拜溶入他們的泛神敬拜風俗之中。
誰知這位耶和華,不但要顯出祂比大袞更大,更要顯出祂是不能舆別神共存的。非利士人在此清楚的明白到十誡的第一誡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可惜的是,當福音被傳到世界不同的角落時,我們看到教會每每沒有堅持一神的敬拜,竟容許不少先前是滿天神佛的國家,把他們的偶像敬拜溶入了基督信仰之中。結 果當然失去了對主耶穌真正的敬拜,也同時失去了福音改變人的生命和社會的生活之大能。只要我們仔細的觀察,就不難看出,凡是容許偶像和諸聖、諸神的敬拜與福音共存的國家,都仍是被腐敗、貧窮和強權奴役的地方。如果不把偶像清除,單單以耶穌基督為主,什麼的社會改革也是無補於事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為何非利士人等待了七個月才願意把約櫃歸還以色列人?
(2) 他們因著懼怕,也出於迷信,似乎求問於不是自己種族的祭司和占卜的(見6:5) ;這些祭司和占卜的明顯不曉得摩西律法的要求,而自作主張。這賠罪的意識和禮物有什麼不妥?
(3) 神真會悅納金瘡、金鼠嗎?
(4) 這賠罪之舉竟真能止息神的怒氣嗎?為什麼?
(5) 他們是從那裡得這觀念或想法?
(6) 他們竟論到超過400年前「出埃及」的事情。這有什麼重要性?
(7) 以「新車」載約櫃是什麼意思?
(8) 用乳母牛拖車,並關起牛贖,其用意何在?(見後註)
(9) 神在這事情上怎樣得到榮耀?
(10) 為何伯示麥人的反應與迦特和以革倫人有這麼大的分別?他們為何如此歡喜?
(11) 為何歡欣突然變為哀哭?為何又要送走約櫃?他們學到什麼功課?
(12)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一般相信乳牛自然向牛棚走,尋找乳養的牛贖;但是牠們卻在不情願下要向伯示麥走,故一面走、一面叫。顯然這並非是自然的舉動!
「伯示麥人說:誰能在耶和華這聖潔的神面前侍立呢?這約櫃可以從我們這裡送到誰那裡去呢?」(撒上6:20)
讀到這在數千年前,神因著約櫃的原故,如此嚴厲的對待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時,我們會感到困擾。這種感受正反映出今天世上文化對神的聖潔的忽視。不過,我們需要明白,文化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但神不像文化一樣改變—祂根本不會改變,甚至沒有轉動的影兒,因為祂是神。
昨天我們思想到非利士人認識到沒有一位像耶和華的神,也認識到祂不會與別神共處的。我們知道這是因為祂是獨一真神。真是可惜,非利士人像格拉森地方的人要求耶穌離開一樣(可5:17) ,也定意送走代表獨一真神的約櫃。
那些外邦的祭司和占卜的術士當然不曉得摩西的律法,但他們知道要止息神的怒氣。但送上金瘡和金鼠豈能贖他們的罪?卻足夠叫神在外邦中得到榮耀。故此神停止降災在非利士人身上。
相反地,伯示麥地的人歡欣迎接約櫃的來到。這不但是因約櫃重回以色列—神的榮耀重臨以色列;更因他們能首先迎接約櫃。那份興奮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興奮之餘,竟然忘記了神律例的吩咐,歡樂迅即變為悲哀。神因他們的愚妄,擊殺了他們中間七十人!難道以色列與外邦在神眼中是沒有分別的嗎?
當然有。他們確是神的選民。但神仍是至聖的神,是輕慢不得的。相信在約櫃來到伯示麥時,在他們中間的利未人應已告訴他們該怎樣處理約櫃,甚至可能已把它遮蓋了,才放在大磐石上。這些人擅自觀看(look into) 是褻瀆的行為;被神擊殺是罪有應得的。不過,他們是與非利士人有別,因為這擊殺,不像非利士人的病患,並不是連續性的。
當他們說:「誰能在耶和華這聖潔的神面前侍立」,是表明他們明白到就是屬神的人,也不可隨意的對待神、事奉神。故此,他們送走約櫃的心態是與非利士人有別的。他們準備按律法的原意,把它送回會幕所在之示羅地;「而基列耶琳正是由伯示麥到示羅的路上最近的一座大城」(K&D. 408) 。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約櫃停留在基列耶琳多年,未能回到會幕中產生了什麼後果?
(2) 他們從伯示麥人身上學到什麼功課?現在作什麼安排以防重蹈覆轍?
