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

第1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1:1-11

本週我們會研讀舊約傳道書。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傳道書

「傳道書」之命名是根據舊約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而來的,取材自書中1:1之希伯來字Qohelet,即「傳道者」之意。七十士譯本則繙作Ekklesiastes,意思是聚會中的講者;而這字出自ekklesia,即「教會」的意思(Hebrew-Greek Key Study Bible, 774)

傳道書1:1清楚的指出這「傳道者」正是大衛的兒子,是繼承他作王的;加上書中亦提到他得了大智慧,勝過……眾人”(1:16) 。故此一般相信,作者就是所羅門。這書卷後來與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和以斯帖記五卷書被用來在以色列的節期公開誦讀的。傳道書是特別在住棚節的第三天被誦讀的。

在研讀傳道書時,我們要從整本書的角度來看,而非單以某小段的信息來領受。因為作者是很誠實的在他追尋「在日光之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把每一個片段當時的感受寫出來;這就包括當時的疑問、甚至是單從人的角度所得到的答案,誠實的道出;有時是與聖經一般的智慧相違的。但這甚誠實的尋索終於引導他,在最後一章作出順服和敬畏神的總結和肯定。

1:2所羅門的要論這節是所羅門在「日光之下」尋索人生意義重複的要論

(1) 他重複的說:「虛空」這字原文的字根是「一口氣/breath」或「蒸氣/vapor」之意(Crenshaw, 57) 。按這兩個字根的意思,所羅門藉此想表明什麼?

(2) 一般解經者都認為所羅門是在晚年寫傳道書的:

a. 既是如此,為何他在晚年對人生有這樣的感受?

b. 你認為一般的世人會同意他嗎?

c. 你同意他嗎?為什麼?

1:3-11要論的支持

(3) 人的短暫和地的長久(1:3-4)

a. 他首先發出一個感歎性的問題(1:3) :你會怎樣回答他?

b. 這是否就證明人生是虛空的?

c. 所羅門究竟想在勞碌中得到什麼益處?(原文是指「純利」)

d. 我們從第4節可以稍為明白所羅門要得卻得不到的是什麼?

(4) 循環不息的大自然(1:5-11)

a. 如果我們像所羅門一樣靜察日頭、風和江河不息的運作,我們豈不因這些的「不改變」而感恩、驚訝嗎?你說對嗎?

b. 為何所羅門卻因這些而感到「厭煩」? 他感到厭煩可與第3節所發的感歎有關嗎?

c. 今天科學極其發達,我們對大自然的發現極其進步:

i. 所羅門在第10節所說的仍是正確嗎?

ii. 從那個角度仍是正確呢?

d. 11節怎樣回應第4節來作這小段思想的總結?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日光之下無新事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1:8-9)

讀到所羅門因觀察到日出日落、風的轉動和江河海洋流動的循環時,竟然感到厭煩,我覺得有點兒費解。他甚至以此來證明凡事都是虛空!按常理,當我們每看到日出日落時會感到美好;風和江河流動的規律更叫我們有安全感,知道大自然的可靠(當然該說是神的信實)。為何大自然的規律會使所羅門感到厭煩呢?所羅門作出的解釋是:

- 這循環不息使他要面對人生短暫的事實;

- 也叫他看到自己的智慧有限。

是的,他確是大有智慧的人( 王上4:30) ,更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1:1) 。古今作王的極權者,多有希望尋到長生不老的秘方。這既有極大智慧、權勢和財富的所羅門就因感到自己生命的短促,卻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事實,就說:彎曲的不能變直”(1:15) ;再看到大自然的循環不息就感歎的說: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1:4)

不但如此,他欲求明白大自然規律的原委。他看到大自然循環不息(1:4-7) ,卻看不到其目的和結果”(Crenshaw, 62) ,就感到氣餒。他雖然大有智慧,卻不明白為何風要轉行原道”(1:6) ,這就叫他看到自己的智慧原本有限。他更看到,即使他發現這些大自然運作的目的和結果,他也只不過是發掘了已有的事……並無新事”(1:10) 。他只不過是發現從創世之始已有的事。換句話說,他的大智慧使他明日到自己原來是個渺小的被造物,且有極短暫的生命,決不能與「造物主」相比!

