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開始研讀舊約以斯帖記。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背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作者藉以斯帖記來證明猶太人的普珥日的起源和當時所發生的事件的真確性。這日也稱為末底改日(次經馬迦比後書15:36)。雖然神的名字並沒有在書中提到,但這書的屬靈教訓意味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只要單單倚靠神,特別藉著禁食、禱告,神必施行拯救(4:14) 。
沒有人曉得這書的作者是誰,也不能肯定亞哈隨魯王是誰。但一般的估計認為他是主前486-465執政的薛西王(Xerxes) 。雖然早期一些教父對它正典的地位有點保留,“但它一直是希伯來聖經正典的一部份”(K&D. 196) ,更在主後90年的Jamnia公會再被肯定。
以斯帖的名字似是源於巴比倫,是女神“Ishtar” 或“Mercury” 的意思。按2:5-7所提供的家譜,相信末底改和以斯帖都是在波斯出生的。
在此,謹謝楊綺雯傳道為我們寫出整個以斯帖記的靈修資料。
(1) 從經文中的提示,你會如何形容波斯帝國的強盛?(1: 1)
(經文中的印度不是現在的印度半島,而是現在的巴基斯坦,是印度河流經之地;古實是埃及以南的國家,即現在的北蘇丹的西部,國境有美國由東至西岸那麼廣。)
(2) 在筵席中,亞哈隨魯王請了什麼賓客來飲筵?(1:3)
a. 亞哈隨魯王如何款待他的賓客?(1:4)
b. 為什麼他要這樣做?
(3) 除了請尊貴的賓客來飲筵外,他還請了什麼人?(1:5)
a. 他如何款待這些人?(1:5-8)
b. 他為什麼要款待這些人?
(4) 經文 (1:6) 對筵席的佈置有十分細緻的描述。當中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英文聖經譯本將它譯為「白色、藍色、紫色的帳子」。聖經中,只有在出埃及記對會幕有類似的描述(參第25-28章)。從這些描述,你會如何形容亞哈隨魯王所擺設的筵席?
(5) 若波斯帝國正養兵蓄銳,準備再次進攻希臘,亞哈隨魯王為什麼要這樣擺設筵席?他有什麼目的?從他的擺設筵席,亞哈隨魯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在位第三年,為他一切首領臣僕設擺筵席,有波斯和瑪代的權貴,就是各省的貴冑與首領,在他面前。」(斯1:3)
亞哈隨魯王在公元前486年登位。他從父親大利烏王承繼了前所未有的財富:書珊城奢華的新建築,大量黃金,還有數之不盡的奢侈品。當時,波斯帝國正養兵蓄銳,準備再次進攻希臘。這一年,亞哈隨魯王大規模的擺設筵席,召集了全國各省的貴冑、首領、權貴到書珊城,設筵款待,為要爭取他們支持對付希臘的軍事行動。(背景資料顯示亞哈隨魯王在公元前483年,即在位第三年,舉行了戰爭大會,策劃如何進攻希臘。)為要爭取全國人民的持續支持和效忠朝廷,亞哈隨魯王更不惜在書珊城擺設筵席七日,招待全城的人民,收買人心,並藉此展示他的財富和軍事力量,証明他是有能力戰勝希臘的。凡支持者,都會加以賞賜。
亞哈隨魯王的盛大筵席其實是一個悉心計劃的軍事策略,為要招覽全國的權勢、人民參予支持他的軍事大計。他用盡心思策劃部署,收買人心,盼望能達到他渴望的勝利 — 戰勝希臘。可惜歷史告訴我們:四年後,亞哈隨魯王攻打希臘,耗盡國庫,戰敗而還。
從亞哈隨魯王這個歷史,我們看見人可以有很多籌算,然而若得不到神的祝福和帶領,人的任何籌算、能力都是沒有結果的。
詩篇 127:1說: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今天,我們作信徒的都很明白這個真理,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口中常說依靠神,在實際的行動上卻多依靠自己(人)的智慧和能力。無論在工作上、在家庭中、在教會的事奉裡,我們都會用心計劃籌算,盼望能得到自己預期的效果。然而,我們忽略了神的心意。縱使我們計劃的目標是符合神的心意,但倘若我們仍以人的聰明智慧達到祂的計劃,神又是否悅納呢?以實瑪利的出生就正好是我們信徒喜悅犯的過錯的提醒。在我們服事主的時候,其實有很多「以實瑪利」的出生,以致很多美好屬神的計劃遭受阻攔,無疾而終。因此,無論是計劃的方向、進行的方法,我們都要記緊尋求神的心意為先,以討祂的喜悅為重。因為若我們所作的不蒙神的悅納,那些美好的計劃是不會被神祝福,最終是會落空,甚至失敗的。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經過飲筵187日(180日向貴冑展示國之豐富 + 7日與全國人民舉世歡騰),你能想像亞哈隨魯王的狀態會是如何呢?(
(2) 亞哈隨魯王要求瓦實提王后如何出來展示美貌?(
a. 為什麼亞哈隨魯王邀請王后出來展示美貌?