(3) 雖然以色列人重新有傾向耶和華的心,撒母耳要作什麼來幫助他們切實和具體的悔改?
(4) 第一步的悔改包括什麼?
(5) 什麼原故驅使撒母耳獻上流血的祭牲?
(6) 你認為非利士人揀選這時刻來攻擊是上算嗎?為什麼?
(7) 我們在此再次被提醒,得勝的鑰匙是什麼?
(8) 不但得勝與禱告是不能分開的,得勝與得平安也是如此。你可以怎樣應用這些真理在個人與罪的爭戰上?
(9) 「以便以謝」直譯為「幫助的石」(K&D, 412) 。撒母耳就這爭戰的得勝可以給這塊石頭起其他有意義的名字。為何特別稱之為「以便以謝」?
(10) 你可以怎樣形容撒母耳在7:15-17所顯出的領袖模式?
(11)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的事奉耶和華。」(撒上7:4)
約櫃被非利士人送回以色列時,按情理應該儘快把它送到示羅,重新放在會幕中才是。但聖經告訴我們,不知何故,約櫃停留在基列耶琳達二十年之久。聖經也告訴我們,因這原故,「以色列全會眾都傾向耶和華」(撒上7:2) 。換句話說,如果約櫃一早便被送到示羅,百姓就不會自省,以會幕的敬拜為必然的;更只會繼續他們任意而行,不遵守神誡命的生活。
因這二十年約櫃的不在,示羅也停止為敬拜的地方,他們亦明白是繼續活在神的震怒之下。結果他們產生了自疚和渴望神的心。但有這樣的傾向與真正的悔改,仍是兩回事。撒母耳就把握他們這渴望改變的心,召他們到米斯巴,幫助他們作出悔改的行動。
我們從撒母耳帶領他們悔改的行動中,可以學到一些重要的功課:
1. 要盡除偶像:讀到以色列人有傾向耶和華的心,我們會以為他們會自動自覺的把在他們當中的偶像盡除。誰知這二十年的悔意絕對沒有叫他們有離棄偶像的心。照樣,若然我們是真心悔改的話,就一定要把佔據我們心中的首位、有形與無形的偶像除掉;
2. 把水澆在神面前:意思是表明「心中有如水溶化的痛悔」(K&D, 411) ,如耶利米哀歌所言(2:19) 。這樣的痛悔,在此就藉著禁食表明出來。是的,真正的悔改是要有出自內心的破碎。就如大衛所言:「憂傷痛悔的心,主必不輕看」(詩51:17) ;
3. 公開的認罪:只是私下的認罪從來不是聖經的模式。以色列人是要公開的一同認罪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7:6) 。
或許你會發覺到,撒母耳呼召他們到米斯巴的悔改行動中,沒有包括獻上流血的祭牲;這可能是因不想干犯律法規定在會幕前才可獻祭的條例(見利17:9) 。但到底,神並非是律法主義(legalistic) 的神。約櫃不在示羅,會幕也失卻了獻祭聖所的功用。要能勝敵,先要與神和好;要與神和好,就要罪得赦免;要罪得赦免,就必要獻上流血贖罪的祭牲—這都是撒母耳所明白,也是必須作的事。百姓既然作了他們當作的,就是誠心認罪悔改;故此撒母耳也作他當作的,就是獻上贖罪祭,叫神悅納他們的悔改,赦免他們。
是的,赦罪始終是恩典。不是人願意悔改,罪就得赦;還要流血才能贖罪。今日,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已為全人類在十字架上流血贖罪;以至我們悔改相信祂的,不但罪得赦免,更要承受永生。無怪使徒保羅催促我們說:「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6:2)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看來,撒母耳是立兩位兒子輔助他作士師的,因而把他們派到以色列最南的別士巴,自己則仍在較北的拉瑪。
(1) 撒母耳固然與以利有別,他是行公義、尊敬神的。為何卻有兩個行惡的兒子?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2) 請翻到3:11-14重溫神呼喚撒母耳時所說的話。這從孩童時就聽到的話,他豈不應緊記嗎?你認為撒母耳該為孩子們的惡負責任嗎?他是否知曉兒子的惡行?他該怎樣做?
(3) 在第4節我們讀到長老以撒母耳年紀老邁和他兒子的惡行為理由,要求立王:
a. 他們在那一方面是對的呢?
b. 他們是否希望仍維持「神治」的政制呢?
c. 若是如此,他們的請求該是什麼?
d. 既然所求非維持「神治」的社會,他們真正所求的是什麼?
e. 「像列國一樣」是什麼意思?包括些什麼?
