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舊約歷代志下。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所羅門首四個代求:
(1) 6:22-23—得罪鄰舍
a. 當一個人被指得罪了鄰舍(如出22:6-12所論到的),而起誓否認,在這情形下,所羅門向神求的是什麼?
b. 你認為神是否會立即作判斷?為什麼?
c. 這禱告為何放在第一個代求?
(2) 6:24-25—爭戰的失敗,被擄(如利26:17和申28:25所論到的)
a. 是否每次爭戰失敗都與罪有關?
b. 他們的悔改當包括什麼?(6:24)那一項是最不容易的?(NIV譯“承認” 為“讚美”)
c. 所羅門所求的是什麼?
d. 這禱告對所羅門和百姓有多重要?
(3) 6:26-27—旱災(如利26:19和申11:17; 28:23所論到的)
a. 你認為今天的旱災仍可能是罪的後果嗎?為什麼?
b. 他們的悔改當包括什麼?
c. 所羅門所求的是什麼?
d. 這禱告對我們今天有什麼重要性?
(4) 6:28-31—瘟疫與天災(如利26:19, 20, 26和申28:20-22所論到的)
a. 需要多少人為全國禱告神才聽?
b. 所羅門所求的是什麼?
c. 今天你可以怎樣應用這禱告?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祢的民因得罪祢,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或譯讚美/NIV)祢的名,離開他們的罪。」(代下6:26)
每當我們遇見災殃、逆境時,就算我們的信心原是剛強的、心裡也實在是愛神的;要我們立時發出讚美確是困難的。但是,若然我們至終仍能從心裡對神發出頌讚是重要的,因為:
- 在困境或逆境中能讚美神是順服最美的表現,表明我們不單是「無可奈何」的接受現實,更是相信神的用心,知道祂向我們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 ,是叫我們將來“有指望” (耶29:11);這也是表明我們相信使徒保羅所強調的“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羅8:28) ;
- 同時,能像約伯一樣在損失時仍能向神發出頌讚(伯1:21)是清楚的向撒但、向神和向自己表明,我們對神的信仰是“無故的” —意思是我們與神的關係是與世上的福氣無關,乃單因神是誰;就如保羅所以言:“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加2:20)—這就足夠了!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所羅門後三個代求:
(2) 6:32-33—外邦人敬拜神(如民15:14-16所論到的)
a. 為何在這獻殿時刻,所羅門竟為外邦人禱告?
b. 所羅門以什麼為這祈求的原委?(6:33)
c. 這禱告怎樣反映神的心意?(參賽56:7和可11:17)
(2) 6:34-35—出征
a. 這裡指那類的戰事?(6:34)
b. 是否奉神的差遣的重要性何在?
c. 所羅門所求的是什麼?
(3) 6:36-39—被擄(如利26:33;申28:45ff; 30:1-5所論到的)
a. 從這禱告,你認為所羅門預料到將來會有失地、被擄的一天嗎?(6:36)
b. 既失地、被擄,如何能在這殿禱告?(6:38)
c. 所羅門知道神會在那裡聽他們的禱告?(6:39)
d. 所羅門所求的是什麼?
e. 你記得在聖經中,有誰依所羅門這裡所言的,在被擄之地,向聖殿禱告?(見但6:10; 9:1ff)
(4) 6:40-42—求神聽禱告
a. 所羅門以什麼作懇求神側耳聽他的禱告的原委?(6:42b)
b. 為何他稱這殿為神的「安息之所」?(6:41)
c. 他為祭司求的是什麼?(6:41) 為何這樣求?
d. 他求不要厭棄祂的受膏者(相信是指自己):
i. 神會厭棄他嗎?
