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列王紀上。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上文提到以利亞因耶洗別的恐嚇,由耶斯列逃跑到別示巴,再把僕人留下,獨自在曠野走了一天的路程。你尚記得:
a. 他當時身心的狀況嗎?
b. 他向神發出什麼禱告?
c. 神那時怎樣回答他?
(2) 現在他到達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參出3:1)
a. 他曉得能行走四十晝夜和得飲食是神的供應嗎?
b. 他對神這樣的供應該有何感受?
c. 如果你是以利亞,這四十天既長且寧靜的旅程會帶來什麼思潮和回憶?
d. 既是這樣,現在來到「神的山」,他是否該作好準備來朝見神?為什麼?
e. 當神如向摩西般的向他顯現時,他首先該怎樣說?
(3) 聖經告訴我們,神一發言,就問他:“你在這裡作什麼?”
a. 是否神因不知而問?
b. 這樣問的原因是什麼?(可參創3:11)
(4) 經歷過神的恩待與供應,以利亞本該如何回答?
(5) 他是怎樣回答呢?
a. 這回答所集中的是什麼?
b. 他所說的是否全都屬實?
c. 他是否惟一剩下的先知?
d. 如果所有神的先知都被殺,為何他這樣特別不用被殺?
e. 他的回答顯示出什麼?
(6) 神怎樣回應他?
(7) 當他躲在山洞時,有烈風、山崩、地震和火:
a. 雖然說神卻沒有在其中(顯現)。這些叫人驚懼的奇景有什麼作用?
b. 以利亞面對這些事情,有什麼反應?(19:13)
c. 換句話來說,在神發微聲前,這些烈風、山崩等現像先給他什麼信息?
d. 既有這體會,他該怎樣回答神?
(8) 神這次問的是什麼?
(9) 為何神仍重複已問過的同一問題?
a. 神是否滿意他第一次的回答?
b. 雖是重複的問,聖經指出這第二次的問,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c. 神心是中希望他這次怎樣回答的?
(10) 以利亞的回答是什麼?
(11) 神既不滿意他第一次的回答,這第二次的回答會叫祂滿意嗎?
(12) 以利亞這樣的回答顯示出什麼?
(13) 如果你是神,你會怎樣處置以利亞?
(1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做甚麼?」(王上19:9)
常常聽到人說,我們要聽神微小的聲音,相信是基於以利亞在何烈山這經歷罷。當然,神確是在藉著烈風、山崩等顯出祂的大能後,用溫柔的微聲向以利亞說話的(列王19:12)。但是:
(1) 神早已先藉著這些極厲害的烈風、山崩和地震等向以利亞說話,以至他「用外衣蒙上臉」。這個信息是明顯的:雖然以利亞確曾為神大發熱心,但這並非他能在神面前誇口的,更不能這樣在全能者面前發怨言。再者,神既是如此的大能,他何用懼怕亞哈和耶洗別呢。
(2) 而且,神早已向他說話:第一次是當他到何烈山進洞時,神已發聲問他:“你在這裡做甚麼?” (19:9)。神的發問不在乎他的回答,乃在乎教導和使他自省,像他問亞當和夏娃一樣(見創3)。當神在烈風和山崩後重複同一問題時,聖經就刻意的指出,神這次是用「微小的聲音」說話的。意思是與第一次不同。祂現在用微聲,是要顯出祂雖然是滿有威榮的神;雖然以利亞埋怨不當,祂仍是愛他,是滿有憐憫的神。
可惜的是,不論是神威榮能力的彰顯,或是溫柔愛憐的說話,也不能改變以利亞絲毫!既然神不滿意他第一次的回答,而他又同樣的重複他的回答,這又怎會叫神喜悅呢?以利亞實在是太頑固了—或也許該說:我們太頑固了!如果,以利亞有一個謙卑、順服的心,他早應領會到烈風、山崩背後的信息。神不用再開聲,他早該已降服在祂面前。
或許,今日你正在尋求神對你要說的話;也或許神早已藉著環境來給你信息。如果你沒有敏銳、順服的靈來回應神藉著環境向你說的話,恐怕就是你聽到祂或微小、或響亮的聲音,你也不會改變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請翻閱你昨天對第13條問題的答案。
(2) 在烈風、山崩和火後,神發出微聲,是希望以利亞內心會產生什麼改變?