(4) 按神向撒母耳所說的話來看:
a. 神是否有責怪撒母耳之處?為什麼?(神曾因以利兒子的惡行而直斥以利的)
b. 神早已在申命記17:14-20論到他們將來是會求立王的;現在他們豈不是按神早已藉著摩西所說的話來求嗎?為何卻說他們是厭棄神作王呢?
(5) 神吩咐撒母耳告訴他們將來那王要怎樣管轄他們作為警戒:
a. 你有否覺得以色列人是毫不在意這樣被管轄的呢?為何會如此?
b. 是什麼叫他們不介意這樣的被奴役呢?(他們看列國就早已明白君主制度是怎樣的)
c. 第11-18節,最重要的警告是什麼?
(6) 他們本可以叫撒母耳另立一位士師的,但卻堅持立王,「像列國一樣」。被像撒母耳般的士師帶領,和被列國那樣的國管轄,在以下方面有什麼主要的分別?
a. 得享平安與豐足?
b. 能以敬畏神和遵守摩西律法為國家的標誌?
c. 能把國家版圖擴充超越「應許之地」?
d. 政治的體制?
e. 軍事的體制?
(7) 若然撒母耳拒絕他們的所求,你認為會有什麼後果?
(8) 為何神應允他們的所求?為何不像在出埃及時,在曠野中向他們立時施審判呢?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使我們像列國一樣,有王治理我們,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撒上8:20)
上一週我們讀到以色列人因約櫃不在會幕的原故,帶來了很動人的悔改場面(7:1-6) 。跟著,他們在撒母耳的領導下,過了一段很長的太平盛世的日子(7:13-17)。是的,太安舒的日子很容易叫人失去靈裡的警覺,更會奪去人的使命感。以色列人就是這樣,在安舒中忘記了他們為何被神揀選為選民—作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19:6) 。現在,他們竟然要「像列國一樣」;相信他們的意思是:他們不願只居住在「應許地」,還要像列國一樣,有擴充地土的野心;
- 列國是畏懼耶和華的名聲(6:6) ,但他們更畏懼的是這以色列族人;
- 他們不甘只有在被攻擊時才齊集的行軍,他們要像列國一樣,有訓練有數、配備精良的正規軍;
- 他們要像列國一樣有權力鮮明的政府;
- 更有輝煌叫人羨慕和生畏的宮殿;和
- 自己有一天作王的機會!
但在像撒母耳一般的士師管治之下,在神治的政制下,以上的情形絕對是不會產生的。到此時,他們甚至願意失去部份的自由,也不要神,而要人作王!
讓我們不要這樣快的定以色列人的罪;因為在很多方面,我們是與他們相似的。安舒的生活,加上缺乏為主受苦的機會,往往同樣使我們靈魂昏睡,也失去使命感。沒有使命感就自然叫我們單為自己而活、單為今生作安排。我們所著眼的變為:對神所給的現況不滿、試圖奪取神的榮耀、浪費時間在教會的結構上、過份著重別人怎樣看我們的教會、看重權力而不自知!結果,我們比以色列人更差,因為至少,他們是坦白承認自己是要世界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掃羅的事蹟,在此以他的家庭為開始:
a. 掃羅出生於一個怎樣的家庭?
b. 他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c. 為何聖經從這個角度來介紹他?與百姓所求有什麼吻合之處?
(2) 失驢當然並非是偶然的事,是被神用來達成祂旨意的工具。既是這樣,你當怎樣看你生命中類似「失驢」的遭遇呢?
(3) 經過尋覓極廣闊的地土後,掃羅在來到撒母耳的地方時才欲罷手。從他在第5節所言,你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兒子?
(4) 聖經隨後所記的,是神自己的安排,引至掃羅的被膏為王。在這過程中掃羅當然全不知情。其實,不論是誰,人是否可以準備好自己來承擔這重任呢?若要作準備,人當作什麼準備的工夫?你認為掃羅已作好準備嗎?為什麼?
(5) 掃羅誠然是毫無準備的,但撒母耳就早有準備。神是怎樣準備撒母耳去膏立掃羅呢?
(6) 撒母耳當初似乎是用一句簡單的話來告訴掃羅:他被神選立作王;掃羅立時作出了什麼反應?