b. 從他的要求,亞哈隨魯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3) 當眾被王后拒絕,亞哈隨魯王老羞成怒。他如何處理王后的拒絕?(1:12-15)
(4) 米母干提議怎樣處理瓦實提王后對王的蔑視?(
a. 米母干把一個皇室家庭裡的糾紛提升為全國的問題,其出發點是什麼?
b. 你覺得米母干的提議如何?
c. 這個英明神武的君主亞哈隨魯王對此提議有什麼反應?
(5) 在此事之前,亞哈隨魯王是看瓦實提王后為珍寶,要把她的美貌展示人前。但由於她的一個決定,以致一夜間自己被廢去王后的地位。真是人生如夢。
a. 你若是瓦實提王后,你有何感受和反應?
b. 人生的變幻多是在我們不在意的時候發生的。你可曾有類似「人生如夢」的經歷呢?
c. 在這些人生風浪中,你是如何面對的呢?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王若以為美,就降旨寫在波斯和瑪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實提再到王面前,將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還好的人。」(斯1:19)
經過了187日的宴樂放縱,亞哈隨魯王「心中快樂」。(原文的意思是「歡欣」,甚至是「醉酒」。)他渴望把他心中的至寶向達官貴人展示。於是,他吩咐皇后瓦實提出來向眾人展示她的美貌。意外地,皇后卻拒絕不肯聽命,以致王大怒。在聽從羣臣獻計後,亞哈隨魯王就頒佈諭旨,廢除皇后瓦實提。
很多解經家嘗試尋索瓦實提拒絕王命的原因。有的解作原來王要求瓦實提裸露於羣臣面前,所以遭皇后拒絕;有的推敲是因瓦實提已懷孕,不便向羣臣眩耀。凡此種種的原因並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所以經文並沒有交代。
藉著這個故事的發展,我們看見人生的變幻莫測。一代美后如瓦實提原是王的至愛,卻因王在醉酒狀態下立下的一個諭旨,在一夜間,因著一個決定就被廢去,從此就失去了自己過往努力所建立的一切。王在清醒後雖稍有悔意,想念瓦實提(2:1),卻因自己在不清醒時、在盛怒下立下永不更改的皇諭,以致無法把事情挽回。對皇后瓦實提來說,這些變遷就像「南柯一夢」,只嘆人生虛空捕風。
今天,我們各人都很努力去建立自己的事業、家庭、教會。我們渴望在當中建立自己的成就、尋回自我。然而,這些人的建造又是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人生如夢!每當人生遇到驚濤駭浪的時候,眼見自己辛苦經營的盡失,我們會慌張沮喪,甚至陷入絕望的景況裡。這完全因為我們把自我價值建立於自己手所經營的成就上。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2:17)。神更向我們宣告:祂是我們的巖石、盾牌、高臺(詩18:2);祂總不撇下我們。神已向我們招手,渴望我們能像詩人那樣明白到我們是屬於耶和華神的。
“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 (詩100:3)但我們是否願意不再把自己建立在地上眼前的成就,而真心轉向、扎根於神之中呢?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背景:王后瓦實提是在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三年(即483B.C.),因拒絕王的命令而被廢的。以斯帖在王在位的第七年(即479B.C.)被選立為皇后。在這些年間,亞哈隨魯王曾與希臘爭戰,結果傷亡慘重,不但耗盡波斯帝國的國庫,也削弱了亞哈隨魯王在人民心中的威望。亞哈隨魯王自戰敗於希臘返國後,荒淫無道。以斯帖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家陷於沮喪混亂情況下,被送入宮去服侍這樣一個荒淫蠻橫的皇帝。
(1) 經文指出:亞哈隨魯王想念皇后瓦實提。你會怎樣理解亞哈隨魯王的「想念」?(2:1)
(2) 王的侍臣向王作了什麼提議,以解決王對皇后瓦實提的想念?(2:2-4)
a. 回想在廢除瓦實提的時候,米母干提議找個比瓦實提「還要好」的人作皇后代替瓦實提。你認為米母干會以什麼準則來選擇「比瓦實提還要好」的人呢?(1:19)
• 新譯本的翻譯:「又請王把她王后的位分賜給另一位比她好的人」。
b. 在王的侍臣的提議中,是以什麼準則來尋找王后的候選人?