(3) 第15-18就記述神因以利亞不肯改變而作出的決定,吩咐他:
a. 去膏哈薛作亞蘭王(來代替便哈達):是誰至終告訴哈薛會作王的?哈薛作王會帶來以色列什麼審判?(見王下8:7-15)
b. 去膏耶戶作以色列王(來代替亞哈):是誰至終膏耶戶的?(王下9:1-6)耶戶作王帶來亞哈和耶洗別什麼審判?(參王下9:7-10的預言)
c. 去膏以利沙作先知(來代替他):這接續他的要作什麼事?(19:17)
d. 以上三個吩咐怎樣回答了以利亞的埋怨?
e. 神以什麼話來結束祂這段的回應?這末了的話是什麼意思?
(4) 聖經沒有記載到以利沙如何膏哈薛和耶戶,卻記述了他召以利沙的經過:
a. 以利沙家中至少有十二對牛,顯示出他什麼家庭背景?
b. 以利亞怎樣「膏」以利沙?
c. 為何似乎他沒有好好的說明神的心意?
d. 他說:“我向你作了什麼呢?” 這話是什麼意思?
e. 但以利沙明顯領會到以利亞行動的意思。他怎樣回應這呼召?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王上19:15, 16)
神給以利亞四十晝夜這段長的時間來作反省,但他仍把焦點放在以色列人對神的背棄、自己為神發的熱心、眾先知已被殺戮,只剩下他一個和他更被耶洗別追殺!言下之意,他似乎在埋怨神沒有動手干預,或感到自己不該像其他先知一樣殉道。
故此,如果說以利亞是落在自憐和自義中,恐怕不會是過份的。
但是,我們看到神並沒有因此責備他。祂只是兩次的問以利亞同一個問題:“你在這裡做甚麼?” 一次在烈風、山崩之前,一次是之後。明顯的,神是希望那些厲害的自然現像和及後微小的聲音能軟化他的心。不幸,以利亞仍堅持他的心態,給予神同樣的回答。雖然,他再沒有求死了,但這沒有改變的回答,實質上是在對神說:“如果祢不立刻出手,就罷了!”
神對他這態度的回答記載在第15-18節。這回答雖然顯出神的長久忍耐,卻是叫人為以利亞感到婉惜。神的回答的總意是:“以利亞,你既然說’罷了’,我就用以利沙來代替你。不是沒有你不行的;我在以色列人中還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對我忠心的” 。
或許,是我的過份敏感。讀到以利亞「膏」以利沙的過程,我覺得並不是最友善的表現—他完全沒有鼓勵之言、更沒有清楚的交代,只有一句不友善的話:“我向你做了甚麼呢?” 當然,我們也沒有讀到他用油膏抹以利沙!
其實,我也不曉得以利亞有否膏哈薛和耶戶,因為是以利沙告訴哈薛,他要作亞蘭王的(王下8:7-15);膏耶戶的是以利沙手下的一個先知作的(王下9:1-10)。無論如何,神藉此回答了以利亞:祂不是不會審判以色列人和亞哈的罪行,乃是要藉著哈薛和耶戶來執行—這是神的定意和計劃,不是以利亞能左右的。
是的,惟有耶和華是神,我們不是神;在神所定的計劃中,不是沒有我們就不行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這比以色列強大的亞蘭王便哈達先要求亞哈自願進貢,把金銀與妻兒中最美的獻給他:
a. 為何亞哈不反抗?
b. 為何他不向巴力求助?
c. 為何他也不向已顯出大能的神求助?
(2) 為何這懦弱的亞哈及後卻顯得剛強?(20:9;見下註)第二次的威脅與第一次有什麼分別?
(3) 亞哈既是如此行惡,為何神竟派先知來預言他會勝利?(20:13)
(4) 為何亞哈連聲問:“藉著誰?” 和“要誰率領?” 這顯出他是怎樣的一個王?