(7) 若然掃羅的反應是出於真誠(相信在沒有準備之下的反應一般是真誠的) ,我們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8) 雖然如此,他要作神選立的王的話,最欠缺的是什麼?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掃羅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麼?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麼?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撒上9:21)
我相信掃羅以上的一番話是出自真心的,因為他絕對沒有料到神竟會揀選他作以色列的王。所以這番話絕對不是一篇預備好了的演詞。究竟他有沒有作好生命的準備來承擔這重任呢?聖經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資料。不過我們知道:
- 他的父家是有財、有勢的(a family of standing/NIV) ;
- 他高大健壯,而且俊美。
聖經這樣的描述他,似是暗指他擁有的條件正合百姓,像列邦君王那樣的要求!
掃羅不擔心失驢,反而不願父親為他躭憂(9:5) ,給我們看到這勇士的「內柔」,是一個關心父母的孝子。這種品格是這位將作君王的掃羅難得的美德。
在全無準備之下,他回答撒母耳要立他作王的說話時,實在顯出他的謙卑:「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麼?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麼?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
對,他的父家算是有財勢,但相信在以色列地,比他們更有財勢的多著呢!何況是要作一國之君!便雅憫這支派也實在是險死還生的小小支派(見士20:46-48) 。
雖然以色列人求王是不對,也傷透了神的心;但神實在是有憐憫的。祂為他們揀選一個既謙卑、又有孝心的人為王,真是何等美好的開始。不過,掃羅的一生,卻叫我們知道:好的開始,不保証有好的收場。掃羅一嘗到權勢,就很快變成了另一個人。是的,聖經常常提醒我們,不要寄望於人—特別是作領袖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留祭牲的(右) 腿給掃羅吃的重要性何在?(參利7:32ff)
(2) 聖經沒有交代撒母耳與掃羅在房頂說了些什麼話(9:25),但鑒於這突然的呼召,掃羅會問撒母耳什麼呢?撒母耳要對掃羅說什麼呢?
(3) 為何撒母耳揀選先暗暗的膏立掃羅?這對掃羅有什麼益處?
(4) 跟著撒母耳給掃羅三個預言;試思想它們的意義:
a. 驢已找到的消息;
b. 三人把原作獻祭的餅的兩個,給予掃羅?
c. 遇見一群先知、並聽到他們受感說的話,而他自己亦被聖靈感動說起話(預言) 來。
(5) 這三件事對剛受膏的掃羅有什麼重要性?
(6) 掃羅「要變成為新人」是什麼意思?
(7) 在這之後,掃羅「就可以趁時而作」是什麼意思?
(8) 撒母耳在此說最後的話,不是預言,乃是吩咐。這吩咐是什麼?在試驗方面有何重要性?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撒上10:6)
百姓向撒母耳求立王時,他們把原委說得清清楚楚:他們要王來「統領我們,為我們爭戰」(8:20) 。換句話說,他們以為有王、有馬、有車,就不需要倚靠神了。這是何等愚笨的事!
神實在是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慈愛的神(詩103:8) ;祂仍為他們揀選一個合祂心意的王來領導他們。故此,像掃羅這樣毫無準備作王的人,神是定意要模造他,成為合用的人。今天,神仍然一樣;祂仍然在尋找、模造人,成為合用、合祂心意的僕人。
在模造掃羅的過程中,我們首先看到神先叫撒母耳私下的膏立他。這樣,掃羅可避免群眾的壓力,有較多時間去了解這重要的召命。
因掃羅對神的認識實在膚淺,神就吩咐撒母耳給他三個預言:
- 失驢復得的消息:一方面使掃羅不用憂心;另一方面使他能專心面對這召命;
- 從三人手中接過原為獻祭用的餅,是進一步的印証神的選召;但更重要的是,要掃羅明白到這作王的召命,是與作神的祭司一樣的神聖—是個聖召!他要像祭司一樣,代神來治理百姓。不論是先前撒母耳賜他(右) 腿肉,或這樣的給他獻祭用的餅,都同樣是表明這真理;
- 最後一個預言是更重要的,表明作合神心意的王,必須要變成新人!在新約聖經中,這生命的改變,是因人的悔改,藉著聖靈的內住而產生的(徒10:47) 。在舊約時代,聖靈作事的方法似乎有所不同。聖靈是為某些事故而臨到人的身上,使他能成就神的計劃。眾多的士師都是這樣的例子(士3:10; 6:34; 11:25; 14:6, 19; 15:14; 16:25) 。
但在掃羅身上,聖靈的臨在,顯然不是在乎一次的經歷,乃在乎要給他帶來內心的改變。這正是神對每一個僕人的心意;是對你、對我的心意。不過聖靈行事與邪靈有別。邪靈是要奪人的意志,來控制人。但聖靈總是溫柔的提醒和催促,順服與否,卻仍在乎我們。就像雅歌書所言:「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吩咐你們,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