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s

第1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7:1-9

本週我們繼續研讀新約哥林多前書。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身體不是你的

(1) 在當時的世代,「哥林多」這名是色情的標記。在力求抵抗這社會的潮流,有部份信徒提倡「禁慾主義」,甚至認為不嫁娶為妙。保羅同意嗎?他的原因是什麼?

(2) 不少夫婦在「房事」上出了問題:有配偶因積怨或性格使然,對此有抗拒。保羅對此有何勸導?所據何理?

(3) 如果真有實際的難處影響「房事」,保羅又有什麼提議?其重點放在什麼地方?

(4) 明顯地,保羅是獨身的(也可能已喪偶) 。他稱獨身為「恩賜」(7:7) ,這是什麼意思?

(5) 「倒不如嫁娶為妙」(7:9) 是什麼意思?婚姻不應是本於愛情嗎?保羅這話對你有什麼啟迪?

(6) 有一傳說,是有關李鴻章和美國總統格蘭的對話。格蘭認為中國人的婚姻不大妥,往往與愛情無關。李鴻章機智的回答:「你們西方人的婚姻如一瓶熱騰騰的水,婚後慢慢的冷卻;我們中國人的婚姻如一瓶爐上的水,婚後卻越久越熱。」你認為誰更接近聖經的教訓呢?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第2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7:10-24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各守本位

我在此想再次提出:(1) 第七章各樣的提醒是保羅回覆哥林多人寫信所問的實際問題(特別留意保羅在6:16之回答)(2) 而這一章,不斷以「守本位」(原文) 為答覆的根據。

10-19:保羅回答他們有關信與不信的婚姻關係

(1) 保羅首先叫他們留意主耶穌對離婚的教導。請翻閱馬太福音19:4-9較詳盡的記載。耶穌的吩咐是什麼?祂所提出的理由又是什麼?

(2) 除因姦淫外,你以為哥林多的已信的配偶(似姊妹居多)有什麼其他近乎合() 理的理由,欲離開未信的配偶呢?

(3) 與今天的情況有異嗎?

(4) 聖經一貫對得救的教導是非常清晰的:沒有個人的知罪、認罪、悔改、信耶穌,是不能得救的。因此,一般解經家認為第14節所言的聖潔,是以舊約潔淨的禮儀的角度去論及潔淨或不潔淨,去澄清他們對6:16之錯誤的引伸。從這角度,你對以下所言,可以怎樣了解呢?

a. 不信的丈夫,就因著(已信的) 妻子成聖(得潔淨) ?

b. 他們的兒女(即二人身體結合的結果) ,如今是聖潔的(即不是不潔了)

(5) 正常而言,有已信的配偶叫未信者更容易,或是更困難信主呢?為什麼?

(6) 中文聖經在繙譯第16節時應更清楚的譯為:「怎麼知道不能救你的丈夫/妻子呢?」一個配偶怎能救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呢?(可參彼前3:1-63:7)

20-24

(7) 奴隸制度不是罪嗎?為何保羅勸導信主的奴隸不要求自由呢?

(8) 為何信主的奴隸其實已得到釋放?那麼,真自由的定義是什麼?

(9) 為何也說,自由的信徒卻是基督的奴僕呢?

(10) 這樣,保羅勸各人「守住身份」的理由是什麼?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第3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7:25-40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是否要嫁娶?

25-28: 守素安常

(1) 保羅似乎提倡「獨身」,這與「禁慾主義」有何分別?

(2) 保羅在這小段以什麼(兩個) 理由,提議「獨身」為佳?

(3) 第一世紀的信徒一般要面對的是什麼「艱難」?

(4) 結婚的為何「身體必受苦」?什麼的苦是獨身不用受的?

(5) 保羅直言,這段話是己見而已。你同意他在這裡的意見嗎?

29-35:再提供兩個意見

(6) 「時候減少了」: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減少了 (shortened)

(7) 基於「時候減少了」,保羅就勸導我們:

a. 有妻如無妻

b. 哀如無哀

c. 樂如不樂

d. 有如無有

e. 可用如無用

這總意是什麼?與時候減少了何關?

(8) 與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何關?

(9)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上?

36-40:原文女兒是「處女」,一般解經家認為是指訂了婚,尚未過門的女子。這「人」非指她的父親,乃指那女子的未婚夫:

(10) 像哥林多教會在情慾上如此鬆懈的教會,竟有這樣決心禁慾的人是鮮有的。你可以看到保羅怎樣清楚的處理這情況,以至他一方面提倡獨身為佳,另一方面糾正禁慾主義的思想?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第4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8:1-13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愛裡的自由

保羅在這裡回答他們另一個問題,是與當時哥林多的偶像敬拜有關,不但是拜過偶像的肉在市場上擺賣,偶像的敬拜往往與娼妓聯在一起:

(1) 1-3:分辨的原則

a. 保羅在此用那兩個原則作比較?

b. 單基於知識的分辨有什麼危險?

c. 知識和愛是否一定相衝突?

d. 一個人是否被神所知,與他能真知道和分辨有何關係?