(5) 便哈達怎樣顯出他是信心十足的?(20:18)
(6) 聖經沒有交代便哈達的全軍有多少(20:1, 3);但亞哈的七千人軍隊顯然是極少的:
a. 戰事的結果怎樣?(20:19-21)
b. 亞哈和以色列人因而該對神有什麼認識?
(7) 為何神仍顧念亞哈和以色列人?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亞哈說的諺語:“才頂盔貫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誇口” ,意思相信是叫便哈達不要過早誇口。摘盔卸甲時,是爭戰勝利,大功告成之意。
「有一個先知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麼?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王上20:13)
當我讀到以利亞怎樣像敗兵之將逃跑時,似乎迦密山之勝利是徒然的。亞哈沒有悔改、以色列人也沒有改變;耶和華的敬拜仍被巴力和亞舍拉所取代;就是尚有的耶和華先知都仍要躲藏起來。
是的,亞哈沒有回轉歸向神,因為在便哈達的威嚇下,他只有稱臣,沒有求問神。不過,如果我們稍為留意一下,就會看出神在迦密山上的勝利,是有帶來改變的:
- 雖然亞哈沒有求問耶和華,他也沒有求問巴力。不但是因巴力先知全已被殺掉,他現在確知巴力不是神,也絕不能與耶和華相比;
- 他的臣僕也沒有勸他向其他偶像,如亞舍拉求助,也沒有勸他向耶洗別的祖國—西頓求助。這表示耶洗別的勢力已是大不如前了;
- 更重要的是,先知學校似乎可以重新公開的出現,甚至先知可以到王的面前(王上20:13,22)。
在這與便哈達的戰役中,我們雖然不知道以利亞當時在那裡—或許是藏起來繼續醫治他心靈的創傷;他卻應感到鼓舞,因為迦密山之役是絕不徒然的;他對神的忠心與膽量也不是枉然的。神已使用他帶來以色列的復甦;我們可以期待這忠心的先知再度出現,繼續被神使用。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這首次勝利對耶和華的敬拜和先知的地位有什麼影響?先知還要躲藏嗎?
(2) 從亞蘭王的臣僕所言:
a. 他們以為這次失敗的原因是以色列軍的軍力太強嗎?
b. 他們雖然承認是耶和華的作為,為何會以為祂單是位「山神」?
c. 今天不信的人,雖然不一定是無神論者,他們對神的領會與亞蘭人有什麼相似?
d. 原因何在?
(3) 這些謀士為何叫便哈達以軍長代替諸王?(參20:15)
(4) 為何聖經形容以色列軍為「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他們有多少軍兵?(見20:15)
(5) 從亞蘭兵被殺的人數,我們可以知道亞蘭兵的軍力有多強大?
(6) 這樣的強大,為何會遭慘敗?原因何在?(20:28)
(7) 雖然以色列一向是背叛神的的,但願意以七千人敵以十萬計的敵人,你可以怎樣評估他們?
(8) 以色列(眾)王竟能以仁慈見稱:
a. 何解?
b. 是好?是壞?
c. 為什麼?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亞蘭王的臣僕對亞蘭王說: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們勝過我們;但在平原與他們打仗,我們必定得勝。」(王上20:23)
我們或許會譏誚這些亞蘭的臣僕,因為他們竟以為耶和華是「山神」而已。但他們至少是看對了一樣重要的事,就是以色列人能以七千人來勝過他們超過十多萬的軍力(20: 29-30) 是一個神蹟。故此,他們不用「相信」,乃是確定這是神的作為。不過,他們不曉得耶和華並非是地區性的神,乃是創天造地,全能、全知、無所不在的神!
這樣看來,這些亞蘭臣僕總比今日文明世代那些不相信神存在的人有智慧。他們確認他們的敗仗是神的作為,現今的人,目睹神蹟的醫治,看見神在自然災害所顯的神能,卻仍拒絕信有神,更拒絕信服祂。
不過,我們信主的人有時也會像這些亞蘭的臣僕,把神「放在盒中」,以為祂的能力只局限於某地某方面。不是嗎?有人深信神能扭轉他經濟的逆境,卻不相信祂能挽回他的婚姻;有人相信神能在工作中為他平反,卻不相信神能在教會中動工;我們對神在差不多每一方面都相信,卻面對今天社會上敵神的勢力和趨勢而感到無望!
