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记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6:1-13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在立殿的根基之後不久,聖殿重建的工程因鄰近敵人的反對就停頓了 (主前538),直至神興起哈該和撒迦利亞兩位先知來勸勉百姓,這工程才在大利烏的年代,即主前518年左右重新繼續,不過也立即遭到反對。這一次百姓並沒有向反對的勢力低頭,反而繼續建殿,等待河西的總督等政要向大利烏呈上的報告的結果:

(1) 似乎在巴比倫是找不到古列下詔的通告,但他們卻繼續尋索,終在王帝的夏宮亞馬他城找到:這樣的堅持去找,不是因大利烏是敬拜耶和華的,乃像其他有關他的事蹟的記載所顯示,他是通達之士,凡帝國之內各民族所敬拜主要的神靈,他都支持,甚至敬拜。無論如何,連這樣的君王也能在神的手中,被祂使用來完成祂的旨意。在聖經的記載中,你可想到有其他類似的事情嗎?

(2) 第三至五節重複了古列的通告,卻也給我們額外的資料。試把這段與1:2-4的通告內容相比,看看這些新的資料有什麼特別之處。

(3) 請參閱所羅門所建的聖殿的大小(見王上6:2) ,與古列所希望建的有何分別。你以為古列的用意何在?

(4) 一查之下,大利烏向河西的政要下達了什麼命令?(6:7) 你以為他這樣作的原委是什麼?

(5) 大利烏在6:8-10更出令支持這重建的工程。這些支持包括什麼?他在第10節終於道出了支持的原因之一。這原因是什麼?

(6) 像一般的王令,這王旨附帶了對違反者的審判警告:

a. 你以為王這決定是在以色列人意料中嗎?為什麼?

b. 你以為在先知領導之下,以色列人在這過程中在作什麼?

c. 他們這一次的經歷,可以給你在遭到反對下有什麼勸勉?

(7) 至於這河西的總督和同黨,他們對王令有什麼感受?他們怎樣處置王命?

(8) 請停下來思想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的工具

現在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你們的同黨,就是住河西的亞法薩迦人,你們當遠離他們。 (6:6)

為要成就祂的應許,神激動了外邦波斯王古列的心,鼓勵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1:1) 。但是因著懼怕和鄰邦的反對,重建的工作停頓了20(由主前538519) 。然而在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勸勉底下,他們重新恢復重建的工作。但這不是說反對的勢力就止住了。當百姓倚靠及聽從神藉先知的吩咐,繼續建殿,神亦實現祂的應許。反對的勢力固然以為波斯王會站在他們那一邊,誰知他們是大錯特錯了。大利烏王竟然站在以色列人的那邊。一般解經家認為這決定純粹是出於政治的原因:

「這些說話(即指拉6:8-10) 顯出大利烏是一位通達的王。這與我們從其他資料所對他的認識是吻合的。他特別喜愛恢復國內一些宗教的禮儀,而且很慷慨的加以資助。我們知道他資助希臘 (的廟宇) ,也資助埃及如Neith(童貞女神) 的敬拜。他對這些神靈的敬拜細節都感興趣,並定下敬拜的細則。這可能因為受到古代近東的迷信影響,必須慎重遵行敬拜的細則,否則會惹來神靈的怒氣。故此,他(對猶太人重建聖殿) 的慷慨支持是可以理解的,甚至顧慮到獻祭的細節……相信是宮廷中的猶太人所提供的意見……值得留意的是,所提及的早晚的獻祭,而非其他特別慶典的祭物。他以這些慷慨的捐獻,為要換取為自己和眾子壽命的祈禱,祝福……雖然大利烏是忠於Ahuramazda(火教的神靈) ,但在那泛神的世代,他是力求討好國中每一個的神靈。」

(TNICOT, Ezra & Nehemiah, 47-8)

解經家Fensham以上的分析固然有理,卻叫我們看到,不論是誰,即使是凡神都拜的大利烏也可以被神用來作完成祂旨意的工具。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6:14-22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聖殿終於在大利烏王第六年,即主前516年完成。歷史稱它為「第二聖殿」(The Second Temple):

(1) 這重建的工程之得以完成,聖經歸功於「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所說的勸勉」(6:14)

a. 換句話說,沒有先知的勸勉,這殿是否就不會被重建?

b. 既是這樣,我們該怎樣對待神僕人給教會和信徒的信息?