ii. 為什麼?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從遠方而來,向這殿禱告。」(代下6:33)
當然,我得敬佩所羅門的智慧,特別是他「廣大的心」(王上4:29) 。他在獻殿時所伸張的禱告,更叫人對他廣大的心有更深的領會。
在這獻祭的時刻,我當然知道他會獻上頌讚和感恩的話,我也猜想到他必為民代求;但我特別被以下的代求所感動:
- 他的心是想到將來的世代:他知道神已賜他智慧作判斷,能給百姓判斷是非;但他死後呢?故此,他為將來的世代仍能有公平的社會而代求(6:22-23) 。這個心態真與希西家不同(見賽39:8);
- 他明白耶和華不單是以色列的神,更是全世界之主:他藉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明白這殿要成為普世的祝福(創22:18) 。故此,這殿該為「萬國禱告的殿」(賽56:7;可11:17);
他更明白人心的敗壞:他說:“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6:36) 。故此,他知道將來世代的以色列人是會得罪神,因而帶來各種的審判和災害,甚至被擄。這叫他更明白建殿的重要:藉此叫神立名、肯定祂的同在,好使百姓在得罪神的時候,能向殿祈求、悔改,好叫神赦免,使他們仍為祂的子民(6:39) 。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7:1-3—神悅納所羅門的禱告
(1) 所羅門在禱告結束時,向神求什麼?(參6:41)
(2) 神即時如何表達祂聽了所羅門的禱告?(7:1-2)
(3) 以色列眾人如何回應神榮耀的彰顯?
(4) 這動人的場面可以叫你如何領會保羅在腓立比書2:9-12所說的?
7:4-10—獻殿禮
(5) 第七個月是以色列人宗教年曆中極重要的月份(見民29章):第一日是吹角節;第十日是贖罪日;第15至21日是住棚節。這獻殿的禮儀是守節的一部份:「七日又七日」;照估計,是在第8至14日;後「又七日」,相信是第15-22日;第8日(即住棚節之7日後)是守嚴肅會:
a. 這獻殿禮有多隆重?(7:5, 7)
b. 這次神沒有再從天降火焚燒祭物,這是否說神沒有悅納這些祭物?為什麼?
c. 這獻祭禮是如何結束的?(7:10)
d. 這獻殿禮對以色列人、祭司和所羅門分別有什麼重要意義?
(6)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那火降下、耶和華的榮光在殿上的時候,以色列眾人看見,就在鋪石地俯伏叩拜,稱謝耶和華說: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代下7:3)
大衛的死亡始終一定會帶給以色列一段動盪的時期。不是嗎?他是合神心意的王(撒上13:14;徒13:22);在他作王的期間,以色列的軍事勢力凌駕在列國之上(代上14:17);在屬靈的層面、特別在撒母耳先知的死後,大衛在百姓的心目中,更是屬靈的領袖—是神的僕人。
現在大衛已離世,而所立後繼的所羅門,“還年幼嬌嫩” (代上29:1)。百姓自然會懷疑,所羅門能否像大衛一樣,維持以色列的國勢;更重要的是:耶和華是否會繼續與他們同在?這些問題,都給神一一的、清楚的作肯定的回答。
當所羅門終於在登基後第四年開始建造神的殿(王上6:1) ,並在聖殿完工後,首先把神的約櫃從錫安山運到聖殿時,神就立刻以榮光充滿祂的殿(代上5:14)。祂好像還看這為不夠,就在所羅門在聖殿前大伸禱告之後,竟然使“火從天降下來,燒盡燔祭和別的祭” (代上7:1-2),來表明祂對所羅門和殿的悅納!
以榮光充滿聖殿已表明祂要在這殿中向百姓顯現,正如祂在摩西的會幕顯現一樣(出40:34),但用火從天降燒盡祭物,則明顯叫百姓想起神與他們先祖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15:17)—是清楚的再次肯定神與亞伯拉罕和大衛所立的約。
那火的降下,和榮光的充滿,頓時使以色列民不由自主的“就在鋪石地俯伏叩拜” (代上7:3)。讀到這樣,就叫我想到當主耶穌再臨的時刻,在祂榮耀的彰顯之下,“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腓2:10-11)。阿,這是何等榮耀的盼望!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你還記得神在基遍首次向所羅門顯現是什麼促使的嗎?其背景是什麼?(1:7; 王上3)
(2) 神直接回答所羅門的禱告:
a. 7:12, 15-16:神已選擇了他所建的殿:
i. 把殿“分別為聖” 是什麼意思?(7:16)
ii. “我的眼、我的心也必常在那裡” 是什麼意思?(7:16)
iii. 這樣看來,人向神禱告是否心理作用而已?
b. 神怎樣直接回答他那七個代求?(7:13-14)
c. 神在7:14的回答常常被人應用在我們今日地上的國土,你應為適用嗎?為什麼?
