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會研讀舊約傳道書。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傳道書
「傳道書」之命名是根據舊約聖經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而來的,取材自書中1:1之希伯來字 “Qohelet” ,即「傳道者」之意。七十士譯本則繙作 “Ekklesiastes” ,意思是聚會中的講者;而這字出自“ekklesia” ,即「教會」的意思(Hebrew-Greek Key Study Bible, 774) 。
傳道書1:1清楚的指出這「傳道者」正是大衛的兒子,是繼承他作王的;加上書中亦提到他“得了大智慧,勝過……眾人”(1:16) 。故此一般相信,作者就是所羅門。這書卷後來與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和以斯帖記五卷書被用來在以色列的節期公開誦讀的。傳道書是特別在住棚節的第三天被誦讀的。
在研讀傳道書時,我們要從整本書的角度來看,而非單以某小段的信息來領受。因為作者是很誠實的在他追尋「在日光之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把每一個片段當時的感受寫出來;這就包括當時的疑問、甚至是單從人的角度所得到的答案,誠實的道出;有時是與聖經一般的智慧相違的。但這甚誠實的尋索終於引導他,在最後一章作出順服和敬畏神的總結和肯定。
1:2—所羅門的要論 — 這節是所羅門在「日光之下」尋索人生意義重複的要論。
(1) 他重複的說:「虛空」—這字原文的字根是「一口氣/breath」或「蒸氣/vapor」之意(Crenshaw, 57) 。按這兩個字根的意思,所羅門藉此想表明什麼?
(2) 一般解經者都認為所羅門是在晚年寫傳道書的:
a. 既是如此,為何他在晚年對人生有這樣的感受?
b. 你認為一般的世人會同意他嗎?
c. 你同意他嗎?為什麼?
1:3-11—要論的支持
(3) 人的短暫和地的長久(1:3-4)
a. 他首先發出一個感歎性的問題(1:3) :你會怎樣回答他?
b. 這是否就證明人生是虛空的?
c. 所羅門究竟想在勞碌中得到什麼益處?(原文是指「純利」)
d. 我們從第4節可以稍為明白所羅門要得卻得不到的是什麼?
(4) 循環不息的大自然(1:5-11)
a. 如果我們像所羅門一樣靜察日頭、風和江河不息的運作,我們豈不因這些的「不改變」而感恩、驚訝嗎?你說對嗎?
b. 為何所羅門卻因這些而感到「厭煩」? 他感到厭煩可與第3節所發的感歎有關嗎?
c. 今天科學極其發達,我們對大自然的發現極其進步:
i. 所羅門在第10節所說的仍是正確嗎?
ii. 從那個角度仍是正確呢?
d. 第11節怎樣回應第4節來作這小段思想的總結?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現在所羅門詳述他為尋索「日光之下」人生意義的過程。首先是:
1:12-18—追尋智慧
(1) 所羅門自言得了大智慧。他的智慧有多大?(王上4:29-34)
(2) 他觀察到什麼使他感到是「極重的勞苦/burden」? (1:15)
a. 為何因而說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b. 那些積極思想的演說家常說:“只要我們定意去做,沒有不能作的事” 。這與所羅門這裡說的有什麼衝突? 誰才是對?
(3) 為何所羅門連智慧的追尋也說是捕風?(1:18) 你同意嗎? 為什麼?
2:1-3—造尋喜樂(或譯享樂/pleasure)
(4) 在對智慧失望之餘,所羅門改而追尋享樂。他沒有說明他如何尋找享樂,但一般世人是怎樣尋歡作樂的? (參王上11:1)
(5) 人又是如何尋找「嬉笑/laughter」的?
(6) 他從酒中和其他狂妄中找享樂之餘,竟說:“我心仍以智慧引導” :這是可能的嗎?
2:4-10—追尋謀大事
(7) 所羅門動的大工程包括什麼? (2:4-6)
(8) 今天的龐大工程可以包括什麼?
(9) 這些龐大的工程對興建者的自我會起什麼作用?
(10) 所羅門還從什麼事上追尋意義? (2:7-8)
(11) 這些工程會叫世人怎樣看他?
(12) 這些事物能帶給他什麼快慰和滿足?
2:11—他的結論
(13) 他(相信是在晚年) 回頭一看,作出什麼結論?
(14)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2:12-16—智慧與狂妄 — 從所羅門這滿有智慧並為王的角度來衡量
(1) 王與承繼者的比較(2:12-14)
a. 你認為他是與先王大衛相比? 還是與後繼他的相比?
b. 第12節的問題:
i. 如果與大衛相比:他想行什麼是大衛未行過的呢?
ii. 如果與後繼他的相比:他想後繼者能行什麼是超越他的呢?
c. 他看智慧勝於愚昧
i. 以上的比較為何會導致這結論?
ii. 他這結論的論據是什麼? (2:14)
(2) 然而,二者同要遇見的是什麼? (2:15)
(3) 究竟在這事上,是因什麼使他看為虛空?
a. 他希望從「更有智慧」中得到什麼「益處/gain」?
b. 他這結論是否對呢? 為什麼?
