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繼續研讀馬太福音。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祇帶三人上山,讓他們有這特別的經歷呢?若彼得在16:16, 22所言是代表三人同樣的意念,這變像的目的何在?與16:28有何關連?
(2) 這樣特別的經歷一定要在高山上才有嗎?
(3) 改變形像是什麼意思?(請翻到可9:3, 路9:29及啟1:12-16;若你也目睹這情境,你會怎樣?再翻到賽53:2,試為降卑寫下定義。)
(4) 神藉摩西賜下律法,以利亞被視為先知的代表。他們的出現有什麼意義?
(5) 彼得固然在驚慌和失措中說話,他的話卻道出什麼心態?
(6) 天父在此所說的與先前在耶穌受洗時所說的相倣,卻也有不同之處。這不同可以給我們知道這變像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7) 為何耶穌吩咐他們在祂復活前不要告訴別人?若其他九個門徒知道了又如何?
(8)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那孩子的父親不罷休?
(2) 按耶穌之言,為何那九個門徒不能趕出那鬼?(註:大部份可靠抄本是沒有第21節。)
(3) 為何他們的小信會引致耶穌如此厲害的慨歎?
(4) 耶穌的慨歎為何延伸至整個世代?
(5) 請細味耶穌的慨歎。祂何用如此激動?原因何在?
(6) 你今天屬靈的境況會否觸動主同樣的慨歎呢?
(7) 「又不信又悖謬」是什麼意思?
(8) 如果彼得、雅各和約翰沒有上山,他們是否早已趕出那鬼?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為何耶穌在此再次提到祂將受的苦難和祂必復活?門徒這一次的回應與上一次(16:21-22) 有分別嗎?
(2) 山上見主變像的經歷應該怎樣幫助彼得、雅各和約翰了解和面對主再次重提這些事?
(3) 這「丁稅」是指Temple Tax (聖殿維修稅),祇有馬太福音有記載。馬太是誰?你曉得他的出身嗎?
(4) 當時羅馬政府把收殿稅交給猶太人的領袖,是僑居海外的兩百萬猶太人所樂交,更看為是特權的(見Rob Haskell維真論文)。就此,耶穌在第25節所言的用意是什麼?
(5) 祂既是(神的)兒子,為何卻願繳稅?
(6) 耶穌從來對法利賽人和文士是不客氣的,也不怕冒犯他們的(如在安息日治病),為何現在卻怕觸犯他們呢?今次的事件有何不同之處?
(7) 我們可以從主身上學個什麼功課?
(8) 為何主耶穌要彼得將釣魚所得的去交稅?是要彼得多看一個神蹟嗎?是表明祂其實沒有(用自己的錢)繳稅?或有其他用意?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門徒為何(無端端)要問這問題?他們為何要理會在天國裡誰是最大的?
a. 是因為覺得跟從主已付出不少?
b. 是他們仍未能擺脫世俗的觀念?
c. 還是有其他原因?
(2) 耶穌清楚的指出:「若不回轉變成小孩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a. 「變成小孩的樣式」是什麼意思?
b. 為何如此才得進天國?
c. 如何能變?易或難?為什麼?
(3) 門徒是問誰最大,耶穌卻給予兩方面的答案。為什麼?天國裡真的有最大的嗎?
(4) 一般人都疼愛小孩的,為何耶穌在此似乎隱指我們是不「接待」小孩的。為什麼?「接待」是什麼意思?「小孩」又代表什麼?
(5) 為何主把接待小孩與叫人(小子)跌倒作比對?(不接待他們是否會引至他們跌倒?)
(6) 你曾否使人跌倒呢?你犯了什麼錯?你本可以避而不犯嗎?與你小看這「小子」有關嗎?
(7) 缺手、缺腳和缺眼都是誇張語,是要表明什麼真理?你可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8) 聖經較少論到天使的工作,第10節給你什麼認識?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在實際的生活中,牧人願意放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一隻迷羊的原因可是什麼?
(2) 與我們天上的父的分別何在?
(3) 這個比喻怎樣能鼓勵你為未信的親友代求呢?
第15-20是有關教會的真諦:
(4) 耶穌這裡所論的罪,有何特性?
(5) 耶穌提出解決這事的三個步驟是什麼?
(6) 為何要依從這三個步驟?
(7) 這裡所討論的是「若你的弟兄得罪你」的罪,如果這罪不是得罪你的,又如何?這三個步驟仍適用嗎?
(8) 如果到了第三步,又證據確鑿,但犯罪的仍不認罪悔改。主耶穌吩咐教會當怎樣辦?
(9) 「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是什麼意思?(參閱林前5:9-13) 最否太絕?
(10) 耶穌給予教會什麼權柄:
a. 在消極(施紀律)方面?
b. 在積極(禱告)方面?
兩者所根據的是什麼?
(11)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1) 「那時」,彼得聽到耶穌以上的一番話時,他的反應是什麼?他為何要問這問題?
(2) 耶穌的教導固然不會自相矛盾的。但第22節豈不是與先前的三步曲有點衝突嗎?如果別人得罪我們,我們當採用三步曲,還是饒恕70個7(即無限)次呢?
(3) 耶穌的比喻中第一個僕人的債得免,在你身上有多少類同之處?
(4) 這第一個僕人為何竟敢如此對待他的同伴?他可有什麼理由?
(5) 當你不饒恕別人時,你可有什麼理由?
(6) 為何主人要把這僕人如此嚴辦?他真的該受這懲罰嗎?為什麼?
(7) 為何耶穌特別指出要「從心裡饒恕」?何時不是從心裡?何時是從心裡?
(8)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感到最難遵從主耶穌這吩咐?你如何才能真正的「從心裡饒恕」呢?
(9) 今天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到了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早已漠視摩西有關離婚的教訓,與當時的世界看齊,產生了「什麼都可作理由」“Any-cause divorce”的離婚程序(參Instone-Brewer’s Divorce, p. 55)。但似乎仍有少數的法利賽人不同意,極力想挽回摩西休妻的律法。
(1) 如果這是這些法利賽人試探主的動機,他們是否成功?為什麼?
(2) 他們雖然希望對離婚有像摩西律法般的嚴謹,但對婚姻仍存著什麼錯誤觀念呢?
(3) 「二人成為一體」怎樣反映神對婚姻的期望?
(4) 「人不可分開」是什麼意思?它怎樣支持耶穌在第9節之宣告?
(5) 你對門徒所作的反應感到驚奇嗎?為什麼?他們的反應反映了世俗的什麼心態?
(6) 基督徒應怎樣看婚姻和離婚?
(7)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