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舊約撒母耳記上;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在神賜掃羅一個「新心」之前,掃羅是怎樣看這突如其來的呼召和膏立的?
(2) 被膏立為王,並被神的靈大大感動和受感說話,是必需的嗎?為什麼?(參10:12)
(3) 為何到此,掃羅仍不願把膏立的事與別人(他的叔叔) 分享?是否因缺乏信心?還是出於慎重與智慧(還是讓撒母耳公佈這事為佳)?
(4) 既然立王已是事實,為何撒母耳仍要先責備百姓一番,才把掃羅介紹給他們?
(5) 神既然清楚告訴撒母耳,撒母耳亦遵從吩咐膏立了掃羅,為何仍要費時去掣籤?如果撒母耳直接宣告掃羅為王會產生什麼不同的回應?
(6) 既然被賜了「新心」,為何掃羅仍要躲藏?
(7) 撒母耳在10:24所說的話使你驚訝嗎?為什麼?
(8) 請翻到8:10-18和申命記17:14-20,思想他們立王的錯誤。
(9) 雖然如此,神如何在10:26給掃羅鼓勵與印證?
(10) 掃羅怎樣處理他立刻要面對的反應?為什麼這樣處理?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撒上10:26)
雖然我曉得掃羅可憐的收場,但仍是很欣賞他開始作王時的心態。
當要立他作王這突而其來的消息所產生的驚訝漸漸平靜下來後,掃羅就首次經歷神信實的應許臨到他的身上。撒母耳所說的三個預言,都一一應驗在他的身上。這本應叫他不用再懷疑神的呼召,甚至他可以肯定的與家人或好友分享,但他卻保持緘默;就是叔叔查問,他也避而不談(10:16)
我相信掃羅不是信不過神,乃是由於這是事關重大,他不能不謹慎的去處理;故不願隨處告訴人。誠然,他內心仍自覺不配、不能勝任,故此也企圖躲藏起來(10:22) 。
至於撒母耳,他處理立王的經過也是很有趣的。本著他的地位與權威,本可以直接宣告神的揀選;但他卻用掣籤的方法來證明,掃羅確是神所選立的。這足證明他不是自作主張,乃是神的手運作的結果(竟然這樣也有人不服—見10:27) 。
不過雖然有人不服,神卻親自感動一群勇士去跟隨他;這是神對掃羅的體恤,給他及時的鼓勵與印證。
當我同樣的回想神給我的呼召,我也看到神多方面的用事與人來鼓勵我,給我及時的印證;因為祂也知道我自感不配和不足,特別是在遇到非常的困難時。
掃羅的故事就提醒我們,當神呼召一個人時,祂總會用「萬事」來效力,也鼓勵、印證和加力,使我們能行得上祂為我們預備的道路、能承擔祂給我們的召命。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亞捫人為何願意給基列雅比人時間去求助?
a. 是出於狂傲?
b. 是不想動武殺傷?
c. 他們這樣作怎樣顯出了以色列人當時(即士師時代末期) 被列邦欺凌的可憐情況?
(2) 無論原因是什麼,掃羅對這消息有什麼反應?
(3) 從他的反應,你可以看到他的心「新」在那裡?(10:9可直譯為「別的心」)
(4) 他號召以色列人爭戰時,是這樣說:「凡 不 出 來 跟 隨 掃 羅 和 撒 母 耳 的 , 也 必 這 樣 切 開 他 的 牛」(11:7)
a. 他這句話有什麼特別之處?
b. 為何他把撒母耳的名字也包括在內?
(5) 這戰事的結果怎樣?
(6) 掃羅、百姓和撒母耳,分別從這戰役中學到什麼功課?
(7) 掃羅現在怎樣處理那些先前反對他的人?我們可以就此看出掃羅的什麼品格?