(3) 神更給他個人方面什麼應許?(7:18) 對所羅門而言,有多大重要性?
(4) 這應許附帶著什麼條件?(7:17) 為什麼?
(5) 若他們不遵守誡命、轉向別神,會帶來什麼咒詛?(7:19-22)
(6) 為何神在這時刻要如此警告所羅門?
(7) 所羅門是否聽這次的警告?(王上11:4)
(8) 結果,以色列人和神的殿遭到什麼命運?(見36:15-20)
(9) 「經過的人」當然並非指猶太人,而是指外邦人 (7:21):他們會怎樣說?他們如何知道是「耶和華使」這一切發生的呢?(7:22)
(10) 神既已藉著榮光充滿聖殿和從天降火燒祭物來顯出祂對所羅門的悅納,何以要再次這樣的向他顯現和作出回答?
(11) 今天你得到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夜間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我已聽了你的禱告,也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代下7:12)
雖然所羅門用了七年的時間來建聖殿,他卻用13年的時間來興建自己的宮殿。我認為這不一定反映他看重自己的宮殿多於神的聖殿。
首先,聖經清楚的告訴我們,這兩項工程是一先一後的進行,故此需時20年(代下8:1;王上9:10) 。換句話說,所羅門是等待聖殿完工,才開始建自己的宮殿的。這表明他的優先次序,也表明他的心志:他是把神放在首位的—至少在那時期是這樣!
再者,神選擇第二次向他顯現,是在他完成了兩項工程後的事;表明二者都是討祂喜悅的。這第二次的顯現,如果不是神甚喜悅他,是不必的。神甚希望:
- 所羅門知道,祂已聽了他的禱告:如果我們細讀他那七個代求(6:22-39) ,就曉得這些都是為將來世代的祈求。雖然所羅門當然是憑著信心求,但神甚願他知道,他不是在空求;他所求的神已應允!我們的神實在是好;祂甚願我們曉得,祂是聽禱告的神;
- 神也願意所羅門知道,祂是信實的神;祂向他父親大衛的應許是不會落空的:“正如我與你父大衛所立的約說:你的子孫必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7:18) ;
- 然而在神的預知中,祂也曉得所羅門和以色列人的輭弱;祂希望藉著這特別的顯現和鼓勵的話,叫所羅門更體會到,能有神以這殿「立名」、更應允祂的眼和心“也必常在那裡”(7:16-17) ,這是何等的恩典與權利。
是的,正如至聖所前所燒的香所顯示,我們的禱告是直達到神面前的。神是聽禱告的神,也是信實的神。我們絕對不用懷疑。同時,我們也要學習,不是單注目在我們心所願的事件上,也要留意神心所願的,就是要“存誠實正直的心行在我面前,遵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王上9:4)—就是要愛祂;因我們與神的關係是愛的關係!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記述所羅門建聖殿和宮殿的過程後,聖經就提到他的其他功績:
8:1-6—修築邊城
(1) 所羅門一共作王多少年?(9:30)他把在位一半的時間致力於建造聖殿和宮殿的工程是好還是不好?為什麼?
(2) 所羅門原把加利利地的20個城市送給希蘭王,希蘭卻稱這些加利利地為「迦步勒」,意即“不出色” —good for nothing(王上9:11-13)。從歷代志下8:1-2的記載,看來所羅門是把希蘭送回來的那二十個加利利城重新修築。但對加利利這稱號怎樣一直傳流到耶穌的時代?(見約7:3, 41, 52)
(3) 8: 3-6 (加上王上9:15-17的補充) 所論的主要是邊城:夏瑣在極北處,米吉多在西北岸,基色、下伯和崙和巴拉在西南岸,達莫則在極南近以東地。所羅門都把它們重修、鞏固作防禦、儲兵馬車和戰馬之用。這些記載有什麼用意?
8:7-10—徵異族人服役
(4) 這裡的記述有何用意?(參申20:11和利25:39)
8:11—法老女兒的遷居
(5) 要法老女兒遷居的原因是什麼?你同意所羅門的見解嗎?為什麼?
8:12-16—定經常的獻祭為例
(6) 所羅門這樣定經常的獻祭為例對國家有什麼重要性?