這本書繼續的篇幅就記述了他就這兩個事實的掙扎,直到最後一章才完全的接受神完全的主權,和被造者應盡的本份。

第2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1:12–2:11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現在所羅門詳述他為尋索「日光之下」人生意義的過程。首先是:

1:12-18追尋智慧

(1) 所羅門自言得了大智慧。他的智慧有多大?(王上4:29-34)

(2) 他觀察到什麼使他感到是「極重的勞苦/burden? (1:15)

a. 為何因而說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b. 那些積極思想的演說家常說:只要我們定意去做,沒有不能作的事 。這與所羅門這裡說的有什麼衝突? 誰才是對?

(3) 為何所羅門連智慧的追尋也說是捕風?(1:18) 你同意嗎? 為什麼?

2:1-3造尋喜樂(或譯享樂/pleasure)

(4) 在對智慧失望之餘,所羅門改而追尋享樂。他沒有說明他如何尋找享樂,但一般世人是怎樣尋歡作樂的? (參王上11:1)

(5) 人又是如何尋找「嬉笑/laughter」的?

(6) 他從酒中和其他狂妄中找享樂之餘,竟說:我心仍以智慧引導 :這是可能的嗎?

2:4-10追尋謀大事

(7) 所羅門動的大工程包括什麼? (2:4-6)

(8) 今天的龐大工程可以包括什麼?

(9) 這些龐大的工程對興建者的自我會起什麼作用?

(10) 所羅門還從什麼事上追尋意義? (2:7-8)

(11) 這些工程會叫世人怎樣看他?

(12) 這些事物能帶給他什麼快慰和滿足?

2:11他的結論

(13) (相信是在晚年) 回頭一看,作出什麼結論?

(1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為智慧所累

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2:3)

我們知道聖經明說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 王上4:30) 。當然他的智慧是神所賜的(王上4:29) ,但他沒有以得到智慧為滿足,要運用智慧來為民作判斷(王上3:16ff) ,更不斷的尋求和查究(1:13),包括從事草本和其他科學的研究(王上4:32ff)

可惜的是,他以尋求智慧為人生的終結,就像他坦然承認,自己曾欲以智慧的追尋作人生的意義,結果,也是捕風 (1:17) 。正因他自知大有智慧,他仍以為必定能藉此從其他事物中找到答案。也因身為君王,他有財力和勢力去作他人不能作的,隨意的要嘗試什麼,就去嘗試。這包括了尋歡作樂如他所說:我心所樂的,沒有禁止不享受的”(2:10) 結果是收了七百妃、三百個嬪(王上11:3) ;他更追求酒與狂妄(2:3) 。奇怪的是,他竟說:我的心仍以智慧引導 。他大興土木和積蓄金銀財物等,而仍堅持說:我的智慧仍然存留”(2:9)

所羅門在這些自我放縱的追尋之中,真的仍能以智慧為引導嗎?仍有智慧存留在心中嗎?何西阿書4:11就這樣回答:姦淫和酒,並新酒奪去人的心(心或譯智慧)” 。何況,神能賜予的,祂也能收取呢!(1:21)

其實,就如參孫在放縱情慾之際,失去了神所賜的能力而不自知(16:20) ;所羅門也是如此。真是聰明反被聰明累!