(8) 為何撒母耳在這時刻要(再) 立掃羅為王?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掃羅說: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撒上11:13)
掃羅以王的身份帶領以色列人打的第一場戰爭,對掃羅、對百姓、對撒母耳都有重大的意義:
- 對掃羅而言,這當然是對他的信心與品格的一個重要試驗;而他實在非常成功的通過了這試驗。那些狂傲的亞捫人本定意想藉著基列雅比人來公開的羞辱以色列人;卻又竟然讓他們去求助。當神的靈感動掃羅,用牛塊來召以色列人參戰時,他的宣召是帶警告性的:但不是要恐嚇把不參與者切成碎塊,乃是指要切開他們的牛隻(11:7) 。這就給我們看到,怒中的掃羅是有他的節制的。他更在大勝之餘,饒了反對他的人的性命(10:27) 。若他不是滿有饒恕的心,至少他是深曉是神「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11:13) 。換句話說,掃羅在此顯出他的勇敢、節制和對神的信靠。
- 這戰役也給百姓知道,雖然他們求立王而大大得罪了神,神已經完全的赦免他們;只要他們和王繼續的信靠和認定神,祂是會繼續為他們爭戰,作他們的王;
- 這戰役也使撒母耳的哀傷變成喜樂,他的喜樂更藉著再次立掃羅為王,和與百姓獻上平安祭顯明出來。這喜樂不單是因為得到勝利,更因看到掃羅怎樣處理這勝利而生發的。藉著再立王,和獻上平安祭,撒母耳在教導王和百姓要專注在神的身上。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打敗亞捫人後,撒母耳在(再) 立掃羅為王時,以色列乃正式立國(11:14) ,也意味著士師時代的結束。在此,他語重心長的向百姓說了一番心底話:
(1) 12:1-5:他首先要百姓證明他作士師的正直與清廉:
a. 他的用意何在?
b. 如果以提摩太前書2:2來衡量他,他合格嗎?這樣的品格對教會和教外的領袖有多重要?
(2) 12:6-11:撒母耳握要的重述他們過去的失敗與困難,也提醒他們神在領他們出埃及至此的信實:
a. 在這握要的重述中,他們的過往是被什麼所刻劃著?
b. 在這時刻被提及有什麼重要性?
(3) 12:12-15:不變的原則:
a. 撒母耳在此指出他們要求立王的近因是什麼?
b. 這要求的背後是什麼?
c. 立王是否就必帶來勝利?為什麼?
d. 故此,以色列人的國運,真正、不變的原委是什麼?
(4) 12:16-19:在割麥的時候打雷降雨肯定是神蹟(見下註), 為何撒母耳不一早行這神蹟叫百姓懼怕而不敢求立王呢?為何等到這時才行神蹟叫百姓懼怕?
(5) 12:20-25:真正的牧者
a. 按撒母耳所言,這打雷的神蹟的原委是什麼?
b. 既然他們「罪上加罪」,為何神不放棄他們?
c. 在他生命到了末了的一程,撒母耳對他的位份有什麼認準?
d. 這對所有神的僕人,特別是年老的,有什麼提醒?
e. 他以什麼作結語?以色列人與他們的王有聽從嗎?(見代下26:15)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巴勒斯坦地割麥的季節是由五月中至六月中,期間甚少下雨的(見K&D, 444) 。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撒上12:23)
當然人是不完全的,撒母耳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生命卻顯出了神的僕人的樣式。
我們在聖經中首次遇見他的時候,他才是個幼小的孩童;從小就像「寄宿生」一樣,被留在聖殿中,由糊塗的祭司養大。他不但生長在不敬畏神的世代—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更是被兩個大惡少年人—以利的兒子—的環繞下長大。然而,我們看到撒母耳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這當然是神的保守,但也相信是他母親繼續為他恆切禱告的果效。若然不是因著她的禱告,我們再找不到原因可以解釋撒母耳在那時代、在那環境中,沒有好的影響下,竟然能成為一個敬畏神、正直和有信心的人。
故此,當聽到他在年老的時候,對以色列人仍然堅持承諾:「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12:23) ,我們不應感到驚訝。他是親身體驗到被代禱的重要。
撒母耳作這樣的承諾,並非出於對百姓求立王的罪之回應,他只不過是把一生作士師和祭司的職責上,看為最重要的一環說出—以致不得罪神!
這是我們作神僕要常常認準的。我遇見一些年紀漸老、或身體老化,事奉神的人;他們因為不能像以前一樣的活躍地事奉神,就陷入憂鬱中,甚至有鬱鬱而終的。如果,我們像撒母耳一樣,認準了禱告是事奉最不能缺乏的一環,我們可以事奉到最後一口氣的。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試按所讀到有關掃羅至今的事蹟,算算他值得欣賞的品格包括什麼。
(2) 到了這歷史時刻,似乎巴勒斯坦的政局有了轉變:在掃羅和他兒子的領導下,以色列採取了主動攻擊鄰邦。既採取主動,為何他們卻要戰兢呢?(13:7)
(3) 從人的角度,你認為掃羅在13:9的舉動是可以了解的,甚至是情有可原的嗎?為什麼?
(4) 但在撒母耳來看,掃羅是犯了極嚴重的罪:
a. 他以王的身份,而絕不是祭司的身份而獻祭,有何不妥?(參民18:7)
b. 除此以外,他的獻祭還顯出他什麼罪?
(5) 掃羅的罪帶來了什麼後果?這樣的後果是否過於嚴厲?為什麼?