(7) 這是否就會令到百姓敬畏神?為什麼?
8:17-18—所羅門的商務
(8) 這些記述有什麼作用?(亦參下註)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以色列一向並非以海軍見稱,但在所羅門時代,他藉著與以航海著名的推羅國結盟,以致能建造船隻(相信是軍事與經商並用),加上重修邊疆的城作為鞏固城,使國力強盛。這顯出了所羅門的智慧,叫他顯然與以前和及後的以色列君王有所不同。雖然,學者仍未能確定俄斐是在何方,但十六噸的黃金足顯示他的財富。
「所羅門建造耶和華殿和王宮,二十年才完畢了。」(代下8:1)
歷代志下8:1和列王紀上9:10都提到所羅門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來建造聖殿和自己的宮殿。二十年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而所羅門只統治了四十年(代下9:30)。換句話說,他在位一半的時間是用於這兩個龎大的建築工程中。
按所羅門在傳道書的自白,他是甚專心、刻意的用心思與時間來建造他的工程的(參傳2:4ff)。故此,如果說他在統治的首二十年間,花了絕大部份的時間來建聖殿和宮殿,不算是誇張的。
我們讀到在這兩項主要工程完竣後,才看到他放縱情慾到一個極可怕的程度—他共有七百個妃、三百個嬪(王上11:3)。
當然,我們不能靠著把自己弄到非常的忙碌,甚至像工作狂般來避開情慾的引誘;但太過空閒、無所事事,卻一定對我們的靈性有損而無益—這對做學生的如何處理暑期的時間,和退休者如何處理空閒的時間同是一個重要的提醒。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9:1-9, 12—示巴女王的到訪
(1) 示巴女王為何要來拜訪所羅門?(亦參王上10:1)
(2) 列王紀上10:1 “因耶和華之名” 可譯作“與耶和華之名的關係—英譯本NIV” 。她如何知道所羅門與神的關係呢?
(3) 請問你周圍的人可知你與神的名的關係嗎?
(4) 為何她要來向所羅門問「難解的話」?
a. 是要難倒他?
b. 是真誠的求問?
(5) 有沒有人向你問過信仰上「難解的話」呢?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6) 見到所羅門後,是什麼使女王“詫異得神不守舍” (9:4)
(7) 如果你是示巴女王,你會這樣嗎?為甚麼?
(8) 示巴女王提到所羅門的「事(或譯成就)」和「智慧」(9:5-6)
a. 聖經所論到的「智慧」是什麼智慧?(參箴9:10)
b. 女王所提到以上兩個令她詫異的事,一般人會以那一樣為重?
c. 信徒是否必要有成就或財富才能榮耀神或改變社會?為什麼?
d. 按女王之言:
i. 所羅門的臣僕有福的原因是什麼?(9:7)
ii. 所羅門的成功的原因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9:8)
(9) 這段的記載主要的用意是什麼?
9:10-11—與希蘭王商業的合作
(10) 這小段的記載用意何在?