c. 你認為神會用什麼準則來揀選祂喜悅的人?(撒上16:7;箴 21:2-3)
d. 從以上三種不同揀選人的準則,你能看見神與人在揀選上的分別嗎?
(3) 從2:5-6,試描述末底改的個人背景。你若有末底改的個人背景,身處於亞哈隨魯王的時代,你會有何感受?
(4) 經文如何形容以斯帖這個人物?(2:7-9)
a. 經文中特別指出以斯帖有另一名字。那是什麼?(2:7)
b. 從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對以斯帖的反應,你會如何形容以斯帖這個人?(2:8-9)
c. 你若有以斯帖的背景和條件,被選入宮服事亞哈隨魯王,你會感覺如何?
(5) 對末底改和以斯帖這兩個人物的介紹,經文刻意指出他們的猶太背景。為什麼?
a. 他們是如何處理自己的猶太背景?
b. 從他們的猶太背景與身處波斯異邦的處境,你有什麼個人領受?
c. 從他們在故事發展裡的自處,你在當中有什麼學習?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又名約雅斤》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也在其內。」(斯2:5-6)
根據經文,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基士是掃羅王的祖先(撒上9:1-2);示每是對掃羅王忠心耿耿,曾咒詛大衛(撒下16:5)。這些背景資料顯示出末底改有猶太的皇族血統,他是承受神應許的選民。但他的先祖在597 B.C. 與耶哥尼雅一同被擄去巴比倫。末底改很可能是第二代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皇族。以斯帖在整卷書中是唯一的人物有兩個名字:猶太名字是「哈大沙」(是一種屬桃金孃的灌木);波斯名字為「星星」(是巴比倫一個愛情和戰爭女神的名字)。
末底改與以斯帖的最大共通點是兩者都有猶太人的背景,然而卻要委曲求全於一個外邦的國家中,服侍一個外邦的皇帝 — 他更是一個荒淫無道、意氣用事的昏君。他們二人要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自己族裔的猶太世界」與「波斯國的外邦世界」。這兩個世界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在某些情況下,這兩個世界更是敵對的。末底改與以斯帖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穿梭於這兩個世界之中:一方面要委曲求存於彎曲的外邦社會中,另一方面卻要仍然保持屬神的聖潔猶太文化,不被外邦同化。
今天,我們作信徒何嘗不是活在兩個世界之中:「屬天的永恆世界」與「屬地的短暫世界」。我們有基督徒的屬天身份,但我們是活在地上這個被屬靈惡魔掌權的世界中。我們作信徒的就是擁有這雙重的身份。我們如何能穿梭往來於這兩者中?我們如何能做到入世而不屬世?基督教導我們要作世上的鹽、作世上的光(太5:13-14)。然而,有很多信徒因著種種的原因,有意無意的願意與這個悖逆的世代妥協,以致自己失去了作鹽作光的功效。
以斯帖記並不單是一個女子拯救自己民族的偉大故事,它更是一個讓我們信徒學習如何能在彎曲的外邦文化裡肩負作鹽作光的使命。當閱讀以斯帖記的時候,願意我們嘗試從末底改與以斯帖的成功與失敗來學習,以致我們無論說什麼、作什麼,都能披帶基督、榮耀神。阿們。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經文指出:每一個受亞哈隨魯王寵幸的女子都要經過一個潔淨身體的過程。請試列出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驟。(2:12)
a. 從這潔淨身體的過程,你認識亞哈隨魯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b. 你若是其中一個被送入宮的女子,在經歷這潔淨身體的過程中,你有何感受?
