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會讀完舊約撒母耳記下,並開始研讀新約提摩太前書;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英文譯本NIV按這歌的啟示和預言性的內容,把「話」譯為「默示」:
a. 第1節帶出大衛四個什麼不同的身份?
b. 這一節是以希伯來的平衡語句式把這四個身份分為兩對,每對分別要表達的是什麼對比?
(2) 第2節清楚指出這詩歌是神的默示,故此一般解經者以下文為帶預言性的。
(3) 在第3節大衛特別用「磐石」來比喻神:
a. 大衛要刻劃出什麼?
b. 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4) 大衛就發預言論到將要來的掌權者:
a. 這以公義治理人民(原文是人類) 的是誰?
b. 他是怎樣的執掌權柄?
(5) 大衛更這樣的形容這掌權的:
a. 如日出無雲的晨光:這種光特別之處是什麼?無雲的意思又是什麼?
b. 如雨後的晴光:這比喻的重點是什麼?
c. 主基督耶穌怎樣應驗以上的比喻?
(6) 大衛自認不配:
a. 但他對這預言的信心建立在什麼地方?
b. 請翻到撒母耳記下7:11-16,重溫大衛這裡所論到的永約。
c. 大衛這「末了」的話當然顯示是極重要的話:他藉著這「末了」的話道出了他最重要的「想望」是什麼?
(7) 這公義的掌權者要怎樣處理匪類?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以下是大衛末了的話。耶西的兒子大衛得居高位,是雅各神所膏的,作以色列的美歌者,說 ……」 (撒下23:1)
我們不曉得這裡所說的「末了的話」是大衛臨終之言還是他最後蒙「啟示」的話。無論怎樣,「末了的話」總是極其重要的;這樣更帶出大衛死前心中的盼望。
因著這話的內容,英文譯本NIV就把這「話」譯為「默示」,因為大衛清楚的說:「耶和華的靈藉著我說,祂的話在我口中」(23:2) 。這末了的話也同時把這敬畏神的王心中的遺願表達出來:「關乎我的一切救恩……祂豈不為我成就麼?」 (23:5)
按這末了的話(或說是詩歌),大衛的心願是希望神實現祂的永約,照祂藉著先知拿單所說的,以公義建立他的家成為永遠的國度,除去罪惡與匪類(撒下7:11-16) 。大衛也預言到,神會在他以後興起一位以公義治理人民(原文是指人類,即是超越—不是單單—以色列民) ,帶來的救恩是像衝破黑暗的晨光、如使地生出生命的雨後晴光。這當然也是耶和華的靈之心願;我們更是有福份看到這應許藉著「大衛的兒子」,主耶穌的死和復活應驗了。
不過,當我和你像大衛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曉得我們的遺願會是什麼?與大衛的遺願有多少的分別呢?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這三十七位勇士對大衛建國是有功的,他們分別列在三個組別中:先是「三勇士」;繼而是兩位僅次之勇士;最後是三十位勇士(其實是三十一位):
23:8-12—「三勇士」
(1) 約設巴設特別之處包括什麼?
(2) 以利亞撒特別之處包括什麼?
(3) 沙瑪的記載較詳盡:他特別之處包括什麼?
(4) 這三人共通之處包括什麼?
23:13-17—「三勇士」: 雖然聖經說這三人是三十勇士中的三個(見下註),但如此忠精的勇士豈會不被提名記念?何況這事件是緊接「三勇士」而被提論的,故此相信是以上的尊貴三人。按地點顯示,相信是撒母耳記下5:17ff所載與非利士人爭戰時所發生的插曲:
(5) 大衛既然至終沒有喝三人帶回來的水,也沒有給任何人喝,你認為他想喝伯利恆水是因已到缺水的困境,還是出於思鄉情呢?
(6) 為何三人竟願冒死來回應大衛之想望?
(7) 你認為是什麼使這三勇士比其他勇士更尊貴呢?
23:18-23—「兩位勇士」
(8) 亞比篩特別之處包括什麼?
(9) 比拿雅特別之處又包括什麼?
23:24-38—「三十個勇士」
(10) 雖然這三十(多) 人,大部份是這篇幅外沒有被記載的:你認為為何在此要一一列出?