(2) 4-6:神只有一位

a. 誰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神?

b. 我們的神與偶像(其他稱為神的) 有何分別?

c. 若偶像算不得什麼(nothing) ,那麼拜過nothing的肉可算什麼?

(3) 7-13節:愛的原則

a. 保羅怎樣論到那些竟然對「偶像算不得什麼」這基本認識也沒有的人?

b. 8:8-12中,保羅列出了什麼原因叫我們不應吃祭過偶像的肉呢?

c. 今天我們可以怎樣應用這些原則在喝酒這事情上?

d. 你可以聯想到其他類似的抉擇嗎?

e. 你可以怎樣應用這些原則呢?

(4)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第5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9: 1-15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與事奉的自由

(1) 保羅在此為他使徒的位份力辯。從過去八章的內容,你知道保羅是首先將福音帶到他們當中,也是親自建立哥林多教會的。為何他們竟反對他使徒的身份呢?

a. 因為保羅攻擊他們所崇尚的希臘智慧?

b. 因為保羅的講道不如亞波羅的學者式講解?

c. 因為保羅的責備太嚴厲?

d. 因為保羅沒有久留,離開他們到別處傳福音?

e. 或是其他原因?

(2) 明顯的,保羅是需要經濟上的支持,以至他自己要修補帳棚為生,也接受極貧乏的馬其頓教會的支持。他卻不要哥林多教會的奉獻,原因何在?為何接受他們的支持是叫「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3) 讀到保羅在第3-6節所發出一連串的問題時,你可用什麼來形容他內心的感受?保羅應否如此舒發他的感受?

(4) 保羅用那三個常例來支持傳道者應受教會的供養(9:7) ?你同意嗎?為什麼?

(5) 跟著,保羅亦引用申命記25:4作支持。其實他用祭司的比喻(6:13) 豈不是足夠了?

(6) 為何保羅說「寧可死」也不接受哥林多教會的經濟上的支持?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第6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9:16-27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全都為福音

16-18:傳福音

(1) 保羅是甘心還是勉強的傳福音呢?何以見得?

(2) 保羅既不是追求金錢的賞賜,那麼他所希望得的賞賜是什麼?(見第18) 那些是什麼賞賜?

(3) 你今天有以傳福音為念嗎?為什麼?

(4) 你所希望得的,又是什麼賞賜?

19-23節:向什麼人、作什麼人

(5) 按第19節,保羅願意怎樣貫徹「向什麼人、作什麼人」這心志?

(6) 雖然保羅極力反對「律法主義」,為什麼他在使徒行傳21:17-26卻作了妥協?你可以怎樣解釋呢?

(7) 同時,他既常強調自己不是在律法之下,為什麼他在此立刻澄清他卻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參加5:14; 6:2)

(8) 你從保羅對傳福音的態度有何學習?

24-27節:奔走有清晰的目標

(9) 保羅人生奔走的目標是什麼?

(10) 他是怎樣一定達到這目標呢?

(11)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第7日

經文默想
哥林多前書10: 1-13

請慢慢細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複思考問題。

以為鑑戒

保羅以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失敗作為對哥林多教會的提醒。

1-4: 以色列人有不尋常的屬靈的經歷

(1) 受洗:他們曾在雲下、海中受洗歸了摩西。雲是指神顯示同在的雲柱 (13:21-22; 14:20) ;海是指他們步過的紅海(14:21-22)

a. 為何保羅稱之為洗禮?

b. 與我們今天的受洗有何相似之處?

(2) 靈食:他們被神親自以嗎哪餵養,用磐石出水止渴(16:4-36 & 17:5-7)

a.為何保羅稱之為「靈食、靈水」呢?

b.保羅為何說「磐石」就是基督呢?(參以下的註解)

c.他們這些的經歷與我們今天被神餵養有何相似之處? (今天我們是怎樣被神餵養 的?聖餐在這方面有何提醒?)

5-13: 應用

(3) 為什麼保羅在重溫以上以色列人的經歷後,在第5節說「但」(Nevertheless”, NIV)?

(4) 在勸戒我們不要像他們「貪戀惡事」時,保羅列出以下的事例:

a. 拜偶像 ( 32:6)

b. 行姦淫 ( 25:1-9)

c. 試探神 (17:2,7)

d. 發怨言(16:3, 31-35)

在每一事例中

- 他們得到什麼審判?

- 是什麼罪該受如此嚴厲的審判?

- 你以為你會如此犯罪嗎?為什麼?

(5) 為何保羅在第12節卻要加上多一項的提醒?

(6) 13節是一個很特別的應許:

a.從正面而言,這是什麼應許?

b.從負面而言,這是什麼應許?

(7) 今日對你主要的提醒是什麼?你可以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中?

註:解經家George Beasley-Murray告訴我們:「一般的猶太拉比傳統是認為那磐石一直隨著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旅程」(Word, John,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