(6) 從他的錯失,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功課?
(7) 在未讀下一章時,以掃羅所犯的重罪(他對撒母耳的責備也似乎沒有悔罪的回應),加上敵人是人多勢眾、配備精良,你認為
a. 這場戰事結果會怎樣?
b. 掃羅該怎樣作?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所以我心裡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撒上13:12)
掃羅這樣的獻祭,絕對不是對神信靠的表示,乃是在乎利用神。其實,他是把倚靠寄望於人。
對,從人的角度來看,掃羅所作的是可以理解的:
- 非利士人不但人多勢眾,「像海邊的沙那樣多」(13:5) ,更是配備精良;
- 以色列人是人人自危的,早已躲藏在山洞叢林石穴中;就是仍願意跟隨掃羅的,也是戰戰兢兢的(13:7) ;
- 更糟的是,撒母耳不知何故,竟過了時候尚未出現;
- 因此,連尚願意跟隨的人,多有離去,只餘六百人(13:15) ;怎能對敵?
在此情此景,撒母耳怎能怪責掃羅?若是你和我,豈不也是恐懼萬分嗎?表面看來,從掃羅所說,這冒失的獻祭乃是為向神「禱告」(13:12) ,其實,是因他見百姓離去。換句話說,他是用獻祭這舉動來挽留百姓;也就是說,他倚靠的是人,是人數,而不是神。若然他倚靠的單單是耶和華,就是眾人也退去了,他會仍等候撒母耳來獻祭的,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14:6) 。
利用禱告獻祭來叫百姓不溜走,是極其卑鄙、利用神的行徑。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我們剛讀到的是掃羅失敗的開始,但同時卻藉著約拿單的出現,叫我們看到黑暗中露出的曙光:
a. 你認為約拿單這樣作是否有點冒失?
b. 你認為他這樣作是否出於信心?
c. 你怎樣看給他拿兵器的少年人?
(2) 聖經怎樣印證約拿單所行的是出於神?(特別是他在14:6的所言)
(3) 昨天我們最後的思想之一是:「掃羅該怎樣作?」
a. 按14:18所指出,掃羅本欲作什麼?
b. 這表明掃羅什麼心態?
c. 是什麼免卻他重蹈以利晚年的覆轍?(見4:11)
(4) 這場戰事結果怎樣?
(5) 既然掃羅如此大大的得罪神,為何神仍為他們爭戰?
(6) 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掃羅的轉變呢?
(7) 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14:6)
我們愛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家庭的因子是世代相傳的,我們走不出 “family of origin/原身家庭” 的影響。但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我們剛剛讀過掃羅失敗的開始,看到他擅自獻祭,觸犯了摩西律法;更看透他利用禱告獻祭,去達到倚靠人多勢眾的目的。 這些失敗,他的兒子約拿單當然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他由掃羅怎樣在蒙召之始謙卑領受,在遭反對時的沉默和如何善待反對者—這一切都看在眼中。但他對父親的敬佩,漸漸變為憂心與恐懼—特別看到父親竟膽敢擅自獻祭干犯神。他知道不能盲從父親,也知道這時的父親是不能把以色列人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的。
對,聖經沒有清楚的提到約拿單是先禱告、後攻敵人的防營,但他所作的,足以被稱為信心與果敢的行為:
- 「信心」:是因他深信戰爭是屬乎耶和華的,他們能得拯救,「不在乎人多人少」。有神就夠了!
- 「果敢」:他真的把生死置於道外。他只知在這危急的情況下,需要有人願意作出犧牲,踏出果敢的一步。我不曉得約拿單是否像父親那樣高人一等的,但他與那拿兵器的少年人所作的,確是超人一等了。
當然,我們相信他所作的是出於神,神也配合了他的突擊,使地震動,成就了拯救他們的作為。
在此,我們看到掃羅和約拿單的分別:
- 掃羅擔心的是人多人少;約拿單不顧人數多寡、單單仰望神;
- 掃羅以禱告獻祭來利用神去掩蓋自己的沒有信心;約拿單沒有這堂皇的禱告獻祭,但所行的是完全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
這樣看來,一個真正倚靠神的行動,遠勝過沒有行動的禱告!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掃羅在第24節所發的命令,是怎樣的不近情理?
(2) 他這命令叫我們看到掃羅為王的心態:
a. 原文指出掃羅說的是:「我的敵人」,「報完我的仇」:這是什麼意思?
b. 他是否清楚知曉,是誰使敵人敗逃?(14:45)
c. 他有否顧慮到這命令會使以色列人怎樣?(14:28)
d. 為何他要這樣作?
(3) 約拿單對父親這命令有什麼批判?
(4) 約拿單與父親有什麼不同?