第3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2:12-26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2:12-16智慧與狂妄 從所羅門這滿有智慧並為王的角度來衡量

(1) 王與承繼者的比較(2:12-14)

a. 你認為他是與先王大衛相比? 還是與後繼他的相比?

b. 12節的問題:

i. 如果與大衛相比:他想行什麼是大衛未行過的呢?

ii. 如果與後繼他的相比:他想後繼者能行什麼是超越他的呢?

c. 他看智慧勝於愚昧

i. 以上的比較為何會導致這結論?

ii. 他這結論的論據是什麼? (2:14)

(2) 然而,二者同要遇見的是什麼? (2:15)

(3) 究竟在這事上,是因什麼使他看為虛空?

a. 他希望從「更有智慧」中得到什麼「益處/gain?

b. 他這結論是否對呢? 為什麼?

2:17-26何苦勞碌? — 所羅門從自然的經歷來看工作

(4) 在以虛空來論工作時:

a. 所羅門用什麼名詞來形容工作? (2:17-18)

b. 令他對工作感到絕望的主因是什麼? (2:18)

(5) 一般的父母豈不是希望能把所得的傳予後人嗎?

a. 為何所羅門卻因此不悅(2:19)

i. 是因後人不配?

ii. 是因他恐怕後人破壞他的遺業?

iii. 是因怕連累下一代?

b. 他稱之為大患是出於智慧還是自私?

(6) 既有以上的感受(絕望與大患),他對勞碌(工作) 的價值對出評估的質問(2:22)

a. 你會怎樣回答他?

b. 究竟他希望從勞碌工作中得到什麼才滿意?

(7) 就是貴為君王,他明白人生是以憂慮、勞苦、愁煩為標誌;雖然如此,生命是否就是虛空 (2:23) ?為什麼?

(8) 終於他將神算在人生中(2:24-26

a. 人從神手中得到勞碌的什麼賞賜? (2:24-25)

b. 除吃喝外,神所喜悅的人與有罪的人有什麼分別? (2:25) 你同意嗎?

c. 既是這樣,為何連這個也屬虛空和捕風?

d. 你同意所羅門這個評估嗎? 為什麼?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 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沒有愛的工作觀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2:19)

在這星期靈修指引的引言中,我特別提到在閱讀傳道書時,我們要從整本書的角度來看,而非單以某小段的信息來領受。因為作者是很誠實的在他追尋「在日光之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把每一個片段當時的感受寫出來,要等到最後一章時,才更明確的肯定人當盡的本分,就是敬畏神(12:13)

在第二章,所羅門似乎單單放眼在工作的勞碌(2:20) 、而勞碌所得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2:21) 和從神所得的賞賜極其量是吃喝享福(2:24) 。結果他感到絕望,甚至「恨惡一切的勞碌」(2:18)

當然,所羅門完全沒有從神的角度來看工作的價值。但更明顯的是他的工作觀是完全漠視了他與家人愛的關係。這使我想起Stephen Arterburn的一番話:

在過去幾十年,公眾目睹不少所謂成功的人仕失去一切的醜聞:如球星O.J. Simpson,電影明星Woody Allen,財經顧問Ivan Boesky,和Michael Milken,電視佈道家Jimmy Swaggart,酒店巨子Leona Helmsley,或政客Gary Hart。他們都是被自己的創傷所害。

我開始寫這段稿時,剛巧是政府部門為悼念前總統尼克遜逝世而放假一天。他是堅忍,不退縮的榜樣,也同時是一錯再錯的例子。他是擁有一切權力、名譽、地位和聲譽卻完全糟撻所有的典型例子。他在成就的高峰,卻被創傷害了自己。我在想:什麼是他的創傷?是什麼使他高昇,又是什麼導致他的一敗塗地?其實,有更多的人是像他一樣,在得到成就之時,很快就自我毀滅,祇是沒有見報而已。受了創傷而有成就的人多未能享受成果,或是至終失去一切。

大多數成功的人都不是因中了彩票而成功,他們一生要克服不少的困難,特別在早年受到不少的創傷。這些人以過往的苦痛為成功的動力;以工作,高昇和名聲作為創傷的醫治。不幸的是,他們祇會傷上加傷。我們要謹記:若不好好先治好舊患,我們必重蹈覆轍。若然以上正是你的寫照,你可以面對自己,從而找到出路,免得不能自拔。