2:17-26—何苦勞碌? — 所羅門從自然的經歷來看工作
(4) 在以虛空來論工作時:
a. 所羅門用什麼名詞來形容工作? (2:17-18)
b. 令他對工作感到絕望的主因是什麼? (2:18)
(5) 一般的父母豈不是希望能把所得的傳予後人嗎?
a. 為何所羅門卻因此不悅(2:19)
i. 是因後人不配?
ii. 是因他恐怕後人破壞他的遺業?
iii. 是因怕連累下一代?
b. 他稱之為大患是出於智慧還是自私?
(6) 既有以上的感受(絕望與大患),他對勞碌(工作) 的價值對出評估的質問(2:22) :
a. 你會怎樣回答他?
b. 究竟他希望從勞碌工作中得到什麼才滿意?
(7) 就是貴為君王,他明白人生是以憂慮、勞苦、愁煩為標誌;雖然如此,生命是否就是虛空 (2:23) ?為什麼?
(8) 終於他將神算在人生中(2:24-26)
a. 人從神手中得到勞碌的什麼賞賜? (2:24-25)
b. 除吃喝外,神所喜悅的人與有罪的人有什麼分別? (2:25) 你同意嗎?
c. 既是這樣,為何連這個也屬虛空和捕風?
d. 你同意所羅門這個評估嗎? 為什麼?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 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這段普世知名的經文可以分為三小段:
3:1-8 萬事有定期
3:9-11 世人勞苦益處何在?
3:12-15 神以萬事的定期使人敬畏祂
3:1-8—萬事有定期
(1) 第1節指出“萬事有定期,就是指到事情總有一個預定的時間,決定何時要發生和要延續多久,和(或是指) 萬事有最合宜、指定要發生的時間”(K&D, 683)
a. 你認為二者中那一個是所羅門的意思?
b. 為什麼?
(2) 第2-8節:每節有一對同義的詩句,而每行則是一對相對的人生事實:
a. 1:2—生死與栽拔
i. 所羅門指出生死有定時,是想提醒我們什麼?這個真理如何延伸到農作的栽拔?
ii. 栽拔又對人生有什麼喻意?
b. 1:3—殺戮醫治與拆毀建造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c. 1:4—哭笑與哀歡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d. 1:5—拋聚與擁拒(請參下註)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e. 1:6—尋失與守捨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f. 1:7—撕縫與默言—這兩行比對的用義不太明顯:
i. 衣物可能因破舊,不能再縫而被撕裂:這第一個的對比用意是什麼?
ii. Ben Sira(主前二世紀的拉比) 指出有兩種的靜默— “有人是因沒有答案而靜默;有人則因曉得何時才開口而靜默”(Sir. 20:6) :你認為所羅門是指那一類?為甚麼?
g. 1:8 —喜愛恨惡與戰爭和平
i. 這詩句要表達什麼?
ii.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生命或經歷中?
3:9-11—世人勞苦益處何在?
(3) 既然萬事有定期,所羅門就發出感歎說:“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麼益處(純利) 呢?”(3:9)
a. 二者為何有衝突? 他希望勞碌要得到什麼益處為滿足?
b. 他更視勞碌為勞苦、為受經練(3:10)
i. 他既認為神(非人)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何以又視之為勞苦(burden) 與經練?
ii. 為何也視神將永恆的意念安在人心(可參今天靈修小篇) 為勞苦(burden) 與經練?
3:2-15—神以萬事的定期使人敬畏祂
(4) 作了以上的觀察後,所羅門以兩個「我知道」為這小段的總結:
a. 是那兩個結論? (3:12-13; 15)
b. 是什麼使人對神產生敬畏的心? 為什麼?
(5)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註:解經家一般把拋擲石頭與列王紀下3:19, 25的事相連,以其為在戰爭時使田不能種植之舉;但同時也指出其確實的意思是不能肯定的。故此,把它以希伯來平衡詩句來處理較為穩妥,與懷抱和不懷抱一起同義的處理。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不公義與欺壓:所羅門現在轉而論到他觀察到的兩個奸惡,都是以「我又見」為始:
3:16-22—不公(Injustice) — 既為君王,所羅門對不公的審判自然很敏感。這裡所論到的自然是他管不到的區域:
(1) 我們一般人在看到不公允的裁判、無辜者受害時,會有什麼反應?