陶恕博士在他的一篇講道中曾說:“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禱告後,我絕對認為在宗教圈子中,我們所有問題的原委是在於:我們認為我們的神太小了!” (陶恕講章:“古道—我們的神太小”)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如果你是先知的同伴,你會聽他的話(用武器)來打他嗎?
(2) 「奉耶和華的命」是什麼意思?(20:35)
(3) 這件「奇怪」事件卻有什麼重要屬靈的教訓?
(4) 為何神要使先知受傷來責備亞哈?直接了當的責備他不可以嗎?
a. 這樣給我們看到當神僕人的條件是什麼?
b. 這也給我們看到亞哈作的是第閒的事嗎?
(5) 亞哈所作的,豈不是出於「人道」嗎?
a. 為何神稱便哈達為「定要滅絕的」?(見利27:29)
b. 亞哈錯在什麼地方?
(6) 為何亞哈聽後悶悶不樂,(也感憤怒—英譯本NIV)?
(7) 他該對先知的話作出怎樣回應?
(8)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王上20:31)
雖然歷代以色列的王都是行惡的,他們卻在鄰邦中,竟有「仁慈」的稱號!當然,這「仁慈」不是絕對的,乃是與當時外邦的君王相比之下,較為有「人道」而已。這就給我們看到當時世代的外邦君王是何等的殘酷,同時給我們看到神的律法對以色列所產生的影響。雖然,以色列到了亞哈這時代,已離開了神和祂的律例,但他們從先祖所承繼的屬靈遺產,卻叫他們仍與外邦有別,特別是在「人道」這方面。
亞哈就是這樣,對亞蘭王施予「仁慈」。那麼還有錯嗎?可惜,他錯在忘記了他不是以色列真正的王,神才是。他忘記了這場戰役由頭到尾都是神的作為。所以,生殺之權不在他手中,全是在神手中。便哈達是神的敵人,不是他的敵人。
這也正是現今這後基督教、西方世界的寫照。西歐的社會已遠離了神,採取了「無道德」和敵神的政策和心態;但他們先祖遺留下來屬靈的遺產,叫他們仍看重人道主義和平等。可惜的是,在倡議這些之餘、在努力希望創造更好的明天之時,他們卻漠視了神和祂的律例,把世界帶進更深的自毀的命運之中;忘記了眾「便哈達」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就是那些要把基督耶穌從公眾的場所排除的勢力和以接納為名,來縱容各樣不道德行為的倡議。
他們忘記了這不是我們的世界,是屬神的;祂才是萬有的主,我們絕對不是!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你認為亞哈該否知道摩西律法是禁止以色列人出賣祖地田產的?(見利25:23-28; 民 36:7)
(2) 為何他竟敢干犯律法,要求拿伯賣地?
(3) 他想買地作何用?
(4) 他何因買不到地而悶到連飯也吃不下?
a. 是因夢想未能達到?
b. 是因感到失去「王面」?
(5) 從他與妻子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
a. 亞哈是怎樣的一位丈夫與君王?
b. 耶洗別是怎樣的一位妻子與王后?
(6) 她對拿八所施的計謀(21:8-10) ,一共犯了十誡中那些誡命?(參出20:3-17)
(7) 在她這眾多的罪行中,你認為那一樣最惡?為什麼?
(8) 為何沒有人阻止她,包括亞哈在內?
(9) 你認為要承擔這罪的該包括那些人?