所有這些知名的失敗者都在爭取成就的途中失去了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們失去了愛人的心。他們中間有人是絕對不理他人死活,祇要有錢落袋。也有祇顧放縱情慾,而犧牲了那些就是知道真相,而仍然信任和支持他們到底的人。

這些從高處失足的人似乎愛成功過於愛人,結果失去平衡,連累家人和朋友與他們一起落在羞恥和尷尬中。這樣狂熱愛上成功的有千千萬萬的男、女,他們看自己為受害者。他們祇顧自憐而漠視他們加諸旁人身上的痛苦。

當這些知名的失敗者被自己的野心所害,那些被他們傷害的人是很難再完全的信任他們。故此,他們雖然成功過,但他們同時是永遠的失敗了。他們是所有追求更美善者的前車。他們的例子應成為我們的警惕。(全人成長,弟兄版, 434

第4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3:1-15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這段普世知名的經文可以分為三小段:

3:1-8 萬事有定期

3:9-11 世人勞苦益處何在?

3:12-15 神以萬事的定期使人敬畏祂

3:1-8萬事有定期

(1) 1節指出萬事有定期,就是指到事情總有一個預定的時間,決定何時要發生和要延續多久,和(或是指) 萬事有最合宜、指定要發生的時間”(K&D, 683)

a. 你認為二者中那一個是所羅門的意思?

b. 為什麼?

(2) 2-8節:每節有一對同義的詩句,而每行則是一對相對的人生事實:

a. 1:2—生死與栽拔

i. 所羅門指出生死有定時,是想提醒我們什麼?這個真理如何延伸到農作的栽拔?

ii. 栽拔又對人生有什麼喻意?

b. 1:3—殺戮醫治與拆毀建造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c. 1:4—哭笑與哀歡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d. 1:5—拋聚與擁拒(請參下註)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e. 1:6—尋失與守捨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f. 1:7—撕縫與默言這兩行比對的用義不太明顯:

i. 衣物可能因破舊,不能再縫而被撕裂:這第一個的對比用意是什麼?

ii. Ben Sira(主前二世紀的拉比) 指出有兩種的靜默— “有人是因沒有答案而靜默;有人則因曉得何時才開口而靜默”(Sir. 20:6) :你認為所羅門是指那一類?為甚麼?

g. 1:8 —喜愛恨惡與戰爭和平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3:9-11世人勞苦益處何在?

(3) 既然萬事有定期,所羅門就發出感歎說: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麼益處(純利) ?”(3:9)

a. 二者為何有衝突? 他希望勞碌要得到什麼益處為滿足?

b. 他更視勞碌為勞苦、為受經練(3:10)

i. 既認為(非人)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何以又視之為勞苦(burden) 與經練?

ii. 為何也視神將永恆的意念安在人心(可參今天靈修小篇) 為勞苦(burden) 與經練?

3:2-15神以萬事的定期使人敬畏祂

(4) 作了以上的觀察後,所羅門以兩個「我知道」為這小段的總結:

a. 是那兩個結論? (3:12-13; 15)

b. 是什麼使人對神產生敬畏的心? 為什麼?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解經家一般把拋擲石頭與列王紀下3:19, 25的事相連,以其為在戰爭時使田不能種植之舉;但同時也指出其確實的意思是不能肯定的。故此,把它以希伯來平衡詩句來處理較為穩妥,與懷抱和不懷抱一起同義的處理。

靈修默想小篇
渴望永恆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3:11)

傳道書第三章第1-8節是極美的詩詞,說出神擁有完全的主權,主宰著人的生命和人類的歷史。所羅門以此來表明,神在萬事上有定時,更有祂的目的: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3:11) 。不過,他提醒我們,這目的不一定是在今生能明白的,有待在永恆才顯露出來。解經家Delitzsch就此作出很有深度的分析:

這裡論到desiderium aeternitatis (永恆的渴望) 安置在人心,是傳道者所說極深奧之言。其實,人心底的渴望是短暫的事物不能滿足的。他受時() 所限,但心靈的本質是屬永恆的。凡會過去的事物不能使他站立,只能像流水般把他沖流,迫使他要緊抓永恆來拯救自己。不過,不是人生物質的追尋,乃是他理性的反思和他內裡人性的尊嚴使他有此體會。

人知道萬事有神的定期是不足夠的。在人裡面還有他的本性驅使他超越這片面的知識,去明白永恆;可惜這也是徒然的:因為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3:11)

神的作為在人類歷史中是得到完全的,而個人的生命只是其中的一小塊。就這作為所羅門說,神造物各按其時雖是各按其時,在神而言是已經成就了。永恆與這作為是相關的:是已完成和正在完成中的關係是互通的。想參透是不可能的;這正是8:17和約伯記11:7; 37:23的意思人是向這目標尋求,希望能抓著。但要抓到這作為是不可能的,因為永恆,正如原文olam 意思,是隱藏的,不論向前、向後也量度不來的。故此人本性已有的desiderium aeternitatis (永恆的渴望) 在日光之下是不能得到滿足的。人要把自己提升超越自己的的極限,要越過這些片面的事物來目睹神永恆的作為或許可以逐小逐小的在較長的時間略為顯明,但要來個全窺則是不可能的。

第5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3:16 – 4:3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不公義與欺壓:所羅門現在轉而論到他觀察到的兩個奸惡,都是以「我又見」為始:

3:16-22不公(Injustice)既為君王,所羅門對不公的審判自然很敏感。這裡所論到的自然是他管不到的區域:

(1) 我們一般人在看到不公允的裁判、無辜者受害時,會有什麼反應?

(2) 所羅門把他的反應以兩個「我心裡說」道出來:

a. 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3:17)

b. 他的信息是什麼?

c. 第二個反應是什麼? (3:18)

d. 為何說這是「神的試驗」?

e. 在這個試驗中:

i. 人會怎樣看自己的生命? (3:19)

ii. 為何因而會叫一些人不怕神在人死後的審判? (3:21 —留意這裡第一個以「誰」作的具懷疑的反問)

iii. 是什麼驅使人以今生為重? (3:22 —第二個「誰」的反問)

4:1-3欺壓

(3) 所羅門現在又見到什麼? (4:1)

(4) 你曾否親眼目睹這樣的欺壓嗎?又或可否舉出較近期的例證?

(5) 你對看到或聽到這事當時有什麼反應?

(6) 所羅門的反應是什麼? (4:2-3)

(7) 你認為這反應豈不是太消極嗎?為什麼?

(8) 為何他沒有作出像3:17的反應?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神的審判

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3:20-21)

所羅門不但指出神在人的生命和人類歷史中的主權(3:1-5) ,他更相信神是審判人的神;雖然他沒有說明那審判的定時是何時,但相信他是指在人死後定要面對的審判(3:17, 11) 。也許因此,他稱人與獸有同樣的遭遇就是: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3:2) 為神的試驗(3:18)

誠然,這確是神的試驗。一般世人豈不是看人與獸一樣,死如燈滅,沒有來生的嗎?。如果我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們多會用所羅門這句話來回答: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 (3:21) 意思是:證據在那裡!(當然,所羅門是反映一般人的思想,而非他個人的信念)

這當然是「存在主義」的自然論調,把人的一生單以今生為要。似乎連所羅門也不能駁倒他們,因為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 (3:22)

故此在今生,不論是受不公允的裁判或欺壓,人只能流淚,無人安慰”(4:1) 。因此,已死的豈不勝過還活著的?未曾生的更比前者為強!(4:2-3)

其實正因那施不公允裁判的和那欺壓的往往在今生得不到報應,更證明死後必有神的審判。這正是整個聖經中心信息之一。舊約常稱耶和華神為那審判者,特別在詩篇中(如詩7:11; 58:11; 75:7; 76:9; 82:8)

至於新約,羅馬書14:10和哥林多後書5:9就論到基督的審判台。啟示錄更詳盡的描述基督再來時的審判:

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 (20:11-15)

第6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4:4-16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4:4-6勞碌是否為佳?