(2) 所羅門把他的反應以兩個「我心裡說」道出來:
a. 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3:17)
b. 他的信息是什麼?
c. 第二個反應是什麼? (3:18)
d. 為何說這是「神的試驗」?
e. 在這個試驗中:
i. 人會怎樣看自己的生命? (3:19)
ii. 為何因而會叫一些人不怕神在人死後的審判? (3:21 —留意這裡第一個以「誰」作的具懷疑的反問)
iii. 是什麼驅使人以今生為重? (3:22 —第二個「誰」的反問)
4:1-3—欺壓
(3) 所羅門現在又見到什麼? (4:1)
(4) 你曾否親眼目睹這樣的欺壓嗎?又或可否舉出較近期的例證?
(5) 你對看到或聽到這事當時有什麼反應?
(6) 所羅門的反應是什麼? (4:2-3)
(7) 你認為這反應豈不是太消極嗎?為什麼?
(8) 為何他沒有作出像3:17的反應?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4:4-6—勞碌是否為佳?
(1) 這一段所說的看來是矛盾的:
a. 原文解經者如Crenshaw和Delitzsch認為4:4是指人勞碌是出於嫉妒(和爭競) ;但沒有爭競就沒有進步:難道這是不對的?
b. 為何更說是虛空、是捕風?
c. 那樣,勞碌的正確動機該是什麼?
d. 為何又反說享安靜強於勞碌?
e. 享安靜與抱著手有什麼分別?
4:7-12—不要作獨行狹
(2) 有些人是刻意作獨行狹的:這裡所描寫的人是否這樣? (4:8)
(3) 這人是怎樣致富的? (4:8)
(4) 4:8的原文是沒有「他說」兩個字(和合本用虛線來作備註) 。原文解經家Crenshaw就指出那問題是所羅門代他問的,因那人沒有這樣自問(he never asked) :為何這人不這樣自問?
(5) 所羅門就指出不作獨行狹的好處:
a. 二人同勞碌有什麼好處? (4:9)
b. 4: 10-12都是以古時遠行為背景:特別路途上多有深坑:二人同行因而有什麼好處?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人生的路途上? (4:10)
c. 4:11就指遠行晚上常要在荒野過夜:二人同行有什麼好處?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人生的路途上?
d. 4:12是指路上常遇賊刦:二人同行有什麼好處? 我們可以怎樣應用在人生的路途上?
e. 「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以信主的人而言,那第三個人是誰?
4:13-16—有智慧又如何?
(6) 4:13-15論到一個愚昧王與一個智慧王:
a. 為何說這年老的是愚昧王? (4:13)
b. 這智慧王,其出身有什麼特別之處?(4:14)
(7) 這智慧王能否一直保持人的愛戴?(4:16)
(8) 與其作出所羅門的結論,我們可以從這事上學到什麼功課?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
請慢慢細心讀每天指定的經文至少兩遍,然後反復思考問題。
5:1-7—要嚴肅的敬拜 — 所羅門在日光之下追尋人生意義到了這中途時,他似乎開始慢慢放下單從人的角度來看事,多從神的角度來領會。故此,這裡的分析是與聖經智慧文學一般的結論和教導相仿:
(1) 敬拜的態度(5:1-3)
a. 當我們在神的殿敬拜時,當持什麼態度?
b. 你可以怎樣應用在主日崇拜的時刻?
c. 通常在崇拜時,我們是用口來禱告、唱詩和讀經(有份作崇拜的帶領者更要開口多說其他的話):
i. 如何能做到「不可冒失開口」?
ii. 如何是「不可心急發言」?
d. 言語多會帶來什麼後果?
(2) 以色列人到聖殿似是習慣向神許願(5:4-7)
a. 一般而言,是什麼驅使人向神許願?
b. 我們向神懇求是否可以不用許願來感動神?
c. 向神許願不還願的原因可以包括什麼?
d. 向神許願不還願會有什麼後果? (申23:21-23)
(3) 不論在神或人的面前,都是以「言語要寡少」(5:2) 為佳,你同意嗎? 為什麼?
5:8-14—貪愛銀子
(4) 過多層的政府或官階會帶來什麼惡果(特別在非民主的政制底下)? (5:8-9)
(5) 銀子是否是這些奸惡之根? (5:10; 見提前6:10)
(6) 貪愛錢財其中的一個徵記是(消費)「貨物增添」(5:11)
a. 我們出門時,一般是帶幾多只手錶,穿多少對鞋?
b. 請問你擁有多少個手錶和多少雙鞋?
c. 5:11說得對嗎?
(7) 財富對人的影響(5:12)
a. 財富與睡眠(包括健康) 有什麼影響?
b. 為什麼?
(8) 5:13-14提到之禍患是有兩方面的(英譯本NIV把「因」譯為「或」)
a. 積存貨財(5:13)
i. 怎樣才算是積存(hoarding) ?
ii. 積存怎樣會「反害自己」?
b. 貨財突然消失(5:14)
i. 財富突然消失的原因可包括什麼?
ii. 為何在古時農業為主的社會,沒有把維生的產業傳給下一代是宗大禍患?
(9) 今日你得到的主要提醒是什麼?你會怎樣應用在你的生命中?