(10)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王后耶洗別對亞哈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只管起來,心裡暢暢快快地吃飯,我必將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給你。」(王上21:7)
亞哈當然絕對不能把他的錯誤全歸咎在他的妻子身上;他需要承擔他自己的罪。
作為以色列人,他當然知道摩西律法是禁止以色列人出售祖業的(見利25:23-28; 民36:7) 。故此,單是要拿八賣祖業給他,本身就是罪,因為他是想用利誘來陷拿八於罪。
話雖如此,亞哈一生的部份所為,顯出他不是完全擺脫了屬靈的遺產的:就如他懂得使用甚敬畏神的俄巴底作家宰、他沒有用王的勢力來強奪拿八的地、及後在遭以利亞的嚴責時,顯出謙卑與懊悔(21:27-29) —這些似乎顯出他並不是壞到無可藥救的境地。可惜的是,他最大的錯誤似乎在於娶了耶洗別為妻—這個兇殘、不怕人、不怕神的偶像敬拜者,就把亞哈推落行惡的深淵中。
耶洗別作在拿八身上的是可恥的大惡;她是公然的干犯了多條十誡:
- 她宣告禁食,當然是妄用了神的名(干犯了第三誡) ;
- 她以假見證來謀害拿八(干犯了第九誡) ;
- 她犯的是謀殺(干犯了第六誡) ;
- 她是偷取地土,貪戀別人房產(干犯了第八和第十誡) 。
當然,在此之前,她已干犯了首批的十誡,引進巴力和亞舍拉的敬拜。她更當然同意亞哈繼續維持在但和伯特利對金牛犢的敬拜。無怪聖經是這樣的論到亞哈的惡行:
“暗利的兒子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他還以為輕,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瑪利亞建造巴力的廟,在廟裡為巴力築壇。亞哈又做亞舍拉,他所行的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更甚。” (王上16:30-33)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你認為耶洗別怎樣看她謀害拿八這事?
(2) 你可以怎樣形容這個女人?
(3) 亞哈又是怎樣看拿八的死?
(4) 你可以怎樣形容這個男人?
(5) 在剛過去的一段時間,神不斷使用別的先知,為何在此事上重用以利亞呢?
(6) 神責備亞哈犯的是何罪?(21:19) 不是耶洗別犯這殺人罪嗎?
(7) 當以利亞「找到」亞哈時,亞哈正在要作什麼?為何稱以利亞為「仇敵」?
(8) 以利亞稱他「賣了自己」,是什麼意思?
(9) 亞哈要得的審判是什麼?(21:21, 22, 24)
(10) 耶洗別得的審判是什麼?(21:23)她要在什麼地方得審判?(外郭有古卷譯為「耶斯列那地土的外郭」)
(11) 聖經如何解釋如此嚴肅審判的原因?(21:25-26)
(12) 亞哈的罪惡既然如此可憎,為何竟把審判延遲?(21:29)
(13) 你因而認識到神怎樣的性情?你感到意外嗎?為什麼?
(1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亞哈在我面前這樣自卑,你看見了麼?因他在我面前自卑,他還在世的時候,我不降這禍;到他兒子的時候,我必降這禍與他的家。」(王上21:29)
我們都知道亞哈是怎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他的惡行是罕有地被聖經在他登基作王時,和他的晚年時重複的記載。
在記載他承接暗利作王時,聖經就這論到亞哈的惡行:“他所行的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更甚” (王上16:33)。
在他的生命結束前,聖經以更厲害的言詞來論到他的惡行:“從來沒有像亞哈的,因他自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受了王后耶洗別的聳動;就照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亞摩利人,行了最可憎惡的事,信從偶像” (王上21:25-26)。
讀到這裡,我們只能對神藉著以利亞所宣告的審判說聲「阿們」,就如啟示錄中天上的群眾對神末日的審判所說的一樣:“祂的判斷是真實公義的”( 啟19:2) 。
誰知,在這樣嚴厲的宣告之餘,我們讀的是神不可思議的話:“亞哈在我面前這樣自卑,你看見了麼?因他在我面前自卑,他還在世的時候,我不降這禍;到他兒子的時候,我必降這禍與他的家。” (王上21:29)
很坦白的說,讀到這段話時,我是感到不服的:神豈可憐憫這樣行大惡的王?他犯的謀殺!他拼命的拜偶像!現在他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就可以得赦免嗎?
我想到拿八的妻兒;想到眾多被耶洗別殺的先知;更想到神的名如何在這二十二年中被羞辱!
但我又想到數天前讀到所羅門的話:“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裡狂妄”( 傳9:3) ;這也是聖經對我們一般的寫照。是的,我們都是罪人,如果環境配合的話,我們的心靈都可以「自賣」的,若非是神的憐憫!但每當我們真正的悔改,神是滿有憐憫的,是快快的饒恕我們,就算我們犯了更大的惡!無怪使徒保羅對神的憐恤發出這樣的讚歎:“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 羅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