(5) 掃羅這命令導致什麼極嚴重的後果?(14:32)
(6) 羅竟對百姓說:「你們有罪了」(14:33) ;其實他當說什麼?
(7) 為何神不回答掃羅的求問?(14:37) 他不是築壇來敬拜祂嗎?(14:35)
(8) 掃羅其實是那罪魁,他竟反而道貌岸然的指責別人;你可以怎樣形容他現在的「心」?
(9) 雖然籤是落在約拿單身上,百姓卻是怎樣看是誰犯了罪?
(10) 到此,百姓其實開始領會到立王是弊多於利,你同意嗎?為什麼?
(11)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掃羅說:你們再掣籤,看是我,是我兒子約拿單,就掣出約拿單來。」(撒上14:42)
因著約拿單果敢的行為,引來了非利士人的陣勢大亂,及後掃羅想趁機追殺敵人,卻被祭司提醒,要先求問神(14:36)。我們可以想像到這位越來越自大的王,會是感到多麼的尷尬!這作皇帝的:
- 首先是被撒母耳公開的責備,說他獻祭是糊塗事,並且神要另立王來代替他(13:13-14) ;
- 繼而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果敢的行為,引至敵人陣勢大亂;
- 在自尊心受到重創時,他妄然下命要民起誓不吃到晚上—絕對是不體恤百姓、自大妄為的行徑;
- 更可怕的是這命令直接叫百姓因饑餓過甚以致連血帶肉的吃奪來的牛羊;
- 現在,他仿效列祖的虔誠,為耶和華築壇;誰知耶和華卻不回答他!
我不曉得掃羅從那裡得這念頭,認為是罪叫神不向他說話,他就決定要掣籤來找出原因。非常有趣的是,最後掣出的竟是掃羅和約拿單。其實不用掣籤,人人都知道犯罪的是誰—這人人當然不包括掃羅在內。當掣籤掣出了自己和約拿單,掃羅應該是心裡有數的。誰知,最後掣出的不是自己,相信他真的輸了一口氣!
正當他大義凜然的要置約拿單於死地時,百姓指出誰才是罪魁禍首,說:「約拿單在以色列人中這樣大行拯救,豈可使他死呢?斷乎不可!我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連他的一根頭髮也不可落地,因為他今日與神一同做事。」(14:45)
自己行惡已是大罪,竟把罪加諸於自己兒子身上,就罪加一等了。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你可以想像到,如果沒有撒母耳,單有掃羅為王,以色列會怎樣?
(2) 請翻到出埃及記17:8-14,看看神對亞瑪力人所發出的咒詛。
(3) 現在,神要使用掃羅去應驗這預言:他該怎樣處理這場特別戰役?
(4) 為何掃羅要善待基尼人(摩西岳父的後人) ?
(5) 神藉著撒母耳發出清清楚楚的吩咐是甚麼?
(6) 掃羅和百姓是怎樣的不遵守?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7) 聖經怎樣形容神對掃羅犯罪的感受?從神至此怎樣寬容掃羅,你可以怎樣形容我們的神?
(8) 撒母耳對神的話有什麼回應?
(9) 他在此給我們立下什麼(作神僕人) 的榜樣?
(10)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便甚憂愁,終夜哀求耶和華。」(撒上15:11)
不曉得你讀到掃羅的轉變,心中有什麼感受。如此好的開始—又謙卑、又饒恕人,現在變成了自大、狂妄、心硬!相信你會為他歎息!
旁人固然為掃羅歎息,聖經告訴我們神為他「後悔」;撒母耳為他「憂愁」,甚至終夜的哀求神。我相信,撒母耳的憂愁,不單是因掃羅得罪神—這是他很清楚知道的,更是因他看見神後悔!
神的後悔當然與人的後悔不同。人的後悔是因沒有預知;全知的神卻是早知掃羅會是如此的。但當掃羅真的行惡得罪神時,仍叫神感到極其的憂傷。故此有一些譯本把這後悔譯為憂傷(grief) 。這是對的,因為這憂傷的背後顯出神對掃羅是有期望的、是有厚望的、是有失望的、也有傷痛的感受。
在眾以色列人中,神特別的揀選他,給他榮耀與尊貴,把王的重任加在他身上,希望他能領導以色列人活出祭司的國度,和屬神子民的身份。神在他身上是有計劃的、有厚望的。他的失敗與叛逆當然叫神失望、哀傷。
讓我們以掃羅為鑒戒,用一點時候來醒察、自問:
- 今天神在我身上的計劃是什麼?
- 祂對我有什麼厚望?
- 我有沒有叫祂失望?
- 我有否叫他後悔、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