(1) 這一段所說的看來是矛盾的:

a. 原文解經者如CrenshawDelitzsch認為4:4是指人勞碌是出於嫉妒(和爭競) ;但沒有爭競就沒有進步:難道這是不對的?

b. 為何更說是虛空、是捕風?

c. 那樣,勞碌的正確動機該是什麼?

d. 為何又反說享安靜強於勞碌?

e. 享安靜與抱著手有什麼分別?

4:7-12不要作獨行狹

(2) 有些人是刻意作獨行狹的:這裡所描寫的人是否這樣? (4:8)

(3) 這人是怎樣致富的? (4:8)

(4) 4:8的原文是沒有「他說」兩個字(和合本用虛線來作備註) 。原文解經家Crenshaw就指出那問題是所羅門代他問的,因那人沒有這樣自問(he never asked) :為何這人不這樣自問?

(5) 所羅門就指出不作獨行狹的好處:

a. 二人同勞碌有什麼好處? (4:9)

b. 4: 10-12都是以古時遠行為背景:特別路途上多有深坑:二人同行因而有什麼好處?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人生的路途上? (4:10)

c. 4:11就指遠行晚上常要在荒野過夜:二人同行有什麼好處?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人生的路途上?

d. 4:12是指路上常遇賊刦:二人同行有什麼好處?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人生的路途上?

e.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以信主的人而言,那第三個人是誰?

4:13-16有智慧又如何?

(6) 4:13-15論到一個愚昧王與一個智慧王:

a. 為何說這年老的是愚昧王? (4:13)

b. 這智慧王,其出身有什麼特別之處?(4:14)

(7) 這智慧王能否一直保持人的愛戴?(4:16)

(8) 與其作出所羅門的結論,我們可以從這事上學到什麼功課?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為何不問

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4:8)

世人往往欲向上爬,西方諺語稱之為「老鼠競賽/rat race」,連信主的人也不自覺的參賽了:把事業的成就為人生首要的目標,往往犧牲了與神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也犧牲了與神家的關係。所羅門為要提醒我們,不要忽略這些神所賜的極大恩賜,就以所見的一個以事業和金錢為生存意義的獨行狹為例,來作勸戒。

我們不曉得這人的獨處是否他的選擇,不過可能無子無兄是環境的使然。但明顯地,工作與財富是他的生命,因為所羅門說他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4:8) 。所羅門就似乎代他自問(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4:8) 。注意:和合本的他說 是用虛線註明原文是沒有這兩個字;而原文解經家Crenshaw就指出,該譯 “he never asked/他從沒有這樣自問

為何他從沒有這樣自問呢?很可能是他忙碌到一個地步,那有時間去自省!也可能他早知答案是什麼,因而不願意面對。相信,凡有「工作狂」的人,兩個都是他們的原因!

容許我與你分享Stephen Arterburn的一個經歷:

那天晚上我極榮幸獲頒當年企業家的獎狀……真是一生難忘。我很興奮,因為得到妻子和同事在為我打氣。他們的名字雖然不在獎狀上,其實他們是我得獎的功臣。這事實我是知道的,他們也知道。我是第一個上台領獎的;在掌聲和興奮過後,我靜坐聆聽其他得獎人的說話。

其中一個得獎者有家人陪伴著。宣讀出他名字時,只有禮貌式的掌聲,沒有喝彩或歡呼,也沒有擁抱。明顯的,是他一個人得這獎狀,其他的人沒份兒。跟著,他的演詞不是接受獎狀的演詞,乃是向他妻子、兒女的道歉。他承認用了一生為得成就;不過現在他為過往不能在家吃飯、錯過參觀兒女的賽事而感到遺憾。他望著所得的獎品說:現在一切就以這個做代表 。他這句話就如他的眼神一樣,是空洞的!他一生的精力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就是要達到成功,但至終尋不到滿足。”( Winning at Work, 12 —《全人成長》436)