(11) 與示巴女王到訪的記載有何關係?(見9:11末句)
(12) 今天你得到的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雖然著名猶太歷史家約瑟夫認為示巴就是非洲的伊索匹克,但一般現代解經家卻認為多數可能是北亞拉伯半島的一個民族。
「示巴女王聽見所羅門的名聲,就來到耶路撒冷,要用難解的話試問所羅門;」(代下9:1)
示巴女王到訪所羅門的故事,是連沒有讀過聖經的人也熟悉的。這並非是個神話,虛構的故事,乃是聖經以歷史記載來肯定的。歷代志下和列王紀上的記述,不單在乎顯出所羅門的智慧與富強,更藉著示巴女王的口,給我們知道所羅門的成功的源頭和目的。以下數節就道出了這些重點:
- 列王紀上10:1指出,示巴女王不是單聽到所羅門的名聲,乃是聽到這些是“因耶和華之名所得的名聲” (或譯他與耶和華之名的關係)。換句話說,所羅門是常常的、公開的把他的成就歸功於神,到一個地步,外邦的君主,如示巴女王一樣,要來認識這以色列的神;
- 歷代志下9:7指出所羅門的臣僕之為有福,是在於能常侍立在他面前,得聽智慧言語之故。這一節是緊接上兩節所論到所羅門的實跡(achievements) 、財富與智慧;而她卻單以他的智慧為臣僕的祝福(或譯快樂)。是的,成就與財富固然是神所賜的福份,它們卻不是真正快樂的源頭。智慧—特別指以敬畏耶和華為始的智慧(見箴9:10)—才是。這是當時所羅門的見證;
- 歷代志下9:8更指出,藉著這次的訪問,示巴女王不單明白到神是所羅門成功的源頭,也是祂因喜悅他而立他為王;更知道神賜他成就是有更高、更重要的使命,就是使他「秉公行義」。
雖然現代解經家多以示巴為北亞拉伯半島的民族,但今日的伊索匹克,確有眾多的猶太裔和敬拜耶和華的人;故此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的報導不一定是錯誤的(Ant. viii, 6, 5)。有關示巴女王把耶和華的敬拜帶回本國的傳說,也不一定是虛構的。
請細心慢慢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9:13-28—這一段展示所羅門的富強:
(1) 黃金固然是當時最貴重的金屬;這一段就描繪所羅門如何奢華的使用黃金:
a. 他每年以黃金計算的進賬是666他連得,即16噸(10:14)。以今日的計算,總值多少?(1噸=2.240磅)
b. 作為展示(飾物)的大小盾牌有多少?
c. 除此以外,尚有什麼是用金造的?
d. 這樣的財富是否就能帶給神榮耀呢?
(2) 所羅門的威榮也從這些可以看到:
a. 列國沒有這樣的寶座:
i. 寶座是用什麼材料造成?
ii. 臺階上的十二個獅子是代表什麼?
b. 軍力:
i. 他有多少戰車和馬兵?
ii. 馬與車從那處運來?
c. 這些描述如何顯出所羅門的威榮?
(3) 所羅門的智慧:
a. 9:22-23的記載如何顯出他的智慧?
b. 其實神在此給予所羅門怎樣的機會來榮耀祂?
9:29-31—所羅門之死
(4) 雖然歷代志略去所羅門晚年的失敗,但這卻是人所共知的(王上11)。所羅門既有如此的財富、軍力和智慧,你認為;
a. 財富會帶來給他什麼引誘或挑戰?
b. 勢力會帶來給他什麼引誘或挑戰?
c. 智慧又會帶來給他什麼引誘或挑戰?
d. 以上三樣的「福份」,那一樣帶給所羅門最大的引誘或挑戰?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代下9:22)
聖經形容所羅門的富強與名聲時,確用了一些極厲害的詞句,因而引起不少學者如G.H. Jones認為屬於誇張法,其真實性值得「懷疑」(dubious)。他們認為聖經說所羅門每年有666他連得金子的進項(即56,000磅)是沒有可能的;稱他的財寶“勝過天下的列王” 是誇張的(9:13, 22)。
其實,按照今天的計算,年年有美金四千八百萬的金子進項,對於一個較強的邦國不算是過多;況且經過了這三千多年的歷史,學者尚沒有找到否定聖經這裡記載的確實資料。
相反地,聖經卻用不少的例子來支持有關所羅門富強的記載的真確:如指出金子盛行到一個地步“銀子算不了什麼” (9:20);除了以上666他連得金子的進項外,他更造了五百個相信是裝飾用的大小金盾、王室一切的飲器和器皿都是金造的,更有象牙寶座也用精金包裹(9:15-16; 17-19)。
我個人絕對接受聖經的記載,因為這確是神的話語;而且這裡是敍事形式的體材,非詩歌的體材。我們也要謹記,聖經的作者在此不是要歌頌所羅門,乃是要把榮耀歸給神!
當我們思想到所羅門的晚年時(王上11),就會更清楚的看到聖經顯明的教訓:就是能擁有極大財富與勢力的人,鮮有能守著自己的正直而不在道德,甚至信仰上跌倒的—包括這甚有智慧的所羅門在內。當我們讀到他在傳道書的自白時,就曉得他在尋求「心所樂的… …沒有禁止不享受」的當兒,他還以為自己的智慧「尚存留」(傳2:9-10)。誰知,這「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2:7),漸漸失去了智慧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