(2) 聖經同時也把這殿的完成,與神的命令和波斯諸王的旨意相提並論(6:14)

a. 這是什麼原因?

b. 這些命令和旨意的先後次序重要嗎?

(3) 雖然這一次獻殿的慶典,在情緒上似乎沒有立殿的根基時那樣激動(3:13) ,但聖經仍形容他們是「歡歡喜喜」的行獻殿禮(6:16)。如果你是哈該或撒迦利亞,你會怎樣形容你的感受?

(4) 獻殿禮所獻上的祭牲不少,(試參王上8:63),若與所羅門獻殿時所獻上的作比較:

a. 這次獻上的遠不及所羅門所獻的:重要嗎?為什麼?

b. 這裡似乎也缺乏像所羅門王發出的真情流露動人禱告(王上8:22-53) :重要嗎?為什麼?

(5) 與所羅門獻殿的情況尚有不同的是,因獻殿的季節之故,他們在獻殿後,隨即守逾越節。這對一群被擄歸回的人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6) 其實重建工程一停就是21年,在這段時間中,原來已有百姓「染外邦人污穢」(6:21)

a. 這對我們有什麼提醒?

b. 現在聖殿得以重建,對神的百姓以後的靈命有什麼重要影響?

(7) 除酵節緊接著逾越節,也被視為同一的節期。這群被擄歸回的人,第一次在聖殿重建後守除酵節,該有什麼特殊意義?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真正的敬拜(一)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4:21-23)

有解經家認為只獻祭牲公牛一百隻、公綿羊二百隻、綿羊四百隻、特別是公羊十二隻作贖罪祭足以證明這些被擄歸回者經濟的貧乏。當然,這裡所獻上的祭牲的數量,絕對不能與所羅門獻殿時所獻上的22,000只牛,和十二萬隻羊相比(見王上8:63) 。但這並不一定是說,這些被擄歸回的人是貧窮的。先知哈該豈不是這樣的責備他們嗎:「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麼?」(1:3)

可見貧窮與否不是這裡的重點,重要的是:

- 所羅門所建極之宏偉的聖殿,經過365年後,終於在主前586/7年被毀掉;而這第二聖殿(Second Temple) 在主前516年完成,也至終在585年後,即主後70年被毀掉。

- 第一個殿是在極鋪張、聲勢浩大的儀式中獻上;有無數的牛羊作祭牲;更是在軍事和政治的高峰時期,喜樂的舉行;這第二個殿則缺少了這樣奢華的慶典,乃是帶著謙卑、悔罪的心,特別是以十二隻公山羊「為以色列眾人作贖罪祭」。

- 第一個殿是以所羅門極感人動聽和冗長的禱告而獻上的;但他花了更多的時間來建造自己的皇宮(比建聖殿的七年還多花六年的時光) ;第二次的獻祭禮的禱告根本沒有被記載下來,但聖經卻清楚的指出,這殿之得以完成,是與先知的傳道勸勉有關的。

老實說,我情願參加第二次獻殿的儀式,因為那時的喜樂是完全不同的喜樂,甚至是更討神喜悅的喜樂。因為這次的喜樂是出於一個信靠、悔罪和深感不配的靈也是一個真正感恩的靈。

不過,這第二次的獻殿,卻有點「排斥」的意味。對,在當時的環境,不容鄰近的撒瑪利亞人參與建殿是需要的。但他們排斥的心態,卻叫撒瑪利亞人終於將基利心山作為敬拜耶和華的所在,也自行編輯了自己的「摩西五經」(大概在主前432)。這就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與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背景。那時的第二聖殿經過了安提亞古四世褻瀆後,正被希律王斥資修理,以求恢復過去的光彩。但是主耶穌預言這殿被摧毀,並為耶路撒冷哀哭(24:2; 23:37-39) 。原因是,他們敬拜神的重點放錯了聖殿反而成為他們的偶像,不曉得「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4:21/23)