(2) 當女子潔淨了身體,準備獻身於王的時候, 2:13指出凡她所要的都必給她。
a. 你若是當中的女子,在準備進去見王時,你會要求要什麼東西?
b. 這個做法帶有什麼含意?
(3) 在獻身給王之後,她們的遭遇會是怎樣?(
a. 你認為曾被寵幸的女子能被王再提名召她的機會有多少?
b. 若女子不再被提召,她的餘生將會如何?
c. 若明白到所有被寵幸的女子的下場,你會如何形容那些女子在潔淨身體的12個月裡的心情?
(4) 以斯帖如何面對整個潔淨身體和準備進去見王的過程?(
(5) 2:17告訴我們: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什麼原因使以斯帖得到亞哈隨魯王的寵幸,更決意立她為皇后代替瓦實提?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眾女子照例先潔淨身體十二個月。六個月用沒藥油,六個月用香料和潔身之物。滿了日期,然後挨次進去見亞哈隨魯王……晚上進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給掌管妃嬪的太監沙甲。除非王喜愛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進去見王。」(斯2:12, 14)
當王選立皇后妃嬪時,很多美麗女子會渴望成為被選中的幸運兒,因為一旦選中,她們的人生就要改寫:貴為皇后妃嬪,從此飛黃騰達,享盡榮華富貴。當然,這些「競選的美女」,也要經過歷時十二個月潔淨身體的訓練。在整個過程裡,她們要被沒藥油、香料和其他潔身之物,由早到晚終日「薰身」,以致身體在吸收那些香氣後,能叫王被她們陣陣的幽香所傾倒。一整年的「薰身」功夫,全為了那重要的一天。這些處女在進見王帝後,若不再被召,就可能前功盡廢。
整個選立皇后妃嬪的過程,讓我慨嘆人生的價值。這些美麗女子,原都可以擁有美好的家庭,但現在卻淪為供給這暴君滿足的工具。整個潔淨身體的過程奪去她們的尊嚴;試問這些美麗女子的人生價值何在!更可笑的是縱使如此,卻不斷有女子願意「博一博」,祈望自己能成為幸運兒中的幸運兒,能被王再召,甚至被立后。這種情況與今天有不少時下的年青人渴望藉著選美、做明星歌星一樣,希望一朝成名,飛黃騰達。然而,他們為這些成名美夢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從這裡,我思想到我們的主!他同樣是君王、同樣在我們的生命中有絕對的主權、同樣揀選我們,但他從不把我們看為一個被奴役的工具。他把我們看為愛的對象,他甚至願意為我們擺上祂的生命,為要賜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祂更要稱我們為祂的朋友。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約 10:11)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 (約15:15)
噢,親愛的主阿,感謝祢對我們的揀選,感謝祢對我們的愛,以致我們的生命從此要改寫,有不一樣的豐盛生命。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背景:在亞哈隨魯王立了以斯帖為后之後,過了一些時日,王又再招聚處女。
(1) 2:19經文指出:末底改坐在朝門。
a. 什麼是「坐在朝門」?
b. 這個形容對末底改識破暗殺亞哈隨魯王的陰謀有什麼幫助?
(2) 2:20指出以斯帖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這節經文已是第二次強調這點(參看2:10)。
a. 為什麼末底改要這樣做?
b. 你認同這種做法嗎?
c. 假若你是以斯帖,你會怎樣處理自己的族裔問題?
(3) 末底改聽見什麼計謀?(
(4) 末底改沒有親自舉報,卻告訴王后以斯帖代為舉報。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從末底改這個做法,你對他有什麼認識?