第7日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經文默想
傳道書5:1-14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5:1-7要嚴肅的敬拜 所羅門在日光之下追尋人生意義到了這中途時,他似乎開始慢慢放下單從人的角度來看事,多從神的角度來領會。故此,這裡的分析是與聖經智慧文學一般的結論和教導相仿:

(1) 敬拜的態度(5:1-3)

a. 當我們在神的殿敬拜時,當持什麼態度?

b. 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主日崇拜的時刻?

c. 通常在崇拜時,我們是用口來禱告、唱詩和讀經(有份作崇拜的帶領者更要開口多說其他的話):

i. 如何能做到「不可冒失開口」?

ii. 如何是「不可心急發言」?

d. 言語多會帶來什麼後果?

(2) 以色列人到聖殿似是習慣向神許願(5:4-7)

a. 一般而言,是什麼驅使人向神許願?

b. 我們向神懇求是否可以不用許願來感動神?

c. 向神許願不還願的原因可以包括什麼?

d. 向神許願不還願會有什麼後果? (23:21-23)

(3) 不論在神或人的面前,都是以「言語要寡少」(5:2) 為佳,你同意嗎? 為什麼?

5:8-14貪愛銀子

(4) 過多層的政府或官階會帶來什麼惡果(特別在非民主的政制底下)? (5:8-9)

(5) 銀子是否是這些奸惡之根? (5:10; 見提前6:10)

(6) 貪愛錢財其中的一個徵記是(消費)「貨物增添」(5:11)

a. 我們出門時,一般是帶幾多只手錶,穿多少對鞋?

b. 請問你擁有多少個手錶和多少雙鞋?

c. 5:11說得對嗎?

(7) 財富對人的影響(5:12)

a. 財富與睡眠(包括健康) 有什麼影響?

b. 為什麼?

(8) 5:13-14提到之禍患是有兩方面的(英譯本NIV把「因」譯為「或」)

a. 積存貨財(5:13)

i. 怎樣才算是積存(hoarding) ?

ii. 積存怎樣會「反害自己」?

b. 貨財突然消失(5:14)

i. 財富突然消失的原因可包括什麼?

ii. 為何在古時農業為主的社會,沒有把維生的產業傳給下一代是宗大禍患?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靈修默想小篇
要謹慎的敬拜

你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因為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他們本不知道所做的是惡。(4:8)

我尚記得在年青時到一個教會中探望一個好朋友。因為是周日,我們可以隨意的在教會中到處一邊走、一邊談。不知不覺的我跑上這非常傳統的教會的聖壇上;立時有一負責人大聲的呼喝,叫我從那地方下來。當時,我覺得他是太「法利賽」了!

這麼多年,一方面我更肯定敬拜的重點仍是在乎「心靈與誠實」,因為這正是天父的要求(4:23) 。但同時,我漸漸認識到,這不是說我們可以輕忽來到神的殿來敬拜。神仍是至聖的神、教會仍然是神的殿。故此,所羅門對近前敬拜神應有態度的提醒,也是對我們至為重要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我們到教會常存一個渴望與弟兄姊妹見面和交通的心。這是甚好的,但卻絕對不是去敬拜的重點。我們到主日崇拜,首要,首要是去敬仰神、讚美神。故此,來到祂的面前,必須「謹慎腳步」,「近前聽」。不是沒有說話的時刻,乃是在我們藉著禱告、唱詩和讀經開口說話時,「不可冒失」、「不可心急」(5:2)

若能如此敬拜,就需要有安靜、預備好的心靈。既是這樣,崇拜前興奮的交談、或忙碌事奉的奔跑和遲到,都是絕不合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