對,我們看到聖殿這次的重建有助那些「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猶指撒瑪利亞人)」的以色列人自潔,重歸耶和華為聖。但至終,他們的敬拜變成了外表的敬虔,律法的虛守,和排除異己(特別是撒瑪利亞人) 的宗教而已。今天,聖殿的敬拜是我們屬神的人身份和與世人有別重要的象徵。但不要讓我們關自己在教會四壁之內,把自己圍困,而排斥和忽略了教會以外的世人,因為主同樣是為拯救他們而死的。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7:1-10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第一次被擄歸回的百姓是在古列元年、即主前538年;但建聖殿的工程卻停頓至主前518年左右,終於在主前516年才完成。現在,以斯拉在亞達薛西的諭旨下,在主前458年帶領第二批以色列人歸回耶路撒冷:

(1) 聖經學者一般以以斯拉為波斯帝國的官員,是波斯王重用的文書,故「允准他一切所求」。加上他祭司的身份,他運用了影響力,帶領一批包括祭司、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和尼提寧跟著他回到耶路撒冷:

a. 聖殿既已重建58年,為何此時神要差以斯拉重回耶路撒冷?

b. 你以為這58年間猶大地的百姓可能在那一方面出事呢?

(2) 在這整卷書中,只有以斯拉的家譜有這樣詳細的記述:

a. 何故?

b. 他的根源追溯到那一個重要的先祖?其重要性何在?

(3) 7:10的定「意」,原文指「心」:

a. 考究律法(即神的話) 有何重要?

b. 遵行律法的重要性又如何?

c. 教訓律法又有什麼重要性?

d. 你認為那一個更糟:只研究而不遵行、或是只教導而不遵行?

e. 還有:只教導而不研究、或是只教導而不遵行?

f. 既研究,亦遵行、更教導的重要性何在?

(4) 以斯拉一行人的旅程須時多久?(巴比倫距耶路撒冷約500英哩)

(5) 為何特稱他們之能安全的到埗是「因神施恩的手幫助」?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真正敬拜(二)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7:10)

以斯拉的出現是特別的:他是在重建聖殿完成之後58年,即以色列人第一次

在古列出令歸回耶路撒冷後79年才出現的。換句話說,相信在這兩次極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時,他尚未出生。但記載這兩次歷史性事件的書,卻以他命名。我相信這並非單因這書是他的著作,因為猶太的傳統,也以他為尼希米記和歷代志上、下的作者。

以斯拉這時候的出現正刻畫了聖經的一個真理,就是聖殿的建築本身不是最終的目的 (not an end in itself) 。聖殿不單是敬拜神的地方,更是傳講、教導神的話摩西的律法的地方。就是在舊約時代,耶和華的敬拜與傳講和聽從祂的律法是不能分開的。

這正是今天我們需要的信息!

當然,敬拜確是信徒生命的核心,但這核心是藏在,或說是包裹在神的話語之中。所以,不論敬拜的氣氛何等的感人、情緒何等的激動、真情是何等舒暢的流露,如果內裡所傳講的,或敬拜的進程是與聖經的教訓相違,敬拜者仍沒有離棄罪中的生活,這就不是真正的敬拜。

在以斯拉的時代,似乎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已不再看重神話語的傳講,或缺乏曉得講解律法的教師,已變成單有外表的敬拜,沒有帶來生命的改變;不少人就不理會神話語的要求,與鄰近的外邦女子通婚。神就在此時,興起以斯拉,把他放在沒有隨從第一次回歸的被擄的以色列中;不但讓他在波斯宮廷中有影響力,更使他在自己的祭司群中受良好律法的造就。他在宮廷中的影響力,似乎叫王也注意到他的才學與品格,以至信任他到一個地步:「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7:6)

神興起以斯拉不是來重建聖殿,乃是重建聖殿真實的敬拜一個讓敬拜者有生命改變的敬拜。這樣真實的敬拜是基於神話語的傳講。對傳講者而言,就始於「定意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7:10)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7:11-28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一段主要是亞達薛西王所下的諭旨的內容:

(1) 王是怎樣稱呼以斯拉的?帶有什麼意思?