(5) 從經文的敍述,這個舉報為末底改帶來什麼好處?
a. 根據背景資料顯示,波斯王通常會即時慷慨地論功行賞。但今次對末底改的舉報卻遺忘了。你若是末底改,你有何感受?
b. 你認為有什麼原因使王忘記論功行賞?
c. 這次的遺忘如何把以色列民族從哈曼的滅族行動中拯救出來?(參6:1-14)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以斯帖照著末底改所囑咐的,還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她的時候一樣。」(斯2:20)
不同的神學家對末底改和以斯帖採取了暫時隱瞞猶太身份的做法有不同的評價:
˗ 有的接納這個權宜之計,因明白到以斯帖的入宮可能是被迫的(因王在全國招攬處女),而當時反猶太人的情緒可能正在蘊釀中(參看3:1-6哈曼如何針對猶太人),以致要出此下策確保安全。
˗ 有的卻批評他們隱瞞猶太身份的做法是缺乏信心、與彎曲世代妥協的行為。他們把末底改和以斯帖與但以理相比,認為他們應學效但以理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波斯王面前為神作見證,不用向他屈膝隱瞞。
在這裡,我並不打算對他們隱瞞猶太身份的做法作判語;留待讀者自己衡量。然而,我卻留意到今天有很多信徒刻意隱瞞自己信徒的身份,為的是要爭取屬世的成功或益處。譬如:他們不敢公開謝飯、不敢違背上司的邀請而要到一些神不悅納的場所去應酬等,為的是要爭取「埋堆」,避免受孤立排擠。這種因害怕失去世界的成功利益而故意隱瞞信徒身份的做法就一定不得神的喜悅。
我想信徒應否公開自己的屬天身份,可能是要看在當時情況下公開身份的意義。譬如:在回教國家的宣教士,他們必需隱瞞宣教的職務和身份,否則必被國家逮捕,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向當地的回教信徒傳揚福音。因此,他們以其他身份(如教師、醫生)為名,去接觸當地的回教徒,技巧地把神的福音與他們分享、為他們禱告。他們的隱瞞身份是為要傳揚福音。因此,我想信徒是否應該公開自己的屬天身份,最重要的是要看那個公開或不公開的舉動是否為榮耀神而作的。
“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林前 10:31)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背景:以斯帖被立為后之後五年,哈曼被亞哈隨魯王抬舉。
(1) 本段經文介紹了故事裡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 哈曼。從整章經文,你認識他多少?
a. 哈曼是誰?
• 一般都認為亞甲族是亞瑪力人的後裔。亞瑪力人是以色列民的宿敵(撒上15:1-3)。但有神學家認為「亞甲族」並不真的是在種族上與亞瑪力人有關係;由於過往的歷史,「亞甲」就成為一個對以色列民族宿敵的統稱,代表了清晰的反猶太立場。
(2) 為什麼末底改不肯跪拜哈曼?(3:3-4)
a. 末底改先前要求以斯帖隱藏自己的猶大人身份。如今,自己卻因不肯跪拜哈曼而自揭自己是猶太族裔。為何他的做法好像是前後矛盾?
b. 你若是末底改,你會如何抉擇?
(3) 哈曼以「掣普珥」(抽籤)的方式,祈求神靈為他找出最宜殲滅猶太人的日子。結果如何?(3:7)
• 哈曼在尼散月(正月)掣籤,這正是猶太人慶祝逾越節的日子。掣籤結果擇定了亞達月(十二月)。哈曼要等十一個月才是攻擊猶太人的最好時機。
(4) 哈曼如何使亞哈隨魯王接納他的滅族提議?(3:8-11)
a. 從他的提議,你認識哈曼是一個怎樣的人?
b. 亞哈隨魯王如何處理哈曼的建議?
c. 從亞哈隨魯王接納哈曼的建議,你對亞哈隨魯王有什麼認識?