(11) 你有否留意這勇士名單最後的一位是誰?他被列出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使三十變為三十一人) ?
(12)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三十勇士」似乎是對一團勇士的尊稱,其實人數是有變動的:撒母耳記下這裡列出「三十勇士」時,共列出三十一個名字;歷代志上第十一章更在這名單上再加十六人。
「大衛勇士的名字記在下面……」(撒下23:8)
大衛勇士的名字分別在撒母耳記下23:8-39和歷代志上11:10-47都有記載,特別在歷代志上更加多十六個名字(11:41-47)。兩個名單的名字是有點出入的;解經者多數認為是抄寫的錯誤。但是我們東方人是知道古時的人都有多過一個名字的。我自己的祖父和父親都有多過一個的名字。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的記載是跟隨古代近東的風俗,是誇張的傳說。這裡所記載的確是神的啟示,為要叫我們看到
- 這敬畏神的王是多麼的蒙福,有這麼多忠心、甚至愛他的勇士為他作戰;
- 大衛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成就,乃是團隊、同心合意的成果;
- 但至終是「耶和華使以色列大獲全勝」的(23:10, 12)
這勇士名單的篇排,明顯不是以他們的勇猛與成就來分先後,乃是按他們對王的愛與忠誠。我相信第13-17所載三勇士的所為,正是第8-12節的「三勇士」;因為「三十個勇士」似乎是對一個著名的勇士團的尊稱,其人數不限於三十人。這裡的第34-39節就列出不下31人,歷代志上11:41-47更加上了另外16個名字。
大衛在那收割時候相信並不是完全缺水的,他只是出於思鄉情而說他甚願能喝到伯利恆的井水,因為他是伯利恆人。誰知這三勇士一聽到王的心聲,就冒死的闖過敵人的營地去拿水,一慰王的思鄉愁情!大衛真是何等的有福!這三勇士的所為,豈是可以用「忠心」這兩個字來形容得完全呢!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很明顯的,大衛是要承擔他數點軍力的責任:
a. 這與耶和華向以色列人發怒有何關?
b. 上次我們讀到神向以色列人發怒是在第21章:那一次的發怒原因是什麼?(見21:1)
c. 這一次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
(2) 約押顯然看穿了大衛的用心:
a. 從約押所言,大衛數點人數的動機是什麼?
b. 為何約押這殘暴成性的人會這樣直諫他的君主?
(3) 為何在約押和眾軍長齊聲勸導之下,這原是敬畏神的君王仍不聽?
(4) 第5-8節告訴我們大衛統治之地域,由南至北,極其廣闊:
a. 結果需用多久來完成這數點的工作?
b. 結果,大衛的軍力有多少?
(5) 為何大衛的良心在約押提醒他時不受責備,現在才感到自責?
(6) 為何大衛看這數點軍力的事為大罪?
(7) 你認為這確屬大罪嗎?為什麼?
(8) 數點軍力該是一般國家正常和明智之慣例。為何對大衛而言,卻是干犯神的大惡?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但王的命令勝過約押和眾軍長。約押和眾軍長就從王面前出去,數點以色列的百姓。」(撒下24:4)
大衛當時是沒有龎大的全職正規軍的。一般能持刀打仗的,都是在戰爭爆發時徵召的。故此,大衛不能知道,若要爭戰,他實際的軍力有多少。一般的君王都按時按候來數點軍力,這是智慧之舉;古今如是。大衛更需要知道他的軍力之強弱所在。可是他卻不是一般的君王,以色列也不是一般的國家。以色列是神的子民、大衛是被膏立代神管理祂的百姓的。故此,由開始被神膏立,大衛是明白到:「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17:47) 。所以,現在他要數點人數肯定是出於驕傲,也顯示他把信心放在人的身上,而不是單單信靠神了。
大衛驕傲的心更在不肯聽從約押的勸戒這事上顯出來。對,按屬靈的角度來看,這殘暴的約押是不值得大衛尊重的。現在你竟以神的名來勸戒我?倘若這時出言勸戒大衛的是先知迦得,或許大衛會聽勸。但他的驕傲叫他輕看約押的話。
是的,在位掌權的要接受別人的責備是不容易的。可幸,大衛始終是敬畏神的,在數點人數後,他就被良心所責備,不過這卻叫七萬個以色列人遇難了。這是大衛和以色列人要一同學習的功課:
- 大衛原意是要揚威,顯出他軍力之雄厚;誰知現在立刻失去七萬人。如果說在這七萬人中大部份是拿刀的勇士,我是不會異議的;
這其實也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審判。雖然聖經沒有交待為何祂向以色列人發怒(24:1) ,但相信會像第21章的饑荒一樣,是因他們的罪所帶來的審判。一些解經者就認為,這是與他們跟隨押沙龍和示巴兩次的叛亂有關的(參21:14; 24:25)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大衛既然知罪後悔,為何神仍要降禍?