(2) 他特別允准什麼人與以斯拉同去?有什麼特別用意?

(3) 這裡特別提及王的七個謀士。按一般解經家的意見,這就更證明這文件的歷史性。王和謀士竟為聖殿捐獻極豐厚的奉獻,其重要性何在?

(4) 所獻的故然不菲,但不限於王與謀士,尚有什麼其他人的呢?

(5) 按王的諭旨,這些捐獻其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

(6) 王更批准從「王的府庫」支取神殿經費所需,你認為以斯拉該如此行嗎?為什麼?

(7) 直到今天,一些歐洲國家的教會牧者、神父的薪酬仍由政府支付(Croatia) ,你認為合宜嗎?

(8) 不過王也為這些經費定了限額(7:22) 。無論如何,這實在顯出王的慷慨。不過在7:23王也道出個中的原因。你怎樣看王這動機呢?

(9) 在豁免神職人員納稅一事上,王基本上正式以「猶太教」為國家承認的宗教。今天在北美有不少人向政府施壓力,要求取消教會和神職人員的全部或部份的免稅優惠。你認為我們應力爭保存這些優惠嗎?為什麼?

(10) 王這諭旨,你以為對以斯拉有什麼重大意義?他是怎樣看這外邦君王一切的支持呢?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與世人(政府)同軛?(一)

以斯拉說: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使王起這心意修飾耶路撒冷耶和華的殿。」 (7:27)

神的事工是否應該接受政府的支助是一個不容易簡單回答的問題。除了要顧慮到接受一般政府資助所帶來的限制之外,我們更要回到聖經的真理,明白神話語的教導與原則。故此,當讀到以斯拉不但使用王的資助,甚至為此感謝神時,我們不禁自問,他這樣做,是否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呢?

在此,我祇想指出以斯拉這次的事件,至少有兩個很特別的地方:

1. 一般的政府資助,若非被它所控制,至少必附帶若干條件。以斯拉之毫不考慮就接受王的捐獻和資助,可能與他真的有全權管理之利,而且王並沒有附加任何的條件。甚至在授予以斯拉權力使用王的府庫時,王更給他權柄在「河西」加設另一個本地的政府,以神的律法為律例(7:25)

2. 另一個影響他接受王的資助的原因,相信與他被王差派的使命有關。王在諭旨中是這樣的吩咐:「王與七謀士既然差你去,照你手中神的律法書,察問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景況」(7:14) 。意思是說,他的差事是要察問究竟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是否仍照著摩西律法的吩咐生活。由此可見,以斯拉有機會向王和他的謀士及在宮廷中的政要講解神的律法。這並不是說王和他的謀士真的因而相信和敬拜耶和華,但至少他們明白到摩西的律法會產生好的公民。若然猶太人履行摩西的律法,就會肯定在河西一帶有政治穩定的作用王就少了一件叫他頭痛的憂慮。故此,對亞達薛西而言,差派以斯拉,並願意以大量資源來支持,是政治多於宗教的策略。對以斯拉來說,既是王的諭旨,他也是遵旨而已。不過在他的心底中,他確實的認定,這是神的手在運作的結果。

或許、當讀到尼希米記時,我們會有機會更多思想這個問題。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8:1-22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以斯拉在此把與他同去各族長、家譜和人數列出來,卻只提到有亞倫的族裔和大衛的族裔同去,而沒有算出他們的人數。故此,似乎記錄這名單的目的不在乎數算人數,乃在乎叫我們看出以斯拉所具的影響力:

(1) 為何以斯拉如此緊張缺乏了利未人(即祭司的助手) 同去呢?

(2) 看來以斯拉動用他的影響力使易多終於派出228人與他同去。你以為這些非自願回到較貧窮的耶路撒冷的人的感受會是怎樣?你以為這些利未人這麼多年來在巴比倫是怎樣生活的呢?