(5) 「跪拜哈曼」是象徵降服於屬世的邪惡力量。今天,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可有要你「跪拜哈曼」的景況?
a. 在那些情況下,你過往的抉擇是什麼?
b. 若你再面對同樣情況,你的抉擇又會是什麼?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他們已將末底改的本族告訴哈曼。他以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滅絕亞哈隨魯王通國所有的猶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斯3:6)
根據舊約的歷史(撒上15:1-3),亞甲族象徵了以色列民的宿敵,而哈曼就是代表著反猶太人的立場。從歷史引證,有一股力量在世上運行,促使這個世界去攻擊神的子民,甚至要滅絕他們。以斯帖記正好形象化這兩種勢力的鬭爭:雖只因末底改一人的不肯跪拜,哈曼卻要滅絕整個猶太民族,剷除異己。
然而,以斯帖記的故事告訴我們:神在掌管!哈曼掣籤的結果是要他在十一個月後才能攻擊猶太人;而在這十一個月裡,神藉著末底改和以斯帖來拯救猶太人。更諷刺的是,哈曼頒佈猶太人的死亡令是在正月十三日,這正是逾越節的前夕(參出12:18;利23:5;民28:16);象徵著神的保護,如同祂在出埃及記時代拯救以色列民一樣。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王滅絕猶太人的諭令頒佈後,各人有什麼反應?(4:1-5)
a. 末底改的反應代表了什麼?
b. 猶太人有什麼反應?
c. 以斯帖有什麼反應?
(2) 末底改停步於朝門前,明顯是希望得到以斯帖的幫助。末底改希望以斯帖如何幫助猶太人?(4:6-9)
a. 末底改的要求,對以斯帖來說有什麼挑戰和危機?(4:8)
b. 末底改對以斯帖的要求,與之前對以斯帖的囑咐(2:10, 20)前後矛盾。你認為當中有什麼原因?
(3) 當以斯帖從哈他革口中,明白了王滅絕猶太人的諭令後,她有什麼反應?(4:11)
a. 從以斯帖的回應,你覺得她在宮中的地位如何?
b. 以斯帖心裡擔憂的是什麼?
c. 你若是以斯帖,你會怎樣做?
(4) 聽見以斯帖的回應,末底改的反應是什麼?(4:13-14)
a. 末底改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末底改是要提醒以斯帖什麼?
b. 末底改說:「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認為末底改在心裡盤算的是什麼?
c. 末底改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末底改這句話背後有什麼理念?
(5) 以斯帖要求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她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這舉動背後有什麼目的或意義?(4:15-17)
a. 4:11與4:16是以斯帖對王滅絕猶太人的諭令的兩種不同反應。兩者有什麼不同?
b. 由4:11-16,以斯帖在心裡經歷了什麼過程?
(6)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3-14)
在第二章,末底改囑咐以斯帖隱藏自己猶太族的身份,為了確保以斯帖的安全。在第四章,末底改卻要求以斯帖出手相助,叫她進見亞哈隨魯王,為族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首當其衝的就是以斯帖要面對暴露自己的猶太身份,尤其是王已降旨在十一個月後殲滅猶太人。在這關鍵時刻,以斯帖要面對的是一個生與死的抉擇。末底改對以斯帖說的話(4:13-14)是要提醒以斯帖:縱使她現在身居波斯皇后的高位,她仍不能置身於事外,因她是猶太人。
末底改的名句:「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提醒了以斯帖和我們作信徒的,在我們生命中一切的遭遇都並非是偶然的,因為在事情的背後是有神的掌管,以致神一切的旨意都必成就。
祂的掌管在於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從故事的第一章至第四章,大家都留意到經文中從沒有提及「神」。然而,故事的發展令人不禁相信在背後的確是有神在掌管引領。譬如:為什麼皇后瓦實提竟然會抗旨?她的抗旨以致被廢是否因神在預備以斯帖登上皇后之位,以致將來能挽救猶太人呢?就正如末底改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在關鍵的時刻,作神子民的不能再隱藏退縮。經過掙扎反思,以斯帖作了她的抉擇:叫全書珊城所有猶太人為她禁食禱告,因她已預備面對一個生與死的挑戰。今天,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關鍵時刻,要面對像以斯帖的處境,我們又會如何抉擇呢?願我們能像以斯帖般勇敢面對生與死的抉擇,因我們是屬神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