(2) 神給大衛三個選擇:
a. 為何神要給他選擇權?
b. 大衛揀選那一個災?為什麼?
c. 你會揀選那一個?為什麼?
(3) 神既「後悔」,吩咐天使停手:
a. 這叫我們對神有什麼認識?這與大衛對神的認識相符嗎?(見24:14及下註)
b. 你認為「所定的時候」是一定指三日的結束嗎?為什麼?
(4) 大衛看見滅民的天使時,為要救百姓,他對神作什麼請求?你會這樣作嗎?為什麼?
(5) 為何神不簡單的赦免大衛,而要他築壇獻祭?
(6) 為何大衛堅持要按價值給亞勞拿?
a. 既獻上流血的祭牲,豈不可以贖罪嗎?
b. 他說:「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神」,是什麼意思?
(7) 24:25和21:14直譯應是「耶和華為地垂聽所求/The Lord answered prayer in behalf of the land」:這有什麼特別意思?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神的後悔與人的後悔不同:神是早知結果的後悔,人卻是看到結果才知後悔。故此撒母耳指出神逈非世人,決不(像人那樣的) 後悔(撒上15:29) 。或許,像大部份的英文譯本一樣,把神的「後悔」譯為「哀傷/grieved」更好。
「大衛對迦得說:我甚為難!我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我不願落在人的手裡。」(撒下24:14)
大衛知道他數點人數,要知道軍力是大大得罪了神,因為他這樣作是像列國的王一樣的統治以色列(撒上8:20) 。一方面,這正顯示大衛的驕傲,藉此要顯示實力—共有一百三十萬拿刀的勇士(撒下24:9) ;另一方面,這是不以耶和華神為以色列真正的王的舉動。既有這麼强大的軍旅,何用倚靠神呢?這位原是敬畏神的王,竟需經過九個月零二十天才被良心譴責(24:8, 10) 。不過,他的悔過發生在先知宣告神的審判之前,故此是真誠的。
不過神卻給他三種災禍,任擇其一:三年的饑荒(中文譯作七年) 、三個月的逃避敵人的追趕、或三日的瘟疫。大衛在第二十一章時已經歷過三年的饑荒;雖然我們不曉得那一次死了多少百姓,但常理告訴我們,在饑荒中首先遭殃的一定是老弱和孩童。至於逃難,大衛一生已逃難多次,嘗過逃難的艱辛和羞辱,他早已厭倦了。雖然瘟疫是可怕,但三天總比三個月容易過去,何況如他所言:他情願落在耶和華憐憫的手裡!
大衛是對的。雖然聖經說這瘟疫自那天的早晨到「所定的時候」,一些解經者因「所定的時候」在原文是沒有「定冠詞/the」,認為不是指那三天的定期(K&D, 709) ,或許是指獻晚祭的時候。這也與大衛在亞勞拿的禾場上獻祭吻合。況且,是神叫滅命的天使停手說:「彀了,住手罷」(24:16) 。故此,相信瘟疫祇發生了一天,但已使七萬人喪命了。
當讀到這裡,我就回想到自己也曾面對困難的選擇,亦是自己的愚昧所至。就在那段時候的一個早上,我讀到這段經文,就把第14節用顏色筆圖上,決定選擇把自己放在神的憐憫的手上。現在回頭一看,雖然也要因自己的愚昧吃點苦頭,但所經歷的後果只能說盡是恩典、盡是神的憐憫!故此,願意彼此勸勉,選擇落在神的手總不會錯,「因為祂有豐盛的憐憫」(2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