(3) 以斯拉宣告禁食的原委是什麼?禁食是否就是克苦己心?

(4) 為何他以向王求保護為羞恥?

(5) 以斯拉於此時此地宣告禁食其實也是用以教導他們一個重要的屬靈原則。你認為是什麼原則?

(6) 以斯拉說這禁食的結果是什麼?

(7) 從這禁食的事件上,你學到什麼功課?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慣於安舒的利未人

我查看百姓和祭司,見沒有利未人在那裡。 (8:15)

當以斯拉召集了所有自願跟隨他回耶路撒冷的人時,他非常詫異的發現,竟然沒有利未人在其中。因而,似乎他運用他的地位和影響力,使易多這利未人的領袖,挑選(其實是強迫) 一些利未人與他同去。問題是,這麼大好的機會能重回耶路撒冷,甚至能在聖殿協助祭司事奉神,再加上有王的資助,為什麼連一個利未人也沒有作出回應呢?

正因利未人是協助祭司在聖殿事奉神的,他們像祭司一樣沒有地的分配的。神藉著摩西一早清楚的說明:「所以利未人在他弟兄中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10:9)

現在,離開了以色列的祖家,雖然是被擄的身份,卻有自由選擇職業,就可以積財,甚至置業。對,猶太人的會堂(synagogue) 是這時代在巴比倫創立的,但卻不能完全代替聖殿,因為不能獻祭。既然不用怎樣協助祭司,他們就專心的追求在巴比倫安居樂業。就像我們在新約時代也讀到的,像巴拿巴這在居比路的利未人,是擁有自己的田地的(4:37)

換句話說,他們一回到耶路撒冷,就要全然遵守摩西的律法:首先要全職作祭司的助手,也不能擁有自己的田產,分不到半吋的地土。無怪,當時以斯拉連一個自願回國的利未人也找不到!是的,不論是首批回歸的,或是現在跟隨以斯拉回歸的,都一樣是需要被「神激動他心的人」(1:5) 。神所用的人,是要有使命感的人。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8:23-36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1) 從王和謀士所得的捐獻竟有大約25噸的銀子、33/4噸的銀器、33/4噸的金子和20個金碗等,這是「值數百萬元的巨額」(Gaebelein, Ezra, 660) 。如此時刻,這從波斯王捐贈而來的厚禮,在政治和屬靈上對以色列人有多大的意義?

(2) 以斯拉對缺乏利未人同去甚為介意。按這裡的記載,他們在這旅程上的功用或位份是什麼?

(3) 你認為這位份或功用的重要性在乎什麼?

(4) 以斯拉趁機提醒祭司和利未人,他們和器皿都是「歸耶和華為聖」的(8:28) 。這是什麼意思?在這歸程回耶路撒冷之始提醒他們的重要性何在?(相信他們每一個人應是在巴比倫出生、長大的)

(5) 這旅程須時四個月,是在沒有軍兵保護下,攜帶極多的金銀、經過危險之地,安全到達耶路撒冷。這當然是「神的手保佑」之故。以斯拉這決定對你有什麼提醒或挑戰?

(6) 「當時都數點了數目,按著分量寫在冊上」(8:34) 。你可以從以斯拉怎樣處理這些奉獻上學到什麼功課,特別是在處理屬神殿的財物上?

(7) 請把這裡所獻的祭牲與先前獻殿時所獻的作比較(6:17) 。有什麼地方是相同或相似的?其重要性又何在?

(8)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為以色列眾人(一)

從擄到之地歸回的人向以色列的神獻燔祭,就是為以色列眾人獻公牛十二隻,公綿羊九十六隻,綿羊羔七十七隻,又獻公山羊十二隻作贖罪祭,這都是向耶和華焚獻的。(8:35)

正如在研讀以斯拉記開始時提到,在所羅巴伯領導下回歸的首批被擄的人,利未人以外,主要是猶大和便雅憫族的人。這第二批回歸的人,人數就更少了,絕對不能代表全以色列的。但是,不論首批的人在獻殿時,或是這第二批的人在獻祭時,總是顯明是為全以色列眾人所獻的!

在第一批回歸的人為聖殿獻上祭物時,聖經說:「行奉獻神殿的禮……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獻公山羊十二隻,為以色列眾人作贖罪祭」(6:17)

在第二批人獻祭時,除了也獻上公山羊十二隻為贖罪祭外,其他的祭物也是「為以色列眾人獻的(for all Israel/NIV)(8:35)

是的,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他們多有輭弱和悖逆,「都是我們的鑑戒」(林前10:11) 。但是在這獻祭的事情上卻為我們留下極佳的榜樣給我們學效:就是他們明白神是揀選以色列整個群體的;他們是一個屬神的子民。是的,除了在士師時代,以色列的信仰不單是個人化的,更是群體的。他們明白到,他們不但要向神交代,也要向鄰舍交代。

在現今個人主義抬頭的世代,我們已容許這世俗的意識滲入了神的家。每個宗派各自為政;每個教會是單顧自己;就是敬虔的信徒也多是自我修行的。對,我們每一個生入神家的人,需要個人藉相信基督耶穌而重生。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生入神的「家」中,因而我們就像保羅所提醒的:「就是基督的身子,並各自作肢體」(林前12:27) 。我們是與「眾」肢體不能分割的。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以斯拉記9:1-15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這第二批在以斯拉領導之下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與第一批相隔了80年之久。以斯拉看來是百姓和首領所公認的屬靈領袖和律法的教師。在一切獻祭和奉獻的點核辦妥之後,部份的首領就立刻讓以斯拉知道,原來祭司和百姓多有娶了外邦女子為妻:

(1) 以斯拉一聽之下,立刻的反應是什麼?

(2) 他的反應是否有點誇張?為什麼?

(3) 有那些人立刻到他那裡(與他同哀)

(4) 其他人又怎樣呢?

(5) 以斯拉面對的挑戰包括什麼?

(6) 除了撕裂衣服、哀傷之外,他立刻作了什麼?

(7) 但是犯罪的並不是他,為何他把自己也包括在內認罪呢?

(8) 以斯拉的禱告可以分作以下幾點:

a. 9:6:抱愧蒙羞:你曾否也對自己的罪有這樣的感受嗎?

b. 9:7: 承認列祖的罪:至今仍為亡國奴!

c. 9:8-9: 神希奇的憐憫:按他所言,希奇在什麼地方?

d. 9:10-12: 離棄神的命令:為何神立此命?

e. 9:13: 惡行之嚴重:從何見得刑罰輕於過犯?

f. 9:14-15面對公義的神:以斯拉看到他們的罪該受什麼的審判呢?

(9)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為以色列眾人(二)

「說: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9:6)

昨天我們思想到,不論是首批或是第二批歸回的,都是為以色列人全體,十二個支派獻上贖罪祭的。

但是獻上贖罪祭是一回事,真正的從內心深深的悔罪、恨惡罪,甚至恨惡自己卻是另一回事。以斯拉的禱告就是寶貴在這裡。他在9:6-15的禱告確是值得我們學效的:

- 他是從心底為百姓犯的罪而驚惶。這是今天我們需要對罪持有的態度。我們缺乏對所犯的罪的驚惶。我們對罪太輕忽了不但是群體的,也是個人的。我們需要像以斯拉所有的羞恥感和惶恐不是單有悔意,乃是有真實的憂傷痛悔。

- 他不但為百姓祈求,他是全然的以自己為他們的一部份,同樣的有罪。解經家Fensham說得好:「這罪是從古時累積至今,但在猶大國的末期更甚,這是直接引致他們被擄的原因;但後來的世代一樣有責。以斯拉好像認識到,他們面對的正是歷史以來累積已久的罪惡。這樣對罪的認識是何等的超奇!」(Fensham, Ezra, Nehemiah, 128)

我們常常渴望復興。若是這樣,我們首先需要重尋的,是像以斯拉對罪所有的羞恥感和惶恐,也需要全然與神家整體所犯的罪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